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_第1页
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_第2页
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_第3页
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_第4页
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概述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邱兆仑2005年9月人类在同传染病的斗争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许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被称之为“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而随着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升高,“处于第二次卫生革命”的说法取得了共识。当前,“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不断出现”,已成为预防医学界专家、学者的基本共识。前言

WHO《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WHO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全球警惕,采取行为——防范新发现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概念

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

新发传染病:新发生的、新变异的、新传入的传染病。——解放军302医院姜素椿教授

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新出现的传染病;过去已存在的传染病,但发病增高或/和范围扩大;原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由于公共卫生措施不当又重新出现。——广东省疾控中心许锐恒教授根据疾病在人间存在的历史及被发现的过程,以下三类均属于新发传染病:—疾病和综合征早已被人们所知,但并未被人们认识为传染病,因发现了相应的病原体才被确认为传染病。(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突发性玫瑰疹等)—疾病在人间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后来才被发现和鉴定。(如军团菌病、莱姆病、人埃立克体病、丙肝、戊肝、输血后肝炎等)

—某些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如艾滋病、O139型霍乱、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SARS等)七十年代新发现的传染病序号发现年病原名称疾病名称传播途径11972萼(杯)状病毒

腹泻(暴发)经消化道传播21973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经消化道传播31975星状病毒腹泻(暴发)经消化道传播41975微小病毒B19红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垂直感染51976隐孢子原虫急、慢性腹泻粪-口传播,饮用水污染可致暴发61977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与病人血液、分泌物接触传播71977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呼吸道传播、恙螨叮咬等8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空调系统污染、吸入病原体91977空肠弯曲杆菌空肠弯曲菌肠炎粪-口途径101977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经血、血制品,亦可经生活密切接触和围产期传播111980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经血及性传播,垂直感染八十年代新发现的传染病序号发现年病原名称疾病名称传播途径121981产外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接触传播131982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Ⅱ型毛细胞白血病经血及性传播,垂直感染141982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出血性结肠炎食用被污染食物传播15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蜱媒传播16198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经血及性传播,垂直感染171983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病经消化道传播181983肺炎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病经呼吸道传播191984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东方斑点热蜱媒传播201985比氏肠细胞内原虫顽固性腹泻消化道传播211986卡曼环孢子球虫顽固性腹泻消化道传播22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可能为呼吸道传播231988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主要经血和性传播241989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粪-口传播251989查菲埃立克体人埃立克体病蜱媒传播261990人疱疹病毒7型发热皮疹重型感染呼吸道传播九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1)序号发现年病原名称疾病名称传播途径271991脑细胞内原虫角结膜炎和弥漫性感染消化道传播281991巴贝西虫新种非典型巴贝西虫病蜱媒传播291991Guanarito病毒委内瑞拉出血热动物源性、接触、气溶胶传播301992O139霍乱弧菌O139霍乱消化道传播311992巴尔通体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瘤病被猫抓、咬传染321993辛诺柏病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呼吸道传播331993家兔脑胞内原虫弥漫性感染性疾病消化道传播341994Sabia病毒巴西出血热接触野生啮齿动物传播351994马麻疹病毒间质性肺炎、无菌脑膜炎与感染动物粪便、尿接触传染361995人疱疹病毒8型卡波济肉瘤、体腔淋巴瘤经血液、性接触传播37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381996牛海绵状脑病毒疯牛病食用感染动物内脏等391997TT病毒输血后肝炎(TTV)经血液传播401997禽流感病毒人禽流感经呼吸道传播(气溶胶)序号发现年病原名称疾病名称传播途径411999尼帕病毒病毒性脑炎与感染动物粪便、尿接触传染421999SEN病毒SEN病毒性肝炎经血液传播432001汉坦病毒突变型肺综合症积水病鼠类动物源性、气溶胶传播442003SARS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经呼吸道传播九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2)传染病的共性知识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三要素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流行的二因素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原则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可分为10类:1.病毒(virus)2.支原体(mycoplasma)3.衣原体(bacterium)4.立克次体(rickettsia)5.细菌(heredity)6.螺旋体(spirochete)

7.放线菌属(Actinomyces)8.真菌(fungus)

9.寄生虫(parasite)10.朊毒体(prion)

有关病原体的基本概念

1.传染力:是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2.致病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也就是感染者中成为临床患者(显性感染)的比重。

3.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4.毒力:表示发生疾病的严重度。毒力以严重病例数或致死数与所有病例数之比作为测量指标。

5.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条件或遗传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特征(生物学结构和遗传特性)改变。如耐药性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等。

6.侵入门户:病原体侵入机体有一定的“突破口”—侵入门户,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适应的结果。从概念上说,是指病原体能从该处进入机体并能存活、繁殖的部位。

7.

机体内定位: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某些器官或组织中生长繁殖良好,这些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种病原体的定位或靶器官。二、感染过程的三要素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感染过程的三大要素,也是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病原体环境宿主疾病

病原体

造成感染的病原体必须是活的、足够数量的、具备侵袭力或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引起机体细胞病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病原体进入细胞内,直接引起细胞死亡;2.病原体释放内毒素或外毒素杀伤细胞,或释放酶降解组织成分,或损伤血管引起缺血性坏死;3.病原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进而由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组织损伤。

一般说来,病原体都具备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致病性:

病原体致病性的高低,与其在机体内繁殖、扩散的能力,对机体组织损伤的程度,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以及毒力因子强弱等特性有关。

免疫原性: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病原体本身或/和其内外毒素作为抗原物质,使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宿主

宿主是指病原体赖以生存、繁殖(复制)、扩散的人或动物机体。宿主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免疫力),主要是通过免疫屏障来实现的,它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两种类型。

天然屏障:皮肤、粘膜、酶、分泌物等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与抗性物质:吞噬系统,补体、干扰素等体液因子

体液免疫(B细胞):IgM、IgD、IgG、IgE、IgA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CD4+、CD8+,NK(自然杀伤细胞)

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理:1.阻止病原体粘附于细胞膜上(阻断受体);2.防止病原体在细胞间传播;3.增强抗感染的调理作用;4.增加免疫性溶解作用;5.中和毒素;6.协同抗体直接杀灭病原体或受感染细胞;7.免疫记忆;8.激活吞噬系统。

但在自然感染中,机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造成免疫病理,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而成为免疫性疾病。

特异性免疫标志的意义:

1.IgM和IgG特异性的IgM和IgG是体液免疫中最主要的两种抗体。初次感染早期(第4~7天)产生IgM,快速升高,持续数周后逐渐消退,然后出现IgG,且能持续很长时间。再次感染由于免疫回忆反应,IgM的出现是瞬间即逝且为低滴度的,而IgG也可在感染的早期出现。

感染初期和恢复期双分血清抗体滴度检测,若呈4倍以上增长,即可诊断感染;可根据IgG出现时间,有助于区别3个月内的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2.IgAIgA抗体可对粘膜表面的病原体产生中和作用。同时B淋巴细胞还可通过粘膜分泌IgA(即SIgA)产生局部免疫,对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局部粘膜的病原体入侵起到防御作用。

3.IgEIgE与过敏反应有关,也有是对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标志。4.CD4+CD4+T淋巴细胞可激活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T细胞,从而促进免疫反应。5.CD8+CD8+

T淋巴细胞可溶解带有外来蛋白质的细胞或病毒,同样这类细胞也能通过抑制效应细胞的活性来调控免疫。6.NK自然杀伤细胞(NK)可调节细胞免疫;还具有表达IgGFc蛋白的特异性受体;在一定条件下分泌г-干扰素,杀灭受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的细胞等特异性功能。环境

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宿主(人或动物),也能促使病原体的结构或生物特性发生变异。传染病宿主易感病原体变异媒介改变人口/行为改变技术/工业改变生态环境改变国际旅游/贸易公共卫生措施破坏生物武器/恐怖生态环境改变影响传染病发生举例环境改变疾病举例作用途径

筑坝运河灌溉血吸虫病螺类栖息人类接触

疟疾蚊孳生地蠕虫病潮湿土壤/接触幼虫

城市化人口聚集霍乱卫生设施/状况水污染

登革热废物水容器伊蚊孳生

迁移新居住地疟疾孳生地/媒介易感人群重新造林莱姆病蜱类户外暴露降雨增多裂谷热积水/蚊孳生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实际上是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适应和相互斗争的过程。由于两者之间的适应程度和“力量对比”不同,因而导致产生各种结局不同的感染结果。这类“结果”通常称之为感染谱。

感染谱一般可分为五种不同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清除病原体。如霍乱弧菌经口感染时,有可能被胃酸杀灭。但暴饮暴食时,胃酸浓度被稀释,屏障功能丢失而使霍乱弧菌经胃肠粘膜侵入。

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作用。可由原有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获得的免疫功能,而使机体免受感染。如麻疹自然感染或疫苗免疫后,一般都可得到有效的保护。2.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者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亚临床感染),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方面的改变(如脊灰、乙脑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

当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感染者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菌痢、白喉、流脑),他们可向外排出病原体,称为健康病原携带者。3.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状态是指不显示临床症状,而能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主要是无症状携带和恢复期携带两种。

某些传染病在显性感染的潜伏期和恢复期会有病原携带状态;如果传染病患者未能得到彻底治疗,会成为病后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称之为慢性携带者(常见的有伤寒、乙肝等)。4.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保留或寄生在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能力难以清除病原体,但可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也不向体外排出病原体。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痢疾、结核等。5.显性感染

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或/和由其引发的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在所有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一小部分,如同“冰山一角”。只有麻疹、天花、水痘等少数传染病的感染以显性感染表现为主。有些传染病显性感染后,感染者能获得巩固的免疫(如伤寒、麻疹、乙脑),极少发生第二次感染。但也有一些传染病(如菌痢)的感染者,其病后免疫并不巩固,容易再次被感染而发病。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存在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是活的病原微生物,任何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只有发现和确定了病原体,才算圆满完成对某一传染病的定性认识,也才能更深一步深入研究该病的特征和防治对策。

2.具有传染性传染病能在宿主之间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播。3.具有特定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可根据疾病的发病率(罹患率)、病死率的三间分布来进行描述与分析。

三间分布:地理分布—描述病例发生的地区分布、集聚现象等特征;时间分布—按病例发生的时间顺序,描述病例集中趋势;人群分布—描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免疫史等特征。4.产生免疫反应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包括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可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属于自然自动免疫。这种特异性免疫由于病原体不同、机体的免疫反应状态不同,其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也是不同的。有些传染病几乎可达到终身免疫(如麻疹),但有的还可再次感染。关于“再次感染”的几种现象:

1.再感染—某种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感染。(如菌痢)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而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痢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该病原体再度出现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如伤寒)

4.再燃—临床表现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的为伤寒)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主要与机体感染病原体的数量、在体机内的繁殖时间、病原体入侵门户、在体内定位、病原体到达靶器官的途径等有关。1.病程发展的四个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同传染病或同一种传染病的各个病人,其潜伏期可各不相同。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最短、最长、平均潜伏期的大致范围。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可相差很大,短的数小时至数天,长的可达几年或十几年。

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和追溯暴露(环境)因素。

2.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检疫、留验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或可按最长潜伏期确定。

3.可以确定接触者应急免疫接种时间及作用。如麻疹流行时,易感者若接触病人后3天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有可能获得免疫预防。

4.可以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当控制措施采取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发病下降,甚至没有续发病例,则提示已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

5.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迅猛,常呈暴发性流行;而长潜伏期传染病的流行波持续较长。

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的消除。只要传染源消除了,采取了终末消毒措施,并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包括新感染者),才能宣布疫源地已消除。前驱期:前驱期是指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1~2天。在前驱期内,患者可呈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前驱期的临床表现,对于流行地区早期症状监测、对早期病例搜索很有价值。如在流脑局部暴发地区,有些病例在前驱期已出现少数瘀点,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如及早隔离和救治这类病例,对控制发病和降低病死率有一定的价值。发病期:发病期(也称临床症状期、极期),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此时,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复制)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

病程进入发病期后,某些特异性症状、体征先后陆续出现,可以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按照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对该病作出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诊断。发病期的长短,与救治是否及时、疾病严重程度、机体基础状况等有关。恢复期:恢复期是指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机体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机体功能逐渐恢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一个表现过程。

大多数患者经过恢复期后转归为痊愈,少数可转为慢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或留有后遗症(如脊灰);也有的可复发(如痢疾、伤寒);也有的可再燃(如伤寒),但引起复发、再燃的传染病相对较少。

传染期:

传染期即传染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即使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例其传染期也未必完全相同。传染期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

传染期短的疾病,所引起的续发病例往往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间隔期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会陆续出现,延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最重要依据。2.常见的临床表现

1.发热:为传染病的共同表现,但由不同传染病引起的发热程度、热型也不同。

2.皮疹: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玟瑰疹、瘀点、瘀斑、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

3.全身表现: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

—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3.症状鉴别诊断

从传染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考虑,可将各种感染症按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鉴别(包括与非传染病鉴别)。

常用的“症状—病原”鉴别有:

①不明原因发热(主要是根据热程分类);

②有淋巴结肿大(包括局部特定部位淋巴肿大与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分类);

③有皮疹伴(或不伴)发热,包括瘀点(斑)、斑疹性皮疹、泡疹与脓疱疹分类;

④发热伴腹泻(包括大便中有无白细胞及分类状况);

⑤发热伴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脑脊液检查细胞数、糖、蛋白的不同分类);

⑥发热伴呼吸困难(包括各种急性肺炎、痰检测等);

⑦脾肿大;

⑧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累及单一关节与累及多个关节的分类);

⑨免疫缺陷者所感染的病原分类;

⑩感染性菌尿与脓尿病原分类。

WHO所推荐的《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为我们进行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学疫情诊断给予了有益的启示。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1)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1.无特征性皮疹的全身发热性疾病突然或逐渐发病,伴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偶尔有胃肠道症状;无确切定位,偶尔有多淋巴结炎,关节炎;可能再发和复发。

1.1所有气候: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热,布鲁氏病,流行性肌痛,钩端螺旋体病,非肺炎性军团病,伤寒副伤寒,战壕热,旋毛虫病。

1.2温暖气候或季节:急性血吸虫病,登革热,中暑,疟疾,回归热,裂谷热,白蛉热。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2)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⒉发热性皮疹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全身性皮疹(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或皮疹定位在皮肤和/或粘膜的某些部位;假如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

2.1一般性皮疹(斑疹或紫癜):肠道病毒发疹热,传染性红斑,麻疹,脑膜炎菌菌血症,鼠咬热,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斑疹热群(南欧斑疹热,落矶山斑疹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斑疹伤寒(地方性、流行性,恙虫热)。

2.2一般性皮疹(泡疹或脓疱疹):猴痘,立克次体痘,天花,水痘。

2.3局部性红斑(任何部位):皮肤炭疽,麦地那虫病,肠道病毒泡状胃炎伴有皮疹,慢性游走性红斑(由burgdorferi螺旋体引起),疱疹病毒齿龈炎,粘膜及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痘病毒局部皮肤感染。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3)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⒊发热性出血性疾病(出血热)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3~5天后的第二阶段伴有皮肤出血(瘀斑,瘀点,穿刺有分泌物),内出血(阴道出血,欧血,柏油样大便,血尿),偶尔有黄疸,有或无末梢休克综合征。

3.1蚊虫传播:切孔肯亚出血热,登革热,黄热病。

3.2蜱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热,鄂木斯克出血热。

3.3啮齿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阿根廷玻利维亚出血热,拉沙热。

3.4病媒不明:埃波拉及马尔堡病毒病。⒋发热性淋巴腺病

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局部或全身性腺体肿大。

4.1全身淋巴腺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巴尔通体病,丝虫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体病。

4.2局部淋巴腺病:r-疱疹病毒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鼠疫,土拉伦斯菌病,非洲锥虫病。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4)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⒌发热性神经系统疾病偶尔发生,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脑膜炎体征,脑炎、麻痹。

5.1瘫痪:肠道病毒性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

5.2脑膜炎:血管圆线虫病,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嗜血杆菌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腮腺炎。

5.3脑炎: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脑炎,新型隐球菌病,病毒性脑炎,李士特菌病,由各种传染性因子引起的脑膜脑炎,狂犬病。6.发热性黄疸初期伴有全身性症状(见综合征1),但也可能没有;黄疸;若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初期伴有全身性症状(见综合征1),但也可能没有;黄疸;若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7.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疲劳、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脓痰或血痰。

7.1上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鼻炎,支气管炎,白喉,肠道病毒性淋巴结咽炎,肠道病毒性水泡状咽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百日咳,链球菌性咽炎。

7.2下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肺炭疽,细支气管炎,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病,流感,军团菌病,类鼻疽,饲鸟病,肺鼠疫,细菌性肺炎,霉浆菌属引起的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其他传染因子引起的肺炎,病毒性肺炎,Q热,结核病。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5)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6)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⒏发热性胃肠道疾病无全身症状或症状较轻,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伴有或不伴有粘液、血;偶尔伴有神经系统的体征和症状(见综合征5)或伴有皮疹(见综合征2)(注:食物中毒可能无发热)。

8.1腹泻:急性病毒性胃肠病,小肠弯曲菌肠炎,霍乱(非01型霍乱弧菌性肠炎),寄生虫引起的腹泻,肠道杆菌属引起的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沙门氏菌病,旅游者腹泻,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

8.2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炭疽(罕见),志贺氏菌痢疾。

8.3其他:异尖线虫病。综合征特征对应的疾病⒐非发热性疾病有以上综合征的一些体征和症状,但不发热。

9.1皮疹:皮肤型利什曼病,孢子丝菌病,游泳者皮炎,游泳池相关皮炎,雅司病。

9.2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Reye’s综合征,破伤风。

9.3呼吸系统疾病:肺吸虫病。

9.4胃肠道疾病:结肠袋纤毛虫病,毛细血管炎,霍乱(流行性霍乱弧菌O群),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贾第鞭毛虫病,肠道血吸虫病。

9.5由下列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腊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物,副溶血性弧菌。

9.6黄疸:片吸虫病。

9.7结合膜炎:急性细菌性结合膜炎,腺病毒结合膜炎,衣原体结合膜炎,肠道病毒出血性结合膜炎。

9.8泌尿道疾病:泌尿道血吸虫病。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7)六、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即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病人: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并不断排出体外,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包括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受感染的动物: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约90种。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

①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

②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

③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为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

④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主要由动物传播的传染病举例

动物传染源

传播的主要传染病牛、羊炭疽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马、驴、骡炭疽病、放线菌病、马鼻疽猪钩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旋毛虫病、猪链球菌病狗狂犬病、黑热病、钩体病、蜱传班疹伤寒、空肠弯曲菌肠炎猫狂犬病、弓形体病、空肠弯曲菌肠炎、猫抓热狼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啮齿动物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兔热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家禽和野禽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鹦鹉热、空肠弯曲菌肠炎、禽流感2.传播途径(Modeoftransmission)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蝇、吸血的昆虫、日常生活用品、手、医疗器具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因素)。传染病传播的四种模式人人人人人间传染病媒介媒介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媒介媒介动物动物动物动物人人人畜共患病各种传播途径及其特征经空气传播根据含有病原体的传播颗粒大小,可分为气溶胶、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等多种形式。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气溶胶传播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悬浮于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一种溶胶,通常为<100um的微小颗粒。气溶胶传播是传染病传播、流行中的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在防范医院内感染、生物恐怖事件中占有重要位置。

气溶胶传播有如下特点:

(1)任何物理振动均可产生液态或固态的气溶胶,固态半固态的气溶胶粒子在环境中不易衰减,有些甚至沉降地面后可以再扬起(再生),因此在传播中意义更大。

(2)1~5um大小的气溶胶粒子经呼吸道吸入可以直接到达肺泡管与肺泡。在这一部位,由于没有纤毛上皮细胞的清除作用,更容易实现感染。只要攻击数量足够大,原来不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也可经此途径传播。(3)有些固态气溶胶因为不会蒸发,在大气回流的作用下、或经飞禽等携带,可达数公里、数十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传播。(4)经气溶胶传播的病原体,一般对外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含有机质多的气溶胶中。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传播途径易于实现,传播广泛,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集体单位,常可引起局部暴发。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3.低龄儿童中多发,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4.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如防护不当,可发生医院内感染。5.在缺乏疫苗特异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可有周期性流行。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又可分为经饮用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类。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其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饮用水污染可分为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污染,水源、管网和二次供水污染等。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的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2.在水源经常受污染区域,病例常年不断。3.如水源为偶而一次污染,病例时间分布则可呈现同源一次暴露的暴发流行的特点。4.如水源污染有多种病源,则一次暴露后依各病种的潜伏期长短呈现时间先后不同的流行时间分布曲线。5.除哺乳婴儿外,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差别不大;但与饮用、洗漱生水的习惯、用生水制作直接入口食品的方式有关。6.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经一个潜伏期,暴发或流行一般即可平息,但也有可能出现水型暴发后的接触传播方式的流行。

经疫水传播:

当人们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并与其职业有关。2.呈地方性或季节性,发病与疫水中病原体多寡有关。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4.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行。5.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防制发病。

经食物传播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传播疾病的食物可分为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和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两类。

(1)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

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

(2)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2.易呈暴发,累及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暴发即平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下列两类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猫抓热、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作用。间接接触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2.无明显的季节性。3.流行过程缓慢。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5.通过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实施隔离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可以减少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

(1)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并在其体内感染、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主要疾病举例

节肢动物病种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登革病白蛉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蚤鼠疫、鼠型斑疹伤寒虱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蜱森林脑炎、蜱传回归热、埃立克体病、Q热、兔热病恙螨恙虫病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2.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经土壤传播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直接或间接污染;因对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埋葬不妥而污染;某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获得感染。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和防护等。垂直传播

孕妇在产前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胎儿的过程称为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1.经胎盘传播: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例如艾滋病、风疹、水痘、麻疹、肝炎脊灰、柯萨奇B族、腮腺炎及巨细胞等病毒)。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上行到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艾滋病、乙肝、疱疹病毒及淋球菌等)。医源性感染和经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的传播。

消毒不严的内窥镜、牙科器具、针具等器械或材料传播;使用受污染的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或采用已感染有病原体的器官作移殖、血液透析等造成的传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疟疾、梅毒等经血传播最为严重。日常生活中纹身、剃须、共用牙刷及静脉吸毒也均可引起经血传播。重视多途径传播的意义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结核、炭疸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也可经皮肤传播;艾滋病既可经血液、又可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之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针对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以及对人群进行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判定。3.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增加: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来自母体的抗体消失、获得性免疫尚未形成,因而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

2.易感人口迁入: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后,使该地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5.预防接种质量不高,免疫失败致使易感人群增多。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最经济的方法。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多数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传染病流行后,有相当的个体成为隐性感染者,同样获得免疫力。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当人群中的免疫个体足够多时(建立了免疫屏障),尽管尚有一定比例的易感者存在,但易感个体“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感染个体(或其他疫源)时,其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从而阻断了传染病的流行。七、传染病流行的二因素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气候与地理因素尤为重要。

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传染源,对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更大;季节变化、洪涝等灾害可直接影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寒冷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2.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防疫工作、社会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社会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而影响疾病流行的整个过程。

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既有促进作用亦有阻碍作用。八、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原则

1.传染病诊断原则:

(1)要强调早期诊断:包括疾病与病原学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危象的早期诊断。

(2)要有全面的资料: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三个方面资料齐全,并注意鉴别。(尤其是对缺乏流行病学资料的传染病个例,或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与传染病相似的其他疾病,要防止漏诊与误诊)。

(3)严密的医学观察:遇到散发传染病或发病初期病例,其临床表现尚缺乏特异性指征时,必须强调对病人作细致的留验观察,包括必要的体检,疑难病例及时会诊。

(4)创造条件开展病原学检测诊断:病原学诊断一般是确诊传染病的必备条件。目前病原学诊断常用的有以下五个方面技术:—实验室病原体镜检;—病原体分离培养鉴定;—病原体生物特性的核酸序列测定;—病原体生物特性抗原的检测;—感染病原体后的特异性抗体检测。

2.传染病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针对所有传染病最基本的诊疗原则,其目的是控制传染源、减少病残率、降低病死率。具体地说,传染病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治疗;—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抗休克、DIC处理、特异性症候群处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治疗。3.传染病预防控制原则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原则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依靠科学、依法防治,加强监测、因地制宜,制定规划、综合防制。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原则是: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力争不发生二代病例。

传染病预防控制必须讲究对策(战略)与具体措施(战术)。针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突发疫情,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专业队伍、加强物资储备等,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病人:对传染病病人要依法管理,整个传染期都应隔离。

(2)病原携带者:餐饮、托幼、服务行业工作的伤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须调离工作岗位,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痢疾病原携带者严禁献供血。

(3)密切接触者:凡是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或留观。甲类—强制管理、乙类—严格管理、丙类—监测管理检疫、留验和医学观察广义的检疫是针对传染源和病原体的检测措施。在流行病学中,检疫是针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留验观察与医学观察的统称。检疫期一般为最后接触日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依据所检疫传染病在潜伏期有无传染性、及危害大小,对密切接触者可分别选择留验与医学观察。

留验是隔离观察,而医学观察者可以正常活动。两者每天都需接受体检和医学询问。某些传染病的接触者,在必要时还可有选择地进行化学药物应急预防、疫苗应急预防、病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卫生学处理。

(4)动物传染源: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高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可在捕杀后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危害不大、或经济价值高的动物传染源,应严格隔离治疗,并对周围相关动物实施检疫,开展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疫源地)必须作消除和杀灭病原体的处理。

(1)肠道传染病:对粪便、水源及污染物品、场所环境作消毒处理。

(2)呼吸道传染病:在做好环境场所物品消毒的同时,还应重点做好通风和空气的必要消毒。

(3)艾滋病等经性、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要大力推荐使用安全套,杜绝共用注射器;严格医疗机构消毒和血源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

(4)鼠传与虫媒传染病:重点是杀虫、灭鼠,消除孳生地,使之不致传播疾病。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1)实施扩大免疫策略:强调建立巩固的人群免疫屏障。疫情发生后应科学运用应急接种。

(2)药物应急预防:一般仅限于传染性强、危害大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实施口服药物预防。大规模的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持久,易产生耐药性,不宜推广。

(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疫源的所有工作人员应使用防护用品。

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践中,除了上述针对三个环节的措施之外,宣传教育、健康促进,疫情监测、疾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护等等,都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疫源地与流行强度

疫源地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隔离、死亡)或已不再排出病源体(彻底治愈)。(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或消除了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3)在采取防制措施后,传染源波及范围的内所有易感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无新感染者。流行强度

(1)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或国家其发病率维持在历年水平。一般多用于县以上的范围。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

(2)暴发: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期内发生多例相同疾病,并有相同的暴露源或感染途径。

(3)流行: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4)大流行: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它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三级预防的原则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三早+二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再加上早报告、早隔离;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定期随访。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联系电话:0579-23389792338931电子信箱:jhcdcfyk@谢谢观看/欢迎下载BYFAITHIMEANAVISIONOFGOODONECHERISHESANDTHEENTHUSIASMTHATPUSHESONETOSEEKITSFULFILLMENTREGARDLESSOFOBSTACLES.BYFAITHIBYFAITH第三节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书法大家启功自传赏析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赏析】寓幽默于“三字经”,名利淡薄,人生洒脱,真乃大师心态。1.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表现的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2.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3.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考点一分析文体特征从哪些方面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一、选材方面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

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

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

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知能构建]二、组材方面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

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

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

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三、句段作用和标题效果类别作用或效果开头段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明情感。结构: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与下文某处文字呼应,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与结尾呼应。中间段内容:如果比较短,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照应下文;如果比较长,它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结构: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启发思考。结构: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标题①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表现了传主的精神或品质。④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⑤运用修辞,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四、语言特色角度分析鉴赏传记的类别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语意和句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修辞的角度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语言风格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即学即练]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1.一般和具体结合我们在对文本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富有个性的“具体”的特征。[思维建模]分析文体特征2要领2.注意效果解读

分析文体特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而必须懂得去对它们做“效果”分析。对“效果”的分析不外乎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采用这样的方式会给他的表达带来怎样的好处;二是从阅读者这个方面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咀嚼经典高考题目提升审题答题技能高考曾经这样考品答案,悟技巧,不丢分1.(2014·辽宁卷)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4点给6分)2.(2013·福建卷)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那一种遥远的幽默》)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2012·新课标全国卷)12(1)选项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谢希德的诚与真》)本选项考查对文体特征的理解,涉及文章的选材、文本的主要内容与主题等内容。(正确选项,3分)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达技巧比较接近于小说和散文,可以说文学类文本的表现手法都与传记相通。由于传记的文体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和议论等方面。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3题型(一)叙述1.顺叙的作用(效果):思路清晰,结构条理。2.倒叙的作用(效果)[知能构建](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3)表达了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4)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5)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3.插叙的作用(效果)(1)内容上:①(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或是传主自己的话、书信等)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②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等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传主的……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了传主的……(2)结构上:①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加紧凑集中。②对……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二)描写(主要是细节描写)1.描写的三种作用(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3)符合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