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设计的背景:认真准备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关图片及影视资料,认真钻研教材,把知识点认真罗列出来,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认真的设计好它们之间先后出现的顺序,为了使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顺利地转化,我精心设计好知识点之间衔接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从课堂学习中寻找到快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课堂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了学而教。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感性入手到理性升华,从问题启发、情感激发,到认识提高。作为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对事物美的感悟,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材依据教材:山东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主要知识点1、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别。2、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3、西方风景绘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4、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2、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教学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教材和备好学生、资料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自制课件、图片、相关视频资料、课本等。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大饱眼福1、展示多幅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描绘景物体裁的视频,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给予学生新奇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诵诗赞美大自然,点明本课教学目标,引出课题并板书《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二)各抒己见(知识新授)(1)由此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油画: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乡间村道》(请学生欣赏)师:(启发)两幅作品在绘画种类上有什么差异?生:齐呼:《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乡间村道》是油画风景画。师:你们欣赏《千里江山图》时,感觉是在什么地方看祖国大好河山的?生:天空中向下看、在飞机上往下看???师:在《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被称为北宋少年天才.他18岁画这幅画,20岁就病逝.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用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作。作品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有山岭、坡岸、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画家在构图上利用散点透视,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师:由此导出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散点透视师:总结出“散点透视”的概念: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是中国画的透视原理。散点透视的视点是移动的。可以是多个,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评析:通过学生欣赏图片,对“散点透视”概念有了直观的感受)师:上学期我们讲了透视有关的知识,下面让学生来让同学上来画一长方体的透视。)生:齐举手效果图如上师:《乡间村道》是用的什么透视呢?生:齐呼,焦点透视。由此导出知识点: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师:总结“焦点透视”的概念:焦点透视:是一种单视觉的观察方法,在观者眼中,视野中的景物因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而变形,愈远愈小,借助焦点透视,画家可以在平面的画布上获得如真如幻的视觉效果。(评析: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下,感受西方画家是在固定的一个位置作画的,能够理解“焦点透视”的概念、规律等)(2)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师:课前都预习了课本,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中国山水画有哪些表现方法?生:三远法。师:那什么是“三远法”呢?(引入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至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至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至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深远”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是运用的深远的表现手法。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师:再看几幅作品,中国山水画家是怎样用“虚实相生”来处理空间的呢?(阅读课本回答)生:中国画家的方法是用画面中描画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一层地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进则虚。。。师:哪位同学指出《溪山行旅图》中的虚实关系?生:(回答略)师:通过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层次交替,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虚实相生的绘画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师:山水画重意境,那在回顾花鸟画、人物画重什么呢?花鸟画:托物言志;人物画:传神写照。(评析: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准确理解“三远法”、“虚实相生”的含义)师:现在看一下西方风景画是表现方法:用图演示后指出: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焦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小结:(用表格来完成)(评析:我把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一起放在多媒体上,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通过内在自行产生地举一反三的思维,概括出中国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的“焦点的透视”和“三远法”、“虚实相生”的理论概念。顺利完成本节课核心内容)。(3)现在我们在对比一下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创作理念的不同师:欣赏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干草车》《干草车》是一幅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师:这幅作品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受呢?生:1、真实2、空间深远指出西方画家的创作理念是:追求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美景,歌颂美好的大自然生:发出“啧啧”的赞扬声师:欣赏中国画作品《六君子图》《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洁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师:这幅作品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受呢?生:1、创造荒寒的意境2、抒发自己的情怀指出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理念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评析: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在创作理念的不同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中西画家创作理念的差异。)师:下面请思考一下:《寒江独钓图》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谁能用一首诗来表达这幅画的意境导读:(评析:诗对于山水画,让学生懂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区别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用什么工具呢?,使学生对中国画与西方画使用的工具有了直观的认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差异:,从中西绘画不同的构图手法和景物描绘手法可以看出:西方画家善于从特定角度深入探究,中国画家则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自然山水的感受体验,而是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分析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师:这首诗能够表达这幅作品的意境吗?生:齐反对,不能。师:还有那位同学来说一首诗?生:寒江雪,映出孤独的离别,这一夜,寒风冷落无明月。师:这是一首诗吗?生:齐笑,是郑源的歌词。师:那那首诗能够确切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呢?生:《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能不能表达这幅作品的意境?生:齐答,能。师:解释《江雪》(略)(评析:诗对于山水画,点题释景,吟咏画意,阐明画理,融入情趣,当然有时还完善布局,美化构图。客观而论,一画题诗,诗助画意。其实,诗画互动,一旦诗题画上,画即与诗浑然一体,题诗可谓“醉”入画中。让学生懂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4)看图片,区别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工具材料。师:看一段视频,中国画用什么工具呢?生:毛笔、笔架、墨??师:笔、墨、纸、砚被称为什么呢?生:齐喊,文房四宝师:对了师:欣赏一段绘画视频,看一下画油画用什么工具呢?生:铲子、扁头毛笔??师:(总结)西画多用平头笔,如油画笔、水粉笔等,调和油、油画颜料、水粉颜料等(评析:通过视频的欣赏,使学生对中国画与西方画使用的工具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对绘画也有了了解。)生:齐喊(完成任务)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下面我总结一下: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差异:从中西绘画不同的构图手法和景物描绘手法可以看出:西方画家善于从特定角度深入探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美景;中国画家则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自然山水的感受体验,不求在画面上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三)大显身手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内容,分析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作品在观察自然、表现空间方面的不同特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溪山行旅图》表现的意境深远,是对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谱写的赞歌。下列乐曲中与这幅作品的意境最为贴切的一项是()A、渔舟唱晚B、高山流水C、雨打芭蕉D、江河水2、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并非没有令人烦心的现实,譬如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农田被焚等等,但在风景画《干草车》中,这一切均不在视野之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是一幅具象艺术的油画作品B、它所呈现的是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C、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莫奈D、这幅画展现了一幅人们在土地上生活、劳作与恬美的自然和谐无隙的美景,至今魅力依旧由此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相关练习题。(各学习小组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把对本课的认识、理解,通过练习题的方式表现出来,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了很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今的社会正在走向世界大融合,我们只有在多元文化中取长补短,才会走的更远更好。(五)教学反思适当增加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作品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美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先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再过渡到抽象的思维。因此,在学习中西美术课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直观图形图像作为支撑,观察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上通过让学生欣赏一定的美术作品,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连一连,画一画,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答案。进而增加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我把一些中西方的美术作品做成课件供学生们欣赏,使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术作品,亲自体验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感受到山水画和风景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情感。通过这堂中西对比的美术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样的效果来自于课的精心准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一趟成功的课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全力配合,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在课堂准备环节,我设定了很多预案,得到很多结果,在真正上课时,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在授课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更加深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尽量将课讲得深入些,学生领会的明了些。在课堂反馈环节,尽量给学生设计众多问题,在一定情境下,让学生围绕这节课进行问题的回答,从而使这节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总而言之,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体思路是清晰的。新学期,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一些变革,教育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凸显了时代所赋予的特征。以下记录的是我个人的活动心得:一、专业发展多元化作为教师每天都需要“自我更新”,借国家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作为载体。一方面,教师在不能像过去只当个教书匠了,全国广大教师必须学会的一些基本技能,如查阅网上教育资源、网上填报信息表、制作ppt课件、电子白板的使用、制作微视频、上传视频课件、图文处理、后期维护等等这些看似很专业,实际很基本的职业技能,作业新时代教师都应具备,才能适应今天的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到实践还是有一些距离的,我们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够懂得其中的奥秘!行动起来了吧!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一定不能放松自己,要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二、课程教学精品化自学校制定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以来,结合学校每学期的优质课活动,全校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然就收集了很多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本次活动采取先试讲后录课的方式。授课教师首先在备课组内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交流自己要讲授的课,主要是说授课理念、教学设计、师生双边活动、时间预设、课堂检测等环节,然后其他教师进行补充,主讲教师再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调整优化。授课过程中听课教师结合评价标准进行亮化打分,授课结束在校园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及时开展评课议课,首先是授课教师自己讲,然后是听课教师评,主要是指出缺点和不足。为了给教师留下授课资料,方便教师对自己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我校对教师的授课安排录像。这样很多优质课堂就被集中录入了资源库内,再次筛选后展示在全国教育资源平台上,这个平台里有很多同仁的精品课堂实录、精品课件展示、配套习题测试、完整实验操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当我们上传一节优课也是在方便自己,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就实现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价值。如果我们把课程比喻成一首乐谱,有效的教学则是对这首乐谱的演奏。精品课程需要我们这些“演绎者”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呈现给“观众”。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2)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有意识地主动参与;(3)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这样我们手中的精品课程就在课堂上得以发挥到了极致。真正的做到了由课程到教学的完美结合。三、师生互动平等化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直到今天真真切切的得以实现,最近听了几节学校公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文理科都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理科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完成,学生授课,文科生自拍话剧,演绎课堂人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就是新时代的课堂,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错,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帮助。学生喜欢了课堂,老师课堂轻松了,留下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空间则是课后的准备。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未来的发展。我很庆幸我们都在参与,学生都在实践。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山东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采取中西对比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活动及问题设置,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而逐步认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造型手法、留白及意境美,西方风景画的透视等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