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照经济开发区中学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课题:《木兰诗》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重难点】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互文、顶针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法】1、朗读教学法2、追踪分析法3、点拨互动法【学法】1、勾画圈点法2、分组讨论法3、自主探究法4、悬念解疑法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播放豫剧《花木兰》,大屏幕显示歌词,学生跟着一起唱和。随后师引导:“‘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世代出英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花木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巾帼英雄。”(一)资料助读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形成于民间,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2.《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3.理解诗歌要把握:①诗词中的形象;②诗词的基本内容;③作者的感情倾向;④作者的审美情趣;⑤诗词语言的凝练。(二)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生齐诵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二、我诵读(诵读小贴士:1.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2.体会诗歌的内容大意;3.注意轻重音,学会朗读的技巧)第一步:生先自读,随后找一两个学生读,明确下列字的读音,正音机杼()可汗()

辔()头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旧时裳()第二步,生自读,随后找六个学生每人一段或两段朗读课文。第三步,师点评,找出不足指导朗读,听范读。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语气沉重,节奏缓慢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旦、暮”重读。“不闻、但闻”重读,两句要前轻后重,读出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动词要读得响亮,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第四步,师生合作,每一排作为一组,练习第3段,感受诵读的魅力。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三、我明意1.先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释下面划线的部分问女何所忆()从此替爷征()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不用尚书郎()出门看火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注意下面句子的理解类型一:以提问学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理解引出互文用法(互文,指一联中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师生共同找出诗文中互文用法的句子并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类型二:师展示顶针句型并找出文中所有的顶针的句子(顶针,前一句句尾的尾字作为下一句句首的首字。)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四、我感悟1.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诗主要内容2.诗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情节:详略替父()——()写出征()——()写征战()——()写凯旋()——()写还乡()——()写思考: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详略的?①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②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3.我欣赏:你能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用“我从文中_____读出木兰_____”的句式说一说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吗?生找、分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于担当,孝敬父母“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思念亲人、恋家的女儿情怀“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爱红装,突出女儿情怀“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突出木兰的聪明机智,谨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建功之多、功劳之大最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说出是“侧面描写”的描写手法师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木兰的形象:上联:既有女孩的勤劳善良,美丽可爱下联:又有男儿的勇敢善战,豪迈气概横批:巾帼英雄形象4.合作研讨:《木兰诗》为何能流传一千多年,深受人们喜爱?《木兰诗》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英勇征战,凯旋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不朽的女性形象。木兰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她把对国家的爱与对亲人的爱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果敢、坚强、渴望和平的优秀品质。五、我收获

1.木兰以柔弱之躯,扛起了家国大业,我们深深为之折服,面对这样的木兰,你一定有话想要对她说,请你为她写一则颁奖词吧。2.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师展示秋瑾、穆桂英的故事。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用自己的话扩写或者续写花木兰的故事;3.搜索更多关于巾帼女英雄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木兰诗》效果分析:1.“诵读”没有贯穿课堂始终,阅读指导不到位。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做的不好。在朗读中概括情节、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做好朗读指导,在这堂课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本来是选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的,但由于设备原因没能在课堂上播放,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2.在这堂课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的太多,学生显被动,大部分学生也显拘谨,课堂气氛显沉闷;

3.本堂课上完以后,我自己也感觉重难点不够明确,学生全盘接听,也没有分好哪里是重难点。4.在引导学生分析木兰的女儿情态的形象的时候,效果还算是比较好的,学生有认真思考,也能领悟到木兰这位“女”英雄相对于男英雄的独特特点这算是本堂课最好的一个小部分吧。《木兰诗》教学反思:1.“诵读”没有贯穿课堂始终,阅读指导不到位。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做的不好。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本来是选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的,但由于设备原因没能在课堂上播放,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2.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显被动,部分学生略显拘谨;

3.本堂课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略显紧张,重难点不够明确,有些面面俱到。4.课文讲解完了教师再点拨、总结一下效果会好一些。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认真研究教材,深挖教材,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分析上也不必过细,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木兰诗》课堂练习: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_______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本文与《

》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课文结尾段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面划线的部分万里赴戎机()木兰不用尚书郎()策勋十二转()出门看火伴()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5..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赞颂木兰建功之多,功劳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课标分析《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阅读浅显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养成要以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通过反复阅读之后逐渐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木兰诗》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充满传奇色彩。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同《孔雀东南飞》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