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古有“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之说,足见说话的重要性。苏秦、张仪游说诸侯,战国格局为之改变;诸葛亮说服孙权联蜀抗曹,三国成鼎立之势;烛之武连夜拜见秦穆公,求其退兵,救郑国于危亡之际。这些都是说话艺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不乏那些因一言不慎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口拙者,朱元璋的那个揭他短的穷朋友应首当其冲。在国外,因嘴笨丧命的人物也屡见不鲜,俄国叛乱领袖李烈耶夫、古罗马“战神”马西尔斯等皆属此列。到了现代社会,口才的价值又有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说话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脉和前途。社交的得心应手,求职的轻松过关,推销的业绩倍增,职位的直线上升,谈判的无往而不利等都有赖于一张会说话的嘴。有的人总是吃亏,不是得罪朋友,就是耽误了生意,再不然就是家庭不幸福,大多数原因是由于他们拙于言辞而造成的。西方哲人有过这样的总结:“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要口才。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一个人是否会说话,是否拥有一副好口才,其工作成果与境遇必定会大不一样。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那些羞于开口、性格内向的人估计很难获得预期的努力结果。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现得十分出色,然而不善表达,致使满腹才华却得不到晋升的机会。拥有良好的口才是获得生存机会,提高生活品质最有效、最直接的通道。我们的言谈随时会被别人当成判断我们的根据,我们所说的话显示出我们的修养程度,它能让听者判断我们的教育和文化背景。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发展,就不能离开语言一时片刻。人每天总要说很多话,而且越是能办事的人,说话肯定越多,说话能力也越强。如果你想成为社交中的主角,成为工作和事业上的佼佼者,甚至是家庭、爱情中的常青树,请打开这本书。本书在充分展示口才的巨大威力和价值的基础上,以丰富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练就卓越口才的基本途径、必须知道的各种说话技巧,以及口才在面试、推销、谈判、与同事和上司相处、恋爱、交友中的实际运用,帮助读者掌握各个领域的说话艺术,练就高超的沟通技巧,提前迈入成功之途。著者2022年5月;一言而兴邦自从人类社会诞生,政治活动便没有中断过,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历来把公开演讲看做是掀起政治风云的一把利器。我国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周易·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认为言语可以成为制造混乱的媒介。孔子也明确指出:“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管子·内业》)。刘向说得更具体:“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苑·谈丛》)。把说话当成百行之本,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把高超的语言能力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手段。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导航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叱奸佞于朝堂,醒群众于街衢;化干戈为玉帛,挽狂澜于既倒。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连串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著名的西征,攻打花剌子模国。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特地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兴奋,认为这是一个锻炼机会。于是,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峻。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碍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100余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如期到达了目的地。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6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虑,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凶吉。耶律楚材绝非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则,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谋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剌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军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盼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剌子模国杀去。公元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披靡。西征出师可谓是关键一战,将士都需要多加鼓励,军心如果涣散,这场厮杀一定落败,耶律楚材因势利导,巧用占卜迷信,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拿下了花剌子模国。西征大胜,才有了蒙古军的强盛。三国时期雄辩家层出不穷,而以诸葛亮最为有名。他的谋略与口才为蜀国的兴盛添力不少。从他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国的基业,到后来巧言游说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无不佐证“一言而兴邦”的深刻寓意。由于诸葛亮在当时襄阳名士中已有很高的名声,且常自比管仲、乐毅,因此他虽隐居隆中,但在人们心目中,其智慧和能力不可限量,一旦这条卧龙腾空而起,天下将要为之改变。正因其声名震耳,刘备也就很快从司马徽、徐庶等士人那里打听到了诸葛亮的才名,并不惜在军务繁忙中带关羽、张飞二将躬身三顾茅庐,欲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谋大业。前两次登门求教皆不得见,刘备并未因此而放弃求贤之诚意,第三次再度登门。刘备对还未谋面的诸葛亮如此谦恭,致使身居山野的诸葛亮十分感动。为此,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谒诸葛亮时,诸葛亮真诚地以礼相待,向刘备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这就是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虽隐匿山野,然而他未出茅庐却尽知天下。他对刘备进言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地盘跨州连郡的不可胜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低,人马少,结果他反而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其原因并非苍天使然,而在于人的智谋。今曹操拥有百万人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很难与他争锋的。孙权占据了江东,已经历了3代,地势险固,民心归附,且有一批贤人才士为他效劳。因此只能与他联合而不能去图谋攻取。而荆州之地,北依汉水、沔水,南达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堪称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难以守住,这大概是上天特意留给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接纳呢?另外,荆州西面的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一个天府之国,昔日汉高祖刘邦正凭借此地而成就了帝业。然而,益州牧刘璋懦弱无能,在他北面占据汉中的还有一个张鲁,民殷国富,但不知爱惜,因此有才智的人都渴望有一个贤明的主子,将军既然是皇帝之后裔,且信义又闻于四海,能广交天下英雄豪杰,思贤若渴,如果能zhan有荆、益二州,固守险要,西边与诸戎和好,南面安抚夷越等各民族,对外与孙权结为友好邻邦,对内则修明政治,等待时机。一旦时机一到,就可命一上将统率荆州军队北上夺取宛城、洛阳,而将军则可亲率益州军兵北出秦川。到那个时候,天下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呢?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诸葛亮一席话就如黑暗中一道闪电,精辟分析了混乱复杂的天下政局,使刘备茅塞顿开,眼前呈现出一幅三分天下的蓝图。于是,刘备喜出望外,拜诸葛亮为军师,上马同回军中。《隆中对》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对时局所作的精辟分析的杰作,体现了他洞若观火、善于驾驭天下大事的能力和才干。诸葛亮以一言兴邦,刘备思贤若渴,采纳了他的计谋,并从此依靠诸葛亮辅佐,踏上了建立蜀国、三分天下的征途。然而,面对曹操出兵伐吴,诸葛亮权衡形势,曹操势大,与之能抵抗的东吴投降之风盛起,吴一旦降曹,对于势力不足的刘备来说会更加不好过,不久就会灭亡的,于是决定说吴抗曹。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孤身一人去江东,意欲制服投降派,帮东吴抗击曹兵。当时,东吴的主降派是张昭等一班谋士,主战派是都督周瑜等,国主孙权却持观望态度,搞得周瑜也立场不稳起来。诸葛亮明白,若要说服孙权抗曹,首先要坚定周瑜的抗曹决心。于是他通过老朋友、东吴重臣鲁肃的关系,去拜见周瑜。周瑜是何等聪明人!他一听说诸葛亮来访,就明白刘备集团鼓动东吴抗曹、实为日后自保的意图。所以,他要在诸葛亮面前摆出降曹的架势,逼迫诸葛亮说服自己,甚至哀求自己,一来日后好挟制刘备集团,二来也打击一下诸葛亮这位天下闻名的智谋之士的威风,让他老老实实受自己摆布。所以,诸葛亮进来坐下不久,周瑜就吹起了“投降风”。鲁肃是老实人,一听周瑜一反常态要降曹,怕是他变了主意,忙好言相劝,二人争论起来。诸葛亮却看透了周瑜的把戏,在那里只笑不搭话。逼得周瑜无法了,他只好问诸葛亮为何“哂笑”,诸葛亮说:“我笑子敬(鲁肃之字)不识时务。”这是双关语,表面是说鲁肃不识形势严峻,实际上是笑鲁肃看不透周瑜的鬼把戏。于是列数曹操东征西战,歼灭各路诸侯的战绩,最后说:“周将军决计降曹,这是明智之举,可以保全妻子,仍享荣华。至于东吴社稷存亡,那是天命了!”一席话把鲁肃说得大怒,痛斥周瑜不为国家着想。这时,周瑜才知道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早已被诸葛亮讽刺得怒火中烧。但周瑜不露声色,决心与诸葛亮周旋下去,耍一下这家伙,直到他撑不住劲了向自己哀求联合抗曹为止。于是,周瑜说:“对,你看诸葛先生也主张降曹嘛。我将劝说主公,向曹操献上降表,割地求和。”诸葛亮笑了笑说:“何用割地,只要献上两人,曹操马上就收兵。”周瑜想:“这家伙还想和我斗下去,看来是说献上国君孙权求降了。”哪知诸葛亮却说:“只要将江东乔公之二女献给曹操,此事就成了!”周瑜一听,火直往上撞,因那天下闻名的江东二乔,已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周瑜强压火气,问:“为什么呢?”诸葛亮接着说:“曹操建铜雀台,收罗天下之美女,指名要得江东二乔以娱晚年。今次大兵压境,不一定没这个意思。将军只要花上点钱从乔公手中把这二乔买来献上,”诸葛亮装作不知大乔已嫁给孙策,二乔已嫁给周瑜,“那么,曹操马上就会退兵的。”周瑜再也忍不住了,破口大骂:“曹贼欺我太甚!”诸葛亮依旧装糊涂,笑着说:“哎,将军之言差矣!昔日天子让公主出塞和亲,以此免匈奴掠边,您怎么连两个民女也舍不得呀!”周瑜已被气糊涂了,解释说:“那大乔和二乔已分别嫁给先主和我了。”诸葛亮佯装大惊,起身施礼说:“将军恕罪,亮实不知情,才这等胡说的。”周瑜仍大怒:“曹贼欺我太甚,我誓与其拼杀到底!”曹军如黑云滚滚而来,势不可当。大敌压境,孔明出使江东,游说东吴联合抗曹,哪知周瑜耍心机,声言要降曹,戏弄孔明,以日后好挟制摆布,孔明慧眼将其识破,顺水推舟,对其巧施激将法,使得周瑜自己说出坚定抗曹的决心。赤壁一战,又进一步增强了蜀国的军队实力。春秋时期,宋国的康王荒淫无道,并且十分固执。他手下的人去劝他,总是遭到惩罚。有个叫惠盎的人打算去劝他,被不少人制止。大家对他说:“康王是个昏君,谁劝他,他就惩罚谁。你去劝他,也不会有好结果的!”惠盎自信有办法,没听劝阻,就直接去拜见康王。康王一见,心生厌恶,便烦躁地对他说:“我喜欢刚强勇武之士,讨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你来干什么呢?”惠盎说:“您不了解我啊!我有这样的本领:能使凶猛有力的大汉拿着剑刺不着您,挥着刀砍不中您,在您的面前,他再勇猛也无济于事。大王难道不想试试吗?”康王有些好奇,说:“好吧,你说说看!”惠盎说:“虽说刺不着您,砍不着您,但总还是吓着您了呀!我的本领还可以使这样的凶猛大汉根本就不敢刺您,不敢砍您,您难道不想听一听吗?”康王脸上有了笑容,连忙说:“说吧,说吧,我很想听一听!”惠盎说:“光做到这样还不行啊!虽然那凶猛有力的大汉不敢刺您、砍您,但心里不一定没这种想法呀!我的本领还可以使这样的人从心里就不可能产生伤害您的想法,您难道不想知道吗?”康王说:“这正是我想知道的呀,你快说说吧!”惠盎说:“虽然他们没有产生伤害您的想法,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不见得有爱戴您的心思呀!我的本领还可以使他们以及天下人产生爱戴您、忠于您的感情,您难道不想听听吗?”康王说:“我当然想听听呀,你好好地说说吧!”惠盎说:“其实,这也并不复杂深奥。您想过没有,孔子、墨子,他们一没有领土,二没有权势,可是却像君主、官吏一样受人尊敬、爱戴。天下之人都爱戴他们。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他们最讲究仁德呀!现在,您是一国的君主,有领土,有地位,要是也讲仁德,像孔子、墨子一样,那天下的百姓,谁不会爱戴您、尊敬您呢?”说完最后一句,惠盎没等康王回答,就毫不犹豫地快步走了出去。康王还没反应过来,直直地坐在那里,思索着惠盎的一番话。后来,康王没有惩罚惠盎,而是接受了他的劝告。面对着固执的、听不进意见的国君,惠盎一步一步地委婉迂回,故弄玄虚,使被劝的人放松了心理上的防线,从而接受了对自己的劝说。康王改过自新后,宋国才逐渐强大起来。在古代,不乏变法之士,他们有着超前的眼光,但许多人缺乏强有力的论辩才能,使得自己兴盛国邦的策略得不到施行,因为变法是一件受到多方阻力的事,守旧人士大多持反对态度,他们宁可世代享受权贵,也不愿接受能使国邦强大的新法。然而,商鞅挺身而出,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成功变法的典范,这一变法使得秦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情形是秦孝公采纳商鞅意见,想实行变法,又怕臣民非议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干不出名堂,事业上迟疑建不成功绩。行迹超常的人历来受到世俗非难,独具慧眼的人必会引来常人的诋毁。愚蠢的人对已成之事还搞不明白,聪明人却能在事先就看出苗头。老百姓就是一群愚民,在事业开始时不能和他们商量,只能在事业成功后让他们受用。追求功德的人不迎合世俗,建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商量。因此圣人的做法是: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只要能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循古制。”孝公称赞说:“好!”但守旧大臣甘龙、杜挚并起反对,与商鞅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甘龙说:“商鞅讲的不对!圣人教化百姓不移民俗,治理国家不变法度。因循民俗而推行教化,可以避免烦劳而获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人民安宁。”商鞅反驳说:“甘龙所说乃世俗之言。一般人安于旧俗,读书人溺于所学,这两种人做官守法还可以,却不能和他们讨论常法以外的道理。三代礼制互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法度各有差别,却都成就了霸业。聪明人建立法度,愚蠢人受其制约;贤能人变更礼制,平庸人才拘泥不化。”杜挚说:“没有百倍利益,不变成法;没有十倍功效,不换旧器。遵循古法不犯错误,沿袭旧制不出偏差。”商鞅说:“治理天下的途径不止一条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大可不必依照古制。商汤、周武没有遵循古法,却得了天下;夏桀、殷纣没有变更旧礼,反而遭到灭亡。因此,反对古法的人不该受到非难,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连连点头称“妙”,赐商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新令。;新法规定人民编为什伍组织,10家为什,5家为伍,互相监督检举,一户犯法,邻里连坐。不告发奸人者腰斩,告奸与斩获敌人首级同赏,藏奸与降敌同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人不分家另过,每人加倍收赋。有战功者各按功劳大小赐给爵位,私自斗殴者则按照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耕织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人免除徭役,从事商业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没为官奴,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一律不得列入宗室谱牒。明确规定爵位等级的尊卑贵贱,各按级别占用田宅,家奴的衣着也随主家的爵位等级各有颜色样式,不得僭越。有功的享受荣耀,无功的不管多么富有也无从显示尊荣。时间可以再往前推移,看看周公又是如何向武王建议,从而争取到更多有识之士为周朝效力。纣王死了,商朝灭亡了。然而怎样处置商朝的奴隶主和上层贵族呢?这件事令武王非常头痛,一时拿不定主意。武王首先问姜太公,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以此推论,从相反的方面说,如果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其意思是,不光要杀掉殷纣王,而且商朝的其他臣民也不能留下来,把他们也要全部杀掉,以除后患。周武王秉性仁厚,所以他根本不同意姜太公的这种建议。武王又找来了召公商量这件事。召公不假思索地说:“这很好办。把那些罪恶深重的人统统杀掉,而把那些无罪的人留下来就行了。”武王听后摇了摇头,还是不太满意。武王又找来了周公商量。周公胸有成竹地说:“陛下,我们大周刚刚推翻了殷商,国力还不很强大,如果这时候就滥杀无辜,势必会逼迫殷商遗民反抗,而使我们的政权无法巩固,使我们的社会无法安宁。如果杀了反对者,那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殷商遗民都是该杀的,这和滥杀无辜相似。现在我们还是不要算过去的旧账了,如果原来是殷商贵族,土地房屋是谁的,现在还是归谁所有。不管是殷商贵族还是周贵族,只要拥护周天子,谁有仁德,我们就应给谁好处,加以任用。今后谁要是反对周天子,那么就要重重地处罚。这样,殷人觉得有了活路,有了希望,才不会闹事。”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安抚利用的政策主张,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下令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殷商贵族;修整商朝丞相商容的故居;修整比干的坟墓;将鹿台的钱财散发给人民,打开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都在反商纣之道而行之,给受到纣王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从而争取了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地为周效力。到了近代,先后爆发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爱国学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头,挥泪演讲,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深刻地揭露了汉奸卖国贼丧权辱国的卑劣行径,有力地挫败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周恩来于12月24日到西安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谈判,使蒋介石接受了中共的国共合作抗日的政治主张。至此,国内纷纷扬扬、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定。1976年清明前后,数百万民众自发聚集首都北京天安门,以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对“四人帮”作了愤怒的声讨。他们发表慷慨演讲,诵读诗词曲联,点燃了全国人民心中早已蕴蓄的怒火。这次行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做了必要的舆论准备。再来看看国外的历史。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驱使奴隶为自己卖命。为了粉碎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的企图,林肯总统及时在内阁会议上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隶们庄严宣告:“从1863年1月1日这一天起永远获得自由!”两天后,他又站在白宫讲台上向群众演讲,重申这一宣言。他深信,这可以“换取这个国家未来的幸福和繁荣昌盛”。果然,宣言发布之后,奴隶纷纷倒戈、逃亡,南北形势发生巨变,很快林肯领导的北方军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些例子无不显示出说话水平在政治风云中的极大威力,它能扭转乾坤,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能使国君头脑明晰,励精图治,使百姓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兴盛。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是政治力量最激烈的碰撞。战场上,敌对双方都以挫败对方为目的。双方力量的强弱当然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强大的一方就能取胜。在军事战争中,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兵不血刃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即所谓“上兵伐谋”。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而高超的说话水平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诸葛亮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故事说的是魏国的大都督曹真率领20万人马来阻挡蜀军的进攻,王朗是他的军师。这王朗是位76岁的老人,本来是汉朝的老臣,后来投靠了曹操,在朝廷中担任司徒官职。在军事上部署好以后,曹真与副将郭淮、军师王朗商议退兵之策。善于雄辩的王朗十分自信地说:“明日可先摆好阵势,让老夫出马,凭老夫三寸之舌,一定叫诸葛亮拱手来降,让蜀兵不战自退。”两位将军一听,连声说好,若能兵不血刃,令诸葛亮投降,自然是上策。第二日,魏蜀两军,各自摆开了阵势,司徒王朗派人到蜀军阵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不一会儿,蜀军门旗闪开,一辆四轮车缓缓驶出。车上端坐着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他往对面一望,只见对方大旗上方写的是王朗的姓名。就在这时,只见一位白发老者骑在一匹骏马之上。诸葛亮打量了对方一番,心想此人就是王朗了。他一定是来阵前劝降,我绝不能让他得逞。主意打定后,就马上派人去对方阵地传话:“大汉丞相要与司徒对话。”来人传话刚完,只见那白发老者纵马而出。诸葛亮一见,忙在车中拱了拱手,王朗也在马上做了个答礼的动作。接着王朗大声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见。先生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这无名之兵?”诸葛亮一听,马上用洪亮的声音答道:“吾奉皇帝之诏讨伐叛逆之贼,怎么说出师无名呢?”王朗接着说:“天数有变,政权更迭,天下的权力归于有德之人,这是规律。自汉末以来,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我太祖皇帝曹孟德统一北方,万民归附,这是天命所归啊!到了世祖曹丕的时候,顺应天意,接受禅让,这也是上合天意、下顺民心的事,先生理应明白。先生本为人杰,才华横溢,理想远大,曾自比于管仲、乐毅等名人,为什么偏偏要干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么?今我大魏雄兵百万,良将千员,谁能阻挡!愿先生放下干戈,以礼来降,则不失封侯的爵位,于国于己,难道不好吗?”王朗侃侃而谈,自认为说得铿锵有力。王朗说完,诸葛亮却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答道:“我本以为汉朝老臣必有高明的议论,哪想到只是这些陈词滥调呢?现在我有一言,请诸君静听。汉末以来,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不安。黄巾之后,战乱不断,朝堂之上,豺狼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掌权,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这不是天祸,而是人乱!”谈到这儿,诸葛亮停了一停,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对于你,我早就了解,早年举孝廉、后入朝当官,照理应匡复汉室、兴刘氏,为什么偏偏要反助叛逆,同谋篡位呢?你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啊!所幸的是天意不绝汉朝,我昭烈皇帝刘备统率四川。今日,我奉少主之命兴兵讨贼。你既是不忠不义之臣,自应潜身缩首,苟延残喘,哪有资格在此妄谈天命呢?”诸葛亮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声音更洪亮,语调更激昂。这时,他大喝道:“我看你这白发老贼,命无多日,很快就要奔赴黄泉,不知你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赶快给我退下,让逆贼与我来决战吧!”王朗本来就年老,听到这番痛斥,特别是揭了他的老底,心里十分气恼。他气塞胸膛,突然大叫一声,摔死在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屈。后有人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春秋时候,有一次秦国与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处在危亡之中。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郑国国君只好派老臣烛之武到秦国去,想通过谈判劝说秦军退兵以便孤立晋国,挽救郑国的危亡。国都被包围,烛之武无法出去,只好等到黑夜,再想办法。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四周漆黑一片,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上,让他坐在一个筐里,用绳子系在筐上,悄悄地将筐坠到城下。烛之武趁着黑夜,终于秘密地来到了秦军中,拜见了秦穆公。烛之武对穆公说:“大王,我虽是郑国人,今天却是冒着危险为秦国的利益而来的。”穆公听了,冷笑一声说:“哟,你还为我们着想呀?”烛之武显得极为诚恳地说:“你们两国围攻我们,我们知道郑国就要灭亡了。不过,请您想一想,灭亡了我们,对您秦国会有什么好处呢?郑国在晋国的东边,贵国又在晋国的西边,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我们灭亡之后,贵国能隔着晋国来管理我们的国土吗?所以这国土恐怕只会落入晋国人的手中。贵国与晋国相邻,实力也相当。晋国再吞并了郑国,国力就超过贵国了啊!替别人出力去兼并土地,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聪明人能这么干吗?大王可要三思啊!”烛之武说到这里,停了一下。见秦穆公眉头一动,就猜到了他的心思,便接着说:“晋国现今很想称霸啊!他灭亡了我国会满足吗?一旦时机成熟,再向西扩展,难道就不会侵扰贵国吗?”这时,秦穆公点了点头说:“先生说的,还有些道理。”见穆公已初步接受,烛之武便继续说道:“如果能让郑国继续存在,那对您并无坏处啊!让我们作为贵国东边路上的主人,招待过往的使者和军队,供应他们的一切,不也很好吗!”秦穆公听了,又点了点头,但没有作声。烛之武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进一步说道:“况且,您对晋惠公也有过恩惠呀,他也答应要用瑕、焦两座城市来报答您,但结果又如何呢?他早晨刚刚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贵国,哪讲信誉呢?所以,绝不要做那帮助晋国而削弱自己的事情哟!大王英明,想必是能考虑到的。”烛之武的一番话,使秦穆公认真思考了一番,他派人私下里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单方面撤军。这一下,联军瓦解了。晋国一看灭亡郑国没有希望,便也将军队撤退了。没有发一枪一弹,郑国国都的包围就被解除了。不费一兵一卒,一个烛之武就能把秦军说退了,这是什么样的威力?当然是说话的威力,这再次证实了“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精辟论断。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因此经常会有大军逼近、大敌当前时的紧张谈判。那种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彩谈判篇章层出不穷,在历史潮流中大放异彩。战国时期,楚怀王派大将昭阳领兵攻打魏国,连连获胜。斩杀了魏军的将领,夺取了八座城市,一下子威震各国。昭阳非常得意,打算乘势而上进攻齐国。齐国自知力量不够,为了避免这次战争,就派陈轸作为特使,去会见昭阳,与他谈判。这谈判自然是艰难的,因为昭阳正在得胜之时,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哪会停止立功的机会呢?而陈轸却精心准备了一番,决心使谈判成功。昭阳接见了陈轸。陈轸一见面就向昭阳祝贺,祝贺他伐魏成功,战绩卓著。他极力地赞颂昭阳运筹帷幄,指挥英明,又极力夸张各国对他的反应,说得昭阳心花怒放。祝贺、赞颂一番以后,陈轸话题一转,很关心地问道:“按楚国的规定,战绩显著的能得到什么官职呢?”昭阳随口答道:“战功明显的,官位是上柱国,爵位是上执硅。”陈轸接着又问道:“还有比这更高的官爵吗?”昭阳说:“那就只有令尹了。”陈轸若有所思地说:“那令尹就是最高贵了,可是国君不会设置两个令尹的官职呀!”说到这里,陈轸停了一会儿,接着对昭阳说:“将军不知道听过画蛇添足的故事没有?故事说的是有个楚国人,赏赐门客们一小壶酒。可酒不多,几个人喝就不够,一人喝还能尽兴。于是大家商议,想出了个办法:大家都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这壶酒就归他所有。几个人便都画起来。有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见别人还在低头作画,心想我再给蛇添几只脚吧!结果是他的蛇脚还没画完,有人就画好了。那壶酒自然归了别人,而他没有份。其实蛇哪有脚呢,他给蛇添脚完全是多余的呀!”昭阳听得津津有味,正在这时,陈轸又话锋一转说:“将军伐魏,大获全胜,谁人不知呢!有这样的功劳,做个大官就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去攻打齐国呢?现在齐国已经很害怕您了。您有了这威名也足够了!如果总以为自己会战无不胜,而不知适可而止,那也不好啊!万一战争失败,死在沙场,不就前功尽弃,一切都完了吗?这不就跟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很类似吗?”昭阳听了后,没有说话。他觉得陈轸说得有道理。一番考虑后,他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带领大军回国了。陈轸的巧妙就在于欲抑先扬,先对昭阳大加赞颂,取得好感,使对方飘飘然,形成良好的谈判气氛,再点明自己的主张,言明利害关系,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春秋时期的谋臣名士各有各的一套说服术,可以使对方不战而退。有些使者就很会利用柔软之法。;有一次,齐桓公以诸侯盟主的身份联合宋、鲁、陈等七国军队进攻蔡国。打败蔡国之后,联军又乘胜向楚国进军。一时间,中原大地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声势非常浩大。面对强敌压境的形势,楚国君臣赶忙商议对策。楚成王决定派使者去见齐桓公,开展外交谈判。楚使者来到齐国兵营,对齐桓公说:“君王在北海,我国在南海,相隔千里之遥,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啊!不料大王却要到我们这里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桓公让在一旁的相国管仲来回答。管仲心想:楚使者的话,软中带硬,看来是善于谈判的人,于是便装着理直气壮的样子指责道:“周朝初年,封我先君姜太公为齐侯。当时召康公授权我们太公,对违背王命的各国诸侯都可以征伐,以辅佐王室。你们楚国自王室东迁之后,经常不遵王命,连向王室进贡包茅都不执行。另外,从前,周昭王南巡之时,竟在你们楚国遇难,难道不该向你们问罪吗?”楚国使者一听,知道这管仲完全是无理指责。以楚国不进贡包茅这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周昭王溺于汉水这与楚国本无干系的事,作为入侵的口实,实在是强词夺理。于是又软硬兼施地反击说:“我国未贡包茅,只是一时疏忽,并非拒绝进贡;至于昭王溺水而亡,那只好请您去汉水之滨责问那滔滔的流水吧!”楚使者知道对方是蛮不讲理,无法谈判的,便赶紧回国,报告楚王,从军事上作战斗的准备。楚军迅速集结,准备迎战。齐军见楚军有备,便不敢轻易推进,双方就处于相持的状态。在相持数月的情况下,楚王派大臣屈完又赴齐军,再次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便赶紧献上一车包茅,请桓公代为献给周王。这实际上表明楚国并非拒绝进贡,从而杜绝齐国入侵的借口。接着屈完请求联军后退30里,以创造和平谈判的气氛,联军同意并实行了。在谈判时,齐桓公一会儿拉拢,一会儿威胁,而屈完总是从容对付。齐桓公让各国联军摆开阵势,然后邀请屈完与他同乘一辆车检阅军队。他笑着对屈完说:“这次我来楚国,并非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延续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并加以发展。”屈完就顺势而上,他说:“承蒙您的恩惠,愿意发展友好关系,这也是我们国君的愿望啊!”就在这时,阅兵车上的一位军官摇动了指挥旗,顿时,联军中鼓声震天,士兵们戈上举,剑出鞘,一片杀气腾腾。齐桓公又对屈完说:“我用如此众多的军队去征讨,谁能阻挡呢!用如此军队去攻城,何城不克哩!”说完,故意看了看屈完,满脸是得意的神色。面对着军事威胁,屈完神情自若,他笑了笑说:“大王若用恩德,谁能不听从呢?若仗着武力征服他人,那么我们楚地的方城山就是御敌的坚城,滔滔的汉水就是阻挡敌人的天堑!您军队再多,也难如愿啊!”看着楚国使者毫不畏惧的神情,听着那寓刚于柔的言辞,又估计楚军的良好战备,齐桓公终于取消了原来的计划,与楚国签订了和约,撤退了入侵的联军。春秋时期,秦穆公派兵攻打晋国,在韩原发生激战,晋军惨败,连晋惠公也被俘虏了。在这种情况下,晋国只得求和,被俘的晋惠公派人去召吕甥,到秦国去谈判,以释放自己。在战争失败、君主被俘的劣势下,吕甥出使秦国,任务极为艰巨。他深知自己的言行关系到国君的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必须谨慎行事。谈判开始了,秦穆公很傲慢地问道:“你们晋国人近来还团结吗?”“不团结,很不团结啊!”吕甥很反常地回答。“不团结,为什么呢?”秦穆公既有些惊讶,又很想摸清对方的底数,以进一步找到可乘之机。“嗨,是这么回事。现在的晋国至少分裂成两部分人。多数的百姓因为国君被俘而感到耻辱,因为亲人在战争中死去而感到悲痛。他们呼喊着一定要报仇,要求国家练兵备战。另一方面是一些官员很爱戴自己的国君,而且深知自己的失职,他们不愿练兵备战,而是等待着秦国的命令,他们相信秦国会给予恩惠的,也一定要报答这恩惠,所以现在国人很不团结。”秦穆公一听,这话中有软有硬,不好对付,便话题一转,又问道:“那你们晋国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国君呢?”聪明的吕甥马上察觉了穆公的意图,于是就回答说:“小人们不懂得事理,只知道忧虑,他们估计我们的国君一定会被您处死的。可君子们不这么看,他们用自己的心推测别人的心,认为您仁慈宽厚,一定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吕甥说到这儿,停了一会儿,接着又说道:“君子们认为,我们已经认错,秦国就会放回君主。因为恩德没有比这更深厚的。果真这样做,秦国可以称霸天下。相反,扣押着人家的君主不放,就会招来怨恨和报复,相信穆公不会这么做!”吕甥的话看起来很软,但软中有硬。他把秦穆公推到了是当君子,还是当小人的境地,逼他选择表态。秦穆公听后,沉思起来,他衡量了一下利弊得失后便答道:“你说的正是我想到的,我本来就要释放你们的国君啊!”终于放回了晋惠公,并撤出了韩原。外交谈判往往以实力为后盾。实力强,那自然主动,谈判者心雄胆壮;实力弱,自然要处处谨慎小心。吕甥机智灵活,对穆公的问题,总是在回答中软硬兼施。用百姓之口,用小人的心态来表示硬的一方面;又用官员之口,用君子的态度,表示对穆公的期待,表示软的一面。正因为他的软硬兼施、不卑不亢,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使谈判获得成功,没有大动干戈,便化解了困难。以说话水平高超而制敌的例子,国外的历史中也有很多可以看到。公元前218年,位于现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隶主阶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为防止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先发制人,出兵罗马。势力强大的罗马根本不把汉尼拔放在眼里,集结数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之。但汉尼拔却出其不意地远征,率领6000精兵绕过罗马军阵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汉尼拔指着眼前坚固的罗马城堡,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对他的士兵发表了即兴演讲——《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主动者》。在这番演讲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气,一战破城。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闻讯率大军赶来援救,又遭士气大盛的迦太基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也阵亡,罗马全国震动,处于覆灭边缘。从此,15年之内不敢与迦太基军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前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前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前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反而后退300千米,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打破。巧言善辩,化险为夷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很多会说话的人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危急时刻巧言善辩,使自己也使他人化险为夷,这是何等的惊天动地!可见口才的价值不可估量。纪晓岚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清朝乾隆皇帝读书。一天,纪晓岚起得很早,从长安门进宫,等了很久,还不见皇上来,他就对同来侍读的人开玩笑说:“老头儿怎么还不来?”话音刚落,只见乾隆已到了跟前。因为他今天没有带随从人员,又是穿着便装,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听见了纪晓岚的话,很不高兴,就大声质问:“‘老头儿’三个字作何解释?”旁边的人见此情景都吓了一身冷汗。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说:“万寿无疆叫做‘老’,顶天立地叫做‘头’,父天母地叫做‘儿’,皇上当之无愧地万寿无疆、顶天立地、父天母地,所以叫‘老头儿’。”乾隆听了这一番恭维的解释,就转怒为喜,不再追究了。纪晓岚开了不适宜的玩笑,使自己陷入困境,可他随机应变地运用曲意直解,巧妙地将对乾隆有不尊性质的“老头儿”三字解释成“万寿无疆”、“顶天立地”、“父天母地”。这样不但化险为夷,免去一死,而且化辱为恭。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很迷信,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到处搜寻不死药。一天,有人献上不死丹药一丸。当时东方朔正在武帝身边。他上前拿起丹药后,假装好奇地问武帝:“陛下,这药可以吃吗?”武帝回答:“当然可以吃了。”东方朔闻听此话,马上把药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咽进肚里。武帝阻止不及,气得脸色发青,暴跳如雷,要把东方朔拉下去砍头。东方朔连忙跪下,说道:“陛下,且慢,臣有话要说。”武帝本意并不想杀东方朔,就问道:“你有什么要说的?”东方朔从容地回答道:“陛下,我刚才吃的可是‘不死丹药’,可现在我却要被陛下砍头了。如果这药能使人不死,那我为什么要身首异处了呢?可见那‘不死丹药’是假的。如果这药确实是那‘不死丹药’,陛下应该杀不死我啊,自然也不用杀我了。如果杀得死我,就证明了献药之人是在蒙骗陛下。况且我在吃药之前已问过陛下药是否可以吃,陛下已经准许,所以臣才能吃此药。倘若未经陛下允许,臣怎么敢吃呢?若陛下今天杀了我,只会向天下证明陛下被人蒙骗了,恐怕有损于陛下的圣明,而且百姓又怎么敢相信您的话呢?”武帝一听,转怒为喜,立刻赦免了东方朔。东方朔利用了逻辑来进行诡辩,话如泉涌,滔滔不绝,从而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在国外也有善辩者仅凭自己一张巧嘴,弥盖滔天大祸,把自己从绞刑架上硬拽下来。1671年,英王的皇冠被窃,举世为之震惊。以布莱特为首的5人犯罪集团很快被官方捕获,并全部判处死刑。正当人们翘首期待目睹罪犯的下场时,事态的发展却急转直下。原来,英王查理二世对这些目无法纪的窃贼颇感兴趣,决定亲自审问他们。布莱特这伙罪犯以超凡的气度、博欢的美言和伶俐得体的答辩,深得英王好感,一喜之下,众罪犯不仅免于一死,而且得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赏金。布莱特的辩词可谓精彩至极,极尽吹捧博欢之能事,显示出十足的无赖本色,却又充满了胆略和才气。这里摘录审讯对话的精彩片段:查理二世:“你还两次企图刺杀奥蒙德公爵,是吗?”布莱特:“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轻而易举地被我打发掉,陛下就能挑选更适合的人来接替。”英王沉吟片刻,仔细打量这位囚徒,觉得他不仅胆子大,而且伶牙俐齿。于是他又问:“你胆子越来越大,这回竟偷我的皇冠来了!”布莱特:“我知道这个举动太狂妄,可是我只能以此来提醒陛下关心一下一个生活无着的老兵。”英王:“你又不是我部下,要我关心你什么?”布莱特:“我的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过去英国人之间互相兵戎相见,很是不幸,但现在天下太平,所有人都是您的臣民,我当然是您的部下。”英王觉得他简直是个无赖,但仍问道:“你自己说,该怎么处罚你。”布莱特:“从法律角度讲,我们应该被判处死刑。但是,我们五人死后,每人至少有两个亲属会为此流泪并诅咒您。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您总比多十个人流泪诅咒您好得多。”查理二世万万没料到他会如此回答,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又问:“你觉得自己是勇士还是懦夫?”布莱特:“陛下,自从您的通缉令下过以后,我没有藏身之地,不得已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官方误以为我已死而不再追捕,这诚然不是勇士的行为。所以,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是个勇士,可是,在您——陛下——真正的勇士面前我只是个懦夫而已。”查理二世对此番对话非常欣赏,居然破天荒下令免除布莱特死刑。能够保全自身性命,固然好,那种能通过自己的能言善辩来解救他人于危难中的豪杰之士,他的口才艺术更是令人称道、敬畏。唐朝狄仁杰就是这样一个人才。狄仁杰在仪凤年间任大理丞时,断案无数,公正如山。有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而犯了罪,被拘押在大理寺监狱。狄仁杰依法断案,判定此罪应予以罢免官职的处罚。狄仁杰上奏高宗皇帝,高宗却命令立即斩首示众。狄仁杰坚持要公正处理,不因皇帝的权势而畏惧,勇敢地犯颜直谏,奏请:“权善才之罪,依国法不应处死。”高宗十分恼怒地说道:“权善才砍昭陵的柏树,是使我陷于不孝的境地,一定要杀掉他。”在朝廷上,左右两班文武大臣都注视着狄仁杰,等待着他按皇帝的意旨,下达处死权善才的命令。谁知狄仁杰并不屈服,据理力争,对高宗说道:“我听说违背皇上的意旨就是逆龙鳞,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是不祥的事,我认为不是那样。若在夏桀、商纣时期,这样做是有杀身之祸的;若处在唐尧、虞舜的时代,这样做就是忠臣,我今天很幸运地遇到像唐尧、虞舜一样英明的皇上,就用不着担心像比干那样,进逆耳忠言而被处死。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取汉高祖庙中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进言劝谏,使得盗环人仅仅受到斩首示众的处罚,而没有株连全家。明主是可以用道理说服的,忠臣是不能用威势压服的。今天陛下若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实在无颜见张释之于地下。陛下制定的法令,已公布于众,是流放,还是处死,各有不同的规定,岂有未犯死罪而被处死的道理?若不依法办案,就会失信于民,则民再无行事的准则。陛下若想改变法令制度,就应从今天开始。当年张释之曾经问汉文帝:‘若偷盗高祖庙中的玉环就杀掉全家人,要是盗掘了高祖的专陵,陛下又该如何处置呢?’今天,陛下若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树就杀掉一名将军,千载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位什么样的君主呢?这是我不敢奉旨杀掉权善才,陷陛下于不义,给陛下造成桀纣之君的坏名声的原因。”唐高宗觉得狄仁杰说得有道理,接受了狄仁杰的进谏,依法处罚,遂免了权善才的死罪。对于“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这件在众人眼里大逆不道的事,狄仁杰有自己的观点,更可贵的是,他具有足够的口才能力来说服高宗,阐述高宗对此事决策的后果,以古喻今,强调依法治国的宗旨,最终使高宗免除了权善才的死罪。;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杰任文昌右丞,出京城任豫州刺史。当时,武则天临朝称制,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以及李元嘉之子黄国公李撰、李灵夔之子范阳王李蔼、李元轨之子江都王李绪、李贞之子琅邪王李冲等人秘密联络,都有扶植李唐王朝、扫除武则天的意思。不久,琅邪王李冲与众王约定,起兵匡复李氏。李冲首先起兵,然而,众王都没有按约响应,只有越王李贞,因与李冲有父子之情,起兵响应。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领30万大军前去讨伐,经过了20余天的激战,李贞兵败,服毒自杀。李贞之子李冲及其家属全都被杀,无一人幸免。李贞兵败之后,受牵连被治罪者六七百人。被籍没入官者五千余口,朝廷委派的司刑使逼促行刑。狄仁杰同情这些人,认为他们胁从犯罪,应暂缓处治。于是秘密上表章向武则天申奏道:“我想公开申奏,却又不敢,怕被认为是替叛逆之人申辩;若知而不言,又恐怕违背了陛下存恤臣民的意旨,我几次写成奏章又毁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造反,实际上都不是自愿,而是属于胁从犯罪,我恳切地希望陛下同情他们的一时失误。”武则天见到狄仁杰的密表之后,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竟然同意了他的意见,特意降旨,从轻处治这批人,免去他们的斩刑,而将他们流放到丰州。武则天经过艰苦复杂的努力和斗争夺取了帝位后,临朝称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她任用酷吏,施酷刑。在这种形势下,狄仁杰凭着自己的胆识和口才向武则天进谏,使武则天同意了他的意见,众囚犯虽难逃被流放之苦,但免做了刀下鬼,实在是难能可贵啊!无独有偶,明代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也是口才救了一群人的命。齐国有位叫邾石父的大夫,因为反叛罪,被齐宣王处死了。按照当时的苛法,齐宣王还要诛灭他的家族。邾石父的族人顿时焦急万分。有人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赶紧去找当时最聪明的艾子,说他肯定能找出救他们的办法。族人向艾子哭着诉完情况,苦苦地哀求:一定要救他们!看着那些悲伤的无辜的人们,艾子同情地说:“别哭了,别哭了,这事并不难办呀!”大家停止了哭泣,望着艾子问道:“真有办法救我们吗?”艾子说:“有办法的。只要你们给我一条不太长的绳子就行,我就能让宣王赦免你们!”大家一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不相信。这么重大的救命的事,一根绳子就能解决?哪有这么简单呢?是不是艾子在说大话啊!虽然这么想,大家都不敢说出来,生怕得罪了艾子。他们赶忙找来了绳子,交给了艾子,一再请求快救他们。艾子求见齐宣王,齐宣王接见了他。寒暄之后,艾子主动问道:“您已经处死了邾石父,听说还要诛杀他的家族,真有这回事吗?”齐宣王很平静地回答说:“是呀,对叛国之人的家族,也需要严厉惩处啊!”艾子装作很不理解的样子问道:“谋叛的不只是邾石父一人么?他的族人那么多,他们并没犯罪呀!为什么要诛杀这些无罪的族人呢?这么做合理么?”齐宣王说:“先王之法,我不敢废呀!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呀!遵循先王之法,有什么不合理呢?”艾子听后,叹了口气说:“哎,我知道您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大王不敢废弃先王的法度,所以明明知道不合理,也得这么办。”听到这里,齐宣王以为艾子被自己说服了。然而,艾子这时把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过,我还有句话要说呀!我记得从前公子巫在邯郸曾投降过秦国啊,他不是您的舅舅吗?您不也是他的族人吗?按照先王的法典,叛臣的族人都该诛杀呀!您说,这该怎么办呢?”齐宣王一下子愣住了,心想,这家伙怎么来揭我的老底呢?还没等齐宣王回答,艾子就从口袋里拿出那不长不短的绳子,走上前献给齐宣王,并且很严肃地说:“为了维护先王之法,请大王用这绳子自尽吧!”齐宣王没有回答,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很勉强地笑了笑说:“好吧,我赦免他们算了!”就这样,邾石父的族人免除了一场灾难。如果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世界有多少座浮屠都是口才所立的。可见,口才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善言者方能平步青云人与人之间沟通,尤其是与上司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很重要。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改变人的一生。会说话的人,也许他不用赤膊上阵,不用立功请赏,就能使仕途平顺,平步青云。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100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翻看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注意到李斯从一个平民书生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其中他的口才功不可没。一个人有才华,还要知道如何展示,否则只会原地不动,永无升迁之日。俗话说“千里良马尚高嘶”,马不叫如何让伯乐发现呢?秦王嬴政四年(公元前243年)10月,秦国遭蝗灾之害,天下饥饿,百姓死者无数。有一天,吕不韦召集百官商议对策,百官皱眉,都一筹莫展。吕不韦十分扫兴,他想起了颇具才华的李斯,于是便令人招来李斯帮他出主意。李斯闻言,早已成竹在胸。他针对百姓缺粮、富豪藏粮囤积居奇的国情,献策说:“富豪不肯缴纳粟谷,皆因一个‘利’字。相国可诏令国人,凡能向国家交纳粟谷1000石者,可拜爵一级。有此重利,必使富豪争相交纳粟谷,此则饥饿可缓,民心可安。”吕不韦闻言,觉得李斯言之有理,果然计谋出众,便依策报请秦王嬴政诏令天下。诏令一出,富豪争相献粮,解救了秦国的饥荒之灾。事后,吕不韦对李斯更加赏识,认为李斯不但善写文章,而且有经世之才,应当重用。于是,他向秦王举荐,让李斯当了郎官,专司守护宫门,侍卫秦王。郎官虽小,但能接近秦王。李斯觉得,这是苍天赋予他接近秦王的机遇啊!不出所料,果然不久机遇来了。一日,秦王乘兴郊游,李斯紧随身后,忽听年轻的秦王嬴政面对无垠旷野有感而发地吟咏道:“天地悠悠,何其大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斯赶紧机灵地应和。秦王嬴政发现身边的郎官很精明,便询问其来历。李斯心中暗喜,立即谨慎地将自己拜师荀卿、投身吕相国门下当舍人的经历作了简略禀报。秦王嬴政早知荀卿颇知帝王之术,于是考问李斯道:“你既是名师之徒,对帝王之术有何见地?”李斯毫不迟疑地说:“帝王之术不过是个‘一’字!”“此话怎讲?”“军必有将,国必有君,天下必有天子,皆因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当今诸侯分立,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是为乱世。久乱必治,久分必合,天下归一,势在必然。秦有兵革之强,物产丰富,理应统一天下,结束分裂。诸侯合而归一,天下方能大治……”秦王嬴政听罢大喜,得意道:“我秦国真是人才济济,连小小的郎官也出语不凡!”郊游归来后,李斯兴奋难寐,他抓住时机,发挥所学,连夜给秦王写了一道关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奏疏。第二天轮值,李斯亲自把奏疏呈送给秦王嬴政。秦王嬴政阅毕,惊喜不已:李斯所言竟与自己的意图暗合。他如获知音,深感李斯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当即下达诏令,任命李斯为长史,让他参与朝廷国策。正当李斯准备一展宏图之时,吕不韦精心策划了成虫乔之乱。由于秦王嬴政的坚决镇压,秦王之弟长安君成虫乔举行的兵变很快被扑灭,成虫乔兵败,自缢身死。成虫乔之乱,暴露了吕不韦的阴险狡诈面目和宫廷秘事。政治嗅觉十分敏感的李斯由此产生直觉:吕不韦与秦王嬴政之间可能爆发一场殊死的斗争。权衡大势,李斯决心尽快疏远吕不韦,取得秦王的牢固信任。于是,李斯加速向秦王嬴政靠近,一次。他向秦王献计说:“并灭六国,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微臣以为,可暗中派遣谋士,各带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贿赂收买各诸侯国的权臣显要,后乘势而攻之。”秦王依计而行,结果卓有成效。赵、韩、魏、齐等国收受秦国贿赂的文武臣将们眉开眼笑,纷纷成为效力秦国的内奸。事实证明,李斯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有了他的辅佐,统一大业胜券在握!秦王嬴政随即下达诏令,拜李斯为客卿。依秦制,客卿仅在宰相之下。李斯终于踏上了通达相位之途。然而,李斯若没有高超的表达能力,纵然是满腹雄才伟略,也无法让人知晓。纪晓岚年纪轻轻就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不仅是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才学,更重要的是他心明眼亮,懂得凭借自己的才华,把对乾隆的称赞融于美言妙辞当中,正中其下怀,他不想平步青云都难。准噶尔是居住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漠西蒙古部落,清初一直归服清廷。但自康熙中期以后即多次欲行分裂,康熙、雍正时期曾一度平复,却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内部发生分化,次年二月清军两路出兵,平定伊犁。消息传来,乾隆皇帝特别高兴,特命颁示天下,并设盛宴庆贺。席间,乾隆皇帝命纪晓岚即席作赋。不多时,纪晓岚书成三千言《平定准噶尔赋》一篇,跪呈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喜不自禁,破例令纪晓岚当着诸卿之面吟诵。三千言赋文,吟诵起来也是要用不少时间的,可是纪晓岚是即席所作,而且用典准确,文字优美,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实在是闻所未闻,令人惊奇!更重要的是,纪晓岚凭借自己的横溢才华,于美文妙辞中,巧妙地歌颂了清朝平定准部的武功之盛,特别是乾隆皇帝在其中的英明韬略,使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听着非常舒服,所以乾隆不由自主地高喊一声“妙!”群臣才交耳赞叹,活跃起来。或许就因为此事太引人注目,给乾隆皇帝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次年秋天,也即乾隆二十一年秋,纪晓岚“初登词苑班,即备属车选”,以纂修《热河》扈从承德。这在清代翰林院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很多时候,自己的前途受到威胁,如果没有良好的口才为自己辩解,那只有等着告老还乡,全身而退。秦末时期陈平三易其主引得别人怀疑,遭众人背后非议,引得汉王也对他表示怀疑,倘若他是个闷葫芦,只会埋头苦干,而不善言辞,肯定做不到护军中尉。当初陈平在投奔到汉王刘邦那里的当日,经过与刘邦的一番交谈,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刘邦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让陈平做自己的骖乘,主管监督联络各地将领。陈平很是高兴,后来又随刘邦东向进攻项羽,但出师未捷,大败而退。许多人对陈平的才能表示了怀疑,尤其是对刘邦一味地重用陈平感到不可理解,就连周勃、灌婴这样的老将都在说陈平的坏话。他们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他的肚子里未必有奇谋异策。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与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顺楚王又不如意,跑来投奔汉王。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他很高的官职,要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他们的贿赂,金钱给得多的得到的待遇就好,而金钱给得少的得到的待遇就差。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好好审查他。”汉王听完这话后,也有些怀疑起来,于是招来魏无知加以责问,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而大王所问的是品行,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假如有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然而对于决定胜败的关键无益的人,大王又哪有地方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奇谋之士,只考虑他的计谋果真能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何必如此加以怀疑呢?”汉王于是又招来陈平责问道:“先生事奉魏王不如意,便离开他而去事奉楚王,如今又跟随我,谁知日后你又会投降到何处,讲信用的人原来都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回答道:“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因此我离开他去奉项王。哪知项王又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和宠爱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使有奇谋之士也得不到重用,我这才离开楚军的。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来投奔大王。我空手而来,没有金钱就没有可资一用的费用,因此我接受他们的金钱。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地方,希望大王采用;假如没有值得用的地方,金钱都还在,我可以封存起来送到官府,请求辞职。”听罢这席话,汉王知道自己错怪了人,赶忙向陈平道歉,并且给他更为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所有将领都归他一人监督。将领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可见,仕途坦荡很多时候是靠一张嘴铺出来的,埋头一声不吭的人,没有人看得见他的能力,即使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道不出来也只是空留余恨,哀叹无人赏识。;婉言说利害、明大义纸不捅不破,话不说不明。尤其是当关乎国家兴亡,不得不陈述利害时,说话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执法严明,铁骨铮铮,看见国君的过失之处,挺身而出,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直言进谏。然而遇见冥顽不灵的君主,不懂得说话的技巧,空有一身忠肝义胆,只会招致祸害,而于事无补。但有一些人却谙熟官场之道,懂得婉言巧谏,这样既能达到陈奏时务的目的,又能保全自身。一次,两个道士互争尊长,各立门户,私结党羽。其中一个门派勾结宫中宦官和通事杨惟中,捕捉并虐杀另一门派的道徒。耶律楚材执法严明,不避亲贵,竟把杨惟中也收捕讯问。宦官畏忌在心,反而控告楚材擅捕大臣,又扯出另外一些违制之罪。窝阔台大怒,竟把楚材囚系治罪。不久,窝阔台自悔失策,下令释放楚材。楚材拒不让松绑,并进言道:“臣备位公辅,执掌国政,大汗初令囚系老臣,想来有可治之罪,应当明示百官,论述不赦之理。如今释臣,是我无罪,也应明示无罪之由,岂能轻易反复,如戏小儿。这样下去,国有大理,何以执行!”这真是临之以威,竟使朝中众臣相顾惊愕。窝阔台竟也开明,只得认错,说道:“朕虽为帝,难道就无过失之举吗?”然后,再三用温言抚慰。楚材趁此机会,陈奏时务十策:一、信赏罚;二、正名分;三、给俸禄;四、官(任用)功臣;五、考殿最(考查官吏优劣);六、均科差(调整赋役);七、选工匹;八、务农桑;九、定土贡;十、制漕(水)运。这十件政事因皆切合时务,准令悉数施行。蒙古族饮酒之风甚盛,窝阔台更是嗜酒如命。登位之后,竟然天天与大臣酣饮,不醉不休。耶律楚材屡谏,窝阔台不听。后来,楚材拿着被酒浸泡腐蚀的酒器铁口,启奏说:“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话说得动情且深刻,使窝阔台翻然醒悟。他对着近臣夸赞说:“你们爱君忧国之心,有像‘长髯人’的吗?”于是一方面赏赐楚材金帛,一方面下令近臣:每日只能进酒三盅。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两百余事,数劝太宗以隋为鉴,全面影响了太宗的政治思想,为贞观之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李世民执掌朝政后,立即传召魏徵。作为李建成的亲信下属,众人都替魏徵的性命前途捏着一把汗。但魏徵却并不惊慌,坦然前往。李世民一见魏徵,劈头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面不改色,从容答道:“如果先太子早听从我的建议,就不会有如今的下场。臣下各为其主尽忠,我为先太子出谋献策,这有什么过错呢?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但他在做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师傅时,还曾用箭射中公子小白(即齐桓公)的带钩。”李世民听后,无言反驳。他也早就听说过魏徵多才善辩,现在又听他引用管仲相桓公的典故,言语坦率,态度不卑不亢,不禁对他的耿直产生赏识和器重,满腹的嫌怨也消去了大半。随后,李世民任命魏徵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之职)。登基称帝后,李世民又提升魏徵任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面对太宗的劈头问话,魏徵借古喻今,不卑不亢,说明事理,加上太宗是位明君,从而得到赏识和重用。太宗即位之初,国家经过隋末动乱和平定割据的战争,元气大损,民生凋敝。唐太宗日夜忧心,经常召集大臣一起讨论前代的治乱兴衰历史,他感叹道:“如今正当大乱之后,天下恐怕一时难得治理好啊!”魏徵上言分析道:“百姓历经战乱,愁苦不堪,这样就容易教化。这就如同饥饿的人要准备食物,口渴的人要寻找水源,来得更快。”太宗听后仍然摇头说:“古人早就说过,善人治理国家,也需要百年功夫,才能克服残暴,免除杀戮。”魏徵接着说:“那并不是指圣明之人而言。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一样,很快就会有回声,一年之内必能见到效果。如果三年才见成绩,那已经是太晚了。”宰相封德彝听了魏徵的话,很不以为然,对太宗说:“魏徵所言,不过书痴说梦,只会扰乱国家,陛下切莫轻信。自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刻薄奸诈之徒,越来越多。秦时用严刑峻法,汉代又行王霸之道,都想治理好天下,却都没有成功。”魏徵反驳封德彝说:“五帝和三王不必交换百姓来施行教化,照五帝的方法就能实现五帝的政治,照三王的方法就能实现三王的政治,要害在于怎么办。黄帝讨伐蚩尤,经过70次战争,平定了乱事。九黎作乱,颛顼就讨伐他们,得胜之后天下也就平定了。夏桀胡作非为,商汤将他赶走。商纣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他,商汤和武王都亲眼看到了太平。如果说自三代之后,人心一天比一天奸诈,再不会回复到敦厚朴实,那么到今天岂不都变成鬼了,还如何谈得上治理国家呢?”魏徵转向太宗继续说道:“臣以为,隋朝之所以短命而亡,是由于扰民太甚。我朝新立,虽不如隋时富裕,但天下安定,人心思治,这是陛下很少扰民的结果。总结隋亡的教训,就是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如果百姓想休养生息,而朝廷却要征发徭役,百姓生活困顿而要他们负担很重的赋税,国家的衰亡就会因此而起。当今之政,应当偃武修文,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减省刑罚,让他们致力于农耕生产。这是达到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请陛下慎重考虑!”唐太宗听完魏徵一席话,连连点头,坚定了信心。他毫不迟疑地决定采纳魏徵的建议,偃武修文,以诚信治理天下。唐太宗曾经说过:“君主理政,事务繁多,如果一人独断,是不可能处理好的。”再明事理的君主,也有过失之处,如果没有人巧言说服,辨明道理,长此以往,他只会受到蒙蔽,对国家只会有害而无利。魏徵日渐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致一些朝臣的嫉妒,太宗左右的亲信大臣中有人诬告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温彦博去查办,结果不是那么回事。温彦博向太宗汇报说:“魏徵作为臣子,不能检点自己的行为,远避嫌疑,所以才受到这种没有根据的毁谤。这是应该受到责备的。”太宗便让温彦博去警告魏徵要引以为戒。次日,魏徵上朝对太宗奏言道:“臣听说君臣一心,叫做一体。君臣上下以诚相待,才能使国家达到治理。哪里有丢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费心思下工夫的!如果朝廷上下都走这样的路,国家的兴亡就不能预料了。”太宗听了一惊,说道:“朕明白了。”魏徵叩头又说:“臣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而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有些不解,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徵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恶名,国亡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太宗听了连声称:“对!对!朕再问你,君主走什么途径才能明智,犯什么过失就会昏庸?”魏徵畅言作答:“君主所以明智,在于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所以昏庸,是由于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古代尧、舜当政,开放四方言路,使自己能看到各方面的事情,听到各方面的言论,当时虽然有共工和鲧这样的奸人,也没有受他们的蒙蔽;虽然有些人言行不符,也没有被他们迷惑。秦二世深居宫中,专信赵高,结果秦的统治迅速崩溃,天下人纷纷起来造反,他还不知道。南朝梁武帝相信朱异,侯景领兵打到京城,他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相信虞世基,天下到处起事,他一点也不清楚。所以说,君主能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奸邪就无法蒙蔽,下情才能上达。”太宗听后为之折服,心里顿时豁然明朗。战国时期,赵国的赵胜是当权的君主赵惠王的弟弟,被封为平原君。他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而且还有三千多门客,是当时赵国既有权势又有名声的人物,也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公子。别看他很富有,但他的家里却不肯按规定缴纳应缴的赋税,因而常与收税的官员发生冲突。当时一位收税的官员叫赵奢,极负责任,一直对平原君家的税收坚决催缴。平原君家里的管事仗着权势一直拒交。为此,冲突不断。赵奢秉公执法,先后严惩了平原君家的几个管事。这种做法很快就激怒了平原君,他觉得自己太失面子,决定兴师问罪,严惩赵奢。赵奢想到,为了消除冲突,自己应当主动出击,去说服平原君,让他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于是赵奢便主动登门,对平原君说:“您在赵国是一位尊贵的公子,有权有势,又有好的名声,您应当珍惜。您家里不交税是不对的,如果我偏袒您家,不严格执法,那么必然会削弱国法。国法削弱,国家的实力也会削弱,这样就会遭到别国的侵略,甚至有灭亡的危险。您想过没有?万一国家灭亡了,哪还会有您的地位呢?哪还有您的家呢?哪还有您的财富呢?”说到这里,赵奢停了一会儿,看了看平原君,见平原君没有反驳他,便又接着放慢语速说道:“凭着您过去的功劳和尊贵的地位,带头按时交纳赋税,那该多好啊!那样上下就平等了,百姓更佩服了。这样国家就会更强大,赵国就会更有实力。您作为国家的贵戚,难道好处还会很少吗?有了强大的赵国,才会有您的地位,才会有您富有的家呀!”赵奢一口气,把一连串的话说完,使平原君很受感动。他连连点头,没再多说了。赵奢不畏权贵,坚持说理,取得了成功。他不是责难对方,而是采用层层推理的办法。先从不依法办事会削弱国家,结果就没有你平原君的地位;再反过来说明依法办事,国家强盛,又少不了你平原君的利益。从反面到正面晓之以利害,使得平原君通晓了大理,从此主动纳税。对于国君或是上级婉言相劝能使之茅塞顿开,深明大义,对于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会说话既能明辨是非,摆明立场,又不会伤及友谊。可见语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王安石执政变法改革之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连他的好友司马光也站出来指责他,但他并不因此放弃改革,而是继续坚持将改革进行下去。在一片反对指责声中,王安石认为“众人纷纷何足竞”,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给予必要的回击。公元1070年春,司马光一连给王安石写了3封信,以关心规劝为名,指责攻击王安石,反复劝王安石停止变法、改革。无奈,王安石简明扼要地回了司马光一封信,对司马光给新法罗列的罪状逐一加以反驳。这就是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在这封信里王安石措辞委婉,既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攻击,明确表示了“不管你怎么说,我也要坚持变法革新的态度”,又不伤朋友的情义。18世纪70年代,北美13个殖民地的人民起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独立战争。为了制定独立战争的政治纲领,13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一堂,进行了商讨,并推举富兰克林、亚当斯和杰弗逊来共同起草。三人都很有才华,尤其是杰弗逊更是才华横溢,于是就由他来执笔。杰弗逊在大家商讨的基础上,很快就把这篇宣告脱离英国统治的重要文件写好了。根据程序,文件还需要由一个委员会讨论审定。这样,他们三人把草稿交出后,就在会场外等候结果。杰弗逊这个人一是有才华,二是很自信,他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很不喜欢别人对他写的东西评头品足。他总是认为,既然要自己写,那么自己就可以负责,自己也总是写得最好的。他们等啊等啊,讨论还没有结果。杰弗逊已经沉不住气了,他开始有了怨言,心想既然要我写,就应当信任我,为什么没完没了地审定?他越来越急躁的情绪,使在一起等候的富兰克林也越来越不安,他怕杰弗逊把事情搞糟,于是就旁敲侧击,给杰弗逊和亚当斯讲了下面的故事。从前某地新开张了一个帽子店,店主人是一位很能干的年轻人。他自己为店里设计了一个很醒目的牌匾,上面写着一行彩色的字:“约翰·汤普森帽店,制作并现金出售各式礼帽。”牌匾的下面还画了一顶帽子。他在挂出牌子前,还请了一些朋友来观看,向他们征求意见。朋友们看了后,都称赞设想得不错,但也指出了文字上太唆,大可精简一些。一位朋友说:“既然是‘帽店’,当然要‘出售各式礼帽’,所以前后有些重复,不如去掉‘帽店’两字。”这样就变成了“约翰·汤普森,制作并现金出售各式礼帽”。又有一位朋友认为“制作”二字没有必要,因为顾客不关心你制作不制作,只是要式样美、质量好就行。还有朋友指出“现金”二字也有些多余。因为顾客来购买帽子都会当场付款,所以“现金”二字可以删掉。年轻的店主人听取了各位的意见后,进行了删改,最后这个牌子上剩下的就是“约翰·汤普森,出售各式礼帽”一行文字,和那个帽子的图案。朋友们还反复端详着、思索着,有一位又主张再删掉“出售”两个字,另一位建议把“各式礼帽”也去掉。因为既然是帽店,绝不会将帽子白送人,自然是出售。“帽子”已有图案,表明了商店的性质了,无须再用文字来表明“各式礼帽”。店主人十分谦虚,于是又改了一番,最后是文字精简到最简要的程度了。帽子店热热闹闹地开张了,那块文字简洁、图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黑白装饰画工作总结
- 公司年会总结发言稿
- 2024至2030年沙钟大座草坪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欧式防盗窗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教师节慰问离退休教师活动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籽棉卸料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共青团员代表大会制度
- 2024年纸包装椰子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纯麦威士忌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探纬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复习现在完成时) Section A 》说课稿4
- 走近邮政-讲中国故事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邮电大学
- 环保管家管家式管家式高效服务合同
- 华中科技大学青年长江学者答辩模板
- 人教鄂教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3.9《纸制品》 教案
- 社区积分超市实施方案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2023中考真题汇编-《青铜器与甲骨文》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