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因此对此篇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抓住音乐的精彩片断描写,鉴赏诗歌的语言,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教学目标】1、了解“行”这一诗歌体裁。2、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3、鉴赏音乐描写,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高山流水》的古曲导入1、同学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你能描绘一下《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意境吗?(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明确:此曲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在高山部分表现出了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而后半部流水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流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万千,有小溪流水的潺潺,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有瀑布倾斜的奔腾,还有几个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叮咚,水花轻溅的景象。全曲气势宏大,意境深邃,表现出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2、这首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PPT出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叫读)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善鼓琴,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教师:“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可就在僻远的江州,一个直言进谏却遭贬谪的官员,一个漂泊沦落的京城歌女却在琵琶声中找到了知音,从而成就了千古佳作《琵琶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2、鉴赏音乐描写,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二、解题题目中的“行”怎么理解?行,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接下来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诗前小序及诗歌正文,想一想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PPT出示:诗人由长安贬到江州期间,在一个到江边送别友人的夜晚,听一位长安故娼弹奏琵琶,以及二人互诉身世的故事。四、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一个是正直而失意的文人官吏,一个是封建社会底层漂泊沦落的歌女,身份悬殊,地位迥异,两个萍水相逢的人,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陌生人,却穿越重重藩篱,敞开心扉,互诉衷肠。思考:1、是什么让诗人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你能从诗中找到答案吗?琵琶声,琵琶女的诉说(她的身世)正所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1)琵琶曲可以说是一种音乐语言,诗人从琵琶女的弹奏中听到了什么?琵琶声本身具有节奏的美感,曲为心声,琵琶女的弹奏,指尖划过流泻出的是她坎坷的人生,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尽在其中。一曲琵琶,诉尽沉浮岁月,暗藏沧桑人生。白居易的难得之处就在于他听懂了这乐曲深处的心绪——诗人借助音乐,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乐曲的不凡,举止容仪的端庄,隐约地猜到她的来历,所以有“我闻琵琶已叹息”之语;(2)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则是更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2、吟诵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的为什么偏偏又是白居易?(引导学生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PPT出示:同是天涯沦落人:“你我”同样是__________出自京都2、才华出众3、落魄失意4、幽愁暗恨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相互理解,相互懂得,成为知己,哪管他是否认识,哪管他姓字名谁,哪管他_____,哪管他______,哪管他…………(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报效国家,满腔热情,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跌落到地上。贬谪的失意,对仕途人生的沉重思考,僻远的江州,单调乏味的生活,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诗人是失意而孤独的。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及至第三次,终于潸然泪下,沾湿青衫。)五、鉴赏音乐描写《琵琶行》作为一篇千古佳作,它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沦落天涯,知己相逢的感人的故事,你觉得这首诗里还有什么打动了你?引导:还在于白居易用文字道出了琵琶女的艺术才华。因为音乐无形,摹声最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更加难。正如上课之初同学们试着描述《高山流水》这支曲子时,是否也体会到了这种困难?而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却能笔下生花。自由朗读第二段,找到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一个问题:白居易是怎样描写音乐的?具体而言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以声喻声,以形写声,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2)运用留白、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以情绘声,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齐读第二节课堂小结:学习《琵琶行》我们读懂了相逢的凄恻,相知的悲悯,还领略到了白居易高超的语言技巧!正所谓曲尽沦落苦,辞传相知情!这样的传世佳作,同学们一定要熟练背诵!附板书设计:琵琶行同相是比喻逢天侧面烘托何涯以情写声必沦留白曾落相人识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感知和品鉴诗词的能力,通过阅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能够通过诗歌语言对诗歌本身有总体的情感把握;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细致的品读、深入的挖掘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于这首长篇叙事诗,更容易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品读语言的不深入必然导致情感感悟的片面和肤浅。曲尽沦落苦,辞传相知情。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浔阳江畔琵琶女的一曲深情的弹奏,触动了诗人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有事物寄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白居易触景生情,因事起意,以饱蘸泪水的笔墨,尽情地倾诉了悲愤不平的感情,郁积心底的愁闷与幽愤铺满整篇《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随着这琵琶声与悲泣声的交织,《琵琶行》更成千古绝唱成为不朽的诗篇。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哀弦声声的秋夜去感受《琵琶行》不朽的艺术魅力?扣“千古绝唱”,读血泪诗篇,《琵琶行》的课堂我们读懂的就不仅仅是相逢的凄恻和相知的悲悯。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探究语言是诗歌教学的重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充通过朗读鉴赏诗人歌女两个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如何指导学生在充分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这些是本节课设计的中心。《琵琶行》教学效果分析目标设定达成手段效果分析1、熟读课文,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两个人物形象,寻找二人人生经历的相似之处。学生能分析出二人都出自京都,才华出众,落魄失意,满腹幽愁暗恨,但是对于白居易的伟大之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青衫泪里有一颗如此平等的伟大心。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语段,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通过多种方式读诗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白居易摹写音乐的高超手法。这是思维能力上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细致品读、深入探究的鉴赏习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分析八处比喻的妙处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中经典比喻,比较阅读,深入文本。体悟比喻的精妙,而不是流于表面。教师还抓住了以情写声的细节,让学生抓住诗歌语言的细枝末节,深入鉴赏语言的精妙之处。;《琵琶行》教材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第四单元选了姜夔的《扬州慢》,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南宋的乱世词心”。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最后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虽然这首词被编排在选修课中,但这首词从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到情感的抒发,从语言的探究品鉴、情感的细腻委婉到诵读的悲慨无奈,都是一首极好的鉴赏范文,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这样极高的评价一样,是一首值得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探索的词作;同时《扬州慢》所抒发的“黍离之悲”在高中必修和选修的诗词中并不多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词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这一情感。《扬州慢》的作者姜夔作为骚雅派的代表人物,在面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南宋,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而南宋很多词人在面对山河破碎的故国家园之时也都抒发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因此,这首词是值得让学生细致品味、深入鉴赏的词作。基于此上对《扬州慢》词作的分析,在教学时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鉴赏、品读”上,希望通过本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们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和中华文化的精深。《琵琶行(并序)》——评测练习一、仔细阅读小序部分:“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二、精读第二段,欣赏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1、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三、【我的发现】

四、拓展链接:搜集诗词:要求:主题“音乐描写”,手法“比喻、侧面烘托、以情写声”,比较阅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对比阅读,分析异同。参考答案不矛盾。前句讲的是诗人被贬的生活,后句讲的是听到“斯人言”后,诗人内心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更加突出“斯人言”的意义,也点名了该诗的中心主旨,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1、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2、(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①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②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④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⑤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⑦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①正面描摹: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①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③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4)曲中带情: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面对教材,面对文本,成熟而清醒的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必须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必然同时具备许多教学价值。“文学作品,即便是一首诗歌,也有近乎无穷的含蕴,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均开发为课程内容。能成为现实内容的,只能是某些角度的观照。”因此,在选择《琵琶行》课题之后,首要的就是确定教学方向及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老师不应以一个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不应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应该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霸权主义”这样的“一言堂”的路子,也没有走“蜻蜓点水”这样“理解表面”即可的路子,更没有走“链接高考”这样“目的极强”的路子,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将教学内容的方向设定在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一条情感的主线上,建立“构建学生欣赏诗词,引领学生关照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主题,同时通过深入探究意象体会作者深深的悲和浓浓的爱。1、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不是研究语言,而是训练语言。语文课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失却了语言的语文课是半身不遂的。诵读的目的是品出语言的“味”,感受和学习作者通过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品出韵味、悟出感情,诗词学习的目的才真正达到。因此在课堂上加强诵读,抓住细节,引导品鉴,指导诵读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个问题对于处在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要让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语言进而分析诗人和歌女两个人物形象是训练语言的方向,因此我会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妙处,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里琵琶女的羞于见人、犹豫不定,“感我此言良久立”里琵琶女内心的欣慰、惊诧、感动,把握住这些诗句的鉴赏,深味文字下面的浓浓的情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与他人分享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同时很多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一方面是分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组织语言。3、问题与不足鉴赏语言只是教学的一个层面,不能仅止于此,应该向由研究语言到应用语言的层面迈进。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个较大的缺憾,那就是忽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