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 【选题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现代金融已经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我国保险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完全停顿,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保险业是从92年才开始。我国保险业历经二十年的高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势必愈益激化,竞争的重点将超越目前在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注重在细分化、差异化市场上的争夺。因此,市场营销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性日益显现,保险公司也必须树立现代营销新理念。我国的保险行业市场的现状值得我们的根据其财务数据和行业背景进行详细分析。【分析方法和预期达到目的】 我们小组通过对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运行坏境变化,行业市场结构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行业产业链与生命周期分析以及行业财务分析对我国2013年—2015年保险行业行业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未来预测探索。通过网络和查阅书籍等多种手段获取行业数据,结合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商情报网,中国产业洞察网,国家统计局等各大官方网站,CSMAR,wind等权威数据库获取行业数据并进行一定的整理汇总比较采用,从而进行本报告的行业分析,保障行业分析的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首先,我们对我国保险行业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概况,包括其行业基本信息、行业主要产品和产品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分析。明确我们保险行业行业的主要信息,为之后的详细分析奠定基础。然后,我们对行业的运行环境进行了分析。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改革加大了力度,在推出大量政府规定的背景下,保险行业行业的运行有什么影响?另外,热点事件,经济坏境的变化也对我国保险行业行业运行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再然后我们对保险行业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包括集中度分析和集中度变化趋势分析,分地区的结构分析以及分产品的结构分析,观测行业市场结构的分布和其市场可挖掘的潜力,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市场未来预测提供依据。其次行业的竞争格局对于一个行业的分析也是格外重要。我们专门分析了保险行业行业的竞争格局,同时关注其他中小保险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另外,保险行业的产业链和生命周期也值得我们关注。我们根据保险行业的产业链详细分析了各个链条主体的发展情况,概况了我国保险行业产业链的主要特点。生命周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于保险行业行业未来预测的分析,同样值得重视。最后,我们对于行业的财务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情况、成长性能力等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和数据分析,试图探索归纳出其财务发展的优势和弊端,寻找主要的问题点便于行业预测和提出行业问题改进措施。通过上面几个步骤的分析,实现我们最后提出行业问题和进行行业预测的目的。【不足之处】一、最大的问题是分析的重复性。我们发现在进行行业分析的时候,很难避免数据重复利用的情况。因为需要证明的东西往往是类似的,比如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情况,就会用到行业财务分析中关于毛利率,产量等等的数据表格和图形。但是如果不就近引用又会造成阅读者阅读不便。二、分析框架还需要精心雕琢。我们的分析框架是按照老师给的大框架制定的,但是细节的分类总感觉不全面或者的没有逻辑联系。
目录一、行业基本情况 21.1行业概述 21.2行业范围,主要产品与服务 41.3行业发展情况 5二、行业运行环境 82.1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积极影响 82.2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不利影响 92.3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指标 9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31.市场集中度分析 132.行业布局特点分析 15四、行业竞争状态分析 191竞争格局概述 192.国内主要竞争格局 19五、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251.行业生命周期概述 252.我国保险行业现阶段生命周期行业现状分析 263.小结 30六、行业财务分析 311.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 312.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利润表分析 383.保险行业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分析 434.结论 48七、保险行业发展趋势 491.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492.新监管体系引领行业系统性优化,细分政策落地提供更多机遇 533.上市公司价值转型为基础,行业热点布局更加积极 564.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61八、总结 62报告整体逻辑结构图分析 62一、行业基本情况1.1行业概述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是一种用市场办法从容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妥善安排人的生老病死的社会管理机制。1.1.1含义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保险市场是买卖保险即双方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无形市场。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它是以有形或无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类补偿性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人们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丧失工作能力、伤残、死亡或年老退休时,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或年金,以解决其因病、残、老、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1.1.2保险行业特点保险行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保险营销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二是保险的销售管理工作是最难的。所以保险产品的销售和管理是不同于一般理财产品或者说复杂于一般理财产品。引入保险产品,在丰富产品线的前提下需要关注以下保险行业特点:1,保险产品结构复杂,产品利益不容易展现对客户来说,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保险产品结构复杂,产品利益不容易懂,即使同类产品功能侧重也各有不同,增加了销售和购买的难度。2、保险销售人员培训成本高,绩优顾问的培养时间长。素质优秀的销售人员从新人进入行业到能合格独立展业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新人进入行业要进行一系列培训,包括但不限于:行业基础、产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约访沟通、销售流程、佣金晋升基本法、客户开发与跟踪;实践课程有:跟访、陪访、演练、团队内训、二次数据挖掘等等,因此保险在培训培养销售人员方面需要很大投入。3、团队管理和成长依靠团队经理素质,设臵团队壁垒不利于团队成长;由于保险公司主要还是依赖代理人渠道,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销售,各团队经理培养管理各团队销售人员,容易导致销售流程不标准,质量依赖经理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销售技能不能传承和扩大规模。4、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考验管理能力;虽然收入不是团队稳定发展的绝对因素,但是核心因素,因此在利益设臵和引导上对产品销售有很大影响。一般保险公司都会设臵基本法,晋升和销售佣金设臵都比较复杂。针对我们公司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和其他产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一致性,稍有偏差就会有产品引导,这在成本核算和考核制定上都考验管理能力。5、保险行业鲜明的二八现象;及20%的销售人员销售80%的销售业绩。要规模大还是素质精要与战略、成本、收益、管理水平综合考虑。保险公司主要是代理人制,规模大带来的人力成本压力要相对小,团队经理承包管理自己团队,销售团队末梢管理成本也相对可控,但在就面临不同情况。1.1.3保险行业-主要种类保险业的组织形式依其经营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国家经营保险组织又称公营保险,指国家、地方政府或者其他公共团体所经营的保险机构。(二)公司经营保险组织属民营保险组织之一。根据责任形式,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公司等形态。股份保险公司组织具有经营灵活、业务效率高的特点,但由于公司的控制权操纵在股东手中,被保险人的权益易受到限制和忽略,因而各国立法上均对公司经营保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三)保险合作组织属民营保险中非公司形式的一种,是一种由社会上需要保险保障的人或单位共同组织起来采取合作方式办理保险业务的组织。有相互保险合作社、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形式。(四)个人经营保险形式世界上只有英国法律允许个人为主体作为保险承保保险业务。个人承保保险业务是通过劳合社这一组织开展的。劳合社是保险市场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自1871年以劳埃德公司的名义向政府注册以来存在至今。按我国原《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保险事业的组织体制是由国家保险管理机关、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其他保险企业和农村互助保险合作社组成的。现行《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应当采取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和股份有限保险公司,除保险法有特别规定的外,适用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至于保险公司的其他组织形式,如相互保险公司等,可以根据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根据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体制改革方案的报告》,今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将改建成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保集团"),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建后的中保集团下设三个子公司,即中保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保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经营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中保集团将体现商业化原则,坚持集团化经营和实行分业经营。1.2行业范围,主要产品与服务1.2.1业务范围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分为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
1.财产保险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的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财产损失保险是指以财产作为保险标的,如果保险财产在保险事故中受到损失,保险公司即按保险合同对这种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责任保险是指财产责任保险,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对于第三者应当依法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信用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对他人的信用。
2.人身保险业务,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健康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业务,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作为保险标的,以死亡或者生存作为保险事故。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疾病、分娩及其所致的伤残或者死亡为保险事故,当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意外伤害保险是以意外伤害及其所致的残废或者死亡作为保险事故,当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同时,保险法还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核定,保险公司只能在被核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活动。1.2.2业务产品代理保险
光大银行接受保险公司的委托,利用光大银行的营业网点和业务优势,代理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
协议存款
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是光大银行对中外资保险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邮储等机构办理的5年期以上、有最低起存金额限制的人民币存款品种。
结算业务
利用光大银行方便、快捷的结算系统和完善的结算网络,实现保险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
现金管理
光大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现金账户头寸及活期存款余额,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益的业务。在操作过程中,光大银行将结合保险公司客户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和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机组合光大银行成熟的金融服务产品(资金汇划、委托贷款、网上银行、授信额度等),为客户搭建相互支撑的信息平台和资金平台,最终形成为客户度身订做的一整套现金管理解决方案。
网上银行
光大银行与有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建立网银链接关系,增加保险方面的内容,包括保费、保险金、红利、保险赔款等款项的支付、转账等业务,实现银保便利。1.3行业发展情况1.3.1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1)中国保险业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2)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三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斗争的兴起,赢得了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和对洋商的抵制。从1912年到1925年,国内陆续创办了华安合群等30余家民族保险公司,华资寿险市场一度兴起,但由于经营不善,其中停业者居多。至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金融资本投入保险业,民族银行开始兴办保险企业,民族保险业始有进一步发展。保险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太平保险公司这样实力雄厚、信誉卓著,分支机构代理网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涉足南洋市场,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的民族保险公司。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保险业受到巨大的冲击。(3)新中国后保险行业的发展建国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到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最后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到上个世纪末,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一是在五十年代的初创时期,保险业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拓荒阶段,业务范围也十分狭窄,但是当时保险业配合新中国经济建设,在保障生产安全、促进物资交流、安定人民生活、壮大国有资产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是在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本外币保险业务基本停办,仅保留五大口岸城市的涉外险业务,保险业陷入长达二十年的停滞时期,发展严重受挫;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的复苏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险业迅速崛起,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多方面广泛的服务,但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人保独家垄断状态;第四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发展期,保险业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外保险公司多家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入世承诺,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2004年12月11日过渡期结束,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出日渐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的新特点。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2007年,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00多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00多倍。1.3.2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保险业务大发展,行业实力显著增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保险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逐步拓展。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我国只有企财险、货运险、家财险、汽车险等几个保险业务种类。此后随着国内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业务领域逐步从财产损失保险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所有可保风险领域的业务和产品体系。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实现原保费收入9789亿元,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资产规模不断壮大。1949年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仅有资本金约200万元。目前,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3.7万亿元。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从由国有保险独家经营保险业务,到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多家,初步建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2,体制机制发生积极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就分别从经营体制改革、公司体制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保险监管体制改革四方面,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改革。首先保险业务经营体制改革。1996年,为了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和防范风险的需要,建立了保险分业经营体制,对产险、寿险实行专业化经营。人保、平安、太平洋等综合性保险公司相继完成产寿险分业经营体制改革。同时,为了提升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对农业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业务领域探索实行专业化经营,专业性的保险公司开始逐渐成立。保险中介市场也逐步发育完善。公司体制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三步走”的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保险资金专业化集中运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无到有,目前达到10家,管理资产占保险业全部资产的82.6%;从资金运用结构看,实现了从银行存款为主向债券投资为主的转变。3,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大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消费者规模相当有限,消费者对保险的了解非常少,保险意识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保险知识的普及也日渐展开,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逐步提升,消费者开始主动购买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并且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多方搜集所需保险产品的信息,了解保险市场行情。人民群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和消费行为日趋理性,标志着我国保险市场逐步向成熟的方向迈进。4,保险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产品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适应不同消费群体,开放不同的产品。针对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保险需求,突破保险产品传统保障功能的限制,开发了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发了保费低廉、手续简便、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适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等。在产品贴近市场的情况下,营销创新与时俱进。从个人营销代理到现在的通过银行、邮局、车行等机构代理,甚至通过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便利、质优价廉的保险服务。在做到服务创新的同时,理论创新为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在总结保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保险理论创新不断深入推进。提出了保险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判断,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1.3.3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1、保险业发展与经济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经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的不适应。2010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二位,但是保费收入排名为第六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仅为4%。其次,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适应,虽然目前保险产品品种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保险产品还是不丰富,有许多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险种还不能提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并且与和谐社会建设不适应。我国人均长期寿险投保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险作用发挥的还比较有限。最后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我国保险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例为4%左右,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则高达20%。2、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据2008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检测中心在对国内公众保险情况调查显示:老百姓认可国内保险公司不到10%,只有6%左右的人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诚信较好,70%的人认为诚信一般,持不信任态度的占26%。按国际标准,当一个行业有6.5%的消费者对他不信任时,就表明这个行业进入了危机阶段。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成为制约其自身加快发展的瓶颈。投保容易索赔难,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压赔案,压赔款,代理人误导消费者等这些类似事件的屡次发生,是保险公司未来追求高增长对诚信和消费者信心的透支。3、面对国际形势而言,我国保险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外保险公司无论从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还有业务展开方式和管理水平上都远远强如国内的公司,与这样的公司同台竞争,无疑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竞争压力。而且税收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享受优惠,在资金运作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的投资可涉及股票、房地产、贷款等,资金运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资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外国保险公司可以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税收的优势,通过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保险代理佣金抢占市场。可以预见,随着保险业开发程度的提高,外资保险公司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冲击必然会升级,并压缩民族保险业的生存空间。4、行业人才现状堪忧。2010年,据统计,全国保险系统职工人数近64万,如果加上330万名的保险营销人员及其他保险中介保险行业的队伍达400万人之多。然而,从整体上看保险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保险人才培养滞后,保险人才总量的匮乏,就北京市场而言,保险人才就缺口10多万。而且人才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就全国330万保险营销人员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至于高级管理人才则更是稀缺。而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在全国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中,精算、核保、理赔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根本不相匹配。而且还有地域分布不均衡、人才流动无序等问题。1.3.4保险业面临的新形势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保险业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保险业基础不断加强,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保险业正在转型,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成功改制标志着以现代股份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所有制成为我国保险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保险公司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增长方式出现了转变,保险公司的经营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从单纯追求规模到注重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率的统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内涵价值的提升和企业长远的发展。三是保险的功能作用向纵深发展。随着保险功能不断深化拓展使社会对保险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政府来说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来说,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其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人们在医疗、保险、教育方面的保障更多地需要保险来解决。四是保险业的外部关联性不断增强。随着保险公司的上市和投资理财型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市场对资本市场的依存度增加。保险公司日益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并向更深层次发展。五是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使国际再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产品和定价的影响力加大。随着保险公司境外融资和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行业运行环境2.1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积极影响国内保险业共经历过六个保险周期,呈现出扩张型非对称特征。从保险周期与其他经济周期的关系来看,国内保险周期呈现顺周期性,说明我国保险周期波动受国内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从国际保险市场发展规律与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看,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吴定富说。他认为,当前保险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首先,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为保险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保险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连续实施,也为保险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吴定富说,中央提出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投资增长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与项目的投资建设,不但为保险资产配置提供了渠道,也会带动一些新的保险需求。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低利率环境有利于拉低寿险长期保单的资金成本,寿险产品的相对吸引力也会得到增强。民生建设的推进,更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09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与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上海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保险业在参与基本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投资管理养老医疗机构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将越来越大。2.2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不利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保险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国内方面,实体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可能给保险需求和资产配置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如果出现汽车销售增幅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出口退税力度减弱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相关领域的保险需求。如果利率水平进行调整,对保险产品需求将产生复杂影响,同时也对保险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之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大,保险公司持有的外币资产将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资本市场振荡,不仅增加资产负债匹配难度,也给防范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带来较大压力。国际方面,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忽视,世界经济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十分突出。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也可能通过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分支机构,以及国内保险公司的对外投资,对保险承保和投资业务形成一定冲击。保险的产生除了风险的客观存在这个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物质条件是指生产者们生产的消费品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当期消费,而且消费之后还有结余,以防不测,防范于未然;剩余产品的生产和积累,是保险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是指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成熟的商品市场能够给保险业带来充足的后备资金,用于筹备保险基金,它是保险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发展至今,我国的保险业务收入保持了年均35%增长速率,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6的3.7倍。多种宏观经济因素均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3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指标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消费者(包括企业、家庭及个人)愿意并且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保险的需求量。影响保险的因素较多,本文仅就几个显著的宏观经济变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储蓄存款、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情况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跃进步的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保险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而与GDP相比,DPI有时更能代表人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用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来代替GDP。社会储蓄存款余额。个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个人财富与资产的增长,从而促进人们的保险消费,即储蓄对保险的收入作用;储蓄的保障作用也减弱了人们购买保险的欲望,即储蓄对保险的替代作用。当储蓄的收入作用超过替代作用时,储蓄的增长就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加,反之亦然。通货膨胀率。保险业务一般采用固定的预定利率来计算保费,当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快速上升,远高于保险预定利率时,保费就显得较为昂贵,从而削减了人们的投保意愿,不仅新单需求减少,已有的保单持有人退保套现的风险也会加大。通货膨胀还会使人们形成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促使其扩大即期消费,降低了对长期寿险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在建工程的增加和中间物品投入的增长,从而直接拉动了市场对非寿险产品的需求。以2006年为例,2006年我国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93472亿元,假设2/3资产投入到当期的在建工程中,以1%的费率为以上工程进行投保,仅此一项就会带来623亿元的保费收入,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极为明显。2.4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前,本文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对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lngdp、dcpi分别在1%的置信水平下达到平稳;lninv、dpi在5%的置信水平下达到平稳;lnsave在10%的置信水平下近似平稳。(一)回归模型的建立通过对总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储蓄额(SAVE)、通货膨胀率(CPI)、固定资产投资(INV)、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做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多元回归方程:LNBF=2.42-2.38×LNGDP+1.79×LNSAVE+0.89×LNINV+0.0073×DCPI+8.78e-0.05×DPI(回归方程1)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以及调整系数R2均达到了0.99的较高水平,表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很好;F统计量等于413.49,回归系数显著;回归系数的T值除DCPI以外均显著,模型结果令人满意。但lngdp符号为负,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险业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这与事实极为不符;且D-W值为1.21,低于对应的DW下限值,回归方程存在序列相关。同时,DCPI回归系数通不过T检验,可理解为通货膨胀率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而lnGDP系数与事实不符。(二)模型的改进基于以上分析,可剔除变量DCPI以及LNDGP;考虑到保费的累积滞后效应(保险赔付期限的长期性以及责任准备的结转,以及寿险保险的分期缴纳都有滞后效应),加入总保费的一期滞后项AR(1)作为解释变量;常数项在5%的置信水平下不显著,剔除。改进后结果如下:LNBF=1.09×LNSAVE+1.06×D(LNINV)+4.214e-005×DPI+0.54×AR(1)(回归方程2)改进后的回归模型克服了原模型的缺陷—在保险原有的较高拟合程度下,各回归系数均在10%置信水平下达到显著水平;D-W及DWt都通过了检验,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在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储蓄的T值最显著,系数也是最大的,可见在所有的宏观经济变量中,储蓄对保险收入的影响最明显,相关度最大。此外,D(LNINV)、AR(1)两项系数均在5%的置信度下显著,且均为正常数,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上一年的保费收入都对当期保费收入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上一年的总保险额都对当年保费额有着明显的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项在10%的置信水平下对当期保险产生影响,表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对人身和财产保障的需求逐步增加,直接拉动了保险需求、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发展。2.5实证结果分析及政策评价全社会储蓄额的积累,促进了居民财产及人身保险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深入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累积,个人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人们纷纷把手头富余的货币资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存款的目的除了获得短期利息收入外,更主要是做为日后意外开支的后备资金,因此个人储蓄的保障作用明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个人储蓄这种内部风险消化的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为了应付重大意外支出而需要的货币资金,个人财富的积累越多,对外部保障的需求就越大。因此储蓄对保险需求的收入作用明显,远大于储蓄对保险需求的替代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间接拉动了相关产险的需求,成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间接拉动了商业保险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在建工程资金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各建筑主、项目所有人以工程承包商均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迫切需要外部风险保障。这种风险保障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建筑工程保险、安装工程保险和科技工程保险等一系列工程保险的需求。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风险意识的不足,我国的保险业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阶段,保险需求也被长期压制而没有得到释放。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的保险业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各类保险需求持续增长。保险业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促进保险业发展。滞后一期的总保费收入的增长可理解为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提高和经营水平的改善。只有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保险业的发展才是健康稳健的。通货膨胀率对保险需求的反作用不显著。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经济水平过热而引起的。近几年我国保险行业稳步发展,保险行业总资产从2010年的5048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2886.9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23%、19.13%、22.29%、12.7%。2013年我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2.24亿元,同比增长11.2%,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212.26亿元,同比增长16.53%;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425.14亿元,同比增长5.8%;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23.5亿元,同比增长30.22%;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61.34亿元,同比增长19.46%。产险业务中,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58.86亿元,同比增长12.99%;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06.59亿元,同比增长27.43%。另外,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3295.49亿元。产险业务赔款3439.14亿元,同比增长22.11%;寿险业务给付2253.13亿元,同比增长49.71%;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411.13亿元,同比增长37.88%;意外险业务赔款109.51亿元,同比增长13.12%。2010年-2013年我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及同比增速2010-2013年我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及增速
2013年我国产险公司总资产10941.45亿元,较年初增长15.45%,占整个保险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13.2%;寿险公司总资产68250.07亿元,较年初增长11.9%,占整个保险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82.34%;再保险公司总资产2103.9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190.77亿元,较年初增长29.92%。2013年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分布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1.市场集中度分析寿险业、财险业,都归于保险业,却如此不同。有此差别的一个最直接的解释是,新型寿险公司准确地用“产品收益高”来获得客户认可,而财险行业则不容易解决客户的“痛点”,因而小公司难以逆袭。2015年度保费数据显示,寿险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保费前十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由2014年的81.7%下降6个百分点,而2014年较2013年降低4个百分点。与之明显不同,财产险行业的三巨头依然保持了六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人保、平安和太保合计拥有市场份额为64%,相较之下,2014年为64.7%,2013年为64.8%。寿险行业和财险行业之所以呈现出如此不同的市场竞争态势,一个最直接的解释是,“逆袭”的新寿险公司准确地把握住了“产品收益高”的抓手,赢得了客户并抢占了市场,相对而言,财险行业则不容易找到和解决客户的“痛点”,同时财险业又趋向于服务行业,获取市场份额只能靠价格战,但这类产品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反而是大公司的网络和经营、服务能力往往都占优势,因此集中度不易降低。1.1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2015年,寿险业务取得高速增长。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4家人身险公司共计实现1.59万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5.0%;实现总保费2.42万亿元,同比增长43.1%。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竞争也越发激烈。《证券日报》记者统计的结果显示,2015年原保险保费前十寿险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为75.85%,较2014年的81.7%下降5.85个百分点。而在更早的2013年,寿险前十的市场份额还高达85.73%。另外,2015年前十寿险公司成员和座次亦较2014年有一定变化。2015年以原保险保费(市场份额)排行的前十家寿险公司为,第一中国人寿(22.96%)、第二平安人寿(13.14%)、第三新华保险(7.05%)、第四太保寿险(6.85%)、第五人保寿险(5.64%)、第六太平人寿(5.04%)、第七富德生命人寿(4.98%)、第八泰康人寿(4.79%)、第九安邦人寿(3.44%)和第十阳光人寿(1.96%)。2014年前十市场份额依次为,中国人寿(26.1%)、平安人寿(13.7%)、新华保险(8.7%)、太保寿险(7.8%)、人保寿险(6.2%)、泰康人寿(5.4%)、太平人寿(5.1%)、安邦人寿(4.2%)、富德生命人寿(2.9%)和中邮保险(1.7%)。两年数据显示,“原保险保费收入前十”中,前五家公司位次保持稳定,在六至十位的公司中,2014年“老前十”中有两家公司的位次在2015年获得进一步提升,其中,富德生命人寿提升两个位次,太平人寿提升一个位次。同时,阳光人寿在2015年成为新的“原保险保费前十”成员。大型寿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流失到中小型险企和新险企中,2015年新展业的人身险公司共4家,分别为渤海人寿、国联人寿、太保安联健康、上海人寿,尽管为新成立,但这4家公司合计年度原保险保费亦达到48亿元,市场份额0.31%,而若以总保费指标计算,这4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达0.79%。1.2财险市场集中度分析不同于寿险公司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的情况,财险市场集中度则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三年来,几乎无变化。2015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3家巨头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为64%,仅较2014年下降0.7个百分点。而2013年,这3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为64.8%。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73家财产险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810亿元、1636亿元和9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4%、1.7%,市场份额依次为33.36%、19.43%、11.21%,合计市场份额64%。2014年,这三家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64.70%,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分别为33.46%、18.94%、12.31%。另外,2015年保费前十的公司及其位次较2014年均保持不变,依次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出口信用保险、太平财险和天安财险。2015年开始展业的有7家财险公司,包括恒邦财险、合众财险、燕赵财险、中原农业保险、中路财险、中铁自保公司、泰康在线,但7家公司合计仅占0.05%的市场份额。1.3总结行业集中度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市场的竞争或垄断程度,数值上为某一市场的几大巨头总共所占的市场份额。集中度越高,代表市场越趋于垄断而非竞争,也就是行业巨头的竞争力越强,而集中度越低,代表行业的竞争越激烈。以上的数据显示,尽管财险业和寿险业2015年都有新的市场进入者,但财险业较高的集中度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没有随着新的市场主体的加入而降低,而寿险行业集中度则在快速下降。这两个保险细分行业为何有如此迥异的市场竞争格局?可以从产品和销售模式两方面比较。从产品上说,平安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缴文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最近几年部分新寿险公司和中小寿险公司之所以快速“逆袭”,简单说就是抓住了产品收益高这一个点,但是这一点做得出色就足够获得客户认可,获取市场份额。这些公司充分利用了寿险产品设计灵活的特性,利用市场化改革政策和销售渠道的创新,按照市场的需求更新产品,找准了客户的“痛点”。反观财险公司,尽管出现了信用担保类的保证保险、投资型的财产险,但少数几家公司的业务在量上对原保险保费的贡献不大,因此其影响也尚未到引发行业集中度变化的层面。而由于财险偏同质化,更多的财险公司开展业务占领市场只能打价格战,但车险等财产险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并不是特别高,客户注重的还是理赔等服务体验,从这方面看,大型公司更有优势。而从销售模式上看,寿险行业已经出现不同模式,新寿险公司往往选择轻资产模式的银保渠道和互联网渠道,所以尽管减掉了传统个险渠道培育市场的过程,但由于主打高收益产品,保费仍能在短期就实现快速增长。而财产险行业整体比较统一,大部分业务依靠中介机构销售,少量通过网销直销,且在网销这一新渠道上,大公司因品牌反而更具优势,小公司难以突围。2.行业布局特点分析2.1重个险、重期交方针不改变,价值成长延续大型上市公司市场地位较为稳固,已经初步走过了单纯抢占市场份额的时期,而在近年来开始注重业务的价值贡献和公司的长期发展;由于个险渠道的销售特性,产品多具有组合复杂、期限长、价值贡献高的特点,符合公司价值转型的需要,更加成为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条线;上市公司的寿险业务普遍把价值增长、期交业务增长的重要性放在了最为优先的位臵。个人代理渠道保费占比方面,平安占比达87%以上,2014年略有下降;其余3家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太保提升程度最为明显,“聚焦个险、聚焦期交”的战略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效果。从个人代理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来看,4家公司在2014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基本构成新业务价值的主体。从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来看,个险渠道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太保和新华的增速更为明显。2.2传统固定收益投资占比下降,带来利润和业务调整空间各家公司投资资产规模,自A股上市以来都有了显著提升;其中定期存款和债券的规模增长较为平稳,依然是投资资产的主体;股票及基金的规模受市场波动影响存在趋势性的变动;增长最为明显的是其他投资,包括前述三类投资之外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债权计划、长期股权投资等。2.3积极拥抱行业热点,业务架构不断完善中国平安在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方面有较明显的领先优势,并以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服务的提供商为愿景,超过8千万的线下客户也为这一愿景提供了充足的客户资源和广阔市场。除传统人身、财产保险业务保持两位数的稳定高增长之外,还致力于建立5大开放性市场,即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在健康管理、医保外包服务、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积极拓展)、金融资产交易市场(陆金所是全球最大的非标资产交易平台、国内最大的P2P平台,未来致力于专注平台业务,剥离信贷风险)、房产市场(建立房产金融O2O)、汽车市场(目前中国最大的二手车C2B平台)、积分市场(消费积分互助市场,全球最大的通用积分市场,用户超过7千万)。中国太保近年来也在进行着电子商务平台和大数据的建设、并开始取得成效。自2012年“太保商城”投入运营,到后续的“太保家园”等会员互动平台,以“多触点、全内容、智能化、优体验”为理念,开展综合性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及相关服务;在财险、寿险业务中,利用移动应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产品的销售支持、客户服务、以及协助理赔等进行技术和服务支持。此外,“太保安联健康”公司将更多开展与寿险差异化的业务,更好的顺应健康保险的市场热点;“太保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也将更多承担起公司以城市中心为特色、轻资产的养老地产业务;受让部分“安信农险”股权,在农业保险领域将有更大作为。新华保险在2015年获批筹建养老险公司,寿险业务架构进一步完善,配合即将陆续投产的北京、三亚养老地产项目,未来公司养老险业务也将有立体增长的空间。在电子商务方面,公司也成立了“世纪金服”公司,并不局限于新华的保险销售业务,而是定位于独立的第三方平台,综合开展车险、理财等多元化产品的业务,继续坚定在互联网业务方面的探索。中国人寿也在充分研讨健康险政策以及专业机构的布局,同时电子商务公司及强大的数据中心也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组织架构的梳理将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四、行业竞争状态分析1竞争格局概述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总体不断向好。2011年,欧债危机和较低的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保险行业经历了艰难的一年,全球保费收入下降了2.7%,国内保险行业也未能摆脱大市场的低迷态势。2012年,随着市场整体的缓和、政策的刺激,保险行业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但由于市场对于保险产品认知的调整,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以至保险深度有所下降,但保险密度的上升显示出人们对于保险行业认知的良性改观,行业的成长空间因此更加凸显。2013年,保险业务增长平稳回升,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扭转了近几年业务增速连续下滑的态势。保险企业整体实力持续走强,保费规模全球排名第四,平安保险集团入选全球九家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保险经营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妥善应对集中满期给付和退保高峰的冲击,个别地区集中退保风险得到有效处置。寿险费率市场化增强了市场活力,资金运用改革拓宽了投资渠道、优化了资产结构,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是近年最好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大病保险和重大灾害保险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2.国内主要竞争格局2.1 人身寿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保险公司业务基本由财产险、人身险和投资三部分业务构成,其市场价值也主要来源于财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的价值贡献。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价值的核心,具体来说,人身险收入一直占据保费收入的最大成部分,1999年1月至2014年6月平均占比为71.28%,2014年1-6月为68.47%。2013年全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人身保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1万亿元,占比63.9%,同比增长8.4%。财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6212亿元,占比36.1%,同比增长16.5%。全国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6213亿元,同比增长31.7%;业务及管理费2460亿元,同比增长13.3%。201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保险公司银行存款2.26万亿元,同比增长-3.4%;投资5.4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2013年末,保险业总资产8.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净资产8475亿元,同比增长7%。从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分析,2013年12月31日,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总计为2.8万亿元,到2014年6月31日,已上升至3.13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总体市场价值1.48万亿元,占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的47.4%;财险公司总体市场价值0.47万亿元,占15.1%;人保集团、人寿集团、平安集团、再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集团、华泰集团、安邦集团、阳光集团和中华控股等十大保险集团的市场价值1.17万亿元,占37.5%。总起来看,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保险集团公司次之,而财险公司市场价值占比最低,但也最具发展潜力。2.2呈垄断竞争格局目前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呈现垄断格局。市场价值最高的前三大保险公司(或集团)的市场集中度(CR3)为34.3%,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CR5)为46.4%,前十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CR10)为64.6%,表明行业整体竞争度不足。在财险方面,2014年市场价值排名前三、前五、前十大财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占比分别为53.7%、62.3%和76.5%。财险行业的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集中度如此之高,也间接反映了这一行业以垄断竞争为主。在人身险方面,经测算发现,前三、前五、前十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占整个寿险行业市场价值的比例分别为50.4%、62.4%、77.9%。总体来看,市场集中度维持在50%以上,说明寿险市场的整体竞争程度跟财险行业极为相似,垄断竞争特征明显。另外,考察不同产权、不同业务属性下的市场价值分布情况发现,中资寿险和中资财险公司的数量和市场价值占比都具绝对优势,而合资寿险公司的数量也比较多,有27家,但是市场价值占比很小。外资财险公司的数量目前也达到17家,但是其总市值仅180亿元,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还较弱。目前中国主要有3家合资财险公司,其市场价值之和也非常小,仅42亿元。2.3西部发展极不均衡分区域看,保险公司呈现出“东部多中西部少”的不均衡格局,2013年在中部和西部注册的保险公司为7家和9家,而注册在东部省份的保险公司有129家。其中,注册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保险公司最多,分别为56家、37家和16家。另外,江苏5家,天津4家,四川、重庆、浙江、辽宁和吉林各3家,山东和福建各2家,云南、广西、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湖南各1家。还有一些省份,如西藏、新疆、贵州等因金融保险业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保险公司选择迁出或者不在此地注册。由于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对应东、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在中国地域间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其中,注册在东部地区的保险公司的总市值为3.09万亿元,占比为98.9%;而注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保险公司的总市值分别仅为120.9亿元、占比为0.4%以及214.4亿元、占比为0.7%。在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注册的保险公司的市值总额分别为1.85万亿元、0.34万亿元和0.83万亿元。广东地区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约为上海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的2.4倍,这主要源于平安集团系统内各公司的贡献。再来分析各财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在中国各区域市场价值的分布状况。2014年,东部地区52家财险公司的市场价值为4493亿元,东部地区67家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为14725亿元。而中部地区只有1家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仅18.7亿元,有6家财险公司,市场价值为102亿元。另外,西部地区有2家寿险公司和7家财险公司,市场价值分别仅为69.6亿元和144.7亿元。由此可见,东、中、西部地区保险市场的极度不均衡问题与各地区拥有的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市场价值不均衡有直接关系。2.4市场价值居十大保险集团公司之首截至2013年底,中国保险市场共有171家保险机构(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较2012年增加了7家。从产权属性看,中资保险机构在2013年共达117家,其中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10家,财险公司43家,人身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3家。而外资机构共达54家,其中包括财险公司21家,人身险公司28家,再保险公司5家。从主营险种看,目前中国财险公司64家,人身保险公司70家,再保险公司8家。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保险集团公司。近年来,市场上保险主体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保险主体开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不仅如此,各路资本都期望谋求全牌照经营,走集团化道路。目前中国共有10家保险集团公司,分别是人保集团、人寿集团、平安集团、再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集团、华泰集团、安邦集团、阳光集团和中华控股。如果加上正在筹建的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保险集团公司已达11家。这些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具备经营财险、寿险和资管的全部或部分牌照,在保险业务领域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在中国保险行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具体看十大保险集团,根据测算,平安集团的市场价值最大,其次是国寿集团,接下来是太平洋集团和人保集团。阳光集团、中华控股和华泰集团的市场价值相较平安集团和人寿集团的差距巨大。从财险公司市场竞争格局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处于财险行业第一梯队,三大财险公司2014年市场价值合计占全国财险业市场价值的59.3%,较上年同期减少0.46个百分点。其中,人保财险一直稳居首位,平安财险从2009年起超越太保财险,位居次席。安邦财险、中国财产再保险、国寿财险、中华财险、出口信用保险和大地财险市场价值合计占比为23.1%。除这九大财险公司外,其余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非常低,基本都未超过1%,且大多处于亏损边缘。在各寿险公司中,市场价值占比排名前五的依次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人保人寿,中国人寿的市场价值份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接近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和太保人寿三家之和。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市场价值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新华人寿和人保寿险二者差距不大。2.5市场价值与投资收益率负相关保险公司最主要的现金流来源于保费收入,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保险产品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较大部分来源于其投资收益。当前,保监会对险资投资范围限制有所放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情况有向好趋势。对于保险企业,承保业务是经营发展的根本,只有承保业绩扎实,投资才有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末,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和资金运用余额呈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资金运用余额增长近1万亿元,达7.6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29.7%,债券占43.6%,证券投资基金占4.2%,股票投资占5.5%。此外,一些高收益的债券类品种投资占比上升明显。总的来说,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扭转了投资收益率连续三年下滑的趋势,这得益于2012年以来保监会逐步松绑投资范围释放的政策红利和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年度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5.02%。从投资收益率角度看,市场价值大的保险公司由于可运用资金规模较大,在投资收益率上并无优势。例如,2014年1-6月,市场价值最大的财险公司人保财险投资收益率为2.16%,低于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2.32%,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三家财险公司(永安财险、中石油专属、国元农险)皆是中小财险公司。2014年1-6月,十大保险集团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29%,其中市场价值最大的三家保险集团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17%,低于十大保险集团平均投资收益率,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两家保险集团(中再集团和中华控股)都是市场价值排名中后的保险集团。五、行业生命周期分析1.行业生命周期概述行业的生命周期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的,产品的升级、更新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依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引入市场以后必然要经历销售量逐渐扩大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成长期,市场需求不断被满足、产品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放缓的成熟期,因出现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退出市场的衰退期。如果行业内有先进技术能力支撑,能改进现有产品,研发新产品就能维持或者扩大销售量,保证行业基业常青。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借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发展的经验,保险市场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入期。保险行业最初的发展是要打开市场,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给予消费者信心,在最初会大量投入以宣传。第二阶段是成长期。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产品高价和产品不断创新,由于前期投入宣传获得效果,在此阶段,保险行业迎来发展的高峰期,市场发展欣欣向荣。第三阶段是成熟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保险产品适度降价,成长期的高速发展使保险市场趋于饱和,为了达到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保险行业会将产品降价,这也是生命周期的转折点。第四阶段是衰退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低价,保险行业发展到此阶段说明即将退出市场或者被新行业替代,各保险公司也会转型或者退出市场。我国目前保险行业处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成长期。2.我国保险行业现阶段生命周期行业现状分析我国保险行业处于成长期,2015年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12.36万亿元,相比年初增长21.66%。根据目前近几年的增速趋势来看,从2008年来大部分年份总资产的增速都在20%左右,符合我们的预期。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逐步开放并多元化,加快重点领域保险业务发展,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凸显。 201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201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了10万亿大关。根据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出席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成立大会时的讲话:“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确定的目标,2020年全国保费收入将达到5.1万亿元。2014年到2020年,7年间保险资金可运用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保险资金可运用规模的不断快速增长,可投资渠道的不断放开,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2001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总体收益逐步改善。在此期间,伴随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从2003年的2.7%大幅提高到2007年的12.2%;2008年以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转弱,2008年投资收益出现历史新低。随着保险投资新政密集出台以来,险资投资运作空间的大幅增加,目前保险机构通过在资产端适度拉长投资资产久期以及提升高收益率资产配比,拓展多元化投资,激活市场活力,使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得到有效提升。2015年保险资金实现投资收益7803.6亿元,同比增长45.6%,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7.56%,同比提高了1.16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最好水平。2015年1-12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债券38446.42亿元,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68.99亿元,占比15.18%;其他投资32030.41亿元,占比28.65%。而13年4月底保监会初次公布该项细分数据时,其他投资规模仅为7851.71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11.25%。约两年半的时间,保险另类投资规模增长2.42万亿元,占比增加17.4个百分点。随着险资参与非标市场程度的逐渐深入,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的水平将逐步增加,今年的投资收益数据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看,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比例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对非标、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增加。2015年上半年A股的牛市也带动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热情,在2015年5月达到最高值16.07%。随着下半年股市的去杠杆和疲软,险资投资股市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占比开始下降,到2015年12月是出现了反弹,占比达到15.18%,接近5月份的占比水平。2015年,险资投资非标的占比也开始超过投资银行存款的占比,这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利用率和收益率。3.小结根据上面关于行业技术,行业竞争态势以及行业产品结构的分析和前面我国保险行业特点部分的数据论证,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的保险行业处于成长期的生命周期环节。六、行业财务分析1.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一)资产质量分析资产质量,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能被企业在未来进一步利用或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可以用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之间的差异上。资产质量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资产的流动性特别是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二是资产的营运能力,即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实现增值的能力或资产的使用效率。高质量的资产周转周期一般都比较短,周期越短即周转速度越快,则反映的运营效率越高。相反,低质量的资产周转周期都比较长,其运营效率低,获利能力也较差,资本增值也慢。了解公司的资产质量对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当局都是十分重要的。资产质量分析是对传统财务分析的深化和补充。资产质量分析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分析是否存在变现能力受限,如呆滞资产、坏账、抵押、担保等情况,确定各项资产的实际获利能力和变现能力。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影视剧本创作委托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抵押反担保委托合同书(矿产资源质押担保)3篇
- 二零二五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规范解读与应用3篇
- 二零二五年模具出口贸易代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儿童关爱基金捐款赠与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矿山安全生产承包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产业贷款合同样本集3篇
- 二零二五版房产代理佣金提成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境风险评估与治理项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力线路架设与安装监理合同3篇
- 2024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 GB/T 45092-2024电解水制氢用电极性能测试与评价
- 《算术平方根》课件
- DB32T 4880-2024民用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注射泵管理规范及工作原理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附答案
- 大唐电厂采购合同范例
- 国潮风中国风2025蛇年大吉蛇年模板
- GB/T 18724-2024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耐各种试剂性的测定
- IEC 62368-1标准解读-中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