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儿童文学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儿童文学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儿童文学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儿童文学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文学概论

绪论儿童文学教育的现状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图书出版持续升温,民间阅读推广活动越来越多,城市家庭和中小学校也开始重视课外阅读,尤其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城市家庭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关注,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但长期以来,大学中文院系里缺乏比较好的儿童文学课程,而且国内目前也缺乏理论比较完善且具有可读性、普及性的教材。学习儿童文学的多方面意义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学习儿童文学能弥补片面学习中文知识的不足。其次,学习儿童文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再次,学习儿童文学需要把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内涵第一节

如何理解儿童文学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相关概念第四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第五节

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第六节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第一节

如何理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一个文类其实,儿童文学不是一个文体,而是一个文类。儿童文学里面包含童诗、儿歌、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寓言、儿童戏剧、儿童科幻和图画书,等等。因此,给儿童文学下定义,不像给诗歌、散文、小说这样的文体下定义那么容易。儿童文学是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它包含丰富的文体样式,也有自己特殊的审美内涵和精神质地。儿童文学也可以说是成长文学之所以把儿童文学定义为“成长文学”,主要是因为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因此一切关于成长、表现成长、有助成长的文学,都可以为儿童所接受,并对儿童精神的成长有益。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的思考建构主义的观点儿童文学是有意区别了儿童与成年人的文本,也是有意体现或强化了儿童的特点的文本。但儿童文学能够被称为儿童文学,还要看如何被儿童读者阅读和认可,也要看如何去区别和理解儿童文学与成年人读的文本。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界,单纯以“儿童本位”和“艺术的儿童文学”之类的词语来区分儿童文学,显然不足以让读者理解复杂的儿童文学世界。从现代观念来理解儿童文学,就不会拘泥于一个简单的定义了。至于用简单的“童真、童趣、稚拙”等词来描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更只是停留在对儿童文学特征的表面描述上。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相关概念一、儿童读物出版给儿童读的书籍和报刊都可以称为儿童读物。给儿童读的书籍简称童书,儿童读物也包括少儿报刊。按照出版界的惯例,童书分为儿童启蒙、儿童文学、科普知识、卡通动漫、儿童绘本、游戏益智、励志成长、儿童艺术、多功能童书和桥梁书等多种类别。欧美国家也根据文与图的关系,把童话分为无字书、图画书、桥梁书和文字书等四种,其中,无字书是没有文字只有图的书,图画书也称为绘本,桥梁书是介于图画书和文字书之间的一个童书品种。随着网络电子新媒体的出现,也有了电子童书,它是通过电子阅读器或者网络下载来阅读的。少儿报刊,即专门出版给儿童读的报纸和刊物,也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国际儿童读物联盟

(InternationalBoardonBooksforYoungPeople,简称IBBY)是由德国记者吉拉·雷普曼发起并于1953年在瑞士苏黎世创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它是全世界致力于把图书和儿童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国际组织,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60多个国家有它的分会,中国就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简称CBBY)。IBBY是全球儿童读物创作、出版、销售、研究、传播的“小联合国”,每两年召开一次联盟大会,研究讨论国际儿童读物的现状和发展,选举领导机构,主持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和插图奖的评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还出版季刊《书鸟》(Bookbird),它是关注和研究儿童文学的国际性杂志,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刊登来自IBBY及IBBY各国家分会的新闻和信息。因此学习、研究儿童文学就要对其有所了解。二、幻想文学幻想文学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兴起于欧美,成为成熟的文体是在20世纪,但一般被列为通俗文学范畴。幻想文学与儿童有自然的亲缘关系。幻想文学一般不是专为儿童读者写作的,但优秀的作品通常会在儿童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反响,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不少幻想文学作品成了童书。从幻想文学的特点来看,把我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和现代童话都列到幻想文学里,是不妥的。幻想文学的特点第一,幻想文学表现的是超自然的世界,即幻想的世界第二,幻想文学采用了小说的形态,将幻想描写得如同真的一样第三,幻想文学创造的幻想世界具有二次元性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一直是儿童文学的营养,在欧洲,民间文学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资源(如《格林童话》、《鹅妈妈的故事》等等。我国现代儿童文学也借鉴了民间文学,一些作家的作品里就有民间故事的叙述模式和风格,如,洪汛涛的童话《神笔马良》、赵燕翼的童话《金瓜儿,银豆儿》、葛翠琳的童话《野葡萄》,都带着明显的民间故事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文学里有些歌谣和故事适合过去的孩子和今天的孩子听或读,并不意味着古代就有儿童文学。所谓“古代儿童文学”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古代还没有有意识的为孩子的创作,尤其是文言文里,更没有专门为孩子的创作。四、青少年文学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定位于13岁至20岁的青少年独立于儿童文学包括了诗歌、戏剧和侦探等等我国的青少年文学主要是少年作家创作“少年写作”较高文学素养的青少年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一、体现了儿童的精神哲学对儿童本质的认识,绝对不可能仅用“天真、纯洁、稚拙、单纯”等词语来形容,儿童文学也不能简单地用“童心、童趣”来概括。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哲学,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原始人是“原始哲学家”或“古代野蛮哲学家”,儿童当然也是“哲学家”,儿童有自己观照世界的方式,那种原始思维,那种主客体不分的“非二元论”,那种通过想象力对自己困惑的宇宙世界的无穷无尽的探索,就是儿童作为深刻的哲学家的体现。二、包含了爱的哲学爱是文学的基本元素,更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因为儿童天生就有向善之心。儿童的两大成长任务儿童面临两大成长任务:一是身体的成长,二是精神的成长。因此,儿童文学实际应该是“成长文学”“成长”才是儿童文学的原主题。如果儿童文学不能激活成长的生命,呵护与引领成长,那么,它的主题就产生了偏离。正是因为儿童文学是“成长文学”,因此儿童文学要给儿童以爱,以高尚的爱——责任、诚信、合作、同情心与悲悯情怀,等等。三、构建梦想的诗学儿童文学作为成人创作的文学,正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向往童年的梦想”,儿童文学是作家对童年进行想象,在想象童年时,重新发现童年,回到童年,从而实现对成人功利的、喧嚣的、世俗的世界的抵制。如果儿童文学无法构建梦想的诗学,无法让成人回归童年,回归童心,返回到自由的童年体验中,那么它很难使成人的心灵得到润泽,也很难得到孩子的喜爱,因为成人所梦想的所回归的童年的纯真的生态,正是孩子生命的自然展开。也正是儿童文学这种梦想诗学的构建,使得成人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美学特征一、语言纯正之美二、形象之美三、意蕴之美意蕴之美儿童文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有儿童的立场第二个层面,就是要有基本的价值关怀第三个层面,就是要真正反映儿童的生活第五节

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追随永恒曹文轩在《追随永恒》一文中,认为儿童文学要感动今天的孩子,而且“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事实上,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曹文轩、张之路、常新港、沈石溪这一批作家一直试图以创作实践诠释“追随永恒”这一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无疑,追随永恒艺术情感的道德力和感染力,让儿童文学在儿童的精神建构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当代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追踪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张天翼和冰心等的创作,也能看到这一点。利益驱动下的现状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离“追随永恒”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一部分作家更关心当下的阅读趣味,更喜爱的是迎合流行的趋势,而一些出版人更是以短期利益为重,把娱乐化的通俗的儿童图书出版当作市场最大化的策略,尤其是一些书商刻意炒作,把思想平庸格调不高的作品推销给读者,还有一些所谓的阅读专家不负责任地参与低端图书的市场营销。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起,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不少打着“幽默”旗号的“搞笑”和“逗乐”,或在“儿童本位”招牌下的“装腔作势”与“矫揉造作”。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不好好写作,而是热衷于自我炒作;有些儿童文学专家不好好研究儿童文学问题,动不动就拿“儿童本位”和“儿童文学划分三个年龄段”等说辞来参与功利化出版与商业性阅读推广,完全忽视了儿童文学审美空间的模糊性和经典儿童文学内涵与品质的深度性,以简单的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来界定儿童文学,使其精神价值基本建立在教育属性之上,这很危险,也令人担忧。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应该有它独特的价值坐标与文化定位。(1)儿童文学应该促进良性的儿童阅读文化的发展。(2)儿童文学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3)儿童文学有助于人类新道德秩序的建立。(4)儿童文学可以培育现代公民。第六节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媒介时代的冲击媒介时代,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说法,就是一个“娱乐时代”,在这个时代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成为娱乐的附庸。的确,尽管电子媒介是中性的,但其传播的内容与输出的消费方式却关乎意义和价值,电视和网络的到来,确实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商业意识、消费主义渐渐消解了人们对精英文化的认同和追求,读图激发的欲望替代了深沉的人文思考,虽然说文学性已经渗入日常生活,诗意的表象无处不在,但文学毕竟边缘化了,它的文化价值开始被大众淡化遗忘。在光怪陆离的图像世界和影像世界面前,人们对文学语言的感觉开始迟钝。电子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电视改变了童年的生态,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儿童的教育环境,尼尔·波兹曼就警醒电子文化使得童年在消逝。建设儿童文学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人的童年接触到的最重要的文学,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未成年人,所谓未成年人,即还没有完成身体成长和精神成长任务的人,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即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因此儿童文学是一种成长文学,它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正因如此,儿童文学对儿童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精神内涵也决定了它必然在儿童精神的建构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鲁迅先生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过“现在的子是将来的父”,其意思就是,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涉人类的前途命运,整个社会应该重视儿童的精神建构,以合力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对于儿童的关怀。(1)儿童文学对儿童心灵的发展(2)儿童文学对童年生态的优化(3)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支援(4)儿童文学对儿童母语意识的培养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作用,体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弗洛伊德的重视弗洛伊德非常看重人类的童年时代,因为“童年时代代表着压抑发生前的一个较为幸福的时期”。的确,童年时代,它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本源时期,也是成年人在成长历程中常常依托的、据以无意识地指向未来的基点,童年象征了人类精神的某种理想形态。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父母的保护,他对必要的生存斗争和经济生活是无意识的,他只以自己本身作为生活活力的唯一源泉。他的生命是父母亲给的,他的需要也完全来自父母,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自己的孩子承担了人类成长史上最初阶段的社会压抑、道德束缚和理性控制。儿童的无意识与意识还未完全被区分开来,灵魂与肉体的对抗也不存在,他没有理性的欲望,而其非理性的欲望又能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因此,儿童是绝对自在的。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儿童的生活相当动物化,像幼兽一样的儿童需要花费比动物更多的时间来实现从动物到人的转变。所以,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花费心血的。本章思考1回忆你读过的童书,哪一部你的印象最深刻?2你了解儿童读物吗?请简述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异同。3儿童文学有哪些精神内涵?4儿童文学有哪些美学特征?5儿童文学有哪些文化价值?6儿童文学有哪些教育价值?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补充。第二章

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本章目录第一节儿童文学的创作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第三节儿童文学的出版第四节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第五节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创作一、儿童文学创作从过程来看,儿童文学创作需要经历一个从构思、提纲、初稿(意象营造、情节设计)、修改、修订、校对,到完整的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思非常重要,它又要从题目、目的、读者及其他特殊情况等几个要素入手,题目决定写什么,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目的就是作家在创作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娱乐消遣,是教育熏染,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审美和思想,这些就是目的。读者,自然就是儿童读者,但要清楚到底是写给幼儿,还是写给小学生,或者是写给中学生读。儿童文学创作的读者是很难全部兼顾的,读者定位准一些,可能写起来会更顺畅。有些人把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是根据读者年龄来划分的。有些作家专门为幼儿写作,就可以称为幼儿文学作家,而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大多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也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不是为儿童写的,但适合0~99岁的人阅读,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自然对作者要求很高。儿童文学创作的性质(一)儿童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二)儿童文学创作是一种文字的游戏(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创作规则二、儿童文学创作的关节点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自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都是比较纯净的,创作目的相对单纯,主要是教育和审美,儿童文学作家一方面希望以作品来启蒙儿童,教育儿童,熏陶儿童,另一方面希望以作品显示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精神高度。当然,在特定的时期,儿童文学作家也想尽可能迎合政治主流的需要,为塑造体制所需要的人服务。但到了21世纪,作家的创作目的又多了一个市场利益、经济目标,而且商业化写作越来越严重。商业化色彩太浓,必然淡化儿童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使儿童文学变得轻浮,甚至偏离滋润童心的价值坐标。儿童文学创作要出精品力作,作家应该重视创作问题,处理好几个创作的关节点。(一)要有儿童立场(二)儿童文学的语言一定要纯正(三)儿童文学要有基本的价值关怀(四)儿童文学对儿童生活的反映应是多层面的(五)要敢于向西方儿童文学经典学习、借鉴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现状进入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势头相当好,尽管面临着商业文化、通俗文化和电子文化的多重挤压,但仍然拥有着3亿多少儿读者,甚至抢走了许多成人读者,而且发表与出版走势看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走上文坛的中青年作家作品的印数是一般成人文学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甚至有些诗人的儿童诗也是一版再版,让那些自鸣得意的为自己写诗的“诗人”们自惭形秽。可以说,在儿童文学界随便挑出一位新生代作家,其作品出版与发行的可观印数都令那些不为儿童写作的作家咋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失语”的,至少是相对滞后的。自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理论批评却没有跟上,甚至对一些必须发言的新问题新现象也没有从理论上参与。一、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建如何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重新走上儿童文学发展的前台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呢?(一)开拓新视野,实现话语更新(二)采用新方法,构造新景观(三)抓好队伍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中如何采用新方法首先要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其次,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必须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此外,注重叙事学的理论、结构主义方法以及新批评派、形式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二、儿童文学评论及写作(一)如何理解儿童文学评论儿童文学评论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文体,也属于文学评论的家族,因此带着文学评论的一般特征。文学评论是针对某一篇作品或一部作品集而做的审美性评述和批判。文学评论与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是有区别的。文学评论的对象是具体的文学作品,根据评论的内涵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作品形式特点的评价;(2)作品风格流派的评价;(3)作品社会内涵的评价。根据评论的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某篇作品的点评;(2)某篇作品的赏析;(3)针对某篇作品或某部著作的某一个或几个特点的分析性评论;(4)对某一个作家的几部或某一阶段的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深度评述。(二)如何写好儿童文学评论要写好儿童文学评论,第一要注意评论的角度。所谓文学评论的角度,即评论家要从何种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比如说,对《安徒生童话》的评论,是从它的幻想性来评论,还是从它的总体思想内涵来评论,就是角度的不同。但评论的角度除了和评论家的偏好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作品的特点。三、如何写儿童诗评论具体地说,写儿童诗评论,要注意三个方面(1)抓住诗歌的特点,然后有条理地阐述出来(2)横向比较诗人的诗歌,看看它和其他诗人的作品有没有艺术上的联系(3)纵向比较一下这首诗,看看它是否和诗人以前或后来的作品有艺术上的联系四、儿童文学评论的基本格式一篇儿童文学评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少的,少了就会显得单薄。(1)开头部分(2)主体部分(3)归纳和总结部分五、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其他注意点(1)比较评论是最可行的评论(2)写儿童文学评论,要下评论外功夫(3)写儿童文学评论,要尽量运用好理论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出版儿童文学出版的现状进入21世纪,少儿出版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可以说呈“朝阳”趋势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7年,全国出版少儿图书10460种,其中新版6122种,总印数24445万册,总码洋243513万元,实现同比全线增长,其中印数和码洋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2%和36%。在这种情势下,2009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出版社涉足少儿出版,据统计有269家出版社上报少儿图书选题,其中专业少儿社30家,非专业社239家。而少儿图书的市场份额在整个出版文化产业中也是突飞猛进,2008年少儿出版码洋占比已超过出版市场的10%,近三年来市场份额最高也占到了11.7%。专家预测,少儿出版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达到出版市场份额的13.3%到25%、出版市场码洋的16%到25%的规模,可以说,少儿出版市场潜力巨大。少儿出版业对儿童阅读文化的构建至关重要。第一,儿童阅读文化的推进器和司务官第二,在理论上和舆论上推动儿童阅读文化的构建第三,促进儿童阅读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提高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创作发表与出版阅读推广儿童文学创作要发展,需要阅读和推广。阅读和推广就是作品的读者接受。按照接受美学观点,一部作品只有到了读者手中,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其创作过程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是第一步,发表和出版是第二步,而阅读推广是第三步,也是走到产品的终端,即读者之中。一、什么是儿童阅读推广定义:所有让儿童亲近阅读、享受阅读快乐的读书活动、童书推荐和童书营销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儿童阅读推广。参与者:一是专业儿童阅读推广人,他们有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哲学和儿童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也有儿童阅读的专门知识、经验和技巧。二是小学语文老师和幼儿园的老师,他们直接面对孩子,善于和孩子打交道,而且比较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状况,也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和语文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指导儿童阅读或者切身为孩子读书,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三是家长。家长对儿童阅读的推广,主要是在家庭阅读互动中实现的,如互相借阅图书、交流阅读经验等等,都是一种阅读的推广。四是童书编辑。童书编辑对童书比较熟悉,尤其对所在出版社的童书非常熟悉,因此,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向家长和儿童推荐比较优秀的童书,但童书编辑的阅读推广也容易带着明显的功利心和本位主义。二、什么是亲子阅读(1)亲子阅读的行动者是父母亲和孩子。父母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是主导者。(2)亲子阅读体现的主体关系是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才具有。(3)亲子阅读的场所主要是家里。(4)亲子阅读的主要资源是优质童书。(5)亲子阅读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父母之爱、责任、儿童成长的力量)三、商业儿童阅读推广的方式商业儿童阅读推广主要有十种方式:(1)在报刊上刊登书评或做图书广告。(2)在网站上介绍童书和销售童书。(3)利用QQ群、微博和微信来介绍童书,扩大童书的影响力。(4)开办童书馆、绘本馆和亲子阅读馆。(5)利用公共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有些图书馆和出版社联合起来,开展一些软性的商业推广活动,扩大优质童书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购买度,这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6)社区阅读活动。(7)学校阅读活动。有些书店在学校里摆书摊,还有些图书出版机构或阅读馆走进学校做一些推广和宣传,但过分商业化的校园签售活动,应该禁止。(8)出版社新书首发式。(9)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联合举办的作家进校园。(10)新华书店的签售会。四、儿童阅读推广的意义从阅读本身来看,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阅读是教育的核心。(2)阅读是情感的基础。(3)阅读是童年的游戏。五、全民阅读推广的构想(1)政府要出台鼓励阅读的政策(2)新闻出版部门有责任做好儿童阅读推广工作(3)教育有关部门要做好学校图书馆的建设(4)开展有效的社区阅读活动(5)规范社会阅读推广活动(6)要对童书出版和销售进行严格规范第五节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一、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的关联(1)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优质资源(2)儿童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内涵的有机组成(3)儿童文学教育不能等同于儿童的文学教育(4)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思考二、儿童文学阅读课的开设(一)阅读课和语文课的区别1、阅读课重读的过程,语文课重文本细读2、教师定位不同3、阅读课不重任务,重在培养兴趣4、阅读课与语文课都需要尽量调动学生5、阅读课一定要从低年级开设起来6、无论是阅读课还是语文课都要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二)阅读课开设的原则和课型四个原则一、要以整本书阅读为主二、要考虑阅读主体三、要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四、是阅读文本要多样化(2)阅读课的基本课型导读课阅读分享课诗歌朗诵会故事课短篇作品读写结合课阅读方法指导课本章思考1儿童文学创作要注意哪些方面?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你读过哪些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尝试读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写一篇儿童文学评论。3童书出版有什么价值?4什么是亲子阅读?儿童阅读推广包括哪些内容和方式?5儿童文学如何参与语文教育?6你的语文老师开过阅读课吗?谈谈你对阅读课的理解。第三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本章目录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探源第二节

当代儿童文学的轨迹第三节

台港儿童文学基本情况第四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探源一、清末民初时代清末民初,是儿童文学由近代朝着现代的发轫,是西方儿童文学开始被译介到中国,并对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产生直接推动力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近代报刊和图书出版业的发生发展,儿童教育也得到了推动,儿童文学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也应运而生,以商务印书馆为阵地的出版社是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发生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北京儿童文学北京儿童文学创作须从晚清开始。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到晚年积30年艰苦创作,完成了一百回的长篇巨著《镜花缘》,其中就有少年儿童故事。晚清一位叫韦太尔的意大利人搜集了北京童谣170首之多,并于1896年出版了《北京儿歌》,可见北京的民间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谣早已有之。19世纪末,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个性解放、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渐渐受到有识人士的关注。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都关注儿童的教育,并提出了儿童读物的问题。梁启超(1873-1929)在《饮冰室诗话》里,就谈及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问题。一些报刊也呼吁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儿童读物的出现,要求提供“启发儿童之智识”、“陶冶儿童之天性”的文字。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界革命”的中坚,也是中国近代儿童诗歌创作的奠基人。他的儿童诗歌代表作是《幼稚园上学歌》,以“人镜庐主人”的笔名发表于《新小说》第3号(1902),后被收入《最新妇孺唱歌集》(1904)和《改良唱歌教科书》(1907)。全诗凡10节,模拟学龄前儿童的口吻,自勉自励,表达了他们渴求知识和成长的志向,抒发了勤读书、乐读书的情趣。梁启超也创作了许多以爱国为主题的儿童诗歌。1902年,他以“少年中国之少年”的笔名在其创办的《新小说》1卷1号发表《爱国歌》四章,歌颂中华民族的素质、文明和业绩,后又创作了《黄帝歌》和《终业歌》。他们新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对于作为晚清皇都的北京的儿童文学的创作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孙毓修(1871—1922),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级馆员,1909年开始在上海市编辑《童话》丛刊,同年由他主编并担任主要撰稿人的《少年杂志》在北京创刊。这是我国现代儿童读物史上第一本少年儿童期刊。他编写、创作了数以千百计的故事、童话、小说、诗歌等。茅盾誉之为“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他对儿童文学创作也起了推动作用。早期发展轨迹1918年,北大征集歌谣运动1920年,周作人发表《儿童的文学》演说1922年,《儿童世界》在上海创刊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鲁迅、周作人等不但亲自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还亲自参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参与儿童教育,如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等文章,对现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来说,都是具有启示性和召唤力的作品。这一时期,叶圣陶的《稻草人》开风气之先,以现代小说的笔调来写童话,以幻想题材来展示成年人世界的悲哀,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郑振铎、赵景深在出版和研究的同时,也尝试短篇童话创作。冰心的《寄小读者》符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给儿童以亲切的文字享受。《稻草人》《稻草人》是现代作家叶圣陶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本童话集,“它与冰心的儿童散文集《寄小读者》、俞平伯的中国第一部儿童新诗集《忆》,一起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这本童话集被人称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很多读者以为《稻草人》只是一本长篇童话,其实不是这样的。据叶圣陶自己说,“五四”前后,他在中、小学教书,读到了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觉得形式新颖,就起了“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头”,于是,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6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他陆续写下了《小白船》《一粒种子》《画眉》《燕子》《梧桐子》和《稻草人》等20来篇童话,然后整理成一册出版。这些作品虽然也反映了美好生活的一面,但大部分展现了苦难人生。郑振铎郑振铎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倡导写实主义的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发起的“儿童文学运动”的中心人物,为发展现代儿童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1922年1月他在上海创办了《儿童世界》,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热心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同时,也写了大量的童话、儿童诗、低幼儿图画故事,翻译了不少外国童话,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也有成就。《兔子的故事》是郑振铎童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五四”时期难得的童话佳作。赵景深籍贯:四川宜宾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担任:曾主编《文学周报》。担任过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的编辑和总编辑。1930年后,一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主要有《中国文学小史》《中国小说论集》《元明南戏考略》《民间文学丛谈》等。文学作品有诗集《荷花》、散文集《文坛忆往》等。他在20世纪20年代潜心于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发表过《纸花》《栀子花球》等童话和儿童小说,还出版了《童话论集》《童话学概要》和《童话学ABC》等。评价:一位学者型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编辑家和出版人。冰心冰心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是不可忽视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并非为儿童写的,但她的《寄小读者》却是专门为小读者写的儿童散文。1923年7月至1926年9月,冰心出国留学时为《晨报副刊》的“儿童世界”专栏写了通讯27篇,采用书信体,而收信人绝大部分为“小朋友”。在这些书信里,“她向故国的小朋友展示了一个外面的世界,展示了一个远离母亲的女儿怀念家乡、母亲的心情,拳拳之情深切感人。作者用的是非常流畅但又不是极白极俗的口语,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白话文,轻灵美丽,情感真挚,一时感动了许多小读者”三四十年代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于国内战争和日本侵华的原因,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沿着“五四”儿童文学的方向前进,但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中国分为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日本的侵略、政治的分裂、国土的沦陷,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文化和教育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尤其是日本的侵略延滞了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在这种情形下发展受限,作品很少。当时,有抗战儿童戏剧和孩子剧团宣传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发生国内战争,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不过,这一期间,也产生了一些后来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第二节当代儿童文学的轨迹一、儿童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20世纪50-60s,“十七年”时期的朝气蓬勃与文革十年的没落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是当代儿童文学继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局面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期。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第四阶段:21世纪之初。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状态,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出版各类童书和儿童文学作品,文学市场化、商业化程度高,创作队伍有极大的壮大二、当代儿童文学的基本创作倾向(一)现实主义(二)教育主义(三)童年情结和生命意识的体现(四)童心主义的立场(一)现实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在内容上大多从积极的角度透视和反映现实生活,主题爱憎分明、健康明朗,有明确的教育方向性;表现手法则多为现实主义的,格调活泼乐观,风格质朴而追求民族气派,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及少年儿童的基本风貌。新时期伊始,一批中青年作家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冲破了过去在儿童文学题材、主题方面的种种禁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魅力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进行揭露和剖析。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少年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政治波动乃至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少年儿童的身心留下深刻的烙印,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特别是“文革”十年对广大少年儿童精神的摧残是无法估量的,对此,儿童文学作家有责任不加粉饰地将其反映出来,以警世人,“救救孩子”。因而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中“伤痕小说”、“问题小说”应运而生(二)教育主义

在广大少年儿童读者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几乎都有教育主义的痕迹。注重教育型创作的作家数量之多,教育型儿童文学作品涉及的题材之广、样式之多是其他任何类型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所不能企及的,但也造成相应的“成人化”的弊端。儿童文学过于注重教育而忽略儿童个性和精神世界的反映(三)童年情结和生命意识的体现

任大霖是儿童文学作家中乡土写实派的代表。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取材于苦难童年的小说,就以其深厚的生活蕴积和艺术功力,成为建国初期儿童文学的佳作。他创作于1981年的小说《掇夜人的孩子》描写历尽沧桑的外婆和不谙世事的“我”这对相依为命的婆孙,在艰难困苦中求生的挣扎,塑造了外婆穷苦、卑微却又勇敢、高尚的形象,并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人与事中揭示出深刻的时代内容,给今天的小读者打开了一扇洞见往昔的窗户。任大星发表于1979年的《三个铜板豆腐》回忆儿时吃豆腐的经历,刻画了慈爱善良、含辛茹苦的“外婆”这一感人形象,给人时事变迁的沧桑感,也令人潸然泪下。曹文轩前期的小说作品也有此倾向,描写农村、民俗、土地,具有寻根意识,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土地崇拜”和成人的生命哲学。(四)童心主义的立场童心主义立场的儿童文学创作,是站在儿童立场,发现儿童,捍卫童年,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是对传统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的反叛。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审视了自己被扭曲的历史,清醒地扬弃了既成的“成人中心主义”及其带来的苦果,在不断寻找自我的进程中再造形象,使曾经失落的儿童本体观念得到复归,把颠倒了的服务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这种复归直接体现在对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层把握与多维表现上,体现在对少年儿童的人格独立性、自主性、自尊心、自信心的尊重和理解上。走向少儿,走向少儿的内心世界,寻找儿童本位,成了新时期儿童小说创作的一大趋向。第三节台港儿童文学基本情况一、台湾儿童文学概述日据时期:新文学运动光复后,儿童文学走向作家创作与出版布谷鸟时期80年代中期,全面发展时期布谷鸟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近20年,是台湾儿童文学由相对幼稚转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又被评论界称为“布谷鸟时期”。这一时期促进台湾儿童文学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1964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台湾有关部门成立了“儿童读物编辑小组”,次年推出了“中华儿童丛书”。196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专门派员来台讲授“儿童文学”,台湾有关部门因此设立了“儿童读物研究班”,由多个文化团体颁发的各种儿童文学奖项相继建立。20世纪60年代,儿童小说作品不多,仅有钟肇政的《鲁冰花》(1961)、谢冰莹的《小冬流浪记》(1966)、林钟隆的《阿辉的心》(1965)等。70年代以后,才出现众多儿童小说作家作品。儿童诗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在台湾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一直处于上风。代表作家举例——林焕彰林焕彰(1939—),台湾宜兰人,是台湾儿童文学的重镇,也是台湾第二代儿童诗诗人的代表。他最初从事现代诗创作,是“乡土文学”的代表性诗人之一。林焕彰的儿童诗创作,一方面,纵向吸取了杨唤、蓉子特别是林良等台湾儿童诗的第一代耕耘者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横向吸取了台湾70年代现代诗歌艺术的积极因素。因而其诗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包含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现代文明的因子。林焕彰的儿童诗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大陆的金波、樊发稼等诗人及诗评家评介后,立即引起了大陆读者的广泛关注,阅读他的儿童诗很快成为广大儿童读者乃至成人读者的兴趣。二、香港儿童文学概述(1)萌芽期,是20世纪初叶。来自上海的《儿童世界》和《小朋友》受到欢迎,叶圣陶的《稻草人》和冰心的《寄小读者》也走进了香港儿童读者的心中。(2)发展期,是20世纪40年代。许地山、陈衡哲、萧红、黄庆云等人。(3)第二次发展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批文化人回到内地,带来香港文化的“真空”期,随之香港文学进入低潮,儿童文学也沉寂了。到60年代才有刘惠琼的《慢吞吞国》和何紫的《原子笔的故事》等少量本土童话出版。(4)第三次发展期,是进入21世纪。这一时期,香港儿童文学涌现了新一代,童书出版品种也增多,与内地的交流更加密切。第四节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一、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特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特点(1)老中青三代各显神通,名家和新人共享时代的荣光,在市场和读者中平分秋色。(2)畅销书带动整个系统,儿童文学作家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大。(3)大陆和台港儿童文学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加。二、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2)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阅读受到电子阅读的挑战。(3)儿童文学理论和评论相对滞后。(4)儿童文学评奖欠公平,还要改善。(5)与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相比,明显还有很大差距。本章思考1列举几位现代儿童文学作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创作。2当代儿童文学有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何特点?3列举几位台湾儿童文学的代表性诗人和作家,简述他们的创作。4中国儿童文学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本章目录第一节外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第二节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品质第三节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第四节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一节

外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日本学者上笙一郎在《儿童文学引论》一书里,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历史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他把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分为19世纪以前、19世纪、20世纪等几个阶段,这种划分是很有道理的。因为19世纪以前,儿童文学还没有进入近代化、现代化轨道,那时候的儿童文学是非自觉的创作,其中神话、民间故事和童谣的形态比较多,很多能够被儿童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并不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也就是说,真正属于“文人创作”的儿童文学还几乎没有。而世界儿童文学进入真正的“文人创作”时代,是从1835年丹麦作家安徒生出版他的处女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开始的。一、19世纪以前的儿童文学有没有中国古代有没有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古代还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还没有为儿童专门创作文学的意识,更没有现代学校教育和发表出版的途径。但是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古代没有儿童文学,也似乎并非完全有道理四个时期一是儿童文学的神秘时期二是儿童文学的口传时期三是民间童话的改编时期四是传奇与历险时期二、19世纪的儿童文学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开端。它的一个标志就是安徒生的出现。19世纪西方儿童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就是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三、20世纪的儿童文学儿童教育研究界和儿童文学界,都把20世纪誉为“儿童的世纪”。这个时期,西方儿童文学的鲜花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开得尤其鲜艳夺目。英国詹姆斯·巴利创作的《彼得·潘》成为童话的高峰,凯内斯·格莱亨创作的《吹过杨柳的风》(1908)也成为童话经典,还有帕米拉·特拉维斯创作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1934)等等佳作,这些都是20世纪影响最大、在世界各国流传很广的优秀之作,它们也奠定了英国作为童话大国的地位。最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应瑞典教育学会之约创作的《骑鹅旅行记》(1907)也精彩绝伦,不但故事精彩,还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美国苏联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也得到巨大的发展。四、21世纪的儿童文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出版交流的加深,特别是我国儿童出版业对西方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与译介,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儿童读者的视野。总体来看,21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就:一是幻想文学出现了杰作,如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创造了21世纪儿童阅读的神话。二是儿童小说创作进入丰收期。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儿童小说创作都有很丰富多彩的成果,如德国的“彩乌鸦”系列儿童小说就非常出色。三是图画书进入真正的阅读时代。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图画书创作进入了很成熟的艺术阶段,而日本图画书创作对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及中国儿童的阅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节

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品质一、成长主题成长是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儿童文学对成长的书写和表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如果儿童文学作品里看不到成长生命的色彩和魅力,那么,这样的作品对儿童读者来说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出生于英国后移民美国的弗朗西斯·伯内特的儿童小说《小公主》也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它讲述的是女孩萨拉的故事,父亲是一位在印度服役的军官,七岁那一年,她被父亲送到了英国一所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在那里她经历了种种遭遇,遭到了势利的校长明琪小姐的白眼和压榨,但她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热爱读书,善于思考,乐于助人,有正义感,还有自信自强的决心。最后,萨拉又过上了幸福的“小公主”的生活。这部小说里,萨拉的成长是精神的成长,也是在复杂环境下的精神成长。二、历险主题一般历险小说和历险童话里的主人公都是淘气孩子的形象,但经过历险后变得富有责任感,也更富有成长的智慧。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骑鹅旅行记》就是关于历险的,尼尔斯是个淘气的男孩子,不爱读书,爱捉弄小动物,也缺乏责任感,经过历险后,改正了缺点,变得智慧、坚强而且富有爱心和责任感,他历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三、寻找主题这是世界经典儿童小说和童话里一个最常见的主题。如德国《格林童话》里就都是寻找财宝、寻找爱情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就是典型的寻找爱情的故事。意大利的卡洛尔·科洛迪的长篇童话《木偶奇遇记》里,小木偶寻找父亲,就是寻找家的温暖,寻找爱,寻找一个孩子需要的人文环境。其实,书写成长也好,表现历险和寻找也好,经典儿童文学都紧紧围绕着“成长”这个主题,而且不论故事是发生在森林里,还是在人的社会环境里,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启迪儿童,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让他们学会发现自主性的动力,辨别善恶美丑,找到未来幸福的方向。四、爱的主题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内涵,儿童文学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成年人对孩子的爱而诞生。冰心在一篇儿童文学的笔谈中说过:“要写好儿童所需要而又便于接受的东西,我们就必须怀着热爱儿童的心情,深入儿童的生活,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矛盾心理,写起来才能活泼、生动而感人。”“爱”在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里是一个基本的艺术原动力,她总是怀着温情注视着儿童世界,用充满爱与关怀的笔描绘着童年和儿童的生活,因此,她的作品一直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她的《小橘灯》和《寄小读者》等还是中小学生喜爱的经典名篇。五、苦难的主题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但展示童年的苦难,也让成年人产生反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把一个贫苦女孩的困境展示出来时,也在极力地批判现实世界的不公,让成年人思考社会罪恶的根源所在。如前已述及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它的内涵不仅仅是“顽皮儿童的冒险”,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用儿童视角诠释了冒险与成长、罪恶与爱、欺诈与互助、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等不同内涵,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尤其是成人世界的问题。但《汤姆·索亚历险记》最深刻之处是作家在表现苦难时,还表现了自我发现、自我张扬的快乐。六、发现儿童的智慧儿童文学最值得欣赏的品质就是发现儿童具有自我成长的智慧,找到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如保加利亚的埃林·彼林的儿童小说《扬·比比扬历险记》,既创造了一个魔法历险的世界,也诠释了儿童成长的主题,更富有魅力的是它表现了儿童自我成长的智慧。同样,以上提到的《木偶奇遇记》里,作家科洛迪也表现了匹诺曹自我成长的智慧,他开始时犯了错误,贪玩,缺乏判断力,把课本卖掉,去买票看木偶戏,还搞乱了剧场,但随着经历的增加,他渐渐认清了方向,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当他勇于担当,努力学习工作、养活父亲时,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也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第三节

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在前面,“五四”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直接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润泽,但外国儿童教育理论却给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先驱以思想启示。鲁迅、周作人等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本位论”就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受惠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但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还没有来到中国。直到1949年以后,才有苏联高尔基、伊林、西蒙诺夫等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传播,欧美儿童文学理论的到来,则是1978年以后,日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也陆续被译介到中国,上笙一郎的《儿童文学引论》和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影响不小。后来,美国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和瑞士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的魅力》被译介出版,给我国儿童文学研究一些启发。到21世纪,加拿大培利·诺德曼,美国齐普斯、格罗姆和钱伯斯等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才系统性地被译介、出版和运用。一、儿童文学的多重理解日本:关英雄主张,“所谓儿童文学,一般地说,是成年人为儿童写的文学作品”,“由于儿童的心性所追求的,常常是向往光明的理想主义的事物,因此,任何流派的儿童文学,都应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国分一太郎则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地意识到为儿童阅读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鸟越信的定义是这样的:“儿童文学,就是能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的文学。”横谷辉则把儿童文学与社会变革结合了起来,他说:“在把握儿童文学本质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动人’、‘有趣’等儿童读者方面的观点,又要同时注意到‘揭露非人性的丑恶现象的热情’这一作者自身的愿望。”欧美:加拿大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大人为比较小的读者所创作的各种童诗和故事,包括给婴儿看的硬纸板书、给孩子看的图画书,乃至给青少年看的小说”。二、童话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法,又叫精神分析法。它是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后在欧洲盛行,并被用于文学研究,成为一种批评理论,重在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荣格在他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就认可童话的价值,他在课堂上也会以童话为例进行心理分析。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魔法的使用》也是探讨童话心理分析的名著,该书的前半部分在简短地讨论许多童话的同时,探讨了精神分析的过程及其与童话相联系的方式。该书的后半部分,对许多经典童话故事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例如《汉塞尔和格雷特尔》《小红帽》《杰克和豆梗》《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三、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一种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盛行于20世纪末,在今天也被广泛使用的批评理论,遍及文学、电影、电视、广告、流行音乐、时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文学的文化研究是把文学当作文化文本,而不是文学文本,注重挖掘和探究的是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场域和文化机制。它的先驱人物有英国的文化批评家威廉斯和霍加特。文化研究对儿童文学来说,主要是发掘其文化信息,找到其内在的文化规律和属性,因此解读科幻小说和“哈利·波特”系列这样的畅销作品就更容易切中其文化属性。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要算英国的彼得·亨特、澳大利亚的约·史蒂文斯和凯瑞·蒙罗了,他们的理论注重探讨儿童文学背后的文化场域和后现代文化内涵。四、儿童文学叙事学研究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的是法国的茨维坦·托多罗夫。巴尔特和格雷马斯也是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俄国的民俗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据说给了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等很大启示,它主要是探讨民间童话,并按照人物的功能来划分故事的类别,为叙事体的结构和要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美国通俗文化研究和叙事学学者伯格就探讨过“作为原始故事的童话”,他认为民间童话就是一种原始叙事,即其他故事从中获取营养的基本故事。他认为,童话中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引发了大多数其他的通俗文化样式,例如侦探故事、科幻故事、恐怖故事和浪漫故事。五、儿童阅读理论美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值得一提,是最有影响力的儿童阅读理论著作,2006年被引进出版后引起了关注,成为学校和家庭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指导用书。崔利斯的阅读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阅读和朗读价值的论述,二是对朗读活动本身的研究,包括朗读时机、技巧与方法的论述,三是对儿童小说、童话等阅读的论述。在阅读价值方面,崔利斯认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的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六、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在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和研究中,还被使用的批评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阐释-接受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很多女性儿童文学研究者采用。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是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主要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英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和伊莱恩·肖瓦尔特等。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和露丝·伊瑞格瑞等。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方面,美国凯瑟琳·奥兰丝汀是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一书,不但从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小红帽》这个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随着时代而产生的演变,还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论述男女与性别角色及这些主题是如何变化的,里面有女性主义的立场,也有对男性霸权主义的批判。第四节

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可以追溯到晚清的外国小说翻译热潮。林纾、周桂笙、包笑天、周作人、鲁迅等都翻译过儿童文学作品,中,周作人、鲁迅还翻译过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和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月世界旅行》等。“五四”时期,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更是被大量译介出版,成为新文学的直接营养,也直接催生了现代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并促进了小学校的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原因,对苏联儿童文学的译介成为热潮,也有一些欧美儿童文学经典进入中国小读者视野。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第三次高潮,是在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给予了出版宽松的环境,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儿童阅读和童书出版日益受到重视,日本和欧美的儿童读物大量被引进出版,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可以说,对外国儿童文学的接受,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前进的。没有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滋养,中国儿童文学很难有如此大的进步。一、安徒生的接受时期五四刘半农、孙毓修、周瘦鹃、赵景深、郑振铎和周作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对安徒生的译介依然没有停止1978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后来成为最权威也最有读者影响力的译本。1995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林桦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这部全集一套四本,共编入了157篇作品,全部从丹麦文直接翻译编辑,完整、准确地反映了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原貌二、苏联儿童文学的接受苏联儿童文学的引进,主要是1949年以后,因为意识形态相近,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文学被大量译介进来,据官方数字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年间,大约2000种苏联文学类图书被译成中文。苏联儿童文学方面,主要是对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伊林和盖达尔等作家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其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要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苏联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和接受,对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成为1949年后和“文革”前我国儿童文学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文革”结束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的译介还在继续。1978年,人民出版社资料组编印了《伊林及其作品》一书。197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高尔基的《论文学》。1979年第4期《外国文学研究》刊登了陈道林的《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谈马尔夏克的〈给小朋友的诗〉》一文,肯定了马尔夏克认真给学龄前的孩子写诗。1991年之后,随着苏联解体,中俄文化交流相对变冷,对苏联解体后的多个国家的儿童文学的引进和介绍也少了。三、欧美儿童文学经典的接受

西方儿童文学经典很多,清末民初,随着报刊出版业和学校教育的起步,译介就开始了,很多西方儿童文学经典开始陆续走进了中国读者手中。这种文学的译介,在翻译界和儿童文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当时,孙毓修、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顾均正、赵景深、鲁迅和陈伯吹等都致力于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法布耳的《昆虫记》也被译介过来,周作人在1926年3月由晨报社出版的《自己的园地》一书里,有专文《法布耳〈昆虫记〉》介绍《昆虫记》,该文里,周作人认为《昆虫记》是诗与科学两相调和的文章,并称法布耳为“科学的诗人”。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里,还专文评介了赵元任所翻译的《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现一般翻译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四、外国儿童文学的当代译介(1)“哈利·波特”系列的引进出版。(2)国际安徒生奖获奖图书的引进。(3)“彩乌鸦”系列的引进出版。(4)日本、欧美图画书的引进。(5)其他国际大奖儿童文学图书和欧美优秀儿童文学的引进。本章思考1你读过哪些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请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2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3外国儿童文学经典主要有哪些主题?你有哪些补充意见?4找一篇童话或儿童小说,尝试用儿童文学理论来进行解读。第五章

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第一节如何理解童话第四节如何理解儿童诗第七节如何理解儿童戏剧第二节如何理解儿童小说第五节如何理解科幻小说第八节如何理解寓言第三节如何理解儿童散文第六节如何理解绘本第九节如何理解儿歌第一节

如何理解童话一、认识童话童话在英语里实为仙子故事(fairytales),最早的童话都是从民间故事(folktales)改编而来的。德国格林童话、法国贝洛童话大都改编自欧洲传统的民间故事,改编后的作品已具有明确的儿童读者意识。在欧洲,人们普遍认为直到安徒生才有真正的创作童话。今天,中国读者熟悉的世界童话大师的作品,大部分属于文人创作童话。世界经典童话都是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它们表现成长生命的梦想与体验,也反映儿童成长的智慧,同时启迪生命的成长,有助于儿童理解现实与人生。童话的特征第一,幻想性。第二,叙述性。第三,变形性。第四,象征性。童话VS传说、神话、寓言只是强调童话的幻想性、叙述性、变形性和象征性,有时候很难完全把童话与传说、神话和寓言区别开来,因为在这些故事里,都有幻想性、叙述性、变形性和象征性,或有部分上述特征。德国童话研究学者刘文杰通过对童话与传说、童话与神话、童话与寓言的比较,清晰地呈现了童话的特点。二、中国现代童话的发展轨迹按照时间来看,如果从1909年孙毓修主编《童话》丛刊开始算,现代童话已历经百余年了。茅盾称孙毓修为“现代中国童话的祖师”,但中国现代童话一直被认为是从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的《稻草人》开始的,这一点基本上达成了共识。20世纪30年代,张天翼陆续发表了《大林和小林》和《秃秃大王》等长篇童话,有儿童视角,且有幽默色彩,情节荒诞,带着浓厚的游戏性,张天翼因此被称为现代童话大师。20世纪40年代,严文井在散文创作的同时,也走上了童话创作之路,发表了《南南同胡子伯伯》和《四季的风》等作品,这些作品带着诗意,有美的意境,也为当代童话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照。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童话一个重要时期。张天翼创作出版了《宝葫芦的秘密》,将童话手法和小说手法结合到一起,创造了王葆这样一个比较立体的童话形象。60年代,赵燕翼出版了童话集《金瓜儿,银豆儿》,孙幼军出版了他的成名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以及《萤火虫找朋友》,金近发表了《狐狸打猎人的故事》,包蕾出版了《猪八戒新传》,这些童话改编和模仿性强,但也奠定了当代童话的根基,为原创童话的发展提供了标本。进入新时期,陈伯吹、金近、葛翠琳、洪汛涛、孙幼军等继续创作童话,其中,孙幼军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陆续发表了《小贝流浪记》《小狗的小房子》和《怪老头儿》,成为真正的童话名家。80年代还出现了张秋生、郑渊洁、冰波、周锐、葛冰和野军等优秀作家。其中,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是童话形式的一种创新,每一篇三五百字,构思精巧,犹如小珍珠、小树叶。郑渊洁自1979年在《儿童文学》杂志发表童话处女作《黑黑在诚实岛》以后,连续六年写出了《脏话收购站》《耳朵王国》《哭鼻子比赛》和《富翁乔克》等40多个短篇童话,创作、出版了《皮皮鲁全传》《大头托托奇遇记》《魔方大厦》和《309暗室》等多部中长篇童话,连续五年获得《儿童文学》杂志优秀作品奖。20世纪90年代起至21世纪初,比较年轻一代的童话作家涌现了,于文胜的《喀纳斯童话》和《卡拉麦里的小羚羊》、安武林的《老蜘蛛的一百张床》等。从中国童话发展的思想脉络来看,大体经历了“从关注现实问题,到关注儿童成长;从现实主义,到幻想主义;从传统形式,到现代多元审美形态;从儿童视角打量社会、观察人生,到发现儿童成长智慧、呈现儿童成长天性”三、阅读童话(一)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二)叶圣陶的《稻草人》(三)葛翠琳的《野葡萄》(四)王一梅的《书本里的蚂蚁》第二节

如何理解儿童小说

一、认识儿童小说儿童小说是小说,不过它的读者对象一般是儿童,主人公通常是儿童,而且世界经典儿童小说里的主人公即使是个有缺点的儿童,也一定是智慧、可爱,并能够改正缺点,战胜困难的。无论如何,儿童小说是儿童生活的反映,能否真实生动地反映儿童生活,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突出童心的智慧,决定着儿童小说的价值。而儿童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有任何一环的虚假和疏漏,都会对小说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当然,儿童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它可以通过想象和虚构超越现实。但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不能违背儿童生活的本质规律,违背儿童心理和性格的常规常理。从世界经典儿童小说来看,儿童小说一般包括历险小说、校园小说、生活小说和成长小说等类别。二、中国当代儿童小说的轨迹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当代儿童小说的发展期。人们都把那个年代看成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儿童小说也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一批儿童小说作品不仅在当时赢得了满堂喝彩,而且至今引人注目。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是当代儿童小说的创新期。“文革”的样板戏和“革命文艺”扭曲了儿童的心灵,儿童文学的朴素与纯美的追求自然没有生存的空间。1978年后,解放思想,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新时期”。儿童小说创作也开始进入新的生态。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儿童小说的转轨期。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21世纪初,是当代儿童小说的产业化时期。五六十年代的儿童小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小说作家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新中国成立前,甚至“五四”时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且已取得相当成就的作家,他们受新中国诞生的鼓舞,满怀热情地为孩子们写作,凭借深厚的生活积累、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创作手法,创作了一批思想和艺术皆属上乘的儿童小说作品。如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友谊》、冰心的《小橘灯》、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等。二是在新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的儿童文学新人。如萧平创作了《海滨的孩子》,任大星和任大霖两兄弟奉献了《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和《蟋蟀》等。这一时期,作家思考的都是重大的时代主题,文学处于“共名”时期,作家的创作个人独立性被有意隐藏。儿童小说创作受整个文学创作的影响,其基本主题是反映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美好生活和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表现集体主义精神,颂扬好人好事或历史英雄人物。叶圣陶新时期的儿童小说重要作家:曹文轩、秦文君、任大霖、任大星等。主旨:“文革”结束后,极左错误被纠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大规模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形成了自“五四”之后又一次中西文化的撞击,儿童文学开始走出艺术的自足状态,而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外向交流与内向开掘相平衡的状态。这一时期,儿童小说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人性美的重视,作家极力展示儿童生命的本质。成长小说在80年代前期表现为作家对“早恋”题材的关注,并出现了一批反映中学生“早恋”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由于对中学生的朦胧情感把握不太准确而出现了评论界批评的“成人化”,但它们却直接引发了80年代中期作家们对青春期少男少女进行心理探幽的兴趣。在70年代末,动物小说也仅仅是在题材创新的意义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动物小说已逐步自觉地成为一种新型的文体三、阅读儿童小说(一)李凤杰的苦难儿童小说——《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二)伍美珍和张洁的女孩小说伍美珍的《最美的夏天》、张洁的《敲门的女孩子》(三)李志伟等人的校园小说李志伟的《校园达人》、刘殿学的《最先开放的一朵花》、简梅梅的《嘻哈小子》第三节

如何理解儿童散文

一、认识儿童散文儿童散文也是散文,只是,儿童散文的读者对象和其他的散文不太一样,儿童散文主要是为儿童写的,有比较明确的儿童读者意识。儿童散文无论怎么写,内容如何,都是作家与儿童世界的对话,都是成年人用散文的方式和儿童进行的对话与交流。冰心的《寄小读者》、林良的《小太阳》,虽然不免有“成人化”之嫌,但由于在根本上实现了两种情感的联系,因而能广泛地赢得小读者的欢迎。中国儿童文学中优秀的散文作品不少,冰心、郭风、任大霖、刘先平、吴然、林彦等都创作过一些佳篇,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滋有味并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考虑了儿童的情感与心理。儿童散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成人,儿童散文总是饱含着作者浓烈的真情。但是,作为儿童散文,仅有作者主观的真情是不够的,他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必须能让幼儿接受和喜爱,因此,儿童散文要有一颗“童心”,要具有幼儿视角,即儿童散文应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考虑他们的心理、兴趣、爱好、思想和感情,在内容选择、形象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尽可能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二、中国儿童散文的发展轨迹儿童散文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不如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如童话、少年小说、儿童诗那样曾极度繁荣,声名显赫,但它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门类,自20世纪20年代始,一直在依其自身规律默默地发展,不断积累,经过50年代的充实,直至八九十年代凸显其文体个性,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第一位明确为小朋友写散文的作家是冰心,她在1923年至1926年间为《晨报副刊》写的系列散文《寄小读者》开风气之先,从此少儿散文渐渐枝繁叶茂,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是50年代末,以冰心的《再寄小读者》系列散文为代表。1949年到“文革”这一阶段,儿童散文也出现了一些佳作。冰心先后发表、出版了通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