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2022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2022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2022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2022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IMJC31

笆古诗三首

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

----等12个字。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重点)

要求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

写的季节。(难点)

教学---------------------------------------------------------------

三课时。

课时L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

推测、判断重点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通过对诗句

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可以用凝练、

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的素材,

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

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交流四季古诗,引入新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教师引入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并积累。(出示课件2、3)

-----------------------------------------------律件2、3

咏柳秋夕

[唐]贺知章[唐]杜牧

碧玉妆成一树高,银烛秋光冷画屏,

万条垂下绿丝绦。轻罗小扇扑流萤。

不知细叶谁裁出,天阶夜色凉如水,

二月春风似剪刀。卧看牵牛织女星。

小池江雪

[宋]杨万里[唐]柳宗元

泉眼无声惜细流,千山鸟飞绝,

树阴照水爱晴柔。万径人踪灭。

小荷才露尖尖角,孤舟蓑笠翁,

早有蜻蜓立上头。独钓寒江雪。

4.交流对秋天美景的感受。

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看到这四张秋景图,你们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

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出示课件4、5)

---:舞件4、5

四张秋景图

5.导入课文题目: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

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

诗人杜牧乘着车在山中行走,被山上的美景所吸引,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出示课件6)

------

古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诗。(板书题目:山行)

6.学生自由朗读。

7.作者简介。(出示课件7)

pr---------------------------------------------------------------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

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有《樊川文集》。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然后用你们平时学习古诗的

方法进行交流。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标出读

不懂的地方。

2.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出示课件8)

-------------------;——----------------<W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1)指名让学生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交流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教师评议,总结重点字词的解释。(出示课件9、

10)

蹄'm

山行:在深山里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斜:倾斜。

生:产生,生出。坐:因为。

枫林晚:枫林傍晚的景色。

霜叶:经霜染的枫叶。

红于:比红。I

(3)教师指导。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指浓厚,浓郁。“生”指生出,

产生。在诗中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

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

三识字写字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出示课件11)

r--------------------------------------------------------------<WTT

寒径斜霜

形近字辨析:“寒一塞”“径一经”“霜一雷”。

力口一加:“余+斗=斜”。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霜”:“雨”作偏旁时,第二笔竖变点,第三笔横折钩变横钩。

“寒”:下面两点平行。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了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

理念,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

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初解诗意。

教师: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

图,真了不起!其实,这首诗中的每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推敲得来的。下面请

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1)“山行”就是在深山里行走的意思。诗人在深山里行走时是什么季节

呢?(深秋)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季节呢?(霜叶、寒)诗人在深山里行走看到了

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在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

么?(霜叶)吸引诗人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2)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诗人的哪一动作让

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惊喜?(停车)

(3)让诗人“停车”的原因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眼里深秋的红叶有

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深秋的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

(4)诗人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

的红叶,诗人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对比,和二月的红花相比,深秋的

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

显出旺盛生命力的品质)

2.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凉。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车子

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

家)(板书:远景)

;---------《课件12

描绘古诗《山行》

的两幅场景图片

①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片,并说说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12)

结合图片,小组同学交流这些景物的特点。

②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一个“寒”

字刻画出深秋时节“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一个

“斜”字让我们体会到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缥缈,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

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板书:寒山一石径斜白云一人家)

③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④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3)

1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译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

有人家居住。

⑤学生边观察图片,边诵读前两句诗。

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的简笔画。

(2)教师导言:正当车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近景)

①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片,并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内交流景

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②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车里,忽然让车停下来,原来诗人

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板书:枫林一晚

霜叶一红)

③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④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4)

------------------------------------------------------------------------康祥"n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

艳丽。

⑤学生边观察图片,边诵读后两句诗。

⑥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

诗,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⑦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

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划分《山行》的朗读节奏。(出示课件15)

-------------------------------------------------------------------<诔件15]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71^

于/二月/花。

一,

(2)教师指导:诗中的斜线是停顿符号。

(3)指名让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写山中美景,

读时应轻快些;后两句写诗人对枫叶、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语调应高昂上扬。

(5)教师范读,指名让学生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查背诵,默写古诗。

默写时提醒学生注意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描绘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山

林秋景图。前两句诗写远景,诗人对看到的景物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后两句诗

写近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

秋天的独特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这能够锻炼学生理解古诗、有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景图。家乡的秋天到处

都是美丽的景色,希望你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

情。

2.学生自选作业。(出示课件16)

------------------------------------------------------------------------------------------------------------------------------------------cnEypryi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

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试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⑷学:搜集杜牧的古诗,借助相关资料自学。

课后反甩

《山行》是诗人杜牧描写和赞美深秋枫林晚景的一首七言绝句。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先运用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

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在交流讨论

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文题目,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

入对古诗的学习之中。

2.反复诵读,体会诗意。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

生自己去研读古诗,并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

知古诗大意。

3.适当引导,感知韵律。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固定的

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朗

读、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

☆板书设计☆

,一(远景:寒山一石径斜白云一人家

山行《,

I近景:枫林一晚霜叶一红

第二课时

.

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从“荷尽、菊残、橙黄、

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

3.学习古诗,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件。

■■

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呢?(秋天)谁能用一些词句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秋天的

景色?

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代诗人也很喜欢秋天,

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

诗《赠刘景文》。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板书题目:赠刘景文)

3.教师介绍诗人写诗的背景及目的。(出示课件18)

<评件18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

经50多岁了,还是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的。他的好朋友

苏轼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苏轼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

首诗就是《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按照要求,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

以借助拼音读。

2.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教师评议。

3.教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吗?(荷、菊)同学们回答得真棒,现在我们来欣赏几幅荷花的图片。(出示课件

19)

p-----<®19

荷花的图片

(1)教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两句古诗。(出示课件20)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展示荷叶的图片。(出示课件21)

-------------<^#211

秋天荷叶的图片

教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叶变得怎样了?看到这幅

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板书:荷尽)

(3)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22)

荷尽:荷花已经凋谢,荷叶已经枯败。1

擎:举,向上托。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4.教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蜷缩)图中菊花

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怎样的菊花呢?(坚强不屈)看到这幅

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出示课件23)

---------------------------------------------

菊花枯萎的图片

(板书:菊残)

(1)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24)

-------------------------------------------------------------------<W24j

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

傲宽: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壁

(2)反复朗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5.前两句诗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⑵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5)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6.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6)

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3)在诗人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出示课

件27)

--------<^271

橙子、橘子

成熟的图片

教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

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以“橙黄橘

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

给好友刘景文以勉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学生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1.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

下面老师教你们一个读古诗的好方法。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2)男女生比赛读,学生齐读。

(3)教师指导朗读:《赠刘景文》前两句写景,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

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嘱咐,语调宜高

亢。

(4)指导背诵。

2.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

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橘绿时”,这两句励志的诗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吗?(指

名让学生背诵)

四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出示课件28)

「---------------------------------------〈课伴18

赠残犹傲君橙橘

2.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29)

赠盖菊残君橙'’,

(1)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贝+曾”是“赠”,“木+登”是“橙”,“羊+皿”是“盖”

(“羊”字末竖不出头)。

减一减:“群一羊二君”。

换一换:“线”把弊”换成“歹”就是“残”。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君”:第二笔横要露头。

“赠、橙”,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盖”:上半部分一竖不出头,几个横长短相似,距离匀称,第三横在横中

线上。下半部分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菊”:下半部分的“米”,左边有一部分在“勺”的外面。

“残”:左右结构,左半部分的“歹”不要多一点,位置不要超过竖中线,

右边是两横一撇,斜钩要写得舒展。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第七、八笔是两小撇。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诗句还有很多,课余

时间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

课后反思

1.在学这首诗之前,教师应先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做一番介绍,拉近诗人

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2.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

“擎雨盖”“傲霜枝”等词语。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让学

生对全诗有一个大概的把握。接下来教师应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

个词语进行讲解,可以借助图片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会对这两个词语的

意思有基本的认识。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秋末霹卜好景雷}君须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送、挑”2个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请学生欣赏课本第15页插图,说出图片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

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编写的小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这样美的画面写

成诗也一定很精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夜书所见》。(板书题目:夜书所见)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4.教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读法。(出示课件31)

送挑

(1)教师正音。

注意读准“送”的平舌音。

“挑”是多音字,在诗中读“ti"”,意思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继

而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还有一个读音是,可以组词“挑

担、挑粮”。

(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字中“才”表义,“兆”表音。

力口一力口:“关+1_=送”“扑兆=挑”。

(3)教师示范书写,提示重点笔画。

“送”:半包围结构,先写“关”,后写是三笔写成,第二

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折钩。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教师范读古诗,画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出示课件32)

---------《课件32

古诗《夜书所见》

的朗读节奏

6.你们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那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找出诗人所见。

教师: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夜晚看到的场景。那么,诗人在夜晚究竟看到

了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吧。

2.学习第1、2句。

(1)读一读。(出示课件33)

p------------------------------<W33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板书:梧叶、秋风)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出示课件34)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3)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叶绍翁)(出示课件35)

r—--------------------------------------------------------------V课件33

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父母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叶绍

翁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赵鼎党事被贬。整个家族因此受到牵连,

家境变得凄惨不堪,所以叶绍翁的父母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4)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能体会到江上秋风为什么能够牵动诗

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有一一(学生:思乡之情)。(板书:思乡之情)我们带

着思乡之情再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5)学生齐读,自由读。

3.学习第3、4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在哪个季节最适合捉蟋蟀吗?(秋天)没错,秋天是捉蟋蟀

的最好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那我们到诗中去找一

找描写捉蟋蟀的诗句吧,你一定能找到。

(1)读一读。(出示课件36)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