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页共6页《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D皇权专制)的统治。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B君主专制)的统治。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C)。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C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一条鞭法)。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70)岁。.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D绝对君主制)。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世官世禄制)。、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制度荐举)。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典客)。、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A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礼部)。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郡国并存制)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通政司)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春秋)时期。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典签)。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D《周礼》)为本,建立六官制度。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东汉)时期。*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明清)。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23.宋代的三师是(B太师、太保、太)。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C通政院)。25.“秀才”是指通过(A童试)的称谓。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设五口通商大臣)。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D、秦朝)时期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乡试)。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春秋战国)。30.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外务部)。3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C招募兵役制)。3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A《刑统》)。3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C高等文官考试)。35、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C司法院)。36、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3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38.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A国防最高委员会)。39.“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A国民大会)。*40.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B北洋政府)时期。*41.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B段祺瑞)。4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C六法)为主的法律体系。*4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D考试及格)。P687-68844.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北洋政府A)时期。45.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D铨叙)权。46、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构是(C监察院)。4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C资产阶级专政)。*48.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D行政督察专员制)。P653二、多选题1.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A.封诸侯B.建藩地)。2.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十六国时的“族兵”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C.金代的“猛安谋克”D.元代的“怯薛军”E.清代的“八旗兵”)。3.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主管司法事务。4.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E.摊丁入亩)。5、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有(A、帝B、天子C、王D、皇帝)。6、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A、商部C、巡警部D、学部)。7、元朝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真正的宰辅有(B、左丞相C、右丞相)。8.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A、司土B、司马C、司空D、司寇)。9.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A、政事堂C、枢密院D、三)。10.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A、掌印太监B、大使C、司正)。11.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A、首席军机大臣B、军机大臣C、军机行走D、军机处学习)。行走12、王权受到(A.贵族元老C.地方割据势力D.宗教信仰)的制约。13、在古代有关符节的规制,从其用途上看主要有(A.调动符节B.邮传符节C.身份符节D.专使符节)。14、属唐代国家组织中的五监有(A.国子监B.军器监C.将作监C)。15、古代官吏的任用种类有(A.候补之类B.试用之类C.拜授之类D.兼额之类E.参知之类)。16、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机关包括(A.临时大总统府B.参谋部C.国务会议)。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监查制的主要表现(A、将监查院正副院长、委员由委任制改为选举制C、增设监查委员会D改监察使署为监察委员行署)。18.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省(军政府)B.道(军政分府)C.县)。19、北洋政府的文官有(A.行政官B.外交官C.技术官D.司法官E.警察官)等。三、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2、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3、三省六部:P236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4、票拟:P209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5、三公九卿:P229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6、郡县兵役制:P402中国古代的兵役制之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在郡县在籍男子都必须为国家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充当军兵。另一种是以郡县为单位强行征发兵役的制度。7、二十四司:P237尚书省所属各部门的总称。唐宋两朝,尚书省统领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六部下面分置二十四司处理政务,即: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8、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9、改土归流:(P298)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10.羁縻府州:P262或P296-297羁縻,是笼络联系和怀柔牵制的意思,这是在汉代对西域管辖时形成的用语。唐太宗平定突厥,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各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帅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由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在突厥族设置羁縻州府取得成功后,唐太宗又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羁縻州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力,都督、刺史也多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世袭。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具体做法是: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12、胥吏: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负责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手关卡、看守仓库、看管和押解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吏是在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其地位高于胥,他们在官府中负责文书事务,承办具体事务。胥吏不是官,但却在政府职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13、五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2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14、征辟制: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的制度。(2分)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属吏的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15、外戚政治:P174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16、三司推事:P323在唐代时,每逢大案,常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首脑(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三司推事”。17、察举制: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此制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朝,而在其后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问答题(带*号的题为作业中没出现过的)*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P10-197点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P123-125答: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855点答:经济发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专门的的指挥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必须有充实的物质基础。战争迫使各国寻求新的出路,变法迫在眉睫。战国列强的变法,趋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就秒年里毫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尚,以中央政权有利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帅的官僚制度。特点:1)“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和官僚。3)完善考核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4、中国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P372-382、396-398答: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为强化官僚机器的自身制衡欢喜形成了以监察军、政、法等方面为主,旁及国家其他事务,有明确分工和权责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单线垂直的和层层监督的监察体系。(1)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对上可以进行谏诤并拾遗补阙,对下有权进行监察和纠举不法。(2)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自秦汉设官,便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构成按层次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有特点的制度之一,它既关系上层建筑的自我调节,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措置;也是国家机器的一种添加润滑剂,是保证最高统治利益的特别手段,值得研究和吸取经验教训,特点有三:(1)监察职能比较完善,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2)历代对监察人员的使用,有特殊的安排,也有一定的管理升迁机制,但由于授予监察人员的权力过大,顾此失彼,不易有效地控制监察人员的腐败。(3)采取多种途径的监察制度和多种方式的监察办法,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风气产生过正反两方面的不同影响。*5、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及其评价。P297-298答: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从而加强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土归流政策虽然有利于这些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文武将吏在执行此政策时,往往滥杀无辜,焚毁村寨,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因此,部分地区,尤其是苗疆和四川大小金川地区的改土归流,都是经过残酷的军事镇压才得以实现的。*6、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及其主要职权P258-2619点答:秦以后,设官分职向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方面发展,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主要长官的设置如下:1)省的主要长官元代的省设丞相一人、平章二人、左右丞和参政各二人,为省的主要长官。明代省一级设三司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行政。清代的总督、巡抚是法定的省级封疆大吏。2)道的主要长官:在唐代以节度使为主要长官,手握军政财民大权。明户清初的道是监察分区,分主管民政和财政的守道和分管司法和监察的巡道。3)路的的主要长官:宋代的路直接统属中央,包括率、漕、宪、仓等司,各自对中央负责。4)府的主要长官::府有京府和散府之分5)州的主要长官:东汉是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宋代的府、州、军、监是同一级行政区,分别设知府事、知州事、知军事和知监事为长官。6)郡的主要长官:秦设郡守为最高长官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主要长官。7)特别行政区的主要长官:汉代的司隶校尉与三辅是京师地区的特设官。8)县的主要长官:秦以来,县的长官就是令、长,宋代以后知县为县的长官。9)基层组织:乡里、、保甲制度,邻长、里长等作为基层住组织的管理者。*7、晚清政治变革给人们留下哪些启示?PP81-823点答:清末由朝廷主持的立宪运动是以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通过传统的官僚政治手段进行的自上而下并有限度的变革,其本身的局限性和绝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自我完善,给人留下几点启示:1)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射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2)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见的问题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清政府非但没有达到集权的目的,反而使地方势力分离倾向加剧;不但没有取得列强们的谅解,而且失去了地方势力的支持,政治体制的改革的效果实际成为了泡影,内外矛盾加剧。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清政府没有把握机遇和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一味地追求制度上形式的改革,仍然借改革谋苟延统治的私利,也就决定它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8、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P256-257答:1)国,在夏商时代,分散的各部族均成为国。2)省:本来是官署名,最初设在宫禁之中,金、元时代全国重要地带设行书省或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清代在命制的基础上定全国为18个省。3)道:在汉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行政区,相当于象级。唐代的15道是最大的行政区,命清时期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为监察区。4)路: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所统辖领土为21路,为当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元代路为省以下的行政区。5)府:最初是国家收藏财产文书的地方,唐代开始为地方行政区名。6)州:东汉到唐初,州一直是第一级行政区划,唐玄宗后逐渐成为第二级行政区。7)郡:春秋以后边境地区设立郡,秦统一全国,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元以后没有郡,只作府的别称。8)县,秦以后县一直作为基本行政区划存在。9)市:是县以下的市镇,是交易的场所。10)区,是一定的区域,不是行政区划。11)乡里、党族、里甲、保甲、村社乡镇等是基层组织。*9、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P493-498(4)答:举荐制度是古代重要的选拔官吏的方法之一,主要有制度举荐、私人举荐、官府举荐和自荐等形式。1)制度举荐是指按照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制度的规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选拔人才的方法。2)私人举荐的原则是要求举贤荐才,不避亲仇,其标准只是才能。这种私人举荐仅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在历史上实行最久而且是制度化了的人才选拔方式。可一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但容易出现营私舞弊。3)官府举荐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举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4)自荐是因循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的习俗而形成的入仕制度。10、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答:首先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1)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其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变化:(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为丞相。他还以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削弱了丞相的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设司徒、司马和司空。由丞相改设的司徒排位已位于由太尉改设的大司马之后,且不再有丞相的责任和职能,实权丞相不复存在。(3)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尚书制度逐渐形成①西汉武帝时提升尚书作用和地位,尚书逐渐由掌皇帝饮食起居、管理诏书的传达和大臣奏章的上呈的官员成变宮内决策机构“中朝”(或“内朝”)的成员。但尚书职能仅限于受令和出令。②东汉初,改称“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事。它开始承担丞相之责。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政务中枢。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当时尚书诸曹取代九卿来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由协助皇帝的办公机构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1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335-3405方面答:(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12、中国古代监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P388答:(1)检核簿册法。即古代各级政府部门在年终汇集各种政务情况,制成簿册,逐级呈报审查,以便上级考核、监查。是中国古代监查的常规方法。(2)举劾案章法。即监查人员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朝章礼法的人和事,称之为“案章”;对违法乱纪的人进行弹劾,称之为“举劾”。(3)连坐告密法。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制度,告密范围包括逃避赋税兵役,非议君主吏师、私藏诗书和“盗贼”…十分广泛。(4)遣吏巡行法。即派使臣代表君主巡行监查地方。(5)牵制监督法。即有意设置监督机制,如中央辅政系列实行多轨辅政制,中央各政务系列的职权交叉重复,司法系列“三法司”并存。这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点。(6)密查侦缉法。即君主为直接了解情况而采取的特别监察手段,常派御史、使者、宦官、亲信等奉旨持节以监督和处理各项事务,如拷问盗贼、刺举奸非、监军、监财税等。(7)密奏传呈法。即经特殊渠道将奏报的内容直接送呈君主,由君主亲阅,再朱批处理,并不通过各级军政部门,拥有最大的权威。如汉代规定群臣可“上封事”,即将上奏内容密封传进,不必通过正常的运转渠道,可从皇宫南边的司马门投入由宦官呈递给皇帝。又如清代康熙、雍正时的密折制。14、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P570答: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的具体职能。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总之,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不仅以党治国,而且是以党员治国,全面控制政权,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治国,最后达到宪政国家的目的,更违反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15、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主要职权。P634-640答: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是:立法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司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为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五院共同掌握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是国民政府的核心和基本机构。1)立法院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2)行政院由内政、外交、军政、财政、农矿、工商、教育、交通、铁道、卫生10个部,建设、蒙藏、侨务、劳工、禁烟5个委员会组成,负责的事务涉及范围广,组织结构不合理,经常进行大规模调整。3)司法院掌理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有关特赦、减刑、复权等事项提请国民政府核准施行,司法院主管事项可以用议案形式交立法院,有统一解释法令及变更判例的权力,有监督国立大学法律系科及批准私立法政学校设立的权力。4)考试院主管考选、铨叙事宜,对主管事项可以向立法院提出议案,对公务员任用中不合规定资格者可以径行降免。5)监察院一发行使弹劾、审计权;1947年扩大为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权五、论述题1、试分析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P618-6203点答: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有以下三个方面:1)虚伪的元首选举形式总是以军事势力为后盾的,也就决定中华民国元首制的变化总是随军权易手而转移。2)军阀割据和派系林立是中华民国元首制缺乏稳定的主要原因。3)无论是南方政权还是北洋军阀政权,元首制发展变化都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向集权发展。总之,中华民国元首制度,在形式上抛弃了世袭制、终身制,有了共和制、民主制的某些形式和特征。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变相地成为终身制,甚至向世袭制发展。2、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P499答: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消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教委公开,教委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1905年才由学校制度所取代。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曾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总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籍,不喑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一味地扩招广大士子,全部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3、试分析中华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P657-6583点答: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中央政府是行政权力的主体,地方政府是接受中央政府委托来管理各该辖区的事务,是单一制的国家体制。二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得以通过立法、司法、监察、军事等手段来控制地方;在行政上,中央政府得以指挥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活动、举措是否合法、妥当,中央政府有裁定权;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考核、检察和监督。地方政府的政务机构与中央各部会对口设置,棘手中央部会的指导。三是地方的离心倾向。民国时期始终灭有完成真正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合法性经常受到地方实力派的挑战,中央政令常常不能行于地方实力派控制的地方,也不得不容忍地方实力派打着“拥护中央”的旗号行使自主的统治权,一些地方也非中央政府所能够控制。中华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但决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因素却是军事实力,始终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较量,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制度层面上有如下特点:1)在始终没有真正统一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以征服的方式来解决地方问题,更加消耗国力,破坏政局,以至内战连绵不断,无力抵御外侮。2)中央与地方关系影响到地方政治制度建设,而地方政治制度反过来影响中央政治制度的建设。地方实力派往往控制地方的军政财权,实际上还是大权集于一身,达不到集权的效果。3)政治军事派系左右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不能完成中央集权化。4、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参考答案: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七,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贷款申请技巧分享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教案3 北师大版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一章 机械振动 2 单摆教案 教科版选修3-4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1 大数的认识第5课时 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案 新人教版
- 北京中南红星足球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坐班合同协议书范本(2篇)
- 租的民房租房合同(2篇)
- 装修管理费合同(2篇)
- 浮选 课件 演示
- 透水性材料施工技术方案
- 机械加工车间低压配电系统及车间变电所设计【精选文档】
- 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检查月度分析总结
- 砌体结构承载力计算
- 医院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记录本精选
- 好饿的小蛇(绘本修改版)
- 4微笑着承受一切
- 叉车活塞连杆组的快速更换技巧
- 接种率监测与评价ppt课件
- 高考物理试题库-专题3.32-霍尔效应(解析版)
- 债转股验资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