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第四高级中学高一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第四高级中学高一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第四高级中学高一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第四高级中学高一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第四高级中学高一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第四高级中学高一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个小球从空中的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功5J,除重力之外其它力做功2J。则小球(

)A.a点的重力势能比在b点多5J

B.在a点的动能比在b点少7JC.在a点的机械能比在b点少2J

D.在a点的机械能比在b点多2J参考答案:ABC2.如右图甲所示,一定质量的物体置于固定粗糙斜面上。t=0时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t=1s时撤去拉力,斜面足够长,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如右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s物体速度反向B.t=3s时物体运动到最高点C.1~2秒内物体的加速度为0~1秒内物体的加速度的2倍D.t=3s内物体的总位移为零参考答案:B3.一小球从空中由静止下落,已知下落过程中小球所受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设小球离地足够高,则

(

)A.小球在做减速运动

B.小球一直在做加速运动C.小球先加速后匀速

D.小球先加速后减速参考答案:C4.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质量之比为1∶2,转动半径之比为1∶2,在相等时间里甲转过60°,乙转过45°,则它们所受外力的合力之比为(

)A.1∶4

B.2∶3

C.4∶9

D.9∶16参考答案:5.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参考答案:D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河宽d=200m,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1=4m/s,河水速度v2=3m/s,那么小船船头垂直河岸过河的时间大小为

s.参考答案:50【考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船航行时速度为静水中的速度与河水流速二者合速度,当以静水中的速度垂直河岸过河的时候渡河时间最短,从而即可求解.【解答】解:根据题意,由运动的独立性可知,当船头垂直河岸渡河时,垂直河岸方向速度最大,渡河时间最短,即:t=s,故答案为:507.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为v,则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物体抛出时的竖直高度是

。参考答案:

8.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某同学只记录了小球运动途中的A、B、C三点的位置,见右图,取A点为坐标原点。当g=10m/s2时,小球平抛初速度为m/s,B点的竖直分速度是

m/s,小球抛出点的位置坐标是x=

cm,y=

cm。参考答案:1

2

-10

-5

9.光滑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处于静止状态。当它受到一个水平恒力作用后,在头2.0s内移动了4.0m。那么,该物体受水平力作用之后,第3s内的位移大小为

,所受的水平恒力大小为

。参考答案:5m

4N

10.如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a1=

,a2=

参考答案:11.图示为自动扶梯(台阶式)示意图,某商场自动扶梯的倾角为37o,自动扶梯正在匀速斜向上运动,某质量为50kg顾客正站立在电梯上,扶梯对该顾客的支持力是

N,扶梯对该顾客的摩擦力是

N。

参考答案:500

0

12.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挂重为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则弹簧原长为

,劲度系数为

。参考答案:10,200

13.某人在地面上最多可举起49kg的物体,在竖直向上运动的电梯中可举起70kg的物体,则此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3m/s2,方向竖直向下.参考答案: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版权所有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根据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质量为50kg的物体,计算出人最大的举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人变速运动的电梯中能举起的物体的最大质量.解答:解;由题意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人最大的举力为F=mg=49×10N=490N.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解得a=m/s2.方向向下.故答案为:3,竖直向下点评:本题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问题,关键抓住人的最大举力是一定的.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1)图(b)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已知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故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为0.04秒,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小数点后保留二位数字)(2)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c)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19

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够15.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B、C、D、E、F,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点的距离依次是2.0cm、5.0cm、9.0cm、14.0cm、20.0cm.(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点的速度为vB=

m/s.CE间的平均速度为

m/s;(2)以打A点时为计时起点,建立v﹣t坐标系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3)根据图线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m/s2.参考答案:解:(1)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所以vB==m/s=0.25m/svCE==m/s=0.45m/s(2)vC==0.35m/svD==0.45m/svE==0.55m/s描点作v﹣t图象如右图所示(3)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即a=m/s2=1m/s2故答案为:(1)0.250.45(2)图见解析(3)1【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CE间的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除以时间,最后根据速度﹣时间图象解出斜率即是物体的加速度.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18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均为M=2kg,长度均为L=1m的甲、乙两辆平顶小车,两车之间通过一感应开关相连(当滑块滑过感应开关时,两车自动分离),甲车上表面光滑,乙车上表面与滑块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两车上表面离地高度均为h=5cm,

一根通过细线栓着且被压缩的轻弹簧固定在甲车的左端,质量为m=1kg的滑块P(可视为质点)与弹簧的右端接触但不相连,乙车右端有一弹性挡板(与滑块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0=10J,弹簧原长小于甲车长度,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剪断细线,(1)求滑块P滑上乙车前的瞬时速度的大小;(2)求滑块P与挡板接触瞬间的速度大小;(3)试判断滑块最后能否相对乙车静止,若能,求滑块相对乙车静止时离乙车左端的距离;若不能,求滑块落地时离乙车左端的水平距离。(g=10m/s2,=5.3)参考答案:解析:(1)弹簧伸长过程中,滑块与甲乙两车构成系统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②①②解得v1=4m/s

v2=1m/s

(4分)(2)P滑上乙车后,P与乙车动量守恒,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④③④解得

(6分)(3)假设P与乙车能相对静止

故P未与乙车相对静止.

(2分)设P与乙分离时速度分别为、,则

(3分)⑤⑥解得

(3分)17.参考答案:18.已知地球半径为R,一只静止在赤道上空的热气球(不计气球离地高度)绕地心运动的角速度为ω0,在距地面h高处圆形轨道上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设热气球的质量为m,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m1,而地球质量M和万有引力常量G未知。根据上述条件,有一位同学列出了以下两个式子:对热气球有:GmM/R2=mω02R

对人造卫星有:Gm1M/(R+h)2=m1ω2(R+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