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XX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XX市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1.3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1.4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XX市西城新区河洑镇朱湖村和南湖村,西起渐河,东至丹溪路,北起柳叶大道,南抵洞庭大道,总用地面积约为3000亩。1.1.5建设规模与内容XX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是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以湘西北区域集科研、孵化、示范、培训、推广、展览、休闲和服务为一体,以全省领先、地州一流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按照规划原则与功能定位,结合项目区及其周边环境条件、发展方向以及现状资源条件,具体分为科研中心、科研基地、现代农业博览区、商住开发区、南湖港水系景观带、渐河风光带及长2213米宽40米的沿河大道等功能区,总用地面积约3000亩。各功能区主要内容为:科研中心:占地150亩,建设“四所合一”(市农业科研所、林业科研所、蔬菜科研所和畜牧水产所)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大楼、实验楼、培训中心及必要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万㎡。建设3个3000㎡的智能温室大棚,建立智能温室展示区,蔬菜、果品、苗木花卉和水产等研发区,进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进行温室反季节果蔬栽培,采用静电除雾、滴灌、声波驱虫器、温室机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先进设施设备、优良品种以及温室高产技术,进行高档果品蔬菜研究。以及为与大专院校、知名企业合作提供服务场所。科研基地:占地700亩,分别为农业科研用地300亩,蔬菜科研用地150亩,水产科研用地150亩,林业植物科研用地100亩。做好上述用地的土地整理、水源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博览区:占地950亩,划分为花卉苗木林业博览区、农产品展示展销区、观光休闲区、体验农业区和3个3000㎡的智能温室大棚,以打造农业休闲美地,再现昔日江南美景为主题,通过“水”、“草”、“林”、“产品”几个主题元素,以文化传承、农业旅游、科技示范为主建设“江南人家”,形成新的旅游休闲美地;在生态示范园的基础上,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园的休闲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赏”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商住开发区:占地1200亩,依托项目地周边山水特色、生态保护特色,为高标准的商住建设用地做好土地整理,道路、水电、通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5、景观带:完整保护南湖港和渐河两水系,并将其建成该园区的景观带,其中南湖港水系景观带长4000m,渐河大堤风光带长4500m。6、道路及桥梁:在渐河大堤堤脚建设一条长2213米、宽40米的沿河大道,在园区修建8条联系园区各功能区的市政道路,路宽30米,总长为24521米;在纬二路(滨湖西路延伸线)跨南湖港水系上建一座长80m的桥梁,在经三路跨南湖港水系上建一座长80m桥梁。1.1.6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建设施工期为4年:计划2014年1月开始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征地拆迁、勘察、初步设计、招投标等有关前期工作,2014年7月开始动工兴建,2017年12月底全部工程竣工验收、投入使用。1.1.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建设投资为365038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93311万元,征地拆迁费用14825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835万元,基本预备费10642万元。资金筹措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1.2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1.2.1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2、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3、农业部发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示范建设项目技术指南》;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5、《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6、《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7、《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30);8、《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9、《XX市农业和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10、XX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2014.1);11、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和法规;12、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1.2.2编制范围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选址及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以便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项目总用地面积亩30002科研中心㎡100000折合150亩2.1科研综合楼m283582.2实验楼m266722.3生活服务设施m24970含培训接待设施2.4智能温室大棚m290003个*3000m22.5预留技术合作用地m2773003科研基地亩7003.1无公害蔬菜基地亩1503.2农业科研基地亩3003.3生态林植物基地亩1003.4水产科研基地亩1504现代农业博览区亩9504.1综合展厅m220000含展厅、会议室、服务接待区、休息室4.2花卉苗木基地及体验农业区亩5004.3水产养殖及观光区亩3004.4智能温室大棚m290003个*3000m24.5民俗文化村亩505商住开发区亩12006沿河大道m2213宽40m,城市主干道7渐河风光带m45008南河港水系景观带m40009园区道路m245218条市政道路10项目建设期年411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万元36503811.1工程建设费万元19331111.2征地拆迁费万元14825011.3工程建设其他费万元1283511.4基本预备费万元106421.4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1.4.1结论实施“XX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打造一个全省领先、地州一流、湘西北区域集科研、孵化、示范、培训、推广、展览和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是XX市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新XX新创业”和建设“现代XX、幸福家园”的重大举措。项目的实施,对于XX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XX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加速XX农业的现代化、XX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项目实施后,可产生46211.40万元净收益(其中现代农业博览区按20年经营期估算),上缴税金42535.92万元。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方案是可行的,建议投资建设。1.4.2建议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项目可行,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项目承办单位尽快提请有关部门审批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项目建设尽早进入实施,以尽早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项目承办单位抓紧时间进行设计招标,选拔优秀的设计队伍,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项目区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4、本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关键技术环节多,需加强与技术依托单位的协作,确保项目产品品质;5、项目实施中,注意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一方面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为传统农业提供技术服务手段和方式,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和项目产品的信息化和市场化。6、本项目建设社会效益显著,为让其早日发挥效益,建议各级部门给予该项目大力支持,优化投资环境,尽快建成投入使用,早日发挥效益。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我国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为我国城乡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的历史原因,我国一直存在比较显著的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农村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下发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在政策、投入、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国家颁布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重大难题的过程。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科研、生产一体化,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使得科研与生产以及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乡村中有科研及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发展要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上下贯通的、责权利一致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渠道通畅。因此,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XX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现代乡村为总体战略,以产业集中、人口集中为基本方向,以体制共赢、资源共享、发展共赢为基本目标,以推动设施覆盖、服务覆盖、文明覆盖为基本任务,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XX市人民政府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农村工作要“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让农民成为很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XX是一个农业大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全市粮食、棉花、蔬菜面积分别达到1027.5万亩、155,5万亩、180万亩,牲猪出栏640万头。但是,虽然发展条件优越,产业规模很大,但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的生产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地力退化,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实施农业提升改造,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农业加快和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以其科研型、示范型、高效型的特征成为新一轮农村经济启动的切入点和新起点。2013年11月,XX市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搭建XX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组建了重点投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XX市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并决定在XX西城新区的河洑镇打造一个全省领先、地州一流、湘西北区域集科研、孵化、示范、培训、推广、展览、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与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低产低效,粗放经营的特点,以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并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青少年教育培训、流通服务等新型农业产业对接,充分展示融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农业风貌,成为展示XX现代农业的窗口、湖南都市农业产业园区的标杆。这个决策,对于加快发展XX现代农业,推进XX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的实施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XX作为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优良品种的引进、关键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离集成配套尚有较大距离,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农业各项活动仍多以常规技术当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加强农村水利、土地整理、道路交通、电力配送、环境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农副产品由小规模、零散化、粗放式向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拓展农业的功能,为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开辟通道,推动XX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综合发展实力。这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必将有力的推动XX现代农业的建设,加速XX城乡一体化。2.2.2项目的实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XX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课题。一方面,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地力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全球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为破解这两大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既可以集聚本地的科技力量,进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温室反季节果蔬栽培、高档果品蔬菜栽培等先进栽培技术的科研与实践,应用推广静电除雾、滴灌、声波驱虫器、温室机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先进设施设备、优良品种以及温室高产技术。并通过实施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经营和绿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遏制滥用化肥农药现象;又可以提供新思路、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载体,大力开发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高品质、高效益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生产。这对于改善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2.2.3项目的实施是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业的需要XX既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又是毗邻张家界和凤凰古城的魅力城市,因其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有“桃花源里的城市”之美誉。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假日的增多、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越是在城市化的地区,其需求越大。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热长盛不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休闲农庄”的民俗特色游逐渐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热点。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可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将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花卉苗木林业博览区、农产品展示展销区、观光休闲区和农业体验区,通过“水”、“草”、“林”、“花”、“果”等多个主题元素,建设包括文化传承、农业旅游、科技示范、农产品展销等丰富内涵的旅游休闲胜地,形成有XX特色的“江南人家”。与此同时,立足XX农村景色秀美、鱼米之乡、世外桃源、绿色环保、生态休闲的美名和特点,充分展示其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赏”的XX乡村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再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温馨,形成以展示农业休闲胜地、昔日江南美景为主题,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XX特色乡村游,并以此带动本地观光休闲、餐饮、教育、文化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这不仅可为XX提供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可宣传生态农业科普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起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消费方式和直接参与等方面的示范样板基地的作用,使XX农业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资源性开发向科技型开发、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2.2.4项目的实施是扩大农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XX是一个农业大市,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农产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在“农内”增收的潜力。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进一步调整就业结构,减少农业人口,才能使得农民获得平均的社会报酬。因此,转移农民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当务之急、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跳出农字抓农业,引导农民到“农外”寻找出路。多年来,XX不少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有效的增加了家庭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问题。但是,长期的离乡背井,使家庭空巢、子女脱管、老人孤独、夫妻不和等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在外务工人员面临外出挣钱和本土持家的两难选择,希望在本地找到就业门路。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也开辟了一条新的农村就业门路。本地农民将不受个体素质、知识差异、技能门槛和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在自家门前,利用自己的农田、农舍和山水生态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兴办休闲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岗位;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发展农村新兴生态旅游,不仅为农民在本地就业提供了有效载体,而且为农民增收致富、农家幸福美满、农村稳定和谐找到了一条可靠途径。2.2.5项目的实施是适应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XX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区域、农业领域,流向城市和二、三产业,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人员流动、信息流动日趋频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逐渐被打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社会各阶层加速分化与融合,社会结构步入快速调整期,城乡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本项目作为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复合型产业,充分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解农业、贴近农民、认识农村的机会,也为增进农民对现代文明的了解和认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共同发展。这种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要求,也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3.1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原则;(2)体现节约和效益的原则,尽力做到降低建设投资,节省运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3)体现安全的原则,考虑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等;(4)体现节约用地的原则;(5)体现保护环境的原则,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6)满足项目所需的电力、水利、环境,以及人力资源和交通运输等要求。3.2选址要求节约用地,并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避开自然保护区、畜禽疫病多发区和污染严重地区;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相关法规;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避开城市、厂矿、医院、交通要道等污染源。3.3建设场址现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西部新城区,地处XX市城区的城郊结合部,气候温润,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建设场地地势平坦,无污染,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项目地基本保持传统农耕方式,夏秋季节以种植水稻为主,冬春季节以种植油菜、小麦为主,部分为花卉苗木、鱼塘、藕池和民居,存在生产经营管理观念陈旧,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相对落后,农业水利灌溉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科技技术落后,生产效率效益提高缓慢等问题。本项目用地总面积约3000亩,涉及河洑镇朱湖村、南湖村等行政村1000户,拆迁面积约350000㎡。因此,经过分析论证,项目选址在XX市西城新区的河洑镇朱湖村和南湖村是适宜的。3.4建设条件3.4.1区位条件XX位于北纬28度至31度,东经110度至113度之间,时区属于国际时区东8区。地处中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湖南省的西北部,洞庭湖西岸,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东临洞庭,西接黔渝,南通长沙,北连荆襄。从经济区位划分,XX属于中国经济中部崛起重心地带,位于泛珠江三角洲和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域结合部,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黄金地段。XX现辖武陵、鼎城2区,汉寿、桃源、临澧、石门、澧县、安乡6县和一个县级市津市。全市面积1818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1.7218万,户籍人口622.5905万。
XX地貌以平地为主。境内山水相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东南部是地肥水美的西洞庭湖平原,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中部过渡地段为丘陵。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沅江和澧水流经XX,境内有大小河流432条。平湖区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有广阔的天然湿地。3.4.2交通条件优越XX北过长江航运干线,东靠京广铁路干线,南倚湘黔铁路干线,枝柳铁路斜贯市域西北部,境内长183公里,石长铁路纵贯南北,境内长174.25公里,石长铁路复线年底将开工建设,全长355.5公里的黔张常铁路2011年7月动工建设。高速公路已经通车的有长常、常张、常吉三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有常邵、常荆、常岳三条,其中常荆线、常邵线为国家纵向干线公路二广高速公路的分区段,常岳线、常吉线为国家横向干线公路杭瑞高速公路的分区段,这两条高速公路在XX汇合交叉,往东通往长江三角洲,往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将极大地改善XX的对外交通条件。另外,还有G207和G319两条国道通过中心城区。XX桃花源机场的客货运量在逐年增加,正在筹备升级改造,空中交通条件也将影响XX的对外交通条件。XX是湖南省除省城长沙以外唯一一个具备水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各种交通方式齐备的城市,同时,还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确定的国家高速公路网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湖南省未来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3.4.3自然条件适宜1.气象条件XX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内,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兼有湿润的滨湖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征。具体气象资料为:(1)历年平均气温17.8℃(2)历年最高气温40.1℃(3)历年最低气温-13.2℃(4)历年平均降雨量1373mm(5)历年最大降雨量2020mm(6)历年最小降雨量927mm(7)历年平均气压1011.8毫巴(8)历年最高气压7032.6毫巴(9)历年最低气压993毫巴(10)历年平均相对湿度81%(11)历年最大绝对湿度42.8%(12)历年最小绝对湿度1.9%(13)历年平均蒸发量1173.5mm(14)历年月平均最大蒸发量202.4mm(15)历年月平均最小蒸发量36.0mm(16)历年平均风速2.1m/s(17)历年最大风速22m/s(18)历年主导风向NNE(19)历年最大积雪深度200mm(20)历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20mm(21)年平均日照时数1713.1小时(22)全年无霜期271天2.地形地貌XX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由山地、丘陵、岗地过渡到广阔的滨湖平原。南有雪峰山余脉的插角、九龙、沧山、古城、盘古诸山延伸,重峦迭嶂。西北有武陵山余脉的太阳、白云等山绵亘,山崖峻峭。西、南、北群山起伏,冈峦盘环;东北湖河网结,水陆间错。中部沅水曲形切割,将区境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俗称“前河”、“前乡”,枉、沧二水蜿蜒而下,形成若干冲岔与沿河平地。北部俗称“后河”、“后乡”,澧水绕区东北边境向东流入洞庭湖,中有渐水、冲柳、马家诸河流淌其间,牛屎、白芷、土硝等湖点缀其内。3.水文地质XX境内除沅、澧两水外,有河68条,分属沅水、澧水、西洞庭湖3大水系。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39条,三级支流20条。按河长计:5公里以下17条,5~10公里29条,10~50公里21条,50公里以上1条。流域面积2322.47平方公里。拟建项目场地内含赋存于杂填土中的滞水及赋存于圆砾一卵石层的孔隙潜水两种,滞水赋存于杂填土中,以地表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源。潜水赋存于圆砾卵石层中,具有承压性质,水量大,为场地内主要地下水类型。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及其钢筋无腐蚀。4.工程地质拟建场地尚未进行地质勘探,参考临近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地基土层由第四系全新统(Q4)杂填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圆砾卵石层组成,圆砾卵石作为建筑物的持力层,Pk=300Kpa。5.场地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XX市江南城区位于华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域一XX地震带上,为中强活动区,但频度较低,地震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因此,本项目建筑按7度设防。3.4.4项目施工条件1.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砂料、卵石、石料、上料等全部能在区内市场采购。2.主要外来材料的供应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木材、管材、水泥等,均能在区内市场采购。3.电力本工程施工电源由西城区电力部门供应。因此,本工程的施工供电可靠,电量充足,能满足施工要求。4.施工队伍及设备施工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有能力承担本工程施工的专业施工企业。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由中标企业自行解决。XX西部城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本工程提供充足劳动力。3.4.5其他条件1.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社会环境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可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2.政策法律条件本项目建设均符合相关规定,并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3.5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本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估分级级别为三级。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个类型。常见的地质灾害中种类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沙漠化、沼泽化、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水污染、洪涝灾害、边岸再造、泥沙淤积、海岸侵蚀、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通过地层、构造、地震、水文、粘土等特征的综合评估,认为本区内发生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还是应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综上所述,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对项目建设是比较适合的。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4.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XX市西城新区,规划设计范围西起渐河,东至丹溪路,北起柳叶大道,南抵洞庭大道,总用地约200公顷(约3000亩)。项目具体划分为4大区域,分别为:科研中心,科研基地,现代农业博览区,商品住宅开发区。项目建成将成为一个全省领先、地州一流、湘西北区域集科研、浮华、示范、培训、推广、展览、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4.2设计原则1、科学选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原则。2、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3、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4、合理利用资源,厉行节约的原则。5、质量第一,百年大计的原则。6、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4.3建设规模1、科研中心:用地约150亩,为市农业科研所、市林科所、市蔬菜所和拟建设的畜牧水产所“四所合一”整体搬迁重建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大楼、实验楼、培训接待楼及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为2万㎡,3个3000㎡的智能温室大棚,以及为大专院校和知名企业合作提供服务场所等用地。2、科研基地:用地约700亩,分别为农业科研用地300亩,蔬菜科研用地150亩,水产科研用地150亩,林业植物用地100亩。3、现代农业博览区:用地约950亩,作为花卉苗木林业博览、农产品展示展销、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区,3个3000㎡的智能温室大棚区。4、商住开发区:用地约1200亩,依托周边生态环保特色,作为高标准的商住建设用地,用来平衡整个园区建设资金,商居用地按一定规模点状布置在园区,提升用地附加值。商住区进行五通一平处理,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5、景观带:完整保护南湖港和渐河两水系,并将其建成该园区的景观带,其中南湖港水系景观带长4000m,渐河大堤风光带长4500m。6、道路及桥梁:在渐河大堤堤脚建设一条长2213米、宽40米的沿河大道,在园区修建8条联系园区各个区域的环园道路,路宽30米,总长为24521米,设计等级按市政二级道路设计;在纬二路(滨湖西路延伸线)跨南湖港水系上建一座长80m的桥梁,在经三路跨南湖港水系上建一座长80m桥梁。4.4建设方案4.4.1科研中心科研中心建筑群总建筑面积为20000㎡,其中科研综合楼8358㎡,实验楼6672㎡,培训接待及生活服务设施中心4970㎡。智能温室大棚9000㎡,规划考虑了市农业科所、市林科所、市蔬菜所和畜牧水产所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也满足了工作人员科研实验的要求,并且为大专院校和知名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服务场所1、建设规范(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5)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2、规划布局(1)功能布局拟建设用地呈不规则形状,用地范围内有天然湖泊一处。依据地形及实践基地内部功能特点,规划科研中心占地100000㎡,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分区:科研区、实验区、综合设施服务区,智能温室大棚。科研区包括科研实践办公综合楼;实验区包括实验楼;综合设施服务区包括食堂、接待培训中心。温室大棚建立智能温室大棚3座,每座占地3000㎡,共9000㎡。(2)交通组织1)主要出入口分布:科研中心的出入口位于场地南侧的道路上,其中主要出入口位于主路东侧,次要出入口位于主路西侧。2)机动车流线:科研中心内采用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7米宽的机动车道顺着等高线将科研中心各个功能分区串联起来,形成环形消防车道。3)停车位:在各个出入口广场处出安排适量的机动车停车位外,还考虑了适量的自行车位。(3)绿化布置1)出入口广场绿化:综合区广场中心以硬地为主,两侧种植乔木、灌木、草坪和花坛。2)道路两侧绿化:道路两侧为乔木与灌木混合带型绿化。3、建筑设计1、建筑结构形式:均为框架结构。2、建筑标准1)层高:建筑层高为4米。2)屋面:所有建筑均为平屋面,并采取可靠地防水、保温措施。屋面设计按《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设计满足节能要求。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3)楼地面:门厅、楼梯间,采用花岗岩楼地面。科学实验室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楼地面。会议室、办公室采用木板楼地面。厕所及用水的房间采用防滑瓷砖楼地面,并有可靠地防排水措施。门厅、走廊:门厅及走廊适度宽敞,有利于人流集散通行和短暂停留。5)楼梯:所有楼梯间直接采光通风。台阶踏步高度不大于150mm,楼梯井净宽不大于200mm,室内楼梯板或栏杆的净高度不小于0.9m,平台处净高不小于1.05m,室外楼梯栏板或栏杆的净高不小于1.2m。3、立面造型1)强调建筑群体效果,单体建筑造型处理简洁。2)运用规则交错的窗洞,配合装饰线、并通过有规律的色彩变化,达到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4、无障碍设计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进行设计。设置范围包括人行道与城市道路的坡道、建筑入口、公共走廊、无障碍宿舍、无障碍卫生间等。4、结构设计1、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6(2008版);(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11)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2、自然条件本工程建筑高度小于60m,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取值为Wo=0.40KN/㎡,地面粗糙度属B类,风荷载体型系数us=0.3.本工程基本雪压按50年一遇,取值为0.50KN/㎡。3、建筑分类等级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2)抗震设防本工程为丙类抗震设防建筑,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3)耐火等级本工程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及燃烧性能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执行。4、结构布置方案本项目建筑均采用框架结构。5、基础选型根据邻近地质勘察报告,本项目建筑采用浅基础。5、给排水设计1、设计依据(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6)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2、给水本工程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就近由市政给水干管引入,入口管径DN300,水表口径DN150,供水压力0.4Mpa,园区内生活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主干管径DN200。园内各单体建筑物生活用水由城市管网直接供给。3、排水整个科研园内采用污水雨水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为有组织排放,在道路上设雨水口,地面雨水充分利用园内地形和道路坡度汇至路面雨水口。生活污水设化粪池处理,食堂餐厅污水设隔油池处理,污水,雨水分流排入院内一侧或两侧城市排水管网。2)雨水系统(1)雨水量公式为q=9.96(1+0.985lgP)/(t+5.40)0.85其中重现期取0.5年,地面集流时间取5分钟。t=t1+mt2=5+2t2(2)雨水流量:Q=ψ•q•F(升/秒)ψ-径流系数,取0.6。F-汇水面积(公顷)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4、室内排水设计室内排水系统均为伸顶通气管排水系统,实验楼实验室废水应处理无毒无害后排入下水道。6、暖通设计1、通风设计不能自然通风的房间采用热交换新风换气机通风,房间按换气次数4次/h计算,卫生间按换气次数10次/h计算。2、防排烟设计有外窗可自然排烟,无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设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火灾时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受消防报警系统控制;当某一建筑某层发生火灾,防烟楼梯间送风机投入运转向楼梯间送风,合用前室内负担此层和相邻上下层的电动送风百叶风口自动开启,风机投入运转向合用前室送风。3、消声隔振措施所有水泵水管进出口均采用软接头,风机与风管之间设不燃帆布短管,产生较大噪音设备的风管上均安装消声器或消声静压箱,水泵基础均采用减震措施,管道安装尽量采用隔振吊卡。7电气设计7.1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3)(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4)《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70057-94)2000年版(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0)《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1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1-2000)(1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1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15)《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7.2设计范围7.2.1变配电系统1、科研中心内用电负荷均为三级。2、由河洑镇变电所引来一路10KV电源,接线点由供电部门指定。10KV进线电缆埋地引入。3、整个科研中心内拟建10KV/0.4KV变电所2座,变电所具体位置请见规划设计图。4、10KV系统为单电源单母线不分段运行,采用微机综保装置,直流操作。5、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低压侧设动力过表。6、对小容量用电设备的应急电源采用UPS供电;对消防用电负荷的备用电源采用EPS供电。7.2.2电力及照明配电系统1、照度标准按现行国家规范规定的标准取值,本工程内主要场所的照度设计值如下:门厅:100LX办公室:300LX走廊:100LX实验室:300LX会议室:300LX楼梯间:75LX。盥洗间:75LX设备用房:75LX。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光源以节能型高显色指数荧光灯为主,配以高效、弦光少的灯具。其它场所光源及灯具按环境条件及使用功能选择。3、园区内0.4/0.23KV外线采用铠装铜芯电缆直埋地为主。室内配电线路以BV型电线穿PVC阻燃硬塑料管暗敷为主。4、消防负荷供电系统采用EPS消防应急电源供电。三级负荷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5、园区内主干道路照明采用11米路灯,光源为250W金卤灯;次干道照明主要采用庭院灯并结合环境设计配以草坪灯,光源选用节能灯。7.2.3防雷及接地1、按规范经计算后,采取相应防雷措施,接地分工作接地、安全接地、防雷接地及电子信息设备接地,当一栋建筑物内共存多种接地时,采用联合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2、10KV为不接地系统,0.4/0.23KV系统为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变电所接地系统型式为TN-C-S并做总等电位联结。各建筑物内接地系统型式为TN-C-S系统,电源进户处PEN线重复接地,建筑物内做总等电位联结,特殊场合做局部等电位联结。4、弱电系统按要求设浪涌保护器。5、路灯采用局部TT系统。7.2.4电话、综合布线园区内设置电话交换机房,内设一台程控自动数字交换机,门数待定,电话中继线均由电信接入。在办公室、会议室设置电话插口。区内主干采用普通电话电缆或五类大对数双绞线,水平区采用电话线。2、综合布线主干采用单模或多模光纤,水平区采用六类非屏蔽双绞线。7.2.5周界防范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方便园区区管理和防止非法入侵。闭路电视监控结合周界防范及园区各路口点设置。需在综合楼设监控室一间,面积约20~30㎡。7.2.6弱电线路敷设1、弱电外线主要采用塑制多孔管排列成电缆甬道,40~60米设一手孔或检查井,部分路段为穿管直埋敷设。2、建筑物内采用电缆桥架和穿管暗敷方式。8、消防设计1、总平面消防设计园区内道路大致呈环状布置,既有利于车辆便捷到达各个建筑单体,也有利于消防车辆快速通过。一般道路坡度设计在0.3%-6.0%之间,以满足交通、职工出行等功能要求。环行消防机动车道坡度设计在0.3%-3.0%之间,以保证每栋建筑的消防扑救要求。道路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也均满足消防车行驶的要求,景观设置不影响消防车的行驶和操作。各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及燃烧性能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执行。2、建筑消防设计本工程防火墙采用200厚粘土多孔砖,耐火极限大于3小时。相邻的防火分区在防火墙联系处采用甲级防火门或耐火等级不低于3小时的防火卷帘门。消防水泵房、配电房和消防控制室及发电机房在防火墙上开门均设置甲级防火门。所有管道井的隔墙采用120厚粘土多孔砖,管道井每层在楼板处采用楼板同标号混凝土密实封堵,管道井门均设丙级防火门。3、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中,梁、板、柱中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满足符合设计要求。4、给排水消防设计(1)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及消防设施①本工程消防给水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室外消火栓消防用水量按30L/S计。②本工程室外消防给水系统采用上述生活及消防合用的环状给水系统,并沿小区道路按消防规范要求设置20套地上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间的间距不大于120m。③本工程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利用城市自来水压力直接供水,发生火灾时,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取水加压进行灭火或经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消防泵接合器向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给水灭火。5、电气消防设计消防用电设备的干线采用耐火型电力电缆,一般配电干线采用YJV-1型电力电缆在桥架内敷设。消防用电设备及应急照明的支线为NHBV-450/750型塑料铜芯线穿焊接钢管沿墙及顶板暗敷。配电、照明支线均为BV-450/750型塑料铜芯线穿焊接钢管或硬PVC管沿墙及顶板暗敷。消防设备配电线路暗敷时,保护层厚度须大于30mm;明敷时做防火处理。电缆竖井在电气设备安装完毕后,每层进行防火封堵。9、环保设计1、本项目为科研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无影响环境的废渣、废气产生。2、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干管。3、厨房污水经隔油池除油后,排入城市污水干管。4、实验室废液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干管。5、生活垃圾集中在指定位置,统一定时清运。6、水泵房设备基础作减振处理,内墙面及顶棚作吸声砂浆粉刷,出入口安装隔音门。7、锅炉房采用燃气锅炉,在选址确定后,根据周围环境采取相应环保措施。8、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噪声较小的机械设备,对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围护,减少对周围正常工作和生活干扰,夜间不施工,并注意及时清运施工垃圾。4.4.2科研基地1、建设概况科研基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按现代农业生态产业模式安排规划:第一产业:蔬菜水果、名特优新畜禽养殖和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第二产业: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农产品的开发、加工。第三产业: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拓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功能。项目总面积700亩,按生态农业模式的要求,科学、合理的选择种养殖品种、规模、生态链。1.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2.农业科研基地300亩3.生态林业植物用地100亩4.水产科研用地150亩5.智能温室大棚3座,占地9000㎡6.环境基础设施(园区道路、给排水、绿化)7.排灌系统(喷灌、滴灌)2、建设内容1.150亩大棚无公害蔬菜,选择优良的蔬菜品种进行科学研究。2.农业科研基地300亩基地设置山坡低丘地,植被较好,规划的植被种植群落,按生产要求和科目的属性按排种植,形成观光、推广展示方便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林业植物用地100亩,研究本地的宜栽植物。水产科研用地,对本地水产生物进行科学研究,挖掘新品种,推广经济适宜的水产品种5.环境基础设施主要道路:按规划主要道路宽10米,水泥路面6米,人行道4米,全长约10000米。次道路道宽6米,水泥路面4米,全长25000米。支道宽2米,条石或三合漆路面,全长12000米。6.排灌系统项目按排灌系统、果园、蔬菜大棚、开挖支排水沟,使整个区域形成层次分明的排灌网。喷、滴灌设施。实现灌溉自动化,节约水源,节省劳力,保护土壤,同时有利于集约化科学管理,展示推广。7.园林建筑作为XX市近郊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有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保持生态环境,为市场提供无公害生态农业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职责,同时也是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农业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之处。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模式的同时,考虑建设一定量的园林小品和附属设施,以增加生态农业园的园林化和生活便利,提高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3、建设方案1.建筑主要建筑设计是以建设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园为需要。除了展示保持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外,还要起到推广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及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项目的建筑设计尽量保持与该地农家风格相似的形式。旅游观光设施就地取材,可用木材、土砖、青瓦、稻草,和钢筋、水泥、机砖、结合安排,显示出农村田园古朴、清新风格,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蔬菜生产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和砖混网结构式,明顶或单体式明顶、大棚内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设喷、滴灌系统、大棚明顶采用弧形,最大面积接受光照,有条件可设置太阳能装置,解决升温的所需的能源。加工房、库房均为砖混结构一层平房,混凝土地面1300m2生产技术服务用房600m2砖混二层结构。用于技术服务、科研。2.道路设计主要道路南北穿过,各组团均有水泥铺就的次干道。本项目将在各示范基地修建主要进入道路和次道路及停车点。主道路采用水泥面路,路基宽10米,水泥路面宽6米,为主要运输进出路线。次道路路基宽6m,水泥路面4米,联系各分区。便于组织人流、运输、观光。支道路支道路采用条石或三合漆铺设,宽2m。用于步行到各生产点。道路系统表道路级别主要用途路面宽度路面材料主道路交通运输10m水泥路面次道路交通运输6m水泥路面支道路生产、步行2m条石或三合土3.给排水给水工程:分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均为井水。灌溉用水来自塘、库和水渠、沟。水质没有污染,可供生产用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设计:各示范基地就近与已有的水塘、水渠贯通,形成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通过灌渠形成排水体系,雨水就近排入渠道或水塘,汇聚排涝站,再排出。生活污水经粪池或沼气池处理后用于浇灌农田或排入排渠。4.电力、电信园区就近接入各用电场所,近期采用架空输送,远期采用地式输送。园区电话可直接由郊区电信引入,采用微机管理各基地,建立信息网络与国内外的沟通。5.绿化各基地开发后要注重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采用生态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种植养殖形式,自然平衡生态链、显示生态农业美景。各基地的绿化安排应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形成丰富层次的观赏景观。主次道行道树种植有观赏性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4.4.3现代农业观光博览区现代农业观光博览区占地950亩,以打造农业休闲美地,再现昔日江南美景为主题,通过“水”、“草”、“林”三个主题元素,以文化传承、农业旅游、科技示范为主建设“山水人家”,形成新的旅游休闲美地。在生态示范园的基础上,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园的休闲园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一生产一体闲一康乐一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建设内容农业博览区依托南湖港水系,利用南湖港水系自然风情,建设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建设综合展厅一个,建筑面积为20000㎡,集展览、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避暑山庄;花卉苗木培养基地及体验农业区,占地500亩;特色农业水产养殖区及观光休闲区,占地300亩;建设以“武陵人家”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占地50亩;三个智能温室大棚,占地9000㎡;建设博览区田间、地间等排灌及道路等设施。2、建设方案综合展厅总建筑面积为20000㎡,包括展厅,会议室,休息室,服务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展厅可容纳500个展位,2万人同时参展。具体设计方案详见设计图纸。花卉苗木培养基地及体验农业区,占地500亩,重点建设省级的优质花卉苗木种质资源保护、特色果蔬品种及产业化示范基地,收集各种优秀的花木、果蔬品种进行培育、研究、保护、推广。同时建设包含品种展示馆、组培实验室、新品研发中心、花卉及果蔬采摘生态体验区等配套设施。依附于配套设施,基地定期举办“花圃节”、“苗木科普活动”等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让保护基地既有原生态的植被环境,又营造出低碳、环保的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人文氛围。建立一个以“武陵人家”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规划占地50亩。由家庭旅馆群落民俗文化广场和生态农业园管理中心和特色农家乐组成。积极挖掘推荐民俗风情文化,包括居民饮食、节庆礼仪等方面特有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对这些有形无形的民俗风情,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好。开发森林野菜土特名产和传统工艺品。重点建设农舍改造工程,把生态农业园内的农舍改造成为具有特色的家庭旅馆。农舍改造工程做到九个一,即一栋农家楼,一套特色接待室,一个手工作坊,一块菜园,一块果园,一圈禽,一栏猪,一个停车位,一个沼气池。依托南湖港水系,在博览区内建立一个具有特色水上公园和休闲观光区,集养殖,垂钓,游玩,休闲,观光为一体,占地300亩。园内设特色养殖水产池两个,占地30亩。水产展示园一个。特色农家酒店一所,接待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4.4.4商住开发区和附属工程沿渐河东侧规划布局为商住开发区,拟用地为1200亩。渐河东侧大堤修建为沿江观光带,南湖港两岸则修建为南湖港景观带,建筑由南向北依次布局,形成4个集中的商品住宅开发小区。商住区土地进行五通一平处理,完善道路基础设施,依托渐河风光带,南湖港水系景观带,打造山水一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商业区。1、建设规划依据规划,渐河大堤为沿江观光带,堤脚修建一条长2213米,宽40米的沿河大道。沿河大道东侧为商品住宅开发区。南湖港两岸修建为沿湖景观带。2、设计依据(1)《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2)《XX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2010-2030)(3)《XX市西城区道路路网专项规划》(2010-2030)(4)《XX市西城区给水专项规划》(2005-2020)(5)《XX市西城区电力电信燃气专项规划》(2005-2020)(6)《XX市电力、电讯规划》及其它各专业规划(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9)《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1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CJJ45-2006)(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15)《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16)《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TJ77-98)(1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1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9)项目主办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3、道路工程(1)总体概况沿河大道南起洞庭大道,北至柳叶大道,全长2213米,宽40米。平面线形按规划坐标控制。园区修建8条市政道路,由西向东依次为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经四路。其中经三路跨过南湖港,修建一座跨度为80米的三跨预应力简支梁桥,为南湖港一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纬四路。其中纬二路新建为滨湖西路西延线,在跨过南湖港路段修建一座跨度为80米三跨预应力简支梁桥,为南湖港二桥。以上道路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经纬路为城市次级干道,设计路宽为30米,采用城市二级道路设计标准,滨湖西路及沿河大道为城市主干路,采用城市二级道路设计标准,具体布置详情参考规划图和规划设计。滨湖西路新建工程参考沿河大道工程,沿河大道工程具体设计方案如下。(2)标准横断面设计本工程采用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50km/h,根据片区土地利用规划、道路路网规划、项目功能和服务目标,综合考虑道路两厢未来开发的强度以及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采用三块板的路幅形式,双向4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绿化带,两侧人行道采用对称设置。道路横断面组成:5m(人行道)+4m(非机动车道)+2m(机非隔离带)+18m(机动车道)+2m(机非隔离带)+4m(非机动车道)+5m(人行道)=40m。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采用1.5%,人行道横坡采用2.0%。其标准横断面形式如图所示:(3)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原则:以现有相交道路高程为控制点,结合规划部门给定的交点高程综合考虑。保证路基稳定不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侵害,同时还应考虑道路两侧已建、在建工程项目的情况和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等因素。尽量减少填挖方,以利于今后道路两侧地块的合理开发利用。本工程最大纵坡2.496%,最小纵坡为0.336%。通过平纵面组合设计,使路线与地形、地物、景观和视觉相协调,以保证舒适、安全的使用功能。在保证平纵面各自线形平顺、流畅的前提下,设计中尽可能使二者的技术指标保持均衡和协调,同时在空间的位置上,按照规范的要求精心设计,避免出现各种不良的线形搭配和组合,以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提高行车舒适性。(4)路基设计A路基概况根据本地区经验,承压水近期年最高水位约28.0米,最低水位约25.0米,年变化幅度约3.0米。滞水水位年变化幅度随季节性变化。上部滞水对钢筋混凝土侵蚀性等级为微腐蚀。由于施工地面地势较高,承压水对路基施工无影响。道路沿线无黄土、冻土、膨胀性岩土、盐渍土等,仅在水塘中存在淤泥,土质稀软,压缩性高,属软土,工程性状极差,对道路工程建设影响较大,道路基础施工时必须清除或进行抛石处理等地基处理。B路基边坡①填方路基:全线路基填土高度均在2.0m以下,路堤边坡采用1:1.5。为使路容美观、自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有条件的路段尽可能放缓,采用1:1.5~1:4甚至更缓边坡,使得路堤与路侧地形圆滑顺适相接。②挖方路基:由于道路位于平原地带,全线基本为填方,只在局部交叉口存在零星挖方,挖方边坡采用1:1即可。C路基压实①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②路基填筑前,应进行施工场地清理,清除淤泥、垃圾、杂草、腐殖土、耕植土,清理后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碾压,其分层最大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③路基填筑材料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路基填料不得含有淤泥、沼泽土、有机土、杂草、生活垃圾、腐殖质、巨石等。不同性质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的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④为减少路基在构造物台背处的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行车舒适性,对桥梁和涵洞等构造物两侧的路基填筑进行处理,推荐采用砂类土,优先采用中粗砂。⑤填土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采用机械分层压实,密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见《路基压实及填料要求表》。表路基压实及填料要求表(重型击实)填挖类型路槽底面以下深度压实度(%)填料最小CBR值填料最大粒径填方路基0~30cm≥956%10cm30~80cm≥954%10cm80~150cm≥943%15cm>150cm≥922%15cm零填及挖方0~30cm≥956%10cm30~80cm≥954%10cmD路基处理路基处理是道路设计的重点之一,基础的好坏对于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道路是带状的建造物,跨度较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选择怎样的路基处理方案,不仅对工程质量影响重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很重要。因此,在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下,结合不同的地质条件,拟采用以下几种路基处理方案:①对于软土层厚度小于3m的填方路基,将软土全部清除,换填山砾或其它透水性材料,并按路基要求分层填筑。(5)路面设计本项目为城市主干道,要求路面结构满足安全、高效、快速、美观、舒适的使用功能。根据区域道路交通量及XX市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本项目的功能、特点及其周边地区道路的情况,为减少噪音污染,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越的通行条件,设计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A车行道上面层:4cm厚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中面层:6cm厚中粒式AH-70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8cm厚粗粒式AH-70沥青混凝土(AC-25C)封层:1cm厚透层+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基层: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30cm厚5%水泥稳定砂砾总厚度为69cmB非机车行道上面层:4cm厚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中面层:5cm厚中粒式AH-70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6cm厚粗粒式AH-70沥青混凝土(AC-25C)封层:1cm厚透层+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基层: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厚5%水泥稳定砂砾总厚度:56cmC人行道本工程人行道采用透水结构层,且考虑停车要求,结构层自上而下为:6cm厚机制砼透水砖3cmM10水泥砂浆15cm厚C20透水砼总厚度为19cmD路缘石立石采用花岗岩,立石断面为12×30cm,外露面为机械切割。同时车道两侧路缘设置断面为40×14/10cm的C35砼平石。人行道外侧设置断面为8cm×20cm的C30砼锁边缘石。所有路缘石长度要求基本一致,直线段路缘石长度1.0m;曲线段采用异形条石,长度0.3~0.5m。施工时要求缘石衔接平顺整齐,勾缝饱满,以保证路容美观。E主要材料技术指标①沥青混凝土面层:机动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中表面层采用SBS(I-D)类改性沥青,其余沥青混合料均采用AH-70普通沥青,各类沥青的质量指标应符合规范的要求。粘层采用PC-3乳化沥青,透层采用PC-2乳化沥青;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厚度为1cm,集料采用坚硬、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5~10mm单一粒径石料,石料针片状含量小于15%,压碎值小于14%。其撒布面积为满铺的60%~70%;沥青采用SBS(I-D)改性沥青,用量1.6~2.2kg/㎡。②水泥稳定基层:砾(碎)石最大粒径≤37.5mm,压碎值≤30%,配合比通过实验确定;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初凝时间应大于4h,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行车道上基层≥98%,下基层≥97%;七天浸水抗压强度要求车行道上基层≥3.5Mpa,下基层≥2.5Mpa。③用于垫层的级配碎石颗粒范围和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压碎值≤30%。④透水人行道的透水砖、透水砼和砂砾垫层材料要求详见《路面结构图》。⑤花岗岩路缘石应石质一致,无裂纹和风化现象,石材的强度等级≥MU80,磨耗率(洛杉矶法)<30%。混凝土路缘石弯拉强度等级为Cf4.0,抗压强度等级为Cc35,其他参照《混凝土路缘石》(JC899-2002)执行。。(6)无障碍设计道路沿线两侧人行道中设置0.5m宽的导盲道,在人行横道两端的人行道设置缘石坡道,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7)给排水设计A设计依据(1)《XX市西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10-2030)(2)《XX市西城区给水专项规划》(2005-2020)(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2001年版)(GB50318--2000)(5)《埋地聚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SES164:2004)(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1年版)(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B排水制度根据排水控规采用雨污分流体制。C排水规划原则在管线最短、埋深最浅、最大限度地将收集的雨污水用重力流分期送入天然水体与污水处理厂,尽量避免用机械提升,以减少经常性的运行、管理、维护费用。同时与设计范围各地块的规划标高以及现有排水管(沟)合理衔接,确保本工项目工程范围内雨、污水能顺畅接入排水系统。D给水部分(1)水源:该道路位于XX市西城区,选择采用XX市自来水厂做为水源,水压及水量均能满足各项生产、生活、消防需要。(2)给水管线:根据给水规划道路两侧人行道下,两侧各铺设一根DN600给水干管。E消防部分根据消防设计规范,在沿道路铺设的供水干管上,在交叉路口及干线上每间隔120米设置一组SS100/65-1.6型地上式室外消火栓。F雨污水部分(1)路面雨水均由道路立石边雨水口收集后排入雨水管渠内。(2)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升/秒·公顷)(3)雨水流量计算参数:地面集水时间t1=12分钟重现期P=2年径流系数ψ=0.65(4)雨水口的设置:雨水口间距约为30米,采用边沟式单箅雨水口,每个泄水能力为20L/S。在十字路口和道路最低点均采用用边沟式双箅雨水口。(5)雨水排放:雨水排入洞庭大道或柳叶大道雨水管。G绿化带排水根据道路专业要求,在车道间设置的绿化带应有排水设施,在绿化带下设置有排水盲沟和渗水管,渗水管收集雨水后排入就近雨水井内。H临时排水项目建成初期,道路两侧土地还未完全开发,初期填挖方路基边坡直接裸露,路基边坡汇集的雨水暂不宜或不能排入雨水管网.因此,道路建成初期一般设置底宽0.6m、深0.6m的梯形土质临时排水边沟,以减少废弃工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电商合同电子数据证据收集与保全操作规范3篇
- 2025-2031年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安防系统承包清工劳务合同4篇
- 2025年中国医用空气净化器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交易合同模板物业费缴纳优化版4篇
- 2025年贵州仁怀市供销社股金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西有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宇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西赣州市会昌县发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请柬及邀请函》课件
- 中小银行上云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 机电安装工程安全培训
-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青海原子城的课程设计
- 常州大学《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护理
- 英语雅思8000词汇表
- 小学好词好句好段摘抄(8篇)
- JT-T-1059.1-2016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 《茶艺文化初探》(教学设计)-六年级劳动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