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一、课前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同辈、父辈、祖辈受教育情况,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探索问题,获得新知,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学生能熟悉我国教育发展的曲折过程。(2)理解:通过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初步理解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并最终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3)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过程与方法(1)深刻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后的观察、发现,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3)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回放,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的探索。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四、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景再现法。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政新闻: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并发表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讲话。新课学习教师:介绍课标要求和整合后的整课结构线索——关于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四个层面的问题(一)、背景;(二)、措施;(三)、趋势;(四)、评价(一)、背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四个方面分析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动因。1.政治:社会性质的历史性巨变2.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3.文化:民族传承和近代史教训4.对外: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担当(二)、措施教师:引导同学从四个方面理解新中国为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扫盲教育;2.义务教育;3.高等教育;4.“法治教育”。每个措施主要从特征和成果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突出史料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信息等概括归纳知识和结论,培养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历史思维品质。教师:在学习扫盲教育问题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扫盲教育针对的对象和长期坚持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的认识到文盲的概念已经在当今有了新的内涵,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应该得到树立。(“传统文盲”到当下的“功能型文盲”的变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然后结合我校实际图片,加深学生对扫盲教育的认识。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这一措施时,突出强调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义务教育法》及其逐步落实对有效保证我国基础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关于高等教育的学习,引导学习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给的提示阶段划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具体时期经验教训教师:通过影视剧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高考制度恢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迫切性和重大历史意义。通过典型试题进行知识点回扣和巩固1.1977年冬,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根据实际情况,党中央同意当年高考由各省自主命题。当年安徽省的语文作文题是两道(考生自选一道),题目分别是《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和《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材料能够反映出A.“两个凡是”的理论禁区开始被打破B.党中央从教育领域启动权力下放探索C.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仍然被鼓吹D.当时的高考试题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指导学生有针对性训练的对材料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拆解整合,讲一下“法治教育”,突出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逐渐走上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良性态势,稳定有序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丰硕的成果,“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了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层面发展和完善。(三)、趋势教师:这一问题以学生课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汇报的方式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性的新课改理念。由学生研究小组代表进行演示,然后教师点评总结。(四)、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件的史料信息从成就与不足两个层面客观评价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指导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表述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及历史性,从根本上服务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和高考试题的有效应对。教师:课堂小结。突出两个层面的总结认知:首先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探索中曲折前进,其次就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阶段发展特征明显,教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我们政治制度的有序稳定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课后巩固练习2.19世纪晚期中国开始出现一批大学:燕京,辅仁,东吴,齐鲁,圣约翰,震旦,岭南,雅礼,金陵,之江……它们普遍有西方教会背景,校名富于个性且名震一时,但最终都在历史的巨变中消失。结合所学,有关上述大学的评述符合史实的是A.这些大学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地方色彩B.这些大学在国民大革命运动中曾遭停办C.新中国初期这些大学以撤并的方式终结D.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了这些大学的建立教师:讲解解题技巧:注意时空定位,注意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尺度。教师:进一步的追问反思,读书是否真的无用吗?切实做好教育工作,加强学习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对实现人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不要以偏概全,为自己的消极人生态度找借口。六、板书设计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学生自然普遍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我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因此,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某些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策:通过课前学案导学,加强学生对教材背景知识及总体结构的了解,同时通过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形式,使抽象的历史更加形象、生动,用鲜活的历史细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和提高其“论从史出”和辩证评价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效果分析】了解教育走过的曲折弯路,方能深刻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通过课前学生自己对同辈、父辈、祖辈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更能对这本节课主题含义有深刻的理解,也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探究主体作用。教学中,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很多“问题探究”,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以课前学案导学自主学习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掌握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受到历史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本节课充分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展示自定义音乐、图片、视频等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接受效果较好。随堂练习注重基础知识,紧扣课标,又紧密联系高考,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教师强调通过找关键词作答的答题技巧。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本课承接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下节课(29课)讲新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以及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并能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扫盲教育”,主要探讨了建国初扫盲教育的地位和必要性,以及扫盲教育采取的措施和成果。第二目“义务教育”,介绍了义务教育的地位,以及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成果。第三目“高等教育的发展”,介绍了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模式,以及对中国教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为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理解,授课时注意本课与必修一第22课和必修二18、19课的联系,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思考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辨明思想文化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对本课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整课结构线索——关于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四个层面的问题,即一、背景;二、措施;三、趋势;四、评价一、背景1.政治:社会性质的历史性巨变(民主性、人民性)2.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3.文化:民族传承和近代史教训(实现民族的复兴)4.对外: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担当(呼应联合国倡议)二、措施1.扫盲教育;2.义务教育;3.高等教育;4.“法治教育”。三、趋势四、评价综上所述,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评测练习】【随堂练习】1.1977年冬,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根据实际情况,党中央同意当年高考由各省自主命题。当年安徽省的语文作文题是两道(考生自选一道),题目分别是《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和《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材料能够反映出A.“两个凡是”的理论禁区开始被打破B.党中央从教育领域启动权力下放探索C.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仍然被鼓吹D.当时的高考试题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19世纪晚期中国开始出现一批大学:燕京,辅仁,东吴,齐鲁,圣约翰,震旦,岭南,雅礼,金陵,之江……它们普遍有西方教会背景,校名富于个性且名震一时,但最终都在历史的巨变中消失。结合所学,有关上述大学的评述符合史实的是A.这些大学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地方色彩B.这些大学在国民大革命运动中曾遭停办C.新中国初期这些大学以撤并的方式终结D.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了这些大学的建立【高考真题】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4.(2008·海南单科·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5.(2007·全国文综Ⅱ·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问题:1、学习必修三文化内容,与政治、经济知识的联系不够。2、学生审题方面存在问题,今后仍需加强训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反思本课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内容,与新中国科技、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节课的处理情况。一、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挖掘教学资源。在授课前,让学生参与调查同辈、父辈、祖辈的受教育程度活动,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资源,理解本课主题的意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汇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引导性的新课改理念。二、注重唯物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在必修一、二相关专题中,从“以俄为师”到苏联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影响,再到改革开放的“去苏联模式化”,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在苏联模式的轨道上走得更远。将教育与这一线索联系在一起,是深入教学的钥匙,因此授课时,注重本课内容的前后关联,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思考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辨明思想文化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四个方面,分析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动因,每个措施主要从特征和成果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突出史料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信息等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