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建议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1.gif)
![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建议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2.gif)
![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建议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3.gif)
![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建议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4.gif)
![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建议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b7b0e3394ea9e38798aea5820db302b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0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论 11.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1.3项目建设规模 21.4项目建设内容 21.5建设方案 2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达产后) 31.7编制依据 31.8综合评价 4项目背景及现状评价 52.1项目建设背景 52.2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82.3社会经济状况与现状评价 10第三章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143.1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143.2项目区产业优势 173.3项目提出的必要性 19第四章产品市场分析 254.1农业观光旅游的基本属性 254.2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前景 254.3目标市场分析 274.4目标市场定位 334.5市场营销策略 35第五章规划布局及设计方案 375.1规划原则 375.2规划布局设计方案 385.3规划布局要求 41第六章建设内容与建设标准 466.1主导产业建设 466.2辅助设施建设 516.3建设标准 56第七章产品工艺技术设计方案 597.1网箱养鱼技术 597.2优质水果种植技术 637.3优质饮用水生产工艺技术 667.4大力推广引进设施农业新技术 70环境影响评价 738.1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738.2环境保护措施 738.3环境保护应用标准 758.4劳动保护与安全 758.5环保部门结论与建议 76第九章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779.1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779.2组织机构 789.3管理体系 799.4劳动定员 81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410.1投资估算依据 8410.2投资估算 8610.3资金使用计划 8810.4资金筹措 89实施进度与措施 9011.1实施计划 9011.2工作措施 92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效益评价 9412.1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9412.2销售收入估算 9512.3财务评价 96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 10013.1结论 10013.2建议 100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1.1.2建设性质改扩建1.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及其所有制性质建设单位: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所有制性质:有限责任公司1.1.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1)建设地点: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2)生产规模:年产##品牌系列优质茶6500吨(3)建设期限:18个月(4)主要建设内容:①1号精制车间,建筑面积3115m2②2号精制车间,建筑面积3155m2③小包装车间,建筑面积1090m2。④拼配包装车间,建筑面积2550m2⑤茶文化展示中心,建筑面积460m2⑥研发办公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260m2(含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营销网络中心、办公服务中心)⑦配套建设辅助生产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1.1.5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项目申报单位: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1.1.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5395.22万元(2)资金构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07.22万元(含建设期利息117.00万元),投资方向调节税:按政策免征,铺底流动资金1188.00万元。1.1.7资金筹措(1)申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资金150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00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00.00万元)。(2)申请银行贷款2000.00万元,全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3)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895.22万元,其中707.22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余用于铺底流动资金。1.1.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生产规模吨/年65002产品方案2.1##银针吨/年50其中:黄针吨/年2绿针吨/年43袋包茶吨/年54g/袋2.2##毛尖吨/年200其中:袋包茶吨/年104g/袋2.3##绿茶吨/年30002.4##红茶吨/年30002.5##袋泡茶吨/年2502g/袋、4g/袋3总投资万元5395.2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4207.22表1-1铺底流动资金万元1188.00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万元0.004全厂定员总计人2665全年生产天数天180-3006原料、燃料用量6.1原料银针茶坯吨/年52.0毛尖茶坯吨/年210.0绿毛茶吨/年3298.0红毛茶吨/年3246.06.2动力耗用量液化气吨/年345水万m3/年3.20电万Kwh/年88.57占地面积亩69.98原有19.98亩8正常年总成本万元20560.539年销售收入万元23874.00正常年10利润总额万元2002.24正常年11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97.13正常年12年增值税万元1214.11正常年13正常年所得税万元660.74正常年14正常年税后利润万元1341.50正常年15财务内部收益率(ic=10%)%20.84所得税后32.23所得税前16财务净现值(万元)4138.57所得税后9615.53所得税前17静态投资回收期(不含建设期)年6.43所得税后5.19所得税前18投资利润率%24.52表1-119投资利税率%40.5720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45.411.1.9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本项目选址于湖南省会长沙市的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区域优势明显。湖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127万亩,茶叶年产量为8万吨左右。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公司+基地(含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省建立了总面积达42万亩的52个优质茶园基地,涉及茶农10.5万户,拥有7家直属初制茶加工厂、10家参股或控股企业。直属初制茶加工厂按合同价足额收购基地农户出产的鲜叶;项目建设单位有技术人员660人,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队伍,能保质保量为茶农提供茶园种植、改良、管理技术服务。本项目的建设,重点带动42万亩基地内的10.5万户茶农致富,既带动农民增收,又可帮助众多剩余劳力实现就业,进而向全省、周边省份乃至全国茶园基地辐射,促进茶叶产业的整体发展。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2.1编制依据(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200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农办(2005)250号)(2)《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1]30号文))(3)国家、省、市农业发展“十五”规划及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4)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5)建设单位提供的场址地形图(1:500)(6)项目建设单位与湖南省##总院签订的关于该项目的《技术咨询合同书》1.2.2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单位本报告由湖南省##总院编制,该院持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甲级工程咨询证书,证书编号:工咨甲##。1.3论证结论该项目资源优势明显,扩建条件优越,建设单位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采用的工艺技术先进,环保措施可靠。项目实施后,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良好,国家参股资本保值增值,社会效益显著,生态效益突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举措的具体体现。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承办单位积极努力,尽快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早日建成该项目,达到项目论证预期目标。1.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项目建设单位现有茶园基地42万亩,18个茶园通过了欧盟有机茶园认证,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将促进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园建设面积的逐年发展。由于众多农户对生态茶园、有机茶园认识不足、文化水平不高,在茶园发展壮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品种混杂、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茶园的良莠不齐。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向基地农户供给优良种苗,在茶园建设期间定期派员指导,对茶农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对现有茶园进行品种改良,确保茶园茶叶品质优良,切实提高农户经济收入,同时保证项目建设单位原料的优质。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茶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农产品之一。本项目的提出有二个重要的背景,即政策背景、行业背景。2.1.1政策背景(1)国家产业政策2004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针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文件。文件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2004年3月,农业部(农企发[2004]4号文件),提出的农产品加工促进计划要求:要“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0.8:1”。“要着重培植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积极培植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企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各地政府都在以实际行动部署和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生态建设,是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决策的具体体现。(2)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1年全省茶叶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茶叶发展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办法:一是优化品质与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优质品牌茶发展思路;二是搞好茶园布局和茶类结构两大调整;三是开展茶园、茶厂和茶叶加工贮藏三项技术改造;四是抓好管理体制、市场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四项建设。《2001至2010年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全省茶叶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150万亩,产茶9万吨,产值24亿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就加快湖南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七点意见:一是明确了发展思路与目标,明确了全省茶叶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和今后十年茶业发展目标;二是调整茶叶生产布局,逐步实现茶园由湘中、湘北向湘西、湘南优质茶产区转移;三是大力发展以名优茶为主的优质品牌茶,积极开发有机茶,力争全省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20%以上,优质品牌茶占到80%;四是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2005年全省良种普及率提高到30%,2010年达到50%;五是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七是加强对茶叶工作的领导,除成立省茶叶产业发展指导、协调小组和专家顾问组外,拟成立省茶叶产业协会。2.1.2行业背景我国是茶叶主产国,是世界上公认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大国。一是我国的茶园面积世界第一,2004年茶园面积127万公顷;二是我国的茶叶产量居于世界第一、第二位。2003年茶叶产量在76.8万吨,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产量达到79.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三是我国居于世界茶叶贸易领域的领先地位,年创汇3~5亿美元。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茶叶的比较优势突显,在国际市场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茶叶出口数量、创汇额度不断恢复和提高。茶叶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市场,也是最具潜力的茶叶科技市场、专业媒介市场、专业展览市场;品种改良、茶园建设、茶叶生产、茶多酚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加工能力及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绿茶加工、生产加工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绵延湘、鄂、渝、黔四省市40个县(区),方圆10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绿茶产区。加上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有利条件,我国茶叶产业在国际市场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据国内外专家预测,今后15年仍是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目前茶叶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品牌化、系列化、标准化、优质化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茶叶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今后茶叶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强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尤其通过资源整合等手段,加强高标准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的建设,壮大我国茶叶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综上所述,本项目的提出,顺应了中央和国务院、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精神;符合地方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行业和市场发展前景。2.2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2.2.1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二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三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应用与提高;四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1)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竞争力增强,但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7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16家(国家级24家、省级92家),总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有2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72家。全省农业类和涉农上市公司共有12家,一批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但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在5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我省只有24家,仅占4.8%。目前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三家,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7家,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5家。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的产值均在100亿以上,相比之下,湖南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力都存在巨大差距,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全省工业化的进程。(2)政策扶持落实到位,拉动企业投入、促进农民增收,但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没有较大的突破,农民增收步伐有待加快2004年省委省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并公布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八条政策措施,加大了小额信贷力度,增加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鼓励各类加工企业与农民签定订单;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帮助农民和龙头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组织多种补贴的发放、测算农业税减负,落实“三补一降”,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全省龙头企业中,收购加工的农产品只占原料量的1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3左右,我国这一比例为1:1,我省仅为1:0.92。农产品加工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限制了我省农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发挥。(3)龙头企业区域化、特色化明显,农业布局不断优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但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指导近年来,各地龙头企业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发展特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湘东、湘中、湘北、湘南、湘西利用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产品基地建设也由过去的“一村一品”,逐步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目前全省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设基地12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优质绿茶、优质稻米、高支纱棉花、双低油菜、柑桔、芒麻、外销生猪、茶叶、肉牛(羊)、牛奶、出口淡水产品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了45%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地方只看到了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复上马了不少与省内其他地区特色、优势雷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部分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没有保证。(4)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不断拓展,但质量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通过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各地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创造了“公司十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了全省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976个,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49个,现货成交金额150多亿元。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其中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例在45%以上。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在农技推广、防疫检疫、技术标准、技术咨询、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不严,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以及工业污染等,使农产品残留物超标,危及人类健康,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2.2.2加速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1)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①扩大规模。一是要做好融资工作,为品牌产业和龙头企业注入发展资金。二是要壮大经纪人营销队伍。三是要扩大基地、企业的生产规模。②提高科技水平。依靠创新和人才,积极开发优质新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高产品品位水平。三是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提高精确农业和精深加工水平。四是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做好产品包装,提高农产品形象水平。③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切实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要大力挖掘农产品出口潜力,将我省农业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出口优势。(2)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发(2004)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为标准,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快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系会议制度,明确分工、衔接计划、协调关系,确保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3)要制订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对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对现有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大力消除不利于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区域壁垒,以推动品牌产业、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要推动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围绕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建设10家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快龙头企业连锁直销经营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以直销连锁为主要形式的大营销网络,力争“十一五”期间有100家龙头企业形成自己的控制到终端的大营销网络,积极引导发展湖南品牌农产品连锁超市。(5)要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①要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②要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强对中介组织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2.2.2湖南省茶叶产业化现状(1)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发展基础①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丰富的品种资源我省是我国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省份之一,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产茶量居全国第二位。2004年茶叶基地发展到了127万亩,年产茶叶8万吨,其中有28个优质茶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我省的茶叶基地具备了产量高、品质优的特征。②茶文化底蕴深厚、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作为全国产茶大省的湖南,茶叶花色种类齐全,有绿茶、红茶、黄茶、砖茶、速溶茶、减肥茶、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珍眉茶系列产品,茶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如“##银针”、“古丈毛尖”、“安化松针”等等。尤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银针,1956年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1972年,成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纽约招待各国使节的首选茶叶;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获金奖;“##银针”被中国质量监督检验协会评为“中国产品质量过硬十佳品牌”;“##银针”荣获湖南省农产品十大品牌称号;“##银针”荣获湖南省十大名茶称号;“##”牌为湖南省出口名牌和湖南省著名商标;“##牌”荣获2005年度全国三绿工程放心服务品牌;“##牌”荣获2005年国际茶业大会暨茶·咖啡展览会金奖品牌,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追捧和认同。③茶叶初加工企业经过了有效整合、已初具规模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对湖南省茶叶产业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组建成立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900万元,拥有7家直属初制茶加工厂、10家参股或控股茶叶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加工、经营茶叶35000吨以上的规模。④营销网络健全、销售渠道完善项目建设单位于1999年获得进出口经营权,至今已在国内设立了8个办事处、茶叶示范专卖店20家、连锁专卖店280家,在德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国设有6个驻外贸易机构,生产的茶叶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世界茶叶营销网络。(2)精加工能力不足,是制约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一是全省茶叶加工企业,80%只能进行初加工,产品优质率仅有25%,比全国平均优质率相差25--30%,产品附加值偏低;二是茶叶加工企业没有精制加工生产线,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三是茶叶产业加工企业的资金紧缺,更换、配备名优茶加工设备进程缓慢。2.3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2.3.1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本项目充分发挥湖南丰富、优质的资源优势,“##”国际知名品牌优势,项目建设单位的市场、人才、初制茶加工规模优势,实施6500吨/年##品牌系列优质茶精深加工改扩建与贮藏保鲜产业化项目,年产6500吨优质茶,解决了湖南茶叶产业中存在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产业化“瓶颈”。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了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项目建设单位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我省农业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出口优势;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31”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省委、省政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决策的具体体现。2.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本项目的实施,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内外贸并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百家优秀龙头企业,是全国茶叶行业五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之一。项目建设单位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下辖七个直属初制茶厂,十家控参股企业,在全省建有52个优质茶出口基地,茶园总面积42万亩,涉及茶农10.5万户。设有6个驻外贸易机构,茶叶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世界茶叶营销网络。年经营茶叶3.5万吨,占湖南茶叶商品总量的70%,2004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2005年已达2000万美元。经过多年的经营,项目建设单位已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创下了五个第一,即年经营茶叶商品量3.5万吨,居全国第一;茶叶出口创汇全省第一;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全国第一;出口红茶量全国第一;经营边销茶产量(2万吨)国内第一,是我省、全国名副其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项目建设单位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现有的古丈茶厂、湖南茶厂、益阳茶厂等7个直属茶厂均为初制茶加工厂,精制茶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初制茶不能及时精制加工,销售产品多数为质次初制毛茶,现有加工能力及工艺技术设备无法进行茶叶精制加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湖南茶叶产业化、湖南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瓶颈”。因此,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建设本项目,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选择。(2)本项目的实施,是振兴茶叶产业、壮大地方优势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湖南省是传统的产茶大省,素有“江南茶乡”之称。最高年份,湖南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居全国第一、二位,是湖南省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茶叶在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最高年份出口上万吨,创汇4000多万美元,约占全省农副产品出口总额1/3左右。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市场的关锐壁垒已被打破,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产品出口市场潜力巨大。本项目的建设,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实现产品安全化、标准化、多样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项目每年将为地方直接形成约2.39亿元的产值,带来近2000万元以上的税收,能够直接增加近200多个就业岗位;项目的实施,将促进茶农发展茶叶生产,项目建设单位的42万亩基地涉及农户10.5万户,户均种茶纯收入达9500元。该项目的运营,将拉动地方茶园改良、茶叶收购、初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间接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湖南茶叶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进入茶叶产业,使茶叶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茶业兴农的战略意图。(3)本项目是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存在农产品加工规模小、附加值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我国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茶叶是除烤烟以外税收最高的农副产品之一。一亿元茶叶产值,将有1000多万元税收。本项目建设,可以扩大湖南省茶叶加工规模,提高精制茶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该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示范,将进一步调动农户种植、管护茶园的积极性,扩大优质茶园建设规模。总之,本项目的实施,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有利于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为众多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四是通过对种植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其文化素质;五是有利于增加绿色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六是有利于扩大湖南优势农产品(茶叶)出口。
第三章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湖南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80711405’、北纬24083008’。3.1.2自然资源状况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在全国地势轮廓中,属自西向东成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境内突出地以过渡性的地形轮廓、三个梯级的复式盆地、四水汇集的洞庭湖水系和以山、丘为主的多种地貌类型。据1998年统计,湖南全省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滩地15.9万公顷、沟谷底69.5万公顷、岗地262.44万公顷、丘陵地326.22万公顷、山地1084.72万公顷。共有耕地321.87万公顷。湖南省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润湿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丰富的特点。年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00-1600mm,境内土壤种类多样,其中,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其余还有菜园土、潮土、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且境内板页岩发育土壤面积大,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3.1.3社会经济状况全省设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72个县、16个县级市和34个市辖区。省会为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湖南是我国人口众多的省份之一,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6595.85万人,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3年,湖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34亿元,增长9.6%。财政总收入489.8亿元,增长15.3%。进出口总额37.4亿美元,增长29.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9亿美元,增长44.4%;引进内资335亿元,增长110.8%。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9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4亿元,增长1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配收入7674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2533元,增长5.6%。3.1.4关联产业状况近年来湖南省的茶叶生产,紧紧围绕《2001至2010年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全省茶叶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优质茶园基地,调整茶叶生产布局,积极打造绿色品牌,使茶叶产业发展成为了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之一。(1)茶园基地初具规模。湖南省2002年茶园面积为118万,2004年底已经发展到127万亩。几年来,在发展茶叶基地的同时,随着茶园管理的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的进一步规范,无论从茶叶质量、品质、茶叶等级及制作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且质优价高非常明显。
(2)品质结构日趋合理。湖南茶叶产品具备一定的品牌基础,名优茶逐步增多,茶叶质量明显提高,机制茶比例大幅度上升,占到名优茶生产的30%以上,品质结构更趋合理。
(3)茶园建设取得了成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形式,茶园建设取得了成效。一是老低产茶园进行了改造,以改树为主的低产茶园改造在茶叶产业增产增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无性系茶园建设发展日渐加快,并发挥了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扩建了茶园面积,2002-2004年,全省茶园面积增加了90000亩。三是加大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改造了部分优质茶园,部分茶园通过了有机认证。四是按照国家优质茶园生产技术标准,进行茶园管理,逐步推行“五统一”制度,为向绿色食品发展奠定了基础。(4)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得到了发展。目前全省的茶叶主产区,已经逐步形成了规模型的茶叶初加工企业,项目建设单位的7家直属初制茶加工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名优茶加工企业在茶叶主产区合理布点收购鲜茶叶,极大地缓解了茶农销售鲜叶难的局面,使茶农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茶叶产业在发展经营中存在着一些起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规模偏小。全省现有茶园127万亩,每个茶园规模均不大,多数茶园面积不到1000亩;全省茶叶加工企业多数只进行茶叶初制加工,精加工、深加工规模严重不足,制约了茶叶产业发展。
二是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我省茶叶加工业由于精制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品优质率比全国平均优质率相差25--30%,附加值低,影响了经济效益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三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茶园管理力度不够。存在重建轻管,以包代管,前头建园后面荒园或是掠夺式经营。二是粗放经营。茶叶单产水平低,品牌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经营分散不成批量,产品附加值低。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四是资金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流动资金投入无保障。茶园追肥、管理资金紧缺。二是加工企业资金不足。更换、配备名优茶加工设备进程缓慢,导致优质茶比率偏低。3.1.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本项目拟建地点为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内的湖南茶厂西侧。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创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千米。长沙高新区地处长沙市中心地带,湘江水路和京广、湘赣、湘黔铁路,107、301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及黄花国际机场等交通干线,为其发展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入园企业除享受国家给予高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享受省人大批准的《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和省、市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待遇,投资环境良好;高新区内提供“七通一平”入园条件,基础设施良好。湖南茶厂是项目建设单位的直属企业,拥有3200吨/年的毛茶加工能力,位于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麓谷)内,有较好的毛茶加工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扩建条件较好。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3.2.1政策环境有利2000年,农业部、国家计委等八部委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2002年中央又陆续出台了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政策措施,在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信贷服务、技改贴息等方面,中央都有明确的政策。为了保证龙头企业培育及农业产业化朝着高效、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1996年11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1997年9月由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1998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办好省级2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企业的通知》,在财政、税收、项目安排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加大了扶持力度。重点抓了税费政策、投资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的扶持与落实。3.2.2资源优势突出湖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茶叶产业历来是湖南的特色农业产业,具有显著的出口创汇优势,茶园面积、年茶叶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湖南茶园基地40%以上实现生态化、有机化,有机茶叶比重不断上升。湖南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为建设项目提供了极好的原料基础。全省2004年底,茶园基地发展到了127万亩,原料供应充足;同时项目建设单位拥有42万亩优质茶基地,其中的18个基地通过了欧盟有机茶基地认证,原料产品质量优良。从本项目所处的小区域看,项目所在地长沙市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以稻谷、牲猪、茶叶为主要农产品,2004年全市茶园面积14.57万亩,毛茶产量6500吨,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本项目所需原料有充分保证。3.2.3市场优势显著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加工、出口和贸易市场,特别是在俄罗斯、东欧、亚洲等茶叶主要进口国和地区经济向好的预期下,市场对中国的茶叶制品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茶叶产业五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在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在全国、全省创下了五个第一:经营茶叶量,全国第一;茶叶出口创汇额,全省第一;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全国第一;出口红茶量,全国第一;经销边销茶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50%)。2003年度、2004年度,连续被评为全省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项目的建设,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和关键设备,产品种类做到了系列化、标准化,考虑到了高中低多种档次,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特别是项目建设单位设有6个驻外贸易机构,在全球拥有52个茶叶销售市场,因此产品市场优势显著。3.2.4产品品牌优势突显“##”,是享誉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位于洞庭湖畔,是旅游城市岳阳的重要景点之一,各种传说众多: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九嶷山下,爱妃娥皇和女英前来奔丧,在##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放声痛哭,泪水滴到##的土地上,##上便长出了娥皇女英用真情化育出的神灵圣物,自此##产茶,茶中传情,##茶由此名震天下。尤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银针,曾多次在国内、国际博览会展出,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追捧和认同。目前,“##”商标已在国外28个国家注册,“##”银针系列品牌茶已销往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新加坡、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建设了示范专卖店20家,连锁专卖店280家。本项目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先进工艺技术、设备相结合,选用优质原料毛茶坯、生产高品质“##”系列优质茶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3.2.5基础设施条件(1)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场地位于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沙市为湖南省会城市,交通四通八达。长常高速、319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复线、石长铁路从境内穿过,黄花国际机场已经开通国内外多条航线,湘江自南向北穿过长沙市区,可四季通航,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2)厂址自然条件①地形、地貌建设场地呈长方形,标高49.5m左右,东西长191.4m、南北长168m。已完成“七通一平”。②气象条件场地气象要素如下:全年主导风向NW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15m/s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1390mm一日最大降水量147.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677h年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积雪深度18cm最大冻土深度5cm③地质根据开发区已建项目工程地质情况,未发现断裂结构以及滑坡、泥石流不良地质现象,场区地层分布简单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中间无软弱夹层,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宜于工程建设。④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6月颁发的《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项目区地震基本裂度:6度。(3)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条件①主要原材料本项目主要原材料为毛茶,年需求量为6806吨。项目建设单位直属初制茶厂年毛茶供应量11700吨,能满足本项目的需要。主要原料来源,详表3-1:表3-1项目申报单位直属初制茶厂生产规模及毛茶供应情况序号种植地点生产规模产量(吨)备注1直属益阳茶厂25001500毛茶2直属湖南茶厂32002000毛茶3直属青山茶厂20001200毛茶4直属临湘茶厂25002000毛茶5直属宁乡茶厂25001500毛茶6白沙溪茶厂25001500毛茶7古丈茶厂30002000毛茶合计=SUM(ABOVE)18200=SUM(ABOVE)11700②燃料供应本项目所需燃料为液化气,年需求量345吨。(4)公用设施及社会依托条件①供水本项目年需生产生活用水32000m3,水压要求0.25Mpa。由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自来水管网供水,供水管网已抵达厂区,水质水压能满足要求。②供电本工程新增装机容量368KW,由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10KV专线供电,设置变配电间(315KVA变压器)。③通信场区内已覆盖程控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信号,项目建设时可就近接入。④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场区标高为49.5m,高程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无洪水隐患,开发区地块内市政排水设施完善。⑤法律支持条件场区所在地各项政策及法律环境规范,政府的服务及管理水平高,给项目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⑥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拟建本项目规划地块(50亩)已经完成场地平整,无需拆迁、安置移民,符合开发区规划、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3.3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目前项目实施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项目建设单位决定通过加强自筹、申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资金等办法予以解决。其次是人力资源问题。随着项目建设单位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对产品的高要求,人力资源已成为项目建设单位发展的主要因素,项目建设单位已从茶科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聘请多名专家作为项目建设单位技术顾问,同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来提高员工素质。
第四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4.1建设单位概况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湖南省茶叶总公司。1988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一家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内外贸并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茶叶行业仅有的五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之一,是湖南省人民政府“131”工程项目实施单位(30亿元以上项目)、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AAA”级信用优良企业、湖南省采用国际标准先进单位、湖南省百家诚信示范单位、湖南省A级纳税信用单位。1999年1月被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为自营进出口企业。拥有湖南茶厂、益阳茶厂、临湘茶厂等7个直属茶厂和湖南##银针、古丈有机茶、沅陵五强溪、石门东山秀峰、湖南青翠源、长沙开慧、澧县太青山等10家参控股企业,2005年底公司总部(不含直属茶厂及控参股企业,下同)总资产达1.59亿元。2005年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百家优秀龙头企业”、“湖南省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金2900万元,总部位于长沙市浏正街48号,法定代表人周重旺。(1)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居国内同行业前列①公司年经营茶叶3.5万吨,约占湖南茶叶商品总量的70%,2005年实现销售额4.0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实现利税2357万元,增长5.4%。出口茶叶1.2万吨,比2003年增长9%,创汇2000万美元,增长25%。②公司在全省建有52个优质茶出口基地,茶园总面积42万亩,涉及茶农近100万人。其中18个有机茶出口基地已获得“IMO”欧盟EEC2092/91标准、美国NOP标准,“JONA”日本JAS标准有机茶国际颁证。③公司下辖湖南、益阳、临湘等7个直属茶厂,以及湖南##银针、石门东山秀峰、沅陵五强溪、新疆天岳、湖南青翠源、古丈有机茶、长沙开慧、澧县太青山等10家参控股公司,目前总资产已达3.5亿元(其中总部1.59亿元),具备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各项基础条件。(2)销售网络完善,市场优势十分显著公司已在国内设立了8个办事处、茶叶示范专卖店20家、连锁专卖店280家,在德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国设有6个驻外贸易机构,生产的茶叶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世界茶叶营销网络。五年来,项目建设单位茶叶出口业务一年上一个台阶,茶叶出口平均保持了27%的持续增长,是湖南省茶叶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连续三年保持了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全国第一,出口红茶量全国第一,年经营茶叶商品量3.5万吨。(3)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公司现有五大著名品牌系列产品(“##”系列、“潇湘”系列、“古丈毛尖”系列、“碣滩”系列、“湘益”茯茶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其中“##”银针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为贡茶,建国初期##银针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东南亚、澳洲等地区,在各种国家级、省级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荣获金奖。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以“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1972年成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纽约招待各国使节的首选茶叶;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获金奖;2002年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天润”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今年“##银针”品牌又被中国质量监督检验协会评为“中国产品质量过硬十佳品牌”,“##牌”荣获2005年度全国三绿工程放心服务品牌;2005年“##牌”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出口名牌;在2005国际茶业大会暨茶·咖啡展览会上被评为“十大金奖品牌”,最近又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之首,并荣获湖南省农产品十大品牌称号。毛泽东、刘少奇、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银针都有很高的评价。在国内高端市场,##银针排名在前四位。在互联网百度,关于“##银针”的检索是17900条记录。国际茶叶评比方面,##银针是1956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的唯一茶叶品牌,这个奖项是中国茶叶真正走出国门所获得的最高奖项。可见在国际国内的高端市场,##银针已经具备了优秀的主导能力。##银针系列产品目前在国内的营销网络以湖南为核心辐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川、内蒙等省区,遍布大小超市、茶叶批发市场、茶楼、酒店、宾馆等等;国外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德国、土耳其、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均有网点和地区经销商。(4)公司信誉度高,财务状况好,经济效益十分突出公司注重科学管理,采取灵活的经营机制。针对基地茶园建设、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公司连续17年保持盈利,一直是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确立的“AAA”级信用优良企业。同时,自项目建设单位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欠税、欠工资、欠社会保险金等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周重旺,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现任长沙市芙蓉区人大代表,湖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副监事长。他观念创新、思维超前,重视人才,运用全新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理念,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先后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他非常注重科技开发和推广,并兼任公司出口优质高效低农残茶与有机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组长、茯茶深加工研究与开发项目组组长。任职期间,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迅速提高,湖南的茶叶出口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企业法人代表信誉良好,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建设和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项目建设单位2004年财务报表显示,2004年末资产总额为1.09亿元,负债总额为0.6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4.8%,2004年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28.6万元。项目建设单位2005年财务报表显示,2005年末资产总额为1.59亿元,负债总额为0.8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2.2%,2005年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11.8万元,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目前,项目建设单位已在全国、全省创下了五个第一:经营茶叶商品数量全国第一;茶叶出口创汇全省第一;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全国第一;出口红茶量全国第一;经营边销茶2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排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我省数百万茶农致富的领头羊。4.2研发能力4.2.1企业科研开发能力项目建设单位,有自己的茶叶研究所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设有规范和先进的产品研发部。拥有技术人员660名,高级研发人员18人。聘请了10名茶叶专业高级工程师及教授为兼职研究员。聘请中国著名茶学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施兆鹏教授任名誉所长,常年聘请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为技术顾问。项目建设单位十分注重产品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每年用于产品研发的资金近200万元。先后对“机采鲜叶加工出口红碎茶的去梗技术”、“提高红碎茶的颗粒和容重的技术”、“降低茉莉鲜茶农残污染茶坯的技术”、“大面积降低出口茶叶农残和铅含量的技术”、“有机茶生产加工等关键技术工艺”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完成的《出口优质高效低农残茶与有机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获得湖南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4.2.2技术依托单位及科研开发能力主要技术依托单位是湖南农业大学,该校在农副产品的种、养、加、新产品开发领域有着丰厚的技术资源储备及人才优势,科研开发能力强大。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建校50年,农、理、工、文、育多学科并举的综合性大学。现有在籍学生12000余人,在职教职工14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75人、副教授322人、博士生导师32人、享受政府特津贴的专家45人。90年代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课题10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级攻关项目27项),获奖科技成果或专利56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300项,茶学是该校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拥有施兆鹏教授、刘仲华教授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茶学专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茶叶加工技术的研究课题,能为本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4.3财务状况项目建设单位2004年财务报表显示,2004年末资产总额1.09亿元,负债总额为0.6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4.8%,2004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28.6万元。项目建设单位2005年财务报表显示,2005年末资产总额为1.59亿元,负债总额为0.8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2.2%;2005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11.8万元,企业财务状况良好。项目建设单位一直是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确认的AAA级客户。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5.1市场分析5.1.1国际市场供求现状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料。全世界共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茶叶,饮茶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茶,被人们誉为“21世纪的健康饮料”。(1)世界茶叶生产平稳2004年世界上11个主产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85%,2003年-2004年茶叶增减幅度为0.99%,详见表5-1。表5-12003-2004年度世界主要国家的茶叶产量(吨)国家2003年2004年增减(%)印度809928773165-4.5中国768000797000+3.8斯里兰卡279034281693+0.95肯尼亚260747289979+11.2印度尼西亚7886576696-2.75越南9450097000+2.65孟加拉5413451857-4.20马拉维3754142702+13.75乌干达2557724704-3.41坦桑尼亚2442724327-0.41津巴布韦1752715509-11.51总量24502802474636-0.99(2)茶叶消费区域中心由西欧和大洋州向东欧和亚非转移西欧和大洋州的茶叶消费量由20世纪30年代的占全球87.9%下降到90年代的34%;东欧和亚非的需求量却由30年代的12.1%上升到90年代的66%;日本的绿茶需求猛增,1997年达3000吨,增长60%;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年产87万吨时,内销可达到66.5万吨;美国是传统消费大国,1995年开始消费量略有下降;埃及、摩洛哥1996年消费开始有所回升。从总体上看,西欧、美国、大洋洲等国的茶叶进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在下降,30年代为87.9%,90年代为34%左右。(3)世界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全球茶叶销售量持续增长,全世界茶叶消费量估计在250万吨/年左右,每年略有增长,绿茶的消费量在明显增加。世界上主要茶叶进口国分别为,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埃及、日本、伊拉克、摩洛哥、伊朗、波兰,这10个国家1992年茶叶消费量合计为69.27吨、2001年为77.24万吨、2004年月为84.50吨。3.1.2国内市场供求现状(1)生产稳步增长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1949年我国的茶叶产量仅为4.1万吨,1996年茶叶产量59.99万吨;1999年达到61.34万吨、2003年76.8万吨、2004年达79.7万吨,茶叶种植面积由2003年119万公顷上增加到2004年的127万公顷,其中970,000公顷是可采摘面积,成稳步增长态势。目前我国茶园面积127万公顷,居世界首位,2004年茶叶产量为79.7万吨,为世界第二大产茶国,其中绿茶产量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80%以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当前,我国饮茶人口为20%,人均消费茶叶0.33公斤。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1.54公斤。如果每人每天饮茶三杯,人年均消费量为3.285公斤,为1.54公斤的2.13倍。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增加4万吨;达50%时,消费量则达到200万吨。全国现有饮茶人口人均消费量提高10%,年销量则增加4万吨;提高50%,则增加20万吨。由此可见,中国茶叶消费潜力巨大。(3)出口量稳步增长、优质茶及绿茶增长快我国茶叶出口远销179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出口20.54万吨;2002年出口25万吨;2004年出口28.2万吨。出口量稳步增长。在出口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普通的中低档红茶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绿茶的产量持续增长,特别高品质的优质茶增长更加迅速,祥见表5-2:表5-21985-2004年我国出口茶类品种所占比率(%)茶类品种1985198619871988198920012004红茶55.3744.5449.4052.1547.6716.438.48绿茶35.4944.3239.9037.4139.6665.3070.85特种茶9.4111.1510.7010.4412.6618.2720.675.1.3产品市场前景预测本项目产品为##银针、##毛尖、##绿茶、##红茶、##袋泡茶五种主要产品,年产量6500吨。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的需求量分析和预测影响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制品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国内生产厂家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消费需求量、国际贸易壁垒、国内贸易政策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和程度是较为复杂的,并且这些因素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使得通过这些因素的变化来定量预测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的需求量显得比较困难。但是,从近几年我国茶叶出口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估计,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的需求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因此,可以利用递增率模型,通过现有的出口基础数据对未来较短时期内的国际市场对我国的茶叶需求进行估计:(1)预测模式——递增率模型计算公式:Q=Q0(1+r)eq\o(\s\up7(t),\s\do6(.))式中:Q—t年后国际市场对我的需求量;Q0—基年需求规模值,本项目中基年确定为2004年;R—需求规模年均增长率;T—基年到预测年限的年数。(2)有效需求规模年均增长率的确定以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作为预测期规模年均增长率。2001~2003年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的需求平均增长率为:红茶需求,规模增长率=-6.1%;绿茶需求,规模增长率=12.5%。特种茶需求,规模增长率=26.1%。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及目前一些国家及地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纷纷对我国设限的因素,为保险计,将预测期内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需求规模增长率调低至近几年年均增长率的85%,即:红茶需求,规模增长率=-6.1%*85%=-5.2%绿茶需求,规模增长率=5.5*85%=4.68%特种茶需求,规模增长率=10.1%*85%=8.59%需求规模测算结果,详表5-3表5-32005-2007年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需求测算(单位:吨)预测年度2004年2005年20062007红茶需求量2.37绿茶需求量19.9820.9121.8922.91特种茶需求量5.836.336.877.46合计=SUM(ABOVE)28.2=SUM(ABOVE)29.48=SUM(ABOVE)30.86=SUM(ABOVE)32.34由上可知,预计2006、2007年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的实际需求量分别为30.86万吨和32.34万吨。国内市场需求量分析和预测(1)##品牌市场知名度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好当今世界的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意味着质量。“三得利”、“康师傅”、“统一”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非产茶国英国加工生产的“立顿”红茶能够敲开我国大门,与其品牌深入人心不无关系。我国茶叶种类丰富,名优茶独具特色,但多挂靠产地,没有形成商业性的品牌,而且产品多属中低档,品牌知名度不高。##茶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即已开始产茶,清代已有##银针的茶名。建国初期,##银针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东南亚、澳洲等地区,在各种国家级、省级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荣获金奖。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以“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1972年成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纽约招待各国使节的首选茶叶;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获金奖;2002年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天润”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2004年“##银针”品牌又被中国质量监督检验协会评为“中国产品质量过硬十佳品牌”,2005年“##银针”荣获湖南省十大名茶称号;“##”牌为湖南省出口名牌和湖南省著名商标;“##牌”荣获2005年度全国三绿工程放心服务品牌;“##牌”荣获2005年国际茶业大会暨茶·咖啡展览会金奖品牌,并荣获湖南省农产品十大品牌称号。因此,利用“##”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的市场前景好。(2)整合优势资源、实施茶叶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出口潜力大茶叶中的农残,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茶叶进口国,发达国家都明显地增加了检验农药的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对于粗放经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旅游景区管理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重磅!2025年中国储热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空间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2021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修版)
-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 2025年节能、高效果蔬保鲜装置项目发展计划
- 高效率办公解决方案实践手册
- 农具租赁合同
- 肖像权使用许可协议
- 农业行业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管理中的应用方案
- 商务演讲致辞的要点与技巧探讨
-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内容(4篇)
- 负债质量管理办法
- (完整word版)劳动合同书(电子版)正规范本(通用版)
- DB1522-T 1-2023 农用天气预报 水稻适宜度
- OptiStruct及HyperStudy优化与工程应用
- Neo4j中文使用手册以及例子
- 一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个案护理
- 高中化学奥赛培训计划
-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标准化配置表(试行)
- DB51-T 2146-2023 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管理规范
- 混凝土地坪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