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承担单位: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

目录一、项目申请表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承诺书申报单位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持人邬锡伟项目名称野生三叶青的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起止年限2012-05-30——2014-05-30联系电目类别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项目拟投入经费50万元项目申报单位上年度销售收入0万元技术依托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上缴税收0万元技术开发费0万元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经济效益:三叶青是我国独有的、极其稀少而珍贵的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抗炎、镇痛与解热、保肝等作用且毒副作用小,是西药无法代替的植物抗生素;加上抗瘤药用价值发现与应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抗癌、抗肿瘤及抗艾滋病毒等疾病。近年来,我国有多个中药厂都在使用三叶青作原料生产中成药,并且其需求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同时由于环境的改变及毫无节制地狂采滥挖,只挖不种,加上三叶青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致使原本就稀有的野生三叶青日渐稀少,濒临灭绝,根本不能满足医药市场需求,更显现它不可多得的珍贵。本项目的研究旨在为扩大野生三叶青的资源,加速三叶青栽培和开发提供新技术,重点进行该物种的遗传育种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并针对三叶青驯化栽培技术、生态复合间混种及不同条件下的活性成分分析和优质种质筛选与高效栽培进行研究与应用示范。一、主要研究内容1.三叶青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三叶青引种驯化栽培、种源繁殖、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根据三叶青主要功能性成分变异规律,对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并进行组装配套,研究、制定出适宜我市生产管理规范,从繁殖材料、栽培、收获、初级加工、商品分级与包装、贮藏和运输、人员和设施、文件档案管理、质量保证等方面对三叶青的生产管理技术进行全面具体的规定,并加以推广应用。2.三叶青种质资源收集及组织培养技术

在我市范围内开展三叶青种质资源的调査工作,摸清三叶青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及产业发展概况。在系统调査研究基础上,在我省主要分布区域收集三叶青种质资源。经过筛选的种质进行组织培养扩繁,培育优质种苗。3.

不同栽培条件三叶青有效成分比较研究及栽培体系的建立开展不同种源、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立地三叶青有效成分对比分析研究,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高、产量高,适应山地及平原栽培的三叶青种苗,并建立三叶青复合间混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二、主要技术指标1、掌握和控制三叶青快速繁殖影响因子技术。2、筛选出适合三叶青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培养小苗的过程中,采用愈伤组织培养及最佳培养基配方的技术,整个过程时间缩短了6个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3、能周年生产三叶青,向人们提供丰富的三叶青药材,满足人民用药需要,同时也为花卉市场提供插花材料和观叶的盆花,丰富花卉市场的种类。4、大面积地推广三叶青种植,投入产出比可达1︰2~1︰3以上。5、采用生态栽培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色素等,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循三叶青的自然生长规律,培肥、除草、防治病虫害、采收和初加工,形成三叶青药材及其产物安全生产体系。三、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效益及成果1.制定《三叶青生态栽培技术标准》,建立三叶青试验、示范基地20亩,推广300亩,投产后年增产值2000万元,年增利润400万元,年增税收80万元。2.确定三叶青有效成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建立快速检测技术。3.揭示三叶青有效成分与栽培条件的变异规律,为确保三叶青品质提供科学依据。4.开发一批适宜赏药兼用的三叶青生态栽培产品,满足市场需要。5.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专利1项。

通过本项目建设,以公司为龙头,联结广大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三叶青产业,全面利用高新技术和新品种与人工栽培生产新工艺等,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三叶青产品的附价值。主管部门或镇乡、街道意见:年月日区科技局意见:年月日余杭区2012年度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野生三叶青驯化栽培、种质筛选及开发利用承担单位: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联系人:邬锡伟联系电话子邮箱:664892801@申报日期:2012年7月13日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一、项目概况,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包括技术水平);二、市场需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三、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关键;四、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或产业化前景);五、已有条件分析(包括原有基础、技术力量的投入、科研手段和研究成果的生产或应用去向);六、实施方案(包括技术路线、进度安排);七、投资及应用(包括经费来源及用途);八、申请单位概况(包括企业规模、技术力量、设备和配套情况、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九、项目负责人与主要参加人员简历一、项目概况,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一)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项目研究的重要性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和野蛮的采集,使野生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最终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研究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生态栽培技术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挽救濒于灭绝的植物、保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的根本保证。浙江省是经济强省,随着我省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将显得日益重要。我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这是全面推进我省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积极建设“绿色浙江”,推行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已成为浙江省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研究药用濒危植物的栽培技术能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三叶青是我国濒危珍稀中药材,毒副作用少,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三叶青药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三叶青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其块根称为蛇附子,又称三叶扁藤、金丝吊葫芦等,以块根或全草入药,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抗炎、镇痛与解热、保肝等作用,且毒副作用小、是西药无法代替的“植物抗生素”,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抗癌、抗肿瘤及抗艾滋病毒等疾病。三叶青因其药效显著,开发潜力巨大。霍昕(2008)在三叶青块根乙醚提取物中共分离出21个化合物,检测出18个组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是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二苯胺、亚麻酸甲酯和硬脂酸。李瑛琦(2003)从块根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毛一亮(2008)分离到4个化合物,鉴定为: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和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LiuD(2002)报道从三叶青中得到一种新的黄酮碳苷。刘东(1999)从其地上部分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到4个化合物:蒲公英萜酮、蒲公英萜醇、β-谷甾醇和麦角甾醇。槲皮素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又可阻止非肿瘤细胞凋亡;其提取物能通过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发挥抗肿瘤功能。以三叶青为主要成分的金丝地甲胶囊,可明显抑制LEWIS肺肿瘤细胞、SMMC-7721肝肿瘤细胞、HT-60人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细胞、SCG-7901胃肿瘤细胞及HCT-116结肠肿瘤细胞生长。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载:“三叶青无毒,无致突变性”,其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三叶青研制出的一种创新中药,有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调整机体免疫、保护肝细胞、阻断肝纤维化等作用。恶性肿瘤病人口服金芪片(含三叶青),总有效率达78.33%。以清热解毒为主、健脾行气活血为辅的中肝合剂(含三叶青),配合西药治疗Ⅲ期原发性肝癌,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鉴于三叶青的良好药用价值,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另外,三叶青可塑性强,三叶青是四季常绿的藤本植物,叶片细小、繁密、光亮,可根据环境和观赏要求进行多样化栽培和造型。阴湿的室外环境可铺地栽植,覆盖率很高,藤蔓生长速度快。作为盆栽,可做成普通挂盆或中小盆在室内摆放,也可培育成特大盆供宾馆、办公大厅装饰,长期摆放。三叶青庭园栽培表现抗病、少虫害,十分耐寒。在长江以南地区,即使在室外越冬,也可完全不用任何防寒措施,室内盆栽则可在江北地区广泛应用。3、三叶青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充分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人工栽培是保障三叶青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长期以来三叶青药材一直依赖野生资源,资源的利用方式是非再生性采挖,一方面导致野生三叶青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许多传统产区无药可采,如不及时收集和保存,有可能导致灭绝;另一方面不同的产地野生药材有效成分存在显著的差异,严重影响三叶青的质量。因此三叶青的驯化栽培是保障三叶青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三叶青主要生长在荫蔽度较高的山谷、灌丛林间等腐殖质较高的地方,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偶有生长,但生长不良,其生长环境要求相对严格。不同种质其生物学特性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其药用部位块茎变异幅度更大,有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葫芦形、纺锤形或团块状等。三叶青的群落结构复杂,伴生植物丰富,近年来野生资源遭受人为破坏十分严重,在我省的分布地已经很狭窄,资源蕴藏急剧减少,据统计其药材总蕴藏量仅有约24441.20kg,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上涨幅度大,且有进一步攀升之趋势。因此在加强三叶青野生资源种质保护的同时进行三叶青驯化栽培、育种、野生抚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推广种植,有利于三叶青资源的持续利用。本项目的研究旨在为扩大野生三叶青的资源,加速三叶青栽培和开发提供新技术;本研究还为开展该物种遗传育种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快繁技术繁殖三叶青,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开辟了新的途经,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还可以保持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向人们提供丰富的三叶青种质资源,解决三叶青药材来源匮乏的问题,满足人民用药需要,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且也可以改进市场三叶青的供应和提高三叶青药材的品质,以及为相应品种的深度系列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此外,对探讨药用观赏植物的人工驯化栽培、盆栽培养和快速繁殖均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故研究三叶青的生态栽培和快速繁殖等方面技术研究有重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对三叶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以及生药鉴定等方面,钟晓明等通过研究三叶青提取物(包括总黄酮、总氨基酸及多糖成分)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发现其能够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减轻肝细胞变性,炎症浸润及坏死等病变;降低肝中MDA(丙二醛)生成量。伍昭龙等同时开展了三叶青水煎液对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中药除能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及MDA水平外,还能降低ALP(碱性磷酸酶)水平;而SOD水平明显升高。基于钟晓明等研究基础,黄真和毛庆秋深入研究了三叶青总氨基酸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其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ALT和AST活性升高,同时还能降低肝脏指数及肝中MDA生成量,提高肝中SOD活性,减轻肝细胞变性、炎症浸润及坏死等病变。杨雄志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BCG和LPS方法成功造出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该模型小鼠血清转氨酶和LDH(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肝匀浆MDA的含量也显著升高,但SOD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病理模型组,杨雄志发现不同剂量的三叶青提取液给药组小鼠血清ASTALTLDH的水平降低肝损伤不同程度减轻,研究结果表明,三叶青提取液对BCG和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在医学界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方法,且此类疾病药物耐受性明显增高,但同时中医中药及有关营养支持疗法为治疗恶性肿瘤开辟了新途径。据1998年报道三叶青的乙酸乙酯溶部分主要成分为6’-0-苯甲酰基胡萝卜甙(6’-O-benzoyldau-costerol)具有一定的肿瘤抑制和抗病毒作用;丁钢强等2005年研究发现,三叶青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溶部分对人肝癌细胞HepG2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正丁醇部分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力支持和验证了以上研究结果。研究同时发现,三叶青提取物对正常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对LDH活力影响也较对HepG2要小,提示三叶青的各部分提取物对正常细胞影响较肿瘤细胞要小,在此基础上魏克民等2007年深入进行了三叶青抗恶性肿瘤机制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叶青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活性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再次证实三叶青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溶部分的确具有很好的肿瘤细胞毒作用;魏克民等还发现,三叶青提取物对小鼠HepG2细胞的端粒酶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并有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对正常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临床上令人振奋的是魏克民等用三叶青、黄芪、人参皂苷配制而成的金芪片治疗恶性肿瘤120例,完全缓解52例,部分缓解42例、稳定18例、进展8例,缓解及部分缓解共94例,总有效率78.33%;姜初明和龚黎燕采用清热解毒为主,健脾行气活血为辅的中肝合剂,含三叶青配合西药治疗Ⅲ期原发性肝癌,提高了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其生存时间。同时发现,国内外对三叶青的生物学和栽培繁殖特性上研究的比较少,目前只有沈宗根综观国内外的药用植物栽培动态可以看出,三叶青发展正呈现出这样几个基本趋势:三叶青生产消费总量在持续上升;三叶青产业化、科学化程度迅速提高;三叶青育种工作加强、质量不断提高;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注重研究三叶青的生物学特性,加强三叶青种植、推广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形成集团企业,集三叶青研究、种植、推广、加工、销售等等。 因此,针对三叶青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标准化栽培技术制定和推广,开展三叶青有效成分的分析、三叶青种源收集、优良种质筛选及高效栽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参考文献:[1]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13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6-298.[2]李瑛琦,陆文超,于治国,等.三叶青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3(11):34.[3]丁刚强,郑军献,魏克民,等.三叶青提取物对肝癌细胞HepG-2及原代大鼠肝细胞的体外毒性作用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9):122.[4]程伟,陆曙梅.三叶青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10):53-56.[5]汪珍,冯健,王晓华等.三叶青提取物对人结肠癌细胞系RKO细胞凋亡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321-324.[6]杨学楼,罗经,孙松柏,等.三叶青抗病毒作用的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1989(4):40.[7]钟晓明,毛庆秋,黄真,等.三叶青提取物对烫伤大鼠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06,29(9):953.[8]]刘东,杨峻山.中国特有植物三叶青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611-612.[9]魏克民,丁刚强.中草药三叶青抗肿瘤作用机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1):41一43.[10]冯正权,倪克锋,何煜,等.三叶青黄酮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6):669.[11]毛一亮,张佳佳,丁萍月,等.正交设计法优化三叶青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西北药学杂志,2008,12(28):369.[12]倪克锋,金波,蒋福升,等.三叶青黄酮对H22荷瘤小鼠TIMP2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3:195-196.[13]徐彩菊,白宁宁,孟佳,等.三叶青提取物体内抑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2:278-280.[14]Cai-JuXu,Gang-QingDing,Jian-YunFu,etal.Immunoregula2toryofethyl-acetatefractionofextractsfromtetrastigmahemsleyanumdielset1gilgonimmunefunctionofICRmice[J].1BiomedEnvironSci,2008,21:325-3311.[15]McHughRS,ShevachEM1TheroleofsuppressorTcellsinregulationofimmuneresponses[J].1AllergyClinmmunol,2002,110(5):693-7021.[16]DingGangqiang,YuMing,GongWeiwei,etal1Nutrition-relateddiseaseanddeathinZhejiangProvince[J]1AsiaPacificJofClinNu-tr,2004,13(12):162-1651.二、市场需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一)市场需求分析三叶青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草药,含黄酮类如槲皮素及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萜醇等重要有效化学成分,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抗癌及抗艾滋病毒、治疗血液病与心脑血管疾病、肝炎、脑膜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肠炎及咽喉炎、小儿外感高热等疾病。以三叶青为主要原料成功研发的中成药金芪片、金丝地甲胶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防治恶性肿瘤药物,特别是三叶青的抗癌疗效被发现和应用后,三叶青的价格飞速上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下表可知,2006年平均价格只有85元/kg到2010年上涨到250元/kg,是2006年价格的2.9倍,上涨速度最快的是2009-2010年增长率达28%。目前,国内外对三叶青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用价值不断被开发和利用,且野生资源日渐枯竭,栽培资源需要周期长,其价格必然会继续攀升。2006-2010年三叶青药材市场价格年份平均价格元/kg-1增长率/%200685-200712041200815025200918017201025028(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采用生态高效栽培,包括容器盆栽及间套种技术,试验期间三叶青每亩可获得净收益20万元,150亩三叶青实现净收益3000万元。三叶青是多年生常绿植物,一次种植科连续收获,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今后单位面积产量还可逐年递增。因为三叶青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所以利润很高,效益非常明显。如果考虑其深加工的潜力,经济效益更加可观。该项目的实施可增加产量60%左右,150亩每年可增加净收益1800万元。下图是试验区三叶青栽培模式:图1三叶青高效栽培方式研究图2三叶青套种技术研究图3经过筛选的三叶青栽培形成的发达的块根2、社会效益分析(1)本项目的实施,能使我市三叶表生产率先实现集约化、标准化,从而改变了目前三叶青种植业品质低下、技术含量低的传统模式,促进我市乃至浙江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本项目建成至少可解决50至60人的劳动就业,同时直接带动发展其他就业人员140人以上,并通过提供种子种苗、技术培训、产品订合同办证收购等方式带动周边中药材生产基地300-500亩,对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3)通过本项目建设,以公司为龙头,联结广大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三叶青产业,全面利用高新技术和新品种与人工栽培生产新工艺等,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三叶青产品的附价值。3、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可开发山区部分荒地复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从耕地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这对于缓和及解决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从种质资源保护的角度看,公司充分研究利用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保护了野生三叶青资源,有助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一)进行优良品种质筛选及品种选育。开展种源与无性系选择,并筛选可大力推广的高品质优良三叶青。项目采用野生种子,筛选原原种,采集种子和外植体进行人工仿野生条件下的栽培。(二)对三叶青的人工组织培养技术、小苗培养技术、改进大田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研究。1、人工组培育苗筛选用2—3个培养基与原来采用的培养基比较、观察后,选定最佳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培养、扩繁。目标要求:组培过程即由原种外植体进行组培——愈伤分裂。培养小苗的过程中,愈伤分裂速度加快,幼苗根系发达,分叶清爽,整个过程时间缩短7个月。2、小苗扩繁后,通过驯化炼苗达到壮苗出圃的过程中,通过假植基质的选用、改进种植方法、严格控制肥水管理的同时,采用“脱离净化条件下的自然光炼苗”的技术方法。既便于管理,出苗率由原来的70%—80%提高到90%以上,同时又能节约30%的电能,节省了成本。在2011年试验中已得到验证。(三)壮苗培育、生态复合间混栽培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栽后促早发、减少僵苗、死苗,采用种植基质改良,调整基质配比,进行营养土容器栽培。大棚排灌畅通,安装喷灌、雾喷设备,夏天防晒防高温,降温安全度夏。冬天盖膜防冻,确保安全过冬。春秋通过保护地栽培法延长三叶青生长最适温度的时间。成品苗成活率由原来的40%—50%提高到90%。(四)通过一定的栽培环境和技术控制,保证三叶青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达到甚至超过野生三叶青的含量水平,在保证其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尤其大棚栽培产量,实现批量生产,并达到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要求。四、预期目标(要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自主知识产权申请拥有设想)(一)技术经济指标1、掌握和控制三叶青快速繁殖影响因子技术。2、筛选出适合三叶青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培养小苗的过程中,采用愈伤组织培养及最佳培养基配方的技术,整个过程时间缩短了6个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3、能周年生产三叶青,向人们提供丰富的三叶青药材,满足人民用药需要,同时也为花卉市场提供插花材料和观叶的盆花,丰富花卉市场的种类。4、大面积地推广三叶青种植,投入产出比可达1︰2~1︰3以上。5、采用生态栽培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色素等,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循三叶青的自然生长规律,培肥、除草、防治病虫害、采收和初加工,形成三叶青药材及其产物安全生产体系。(二)应用和产业化前景目前三叶青高效栽培技术已经成为三叶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获取三叶青优质种质利用技术、三叶青快速繁殖技术、三叶青容器栽培技术及三叶青套种生态栽培技术,使三叶青产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满足市场对三叶青的需求,同时可减少对其野生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并且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三)预期获取自主知识产权1、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叶青繁殖和栽培技术方面专利1项;2、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以上。五、项目现有技术基础和条件(一)现有工作基础项目组对三叶青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近四年来已对三叶青种质筛选及高效栽培方面进行前期研究,通过物候观察,包括萌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以及块根发育期等;植物学特性观察,包括芽、叶、花、块根习性等;抗性、耐贮性等。此外,还开展了田间栽培试验,如培养土配制试验,间套种试验及育苗技术等。通过观察和试验,初步明确了三叶青能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驯化栽培,而且随着海拔的提高,夏季凉爽而春季回暖迟,有利于三叶青种块根发育,田间生育期明显延长,为争取培育大块根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明确了三叶青培育需要较大的荫蔽度,需在荫棚内栽培或与乔木木混作,适合套种和间混种。(二)研究支撑条件1、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共有6人,其中高级职称有3人,中级职称3人(专职试验员1人),对三叶青的种质采集与鉴定、影响三叶青生长与块根发育的试验、组织扩繁及相关栽培实验都能自行完成。项目组成员表姓名其他信息任全进职务(职称)讲师出生年月1969-06-13从事专业园艺工作单位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的分工引种驯化与品种筛选、生产管理夏更寿职务(职称)高级工程师出生年月1966-05-16从事专业园艺工作单位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的分工生态栽培研究、田间试验何国强职务(职称)总经理出生年月1975-06-18从事专业园艺工作单位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的分工示范基地建设、产品试验示范朱岩职务(职称)教授出生年月1962-06-20从事专业化学分析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在本项目中的分工化学检验与品质评价徐明仙职务(职称)副教授出生年月1966-03-16从事专业环境分析工作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本项目中的分工生物产品试验、水土环境分析2、研究实验条件本单位具有以下实验设备:拥有面积达5000m2植物生理实验室和组培实验室各一个。生物倒置显微镜XD101一台。人工气候箱SPX-250LC三台。垂直超净工作台SW-CT-2FD四台。立方式高压灭菌锅LDZX-40-1二台。电子精密天平BS110S二台。冰箱205L三台。生化培养箱SPX-2501二台。普通显微镜五十台。调温调湿箱DR302二台。培养皿、锥形瓶等玻璃器皿若干。本单位具有以下试验条件:公司始2010年,前后总投资300余万元,进行基地建设,其中按GMP要求建设20亩的三叶青生产专用基地,搭建钢架大棚60个,连栋大棚8000平方米,基地水、电、路配套。20亩三叶青基地大棚全部安装地喷、雾喷、肥、水管网,进行人工智能控制。公司建有500平方米的组培工厂一座,按年生产能力80万瓶设计,目前年生产组培苗20万瓶左右。公司已形成一个以三叶青为重点,其他中药材种植为辅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中草药生产的科技型企业。另外,合作单位的分析测试中心具有许多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能在实验室和栽培基地完成所需的各项研究。六、实施方案(包括技术路线、进度安排)通过严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筛选出三叶青无菌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和环境条件;运用生态栽培技术手段进行三叶青高效栽培,探讨三叶青快速繁殖与生态栽培的环境条件和栽培基质;建立三叶青安全生产及品质保证的技术体系。本项目以三叶青种质筛选、快速繁殖、生态栽培及活性成分分析为主线,按以下技术路线进行研究。三叶青种质收集三叶青种质收集种质筛选并鉴定三叶青快速育苗技术研究三叶青高效复种技术研究三叶青生态栽培模式三叶青安全高效栽培体系与示范总结及推广应用三叶青活性成分分析与对比课题研究采用产学研结合,实施课题制管理,在课题责任人负责的基础上,分“课题-子课题”两级管理,由课题责任人负责签订课题分级合同,并报归口部门备案。子课题由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课题分解:1、三叶青种质资源收集与优质种质筛选;2、三叶青扩繁与容器栽培关键技术;3、三叶青复种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及不同栽培条件下活性成分分析。六、计划进度安排本项目按照生产要求设计生产工艺,实行规范化操作,严格,按照科学选种、科学培育、科学用药、科学管理等工艺技术方案,确保项目提供的三叶青品种好、质量高、效益好。2012.05—2012.121、进行优良种质选育。开展种源与无性系选择,并筛选可大力推广的高品质优良三叶青种苗。项目采用野生种子,筛选原原种,采集种子和外植体进行人工仿野生条件下驯化栽培。2、采集种子或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用2—3个培养基进行。观察后选定最佳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培养、扩繁。3、中药材GAP种植准备:选择周围无污染源土地,进行大气、水质、土壤的检测,达到环保标准。(浙江省无公害蔬菜标准)4、设计实施三叶青生态种植模式。2013.1—2013.91、进行脱离净化条件下的自然光炼苗。2、开展三叶青种植方法和肥水管理的研究。3、人工栽培三叶青与野生三叶青活性成分分析研究,确定优质三叶青生产和质量控制指标。2013.10—2014.51、进行大田栽培,培育管理。2、开展三叶青培养土配比、适应的有机肥料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3、利用优质三叶青质控指标,于花前、花期和花后等分别测定质量变化,使采收更合理。4、三叶青生态栽培光温湿度控制研究,确保三叶青最适生长环境。5、喷滴灌系统设施安装,保证供水及时、安全、节能。6、测土配方施肥。通过设计理想的配方肥(包括专用复合肥、系列专用复合肥),实现养分的平衡。7、进行重金属、农药残留量与微生物检测。8、三叶青优质品系栽培生理与光合生理研究,三叶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9、项目验收,课题总结。七、项目预算(包括经费来源及用途)项目经费预算如下:杭州市科技局经费2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购买试验材料、试验外协、资料印刷、会议、调研、人员劳务、管理等。附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概算表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序号概算科目名称合计市财政拨款经费地方部门配套经费自筹经费(1)(2)(3)(4)(5)1一、经费支出(合计)202021、设备费03(1)购置设备费4(2)试制设备费5(3)设备租赁费62、材料费6.073、测试化验加工费2.084、燃料动力费1.095、差旅费1.0106、会议费1.0117、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2.012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1.0139、人员劳务费2.01410、专家咨询费1.01511、管理费1.01612、其他开支2.01二、经费来源(合计)2021、申请市财政经费2032、地方、部门配套拨款43、自筹经费5(1)单位自有货币资金6(2)其他资金八、申请单位概况项目主持单位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型农业科技企业。公司组建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人才精锐的活力团队,公司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努力使产品技术处于同行前列。近年来公司一直致力于药赏兼用植物资源及其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并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三叶青、白背三七等植物进行驯化和培植,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公司已建立了药赏兼用植物标准化种植基地,全面开展从育种、人工繁育、仿野生有机栽培、肥料比对、现代炮制工艺等一系列研究,在种子收集、精心育种、克隆组培,到生态有机栽培、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再到产品研发、质量控制、有效成分检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实现公司产品培育种植的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年销售额在300万以上。项目合作单位之一是全国优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集产学研一体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的场所。近几年来,该学院积极承担地方多家企业、科研所等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工作。拥有实验实训室95个,实训中心7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100多个,教学仪器设备2870多万元;实验室拥有完成本项目研究所需的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冷冻高速离心机等一批先进检测设备设施。项目合作单位之二是本省的一所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其与本课题相关的条件基础包括:建有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浙江省制药科技创新基地(即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总建设经费4000万)、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现代中药制剂研究中心、拥有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制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药物绿色合成方向)等良好的学科及科研平台。拥有“制药工程”、“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等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生物化工”、“药物化学”等3个博士点。目前已投入建设经费2000万元,现有实验用房1300多平方。拥有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液-质联用仪、400兆核磁共振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旋光光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数字式熔点仪等;拥有较完备的用于中药分离制备和衍生化研究的各种仪器材料,并拥有了各型常规制备色谱、中压制备色谱、各型葡聚糖凝胶色谱(DEAE、Sephdex)、反相制备色谱(RP-4、RP-18),高效液相色谱、逆流色谱和组合快速制备色谱;制剂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如智能溶出试验仪、片剂硬度计、粉碎机、片剂脆碎检查仪、湿法混合制粒机、微型颗粒机、单冲压片机、无级变速包衣机等,药理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如荧光酶标仪、Uv1601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CO2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九、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的简历课题组成员为老中青年学者,年龄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3人,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对野生资源的调查与收集、引种栽培、种源对比试验,有效成分分析及推广等均能自行完成。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从事中药化学研究与生物制药工作。主要从事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等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参加省(部)、市(厅)级等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三篇,被SCI收录五篇、EI收录一篇、一级期刊二篇。项目主要参加人员之一已经从事20余年的色谱分离研究工作,已经发表相关的论文一百五十多篇,其中五十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大部分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研究成果曾获得日本化学会离子色谱成就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现为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常务理事,离子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副理事长,《色谱》、《生命科学仪器》杂志编委,也是《JournalofChromatographyA》、《Talanta》、《JournalofSeparationScience》、《AnalyticaChimicaActa》国际知名分析化学刊物等的审稿人。项目主要参加人员之二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全年三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黑麦草引种及推广》等项目,获省、市(地)科研成果、推广成果、星火奖等3项,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开展中药材——三叶青的引种、试验及推广工作。承诺书申报单位承诺:1、本项目申请书中所填写的各栏目内容真实、准确。2、提供的技术文件和资料真实、可靠,未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若发生与上述承诺相违背的事实,由本项目申报单位及申报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项目负责人签字:申报单位(盖印)2012年7月13日

目录TOC\o"1-2"\h\z第1章总论 11.1项目提要 11.2可行性研究依据 4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第2章项目背景 -6-2.1项目背景 -6-2.2项目必要性分析 -8-2.3项目可行性分析 -11-第3章建设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概况 133.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33.2技术依托单位基本情况 13第4章项目点布局与建设条件 154.1项目点选址原则 154.2项目点布局 154.3项目建设条件 16第5章项目建设方案 185.1建设目标 185.2建设原则 185.3建设内容与规模 195.4项目建设实施进度 20第6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26.1投资估算依据 226.2投资估算 22第7章效益分析 257.1经济效益 257.2社会效益 257.3生态效益 267.4风险评估 26第8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288.1环境保护 28HYPERLINK"file:///F:\\准备修改传百度文档\\项目书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