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
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
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决“易”学作为中
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
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
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
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
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
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
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
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
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
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
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
书》说:“夫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
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字颇引人注目。演即运演、推绛。“象”经过推演以后,它
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所谓推演,即意象的建构。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
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
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
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
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
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
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
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
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
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
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
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
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
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
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
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使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
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
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
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
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
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槌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
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之间的联
系。
B.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文学美学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着关联
性。
C.“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象具有很强的暗示
性。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
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来源于《易》,却在诗学领域绽放光彩,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互体”和“变爻”,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
D.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3.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的“水”不能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观点的一项是()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C.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请根据材料一,给“意象”下一个定义。
5.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答案】l.D2.C3.D
4.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使其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具有具
体性和观念性特点的审美概念。
5.①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
②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
③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言”的形式
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否则象就无法实现……这一美学目标”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
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
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可见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两者没有必
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是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
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意象”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但并未说
“最能体现”;
B.“意象……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张冠李戴,原文在材料一第一段,“‘易’学
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见“有着极为广
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不是“意象”,而是“易”学;
D.“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错,非胡适观点,而是作者观点。原文在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借“水”的意象写“愁”,能体现观点;
B.借“春水”的意象写“愁”,能体现观点。
C.借“落花”“流水”的意象表达对元稹的思念,能体现观点;
D.写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此处“水”是景物描写,不能
体现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为其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
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材料一第一段有“‘意象’……是一个审美概念”,这是“意象”的本质特征:
材料一第二段有“‘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
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
征”“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可概括出“意象”是人们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而得
到的概念;
材料一第二段有“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
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可概括出“意象”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
材料一第三段有“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可概括出“意象”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
点。
材料一第五段有“‘意象’……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可见“意象”是中国传统文
学美学的一个概念。
最后整理这些特点,给“意象”下定义为: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
使其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的审美概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
想情感;“'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
特征”,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
“象”的语言、方式等。
分析《寒菊》的“意”。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
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
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
族气节。据此可知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
“意”;
再看“象”。诗中描写了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
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可见诗歌描写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
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
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语言简洁质朴,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
的独特形象;同时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
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
怀。“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格比的小堂信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信,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
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
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
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
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
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
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
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
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
1s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
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
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
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
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
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
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
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
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
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
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
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信,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
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
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
上。”
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
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
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
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很很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
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
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
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
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
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
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
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
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
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人
和社会,达到教化的作用。
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
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
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
态,恰恰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味。
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
主义色彩。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
为文明人的丑态。
8.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9.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
这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概括分析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答案】6.D7.A
8.①“我说不清楚”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而“开塞钻”最
后依然留在店里,则暗示了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而以“开塞钻”为典型的服务
意识迟早会到来。
9.①文中的老板娘自大傲慢、专制蛮横,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
②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阿谀奉承,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
层的帮凶及爪牙。
③“我”原本有自己的主张,但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
的人。
④斯尼夫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错,从下文“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
了屋子”的信息可知,斯尼夫并未顺从老板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错,从文中描写来看,“我和女招待们
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我”与那些女招待并没有什么不同,小说并未通过“我”与其
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来揭示主题。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是因为斯尼夫最后结局如何
“我”并不知道,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这样写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想象,给读者留
下想象的空间。
“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开塞钻”代表什么?开塞钻是斯尼夫手里拿
的工具,结合“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
顾客的问题”可知斯尼夫身上具有服务意识,而“开塞钻”就代表这种服务意识。那么“开塞钻”最后
依然留在店里,就意味着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与之相对的“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
吃饱过肚子”“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对顾客毫无礼貌等英国这种荒诞的观
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中主要涉及了四类人物。
首先是老板娘,她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主人,在这个店里具有绝对权威,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
层。她去法国考察餐饮业,回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
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
们的格言”“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
何卑鄙行径了”,可见她是多么自大傲慢:她开会时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
里?”,并认为应当让这头蠢驴接受教育,她对顾客拿“一小杯白兰地”的要求置之不理,并对自己动
手去拿的顾客怒火直冒,“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可见
她专制蛮横。
其次是“女招待们”,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当斯尼夫对顾客
低声下气时,她们觉得“实在叫人受不了",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
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她们还
阿谀奉承,老板娘要开会,她们把“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
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
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当老板娘讲话时,“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
对,说得对!'”,她们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
再次是“我”,“我”与那些女招待们本来不同,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
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我”最后也跟女招待一样了,“我和女招待们无一
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我”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
最后是斯尼夫,他与店里的人都不同,他对顾客客气,甚至低声下气,“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
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尽管他受到老板娘和包括自己
的妻子在内的人的嘲讽和打击,但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讨好顾客的天
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斯尼夫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
有正义感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频,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
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懵古,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
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穗0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
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
何以慢朕命?”英回:“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
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雄,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
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不号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
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
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管用。英初被诏命,
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
斯人也。而子始以不管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颖川陈宴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是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
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①玄穗:指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②不皆: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B.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C.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D.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文中意是后者。
B.博士,职官名,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具有学术顾问的性质。
C.万钟,指朝廷发放或赏赐给官员的优厚的俸禄。“钟”在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量器。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乞骸骨”、“释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虽隐居治学,学者仍慕名前往拜师。州郡和公卿推荐他做官,他都不应。
B.樊英面对皇帝的威慑,针锋相对。皇帝虽折服不了他,但依然很敬他。
C.河南张楷说樊英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后来却又接受任职,不能坚守气节。
D.樊英身体不适,妻子派侍女探望问候,樊英起身回拜,陈富感到奇怪。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樊英的形象特点。
【答案】1O.A11.D12.C
13.(1)我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即使是万乘之君的尊位也不愿交换。
(2)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卖水果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
14.品格贤良方正,学识渊博,刚正不阿或不慕权贵,待人恭谨有礼。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
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
“郡县”为“责”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不肯起”是“称病”的结果,并且“起”不是下一句的主语,下一句应该“乃”开头,所以应在
“起”和“乃”中间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释褐’等"错。“释褐”指始任官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能坚守气节”错。原文说“而子始以不皆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
进退无所据矣”,意思是“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
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这里没有涉及到“气节”的问题,属曲解文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布衣”,平民;“环堵”,四周围绕着土墙的房屋,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易”,通
“异”,不同;“万乘”,代指皇帝。
(2)“业”,以……为业;“凡”,凡是;“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为观游
及卖果”作“长安豪富人”的定语,后置了;“取养”,雇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依据原文“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樊英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时,因为他从小在三辅接受学
业,同时通晓《五经》,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说明他学识渊博。
原文说“公卿举其贤良方正”,说明他品格贤良方正。
原文说“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
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说明他不慕权贵。
“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说明他刚正不阿。
“‘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说明他待人恭谨有礼。
参考译文: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
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因为他贤良方正、有道而推荐他,他都不
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
英等四人都没去。
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
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
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
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
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
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
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
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
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
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
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为
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
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
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
颍川人陈富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亮觉得
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美英的
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鹰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于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精、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鞫(gou)鹰,指调教于臂帽之上的鹰;鞫,皮制袖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画面描绘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雄视,恣意远飞,身姿矫健。
B.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从而突出白鹰神奇而灵异的特点。
C.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鹫。
D.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
1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说说诗人是如何借白鹰寄托心志的。
【答案】15.B16.①借白鹰雪飞玉立、恣意远飞的形态,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自由的向往;
②借白鹰耻于下霜,表达诗人不愿寄人篱下、被束缚的傲骨;
③借白鹰使大鹏退避、野兔深藏表达诗人不畏强敌的勇毅,不欺凌弱小的正气。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而突出白鹰神奇而灵异的特点”错误,颔联写“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运用反
问,写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猎人的罗网,不仅突出了白鹰神奇而灵异的特点,诗人主要想借此表达对猎人
行为的蔑视和嘲讽。选项概括不全面。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描绘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雄
视,姿意远飞,身姿矫健,借白鹰雪飞玉立、恣意远飞的形态,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自由的向
往;
颔联“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中运用反问,写白鹰神奇而灵异,竭尽心力挣破猎人的罗
网,表达对猎人的蔑视和嘲讽;颈联“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精”,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
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鹫。此两联借白鹰对猎人的耻笑和耻于
下情,表达诗人不愿寄人篱下、被束缚的傲骨。
尾联''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
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借白鹰使大鹏退避、野兔深藏表达诗人不畏强敌的勇毅,昂扬向上的
精神姿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是:“,
(2)杜甫在《客至》中巧妙以“,”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
客人的热情。
(3)《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写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
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答案】①.石之铿然有声者②.所在皆是也③.肯与邻翁相对饮④.隔篱呼取尽余杯
⑤.素衣莫起风尘叹⑥.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铿”“篱”“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的,严寒为世界带来了灾难,却也造就了美。假如你看到被雪花覆盖的洁净辽阔的田野,看到北
方人用巨大的冰块镂刻出的冰雕冰灯,你一定会惊喜得说不出话来。而冰霜花,似乎是把严寒
所创造的美全部在它们那沉静而又精致的形象之中了。面对着它们,你也许再也不会诅咒寒
冷。
看着窗上的冰霜花,我也曾经想起南国的那些花,那些在炎阳和热风中优雅而又坦然地绽开的奇
葩:凤凰花、茉莉花、白兰花、美人蕉、米兰以及许多我从未曾有机会见识的南国花卉。在难耐的
酷暑中,它们微笑着,轻轻地吐出清幽的芳馨。我想,它们,和这里的冰霜花似乎有着共同的性格,一
个在严寒中形成,一个在高温下都曾经历了艰难、痛苦和搏斗,却一样的美丽,一样的
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在默默地生长着,不管世界对它们
多么严酷。也许,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这些美,才不平庸,不俗气,才会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千奇百怪汇集吐苞赏心悦目
B.千姿百态凝集吐苞赏心悦目
C.千奇百怪汇集绽放心旷神怡
D.千姿百态凝集绽放心旷神怡
19.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拟人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些美也许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才不平庸不俗气,并且会
有非同一般的魅力。”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B19.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南国的花“微笑着”“轻轻地吐出清幽的芳馨”,
使花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花不惧高温酷暑、艰难痛苦中依然绽放美丽的坚韧品格。
20.(1)改句的重点在“这些美”上;原句的重点在“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上,强调这些美有非同
一般魅力的原因,更契合原文的内容重点,合乎逻辑。
(2)改句是一般陈述句,语气平淡;原句是倒装句,状语提前,单独成句,起到强调作用。
(3)改句是长句:原句多用短句,更有节奏感,同时增强语句气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此处形容“冰雕
冰灯”各种各样,让人“惊喜”,应用“千姿百态”。
第二处,汇集:聚集;累积。凝集:凝结;聚集。此处指“把严寒所创造的美”凝结在一起,应用“凝
集”。
第三处,吐苞:指花朵吐出花心,即将开放。绽放:(花朵)开放。此处形容“凤凰花、茉莉花、白兰
花、美人蕉、米兰”等花卉吐出花心,“经历了艰难、痛苦和搏斗”,应用“吐苞”。
第四处,赏心悦目:看到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此处形容
“南国的那些花”美的让人心情愉快,应用“赏心悦目”。
故选B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它们微笑着,轻轻地吐出清幽的芳馨”,划横线句子写南国的花“微笑着”“轻轻地吐出清幽的芳
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卉赋予人的情态动作,使花具有人的思想情感,生动形象的体现了
花不惧高温酷暑、艰难痛苦中依然绽放美丽的坚韧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热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原句写“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而改句写“这些美也许……”,也就是说改句的重
点在“这些美”上,而原句的重点在“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上,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强调
这些美有非同一般魅力的原因,更契合原文的内容重点,合乎逻辑。
其次,改句写“这些美也许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才不平庸不俗气,并且会有非同一般的魅力”,是
一般陈述句,语气较为平淡,不能引起人的思想共鸣,而原句是倒装句,把状语“也许”提前,单独成
句,起到强调的作用,改句没有这些效果。
最后,改句明显是一个大长句,而原句写“也许,正是因为形成在严酷之中,这些美,才不平庸,不俗
气,才会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原句多用短句,更有节奏感,同时增强了语言气势,读起来顿挫有力、
朗朗上口。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
面世很长时间,①。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
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
族”就应该被淘汰。
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
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
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
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到少数几种或者单
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不停地按照固定的法则转圈的过程中,最初的生命从那个简单的
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这个过程而且仍在继续。”
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
的共生体,②: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③,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
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借助造物主之手,让他来给生命
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最初的生命从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
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这个过程而且仍在继续。
B.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无数个美
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C.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最初的生命从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无数个美
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这个过程而且仍在继续。
D.就在地球不停地按照固定的法则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
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字。
【答案】21.B22.(1)还被广泛误读
(2)我们都是一家人
(3)而是让每种生物都找到自己世界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不停地”应修饰“转圈”。
二是中途易辙。“地球就在不停地按照固定的法则转圈的过程中”的主语是“地球”,语意未完,后文
主语却变成了“最初的生命”。可以把“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改为“就在地
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使之成为状语;“最初的生命从那个简单的开始”改为“生
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使“生命”成为主语。
三是语序不当。多层定语语序不当,“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改为“无数个美丽而又奇异的新
物种”。
四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这个过程而且仍在继续”改为“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51T 1532-2012 金针菇菌种规范
- DB51T 1164-2010 辐射松造林技术规程
- (规划设计)透视荧光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建塑木托盘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水溶性功能肥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耙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幼儿园气球跳舞课程设计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格列齐特胶囊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机械课程设计曲轴
- 2024-2030年增压油水分离器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毛选读后感课件
- 最新人教版物理9年级第20章第4节《电动机》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美的空调制造工艺手册
- 《三气周瑜》儿童故事绘本ppt课件(图文演讲)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课件
- 新进教师信息登记表
- 防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 统计信号分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用爱心说实话【经典绘本】
- 《小花籽找快乐》课件
- 基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