活动、实践、内化_第1页
活动、实践、内化_第2页
活动、实践、内化_第3页
活动、实践、内化_第4页
活动、实践、内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活动、实践、内化教学案例:《保护动物》片段

师:我们喜欢动物,和动物交朋友。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和它们相处。我们该怎样和动物相处呢?老师这有个小故事,我们一块来听听!(播放故事:长颈鹿、小猫和小鸟的遭遇)师:听到长颈鹿和小猫的哭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难过):我太难过了!小鹿死得太不值了,小朋友不应该随便给它们喂食。

师:你知道小鹿是怎么死的吗?生:因为它吃了食物的包装袋,消化不良,连医生都治不好它。

生(伤心):我也很伤心,小猫的主人对它一点都不好,它身上有那么多伤。师:听完快乐小鸟的故事,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开心):我很为小鸟高兴,它非常的幸运。

生:我觉得小鸟能飞回大森林,得到自由,一定特别开心。

师:通过这三个动物的遭遇,同学们明白了什么吗?

生: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生:老师,王园做操时用脚踏蚂蚁,好几只蚂蚁都被他踏死了。(生齐刷刷的看向坐在最后一排的王园,王园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言语。有人小声议论着,更多的同学转向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看看王园,他仍低着头不敢看我,好象怕我骂他)师:小动物也有血有肉,我们要善待他们。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伤害到小动物,无心的过错可以原凉。只要以后努力善待他们。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生;不捕捉小动物生:不伤害动物生:不吃野生动物生:帮助受伤的小动物案例分析(一):教学素材的摄取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过去的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上课。而现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要回归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地死照教材来教学,而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况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收集和整理教学素材,这一部分内容,教材里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但是要让学生从中理解动植物的生命现象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如何让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教材,让教材活起来,与生活中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长颈鹿和小猫的哭诉”更能让学生明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而后又与小鸟的快乐形成对比,给孩子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让学生在形象、生动、趣味化的学习中尝到快乐,并受到教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教学活动的预设要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学活动的开放性,首先是由活动进展的不确定性决定的。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不可能完全预设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孩子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可能会产生的问题等。因为教学活动只要在进行中,就会有不断创新,会不断派生出新的活动走向。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看课件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感受。一个同学马上说出有同学做早操践踏蚂蚁的现象。我及时与以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保护动物就从身边做起。所以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能及时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说明任何教学活动都包含有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教师如果在预设教学活动时不注意其开放性的特点,活动也许就不能达到目的。(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新课程新理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善于挖掘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王园同学以踩踏蚂蚁为乐,这不只是一个小男孩顽皮的表现,更是他对生命的漠视。孩子们善意地指出他的过错,老师细心的呵护能迅速帮他改正错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比传统的师道尊严绷着脸骂人好多了,这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也是对教育者本身的尊重。指导建议:《道德与法治》是面向小学低年级(即1-2年级)儿童设置的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可以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品德教育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即《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决定了要想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孩子身边的事入手,打破说教法。让孩子感受到如何去做是正确的,不感到陌生,能从心里接受,愿意加入到关爱动物的行列中,达到育人目的。通过课前收集、课上交流、课外延伸,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应该说,“动物”是孩子们最热衷的话题。在“说说看到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和“怎样保护动物”这几个活动时,效果就不是很理想。由于孩子们自然常识较为欠缺,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概念混淆了,因而,很多孩子会谈到:“过年过节,我爸我妈经常杀鸡、杀鸭,这是伤害动物的行为。以后我再也不吃这样的动物了。”如此下来,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误区。这时,教师应针对情况,在活动中进行相机引导,渗透什么是饲养动物,什么是野生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而在我们这个自然界里存在着生物链,生态平衡等等相关知识。由此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态度来认识事物,真正做到保护动物,形成初步的生态意识。认识决定行动。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让王园同学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其实,像这样有价值的引导,就是要无痕地“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但没有实践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还需要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这就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小调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了解喜爱的动物;“饲养小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动物并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的行为;“走进动物园”做出动物卡片,贴上照片;“走进菜市场”调查是否有贩卖野生动物的的情况,写成作文;“到郊外去”,在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猫头鹰、蛇、青蛙等动物,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对人们的帮助。保护动物是每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作为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为小动物建个温暖安全的家,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设计一份介绍有益动物的海报,劝家人不要买毛皮衣服,不吃国家级保护动物等等。说动物——饲养动物——以行动保护动物。总之,活动形式多样,可分组也可单人进行,但教师一定在与家长的联系下,有选择的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要行成活动成果,在班级或校内,最好走进社区,扩大影响,让孩子的行动也能为社会尽一份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力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课堂活动中形成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意识,内化成思想,进而指导以后的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就在此了。课后延伸活动——与珍稀动物交朋友1、向学生推荐优秀网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网:)2、组织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与珍稀动物交朋友。附:调查表:与珍稀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