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之行大同之美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1页
道术之行大同之美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2页
道术之行大同之美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3页
道术之行大同之美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术之行,大同之美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术”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入门的门槛,可入了门之后可以走多远,飞多高靠的就是“道”的支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建构:要注重学生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关键词:道与术学科素养

一、“道术”之源

1.郸城文化名片

郸城,又名仙城,传说由“老子炼丹丹成”而得名,因老子居于此处并在此将思想文化传承、发扬而得名。因有此渊源郸城自古就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正因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此处的文化、教育先至先行。文化与教育的先行,体现在学生的较高素质,教师的综合素养,学生与教师平台的广阔与多样,文化的沉淀与芬芳。

在郸城一高为期三天的多角度多维度的考察过程中,既聆听了韩军、程翔、王友、陈曦、陈延军、郭学萍、何皎洁等语文名师大家的课堂教学,又领略了这些值得尊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千秋未来的情怀;立足语文教材,拓展人文生活,提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的大家风范,还跟随着这些语文大家一同走近文本,走近经典,走近语文,走近文化。感触颇丰。

2.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此处地处中原又为老子炼丹之地,不由让人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传统文化之于语文教学乃至现代教育则更为之根本,为之泉源。由此我想到邓先生概括语文教学的一句话“先识其道,再谋其术”。确实,“道为体,术为用。有道者术能长久,无道者术必落空。学术先需明道,方能大成。学术若不明道,终是小器。故道为纲,术为目,纲举目张。道为世间规律,术为规律之用,道为本,术为末,若本末倒置,则一世殆矣!”。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何为道、何为术呢?

二、“道术”在教育中的体现

1.依“道”教学

本次考察过程中我剖茧寻本,作了深刻的思考。现于我看来,大处着眼,“道”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延伸,“道”就是一个人思想可以达到的高度,“道”就是一个人精神可延伸的广度,“道”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的远度,“道”就是一个人格局可拓展的宽度;小处而言,“道”即各学段考纲、课标,循其“道”,遵其“道”,方可致远。

2.寻本溯源

那“道”为此,何为“本”呢?“本”即为作为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养,“本”为充分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本”亦为正规且不失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本”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入门的门槛,可入了门之后可以走多远,飞多高靠的就是“道”的支撑,正如陆游在《示子遹》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那么套用此诗,汝欲为人师,功夫要下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值得所有语文老师深刻地思考并一生为之努力解决的。

寻本溯源,追逐本心,归元返本,面向未来。

三、“道术”中寻求学科素养的提升

1.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建构

在处理好“道”与“术”关系的基础上,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建构:要注重学生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那如何能落在实处将学生的学科素养整体提升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与示范非常重要。

要想让学生阅尽万卷书,那么自己就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用你独特的涉猎化作舌尖莲花激起学生心底的阵阵涟漪;要想让学生言之有物、字字玑珠,那么自己就要先锤炼语言,在课上、课下的表达做到挥洒自如,行云流水。总之,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态度;教师的维度,决定学生的梯度。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鉴别能力

在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鉴别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一种培养“全人格”学生的大教育观念,因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急速涌来的纷杂信息,学生如果不具备鉴赏、鉴别能力,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学生需要具备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独特的、多元化的鉴别与筛选能力,同时还要对美的事物有所感知,能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用诗意的、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能够用准确的诗意化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形成一种稳定的鉴赏能力。

3.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多说,多听、多感知。所谓“见识”,有见才有识,带学生阅尽千卷经典,读破万卷诗书,学生的见识也就自在囊中了。

除此之外,要想培養“全人格”学生,还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开阔的眼界,具备跨界教学的能力,不确定性结构的知识体系。

语文教师要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谈笑古今,带学生领略古今文人的嬉笑怒骂;要能够在语文课上挥经画纬,带学生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可以将政治、生物、数学等多种学科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将各科知识整合,让课堂变得充实且趣味无穷,这样下来必定能够让学生课后意犹未尽、大呼痛快,那么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也不需言表了。

其实这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说每位老师、每位语文老师要具备在夯实专业知识的支撑下,自己完成二次、多次加工,进而实现实践创新并以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呈现课堂的能力,而且要学会欣赏自己创造的创新之美;而在欣赏自己的同时还要学会欣赏和认可别人个性化创造的美;这样将自己创造的美和别人、别学科的美兼容并济,一一贯通,就会实现理想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