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锦瑟》课件40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锦瑟》课件40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锦瑟》课件40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锦瑟》课件40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锦瑟》课件40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商隐《锦瑟》鉴赏对出下句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只是近黄昏心有灵犀一点通却话巴山夜雨时蜡炬成灰泪始干

锦瑟李商隐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3.学习《锦瑟》中所运用的用典,并掌握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学习目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李商隐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世家,祖父、父亲皆早亡,幼年身体羸弱,性格内向敏感。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登第后娶李党骨干王茂元之女为妻,被视为骑墙派。无意卷入朋党之争的漩涡,却受到两派的打压、排挤,终身沉寂下僚,抑郁不得志。其情感经历也异于常人,年轻时曾有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后与妻子琴瑟相合,但中年丧妻。四十六岁就抑郁而亡。知人论世善感——感伤哀怨内向——晦涩朦胧多用典故

多才——语言清丽华美时世晚唐家世没落少孤身世小官漂泊各地婚姻中年丧偶

关于《锦瑟》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争议最多晦涩难懂众说纷纭,被称为古典诗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

每一联都代表一种心境、一种心绪。

华年——美丽的青春(宋)贺铸“锦瑟华年谁与度?”

《青玉案》(元)元好问“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

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五十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诗人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

李商隐虚写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惋惜、伤感★知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载: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庄周梦中蝴蝶快乐梦后怅然

及第娶妻仕进快乐现在发妻早逝沉寂下僚

意象把握晓梦再回首时,多少往事如烟如梦诗人早年望帝啼鹃

望帝,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心腑,名为杜鹃,又叫子规。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春心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望帝失国失命哀伤诗人春心爱情哀伤

当爱已成往事,留下的只有感伤愁苦哀怨思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珠泪

鲛人泣泪,张华《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南海有蛟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眼能泣珠,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于是珠得月华,晶莹如同泪珠一般。蓝田玉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珠玉沉于海埋于土泣泪生烟诗人沉寂下僚半世蹉跎自伤自怜

怎一个字了得苦沧海遗珠良玉深藏

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怅惘苦痛、无可奈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琴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让我追思美好青春。我曾经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诗歌内容:(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诗的写作特点:大量用典(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

诗意探究谈谈你对这首诗歌主旨的理解1、悼亡说

2、感怀身世说

3、政治寄托说4、咏锦瑟说

对《锦瑟》的几种解释1、悼亡说

朱彝尊曰: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李义山诗集集评》卷二)

对《锦瑟》的几种解释2、感怀身世说

汪师韩云: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才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难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来,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追忆”谓后世之人追忆也。“可待”者,犹云必传于后无疑也。“当时”指现在言。“惘然”无所适从也。言后世之传,虽可自信,而即今沦落为可叹耳。

对《锦瑟》的几种解释3、政治寄托说

吴汝沦云:此诗疑为感国祚兴衰而作。五十弦,一弦一柱,则百年矣。盖自安史之乱至义山作诗,时几百年也。梦迷蝴蝶,谓天宝政治昏乱也;望帝春心,谓上皇失势之乱也。沧海明珠,谓利尽南海;蓝玉生烟,谓斯人憔悴也。结言不但后人感吊,即当时识者已有颠覆之忧也。

《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对《锦瑟》的几种解释4、咏锦瑟说

(黄)山谷云;“余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工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缃素杂记》对《锦瑟》的几种解释《锦瑟》背景与题旨争议《锦瑟》大约作于诗人46岁时。当时诗人刚刚被罢官,回家闲居,不久病故。张中行的观点:古今解此诗者总有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何事:

何象何情:何技:善起兴,工用典,语言绮丽理想成空人生如梦爱情悲剧功业无成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何人诗人自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小结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高考重点知识点强化:用典目标要求1.掌握典故的相关常识。2.理解并记忆常见的典故。3.熟练掌握高考中用典类题型及解题技巧。【高考考查形式】

1.情境名句默写填空。

2.判断客观题选项正误。

3.赏析用典手法并分析其作用的主观题。

高考题型一:情景名句默写填空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诗句是:“___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链接高考>(2017年全国卷二)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高考题型二:客观题判断正误【得法】客观题选项陷阱设置点

A典故出处错误B曲解典故本身的意义C不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

高考题型三:简答题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参考答案

(步骤一)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步骤二)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步骤三)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1.知道典故及其内容。2.知道用典的目的。3.知道用典抒情题的答题框架:

典故+情感(诗人的或今人的)+效果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深沉而婉转【得法】用典抒情答题步骤

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