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前5课按时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揭示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动,主流思想此消彼长发展变化的趋势。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部分,其中“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介绍了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黄老之学具体内容、特点,黄老之学的推行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及其政治地位的衰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来源、内容、影响,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即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及秦“焚书坑儒”,下启三国魏晋儒学危机,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是儒学发展重要一环。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高二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但是通过开学以来教学并与学生交流,我发现高二学生,人文素养底子较差,对于历史学习存在态度不端正,因此对于历史知识一知半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注意材料选取的典型性、教学语言的通俗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历史故事如萧规曹随和汉武帝、董仲舒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来调节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黄老之学理论派别、内容以及作用的识记,深刻理解它在西汉初年盛行的原因;2、通过对新儒学理论的提出、内容的了解,认识到其对汉代社会、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3、通过对“无为”到“有为”两种思想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与内容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解读有关史料,分析汉初社会环境决定下的政治、思想需求,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分析对比,提高学生鉴别、比较问题的水平。3、通过对新儒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看待、评价事物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从统治思想的兴衰过程,认识到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认识到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2、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一分为二的认识影响中国巨大的儒家思想,进而学会用“批判地继承”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意义的“扬弃”。3、通过对“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的学习,感受董仲舒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到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的确立。【难点】对黄老之学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内涵的理解。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五、教学用具: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六、教学方法:整合相关资源,制作演示课件,采用以教师引导——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基础的“三动”(主动发展、全动、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有学案导学法、探究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归纳分析法。七、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下,终于画上了句号。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固民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新课过程】(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历史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有醇驷(同一颜色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课堂设问]: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要采取什么统治政策应对汉初严峻的形势?为什么?[教师总结]第一问:休养生息政策第二问:经济残破不堪,百废待兴;吸取秦亡教训——暴政;巩固统治的需要。[课堂设问]: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特征是什么?黄老之学有何作用?为什么黄老之学衰落?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了解黄老之学;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投影并进行讲述[课堂衔接]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下论体系。到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出示汉武帝刘彻、董仲舒像、《西汉前期形势》和《西汉疆域》图以及下列材料材料: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百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苍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食梁肉,为吏者长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课堂设问]:上述三则材料反映汉武帝在位时面临怎样形势?[教师提示]:经济: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政治:诸侯王割据一方,威胁中央;军事:匈奴威胁汉边境,边境不得安宁[课堂设问]:时光倒流,假如你是汉武帝刘彻,面临这样的形势,你要采取什么政策?[课堂提示]:强化中央集权,消除诸侯割据威胁,打败匈奴,保境安民[转承衔接]:汉初以来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你认为怎样的思想才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吗?首先了解下董仲舒这位历史人物。[观看视频]:董仲舒头像及生平简介:前179--前104年,自幼博览群书,专心致志(讲述“三年不窥园”故事);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2.新儒学的内容出示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材料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仁者,爱人之名也;立义以明尊卑之分;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春秋繁露》[课堂设问]:新儒学的理论组成特点?[课堂提示]: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课堂设问]:上述三则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哪些主张?[课堂提示](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提出“三纲五常”。3.新儒学的评价展示史料材料一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材料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课堂设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课堂提示]积极方面: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方面: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知识结构][课堂小结]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弊,“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随堂训练]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应自然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4.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A.“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5.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A.以德治国 B.天人合一C.严刑峻法 D.效法先王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参考答案:BDDAAB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高二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但是通过开学以来教学并与学生交流,我发现高二学生,人文素养底子较差,对于历史学习存在态度不端正,因此对于历史知识一知半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注意材料选取的典型性、教学语言的通俗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历史故事如萧规曹随和汉武帝、董仲舒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来调节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效果分析汉初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适合了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带有哲学和社会伦理层面丰富的内涵,老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易于接受。一、教者如何把复杂的知识和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针对教前的思考,不论是板书设计还是课件设计都做了大量准备,一些重难点问题反复推敲,不断改进,尽可能将艰涩难懂的理论浅显化、通俗化、贴近学生,让学生易懂、易于接受,对此设计从上课效果来看跟预先设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二、深知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的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的素材,这样才能把这节课上的通俗易懂、贴近学生。但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到与学生交流沟通、挖掘利用学生的有效资源,以后教学中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三、多媒体应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多媒体不能喧宾夺主,用的一定要恰而当,资料一定要精选优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本课课件虽经过多次修改和删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依然还有改进的余地。四、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教具、课件等教学用具的调试要到位,同时要有相关的应急措施,更能体现教者的应变能力和智慧。讲本节课前,我已经在多媒体教室演练了几次,以便熟悉教具和课件,找出其中的问题,及时解决。一节成功的课,是老师反复推敲的结果。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前5课按时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揭示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动,主流思想此消彼长发展变化的趋势。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部分,其中“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介绍了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黄老之学具体内容、特点,黄老之学的推行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及其政治地位的衰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来源、内容、影响,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即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及秦“焚书坑儒”,下启三国魏晋儒学危机,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是儒学发展重要一环。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测评练习一、选择题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3、最早指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将儒家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的“外儒内法”政治管理特点。这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荀子4、西汉时代,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大一统”主张B.“三纲五常”学说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天人感应”学说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6、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8、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11、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1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颇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1.【解析】C。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道家某些思想成分,从天人关系出发,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解析】C。孔子就主张“敬神”,汉代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更是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故选C。3.【解析】A。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4.【解析】D。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西汉时期皇帝“下罪已诏”的举动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5.【解析】D。材料体现了儒家主张的等级秩序和尊卑观念,因此选D。6.【解析】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7.【解析】B。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并使儒学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8.【解析】B。董仲舒宣传的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故排除②④,同时又主张用“天降灾异”来警醒实行暴政的统治者,体现了要求仁政的思想,9.【解析】D。本题只有C、D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选D。10.【解析】C。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是适合于此。11.【解析】B。“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12.【解析】D。注意理解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13.【解析】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多角度思考,要点要全面。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