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课件_第1页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课件_第2页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课件_第3页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课件_第4页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更多是

指中西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什么是“西”?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西”是一个特别具有异国情调的概念。“西”不仅是一个方位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西方”大致在明中叶以前指中亚、印度、西亚,略及非洲,晚明前清时期则指欧洲。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大航海以前的人类重要文明区域,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外,南亚文化圈(印度教与佛教)、西亚北非文化圈(伊斯兰教)、欧洲文化圈(基督教)均在中国西部。这三大文明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在于语言学的联系(印欧语系);其次是宗教的联系;此外还有战争的纠葛。总之,对于西方世界,中国人自古以来说有一种异域外邦的意识,“西方”从来都是一块代表非我族类之外来文化的神秘地方。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历史发展,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远古时期到郑和下西洋结束的15世纪前期,可以称为“古典时期”。中国处于主动、强势的地位。第二个阶段:晚明盛清时期,从15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叶,相当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三个多世纪,可称之为“近代早期”。中学西传,单向活动。第三个阶段:近代时期,19世纪以来的近代中国开始全面卷入以欧美以主导的世界化进程中,方方面面都脱离不了与西方的关系。授课内容绪论: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与差异专题一: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重点探讨:先秦文献中的西方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专题二: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重点探讨: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专题三:汉唐时期(中)——来自异域的瑰宝(重点探讨:中西物质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交流)专题四:汉唐时期(下)——来自异域的神灵(重点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专题五:中古三夷教(重点探讨:景教、祆教、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重点探讨: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伊斯兰教、犹太教、也里可温教和罗马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郑和下西洋)专题七: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重点探讨:耶儒冲突、礼仪之争)专题八:欧洲的中国热与西学东渐(重点探讨:儒家思想与欧洲的启蒙运动、西学对中国的影响)结语:“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1、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4、何芳川:《古今东西之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林红、王镇富:《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参考书目6、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7、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8、邓晓芒:《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绪论一、“冲突与融合”的由来二、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与差异“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文明的冲突》的长文,指出冷战后,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冲突中凝聚在一起。儒家文明可能同伊斯兰教文明联合在一起,形成西方世界同非西方世界的对抗局面。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1996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化和文明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文明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化与文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指出: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的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科教文卫等意识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明的解释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文化往往与自然相对,文明往往与野蛮相对。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即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则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于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实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论世变之亟》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伦理文化。西方文化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自从公元1世纪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中国文化的源流传统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以夏变夷”。即外来民族或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华夏文化或儒家文化为精神支柱,必须在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中脱胎换骨,融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中。“以夏变夷”的基本模式,导致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超稳定结构,培育了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米亚得现象”。西方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化至少有三种传统:一是希腊的、一是罗马的、一是基督教的。希腊文化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在灵与肉、彼岸与现世、理想与现实之间,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罗马文化则表现为功利主义、物欲主义,是物质主义。基督教文化则是唯灵主义的。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出现二元分裂。到近代,西方文化把希腊的、罗马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尽量融合到自身之中。表现为既有希腊文化对人性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文化对功利的向往、对世俗国家的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文化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理想主义的向往。呈现出一种融合更新的模式,导致文化上的“杂交优势”。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引发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两种主体精神。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