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五章:知识的学习_第1页
【学习课件】第五章:知识的学习_第2页
【学习课件】第五章:知识的学习_第3页
【学习课件】第五章:知识的学习_第4页
【学习课件】第五章:知识的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2021/7/131第五章:教学目的要求1.识记知识表征、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变式、问题解决等基本概念;2.理解掌握概念学习的过程,懂得如何有效的进行概念教学;3.理解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理解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掌握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5、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了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2021/7/132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一、知识与知识学习二、知识学习的传统观点1.概念学习2.原理学习3.问题解决三、现代认知派的知识学习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021/7/133一、知识与知识学习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021/7/134一、知识与知识学习(一)知识的含义(二)知识的分类(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2021/7/135(一)知识的含义1、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主要以表象、概念、观念、规则等心理形式存在着。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理性知识: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2021/7/136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1)传统的观点: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狭义的知识)(2)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广义的知识)储存于个体中,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2021/7/137(二)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1983)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知识(广义)程序性知识(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2021/7/138最新的观点: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知识(广义)程序性知识动作技能策略性知识2021/7/139值得注意的两点:1、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已不简单是对各种事物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涉及到了运用知识的技能。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而是对人的头脑中的个体知识的分类,同样是学习一个知识点,学习者既可以形成关于它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形成关于它的程序性知识。2021/7/1310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也就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通常经过一次学习就能把有关信息储存起来。2021/7/1311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即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办事的一套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往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把有关技能性知识存储在人脑中。2021/7/131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什么怎么做相对静态动态的操作一次学习、言传多次练习和实践提取速度较慢速度较快,自动执行2021/7/1313

3、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

2021/7/1314策略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一般的程序性知识主要调节个体外部活动,而策略性知识则是调节个体内部的认识活动。程序性知识涉及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策略性知识处理的是学习者自身的认识活动。2021/7/1315(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1、知识的理解(领会):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懂”。教材的领会包括教材的直观与教材的概括两个环节。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以实际事物作为直观对象。(2)模象直观:以事物的模拟性的形象(模象)作为直观对象。(3)言语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唤起学生已有的表像并加以改组,使学生获得有关教材的感性认识。2021/7/1316(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2、知识的巩固:指将所理解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即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持久的记忆。包括:教材的识记教材的保持2021/7/1317(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3、知识的应用: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即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基础上,依据所习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审题知识应用联想的环节:解析类化2021/7/1318二、知识学习的传统观点(一)概念学习(二)原理学习(三)问题解决2021/7/1319(一)概念学习1.概念及其分类2.概念学习的过程3.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2021/7/1320

1.

概念及其分类(1)什么是概念?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的构成要素:①概念的名称: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②概念的例子:正例和反例③概念的属性:一切正例所共有的本质特征。④概念的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2021/7/1321

概念的特征

①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②概念通常是用词来表示的。

概念≠词③概念具有层次性。④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2021/7/1322(2)概念的种类①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维果斯基)日常概念:它是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

如:“蜜蜂是鸟,鸡不是鸟;树不是活的,月亮是活的”科学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如:“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脊椎动物”。2021/7/1323②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奥苏伯尔)初级概念:经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子,通过分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二级概念:不经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子,直接用定义的方式揭示出来的概念。如:“四边形”是初级概念“平行四边形”是二级概念。2021/7/1324③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加涅)具体概念:能够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如:“上下”概念定义概念: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如:物理中“力”的概念

2021/7/1325④难下定义概念与易下定义概念

(赫尔斯S.H.Hulse)难下定义概念:是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易下定义概念:是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2021/7/13262.概念学习的过程概念学习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1)概念的获得概念的获得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概念获得的方式:①概念形成②概念同化2021/7/1327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概念形成是年幼儿童获得概念的主要(典型)方式。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概念形成的条件:(1)学习者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2)对学习者的反应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概念形成2021/7/1328例证:概念形成的一般模式AA

(要形成的概念:如“碗”)

(外界肯定的反馈信息)

a1a2a3(具体的例证)

(大碗小碗瓷碗等)2021/7/1329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一般特征,学习者由此获得概念的过程。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基本(典型)方式。概念同化属于接受学习。概念同化的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2021/7/1330

概念同化的模式之一、二A(已有的概念)“哺乳动物”

a4a1a2a3(具体的例证)

(鲸马牛羊)(a4为新学习的概念)2021/7/1331上位学习: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2021/7/1332下位学习: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下位学习。两种情况:派生下位学习相关下位学习2021/7/1333派生下位学习:新学习的内容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个特例,或原先学习过程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旧知识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只是得到证实,本质未变。2021/7/1334相关下位学习新学习的内容是原先学习过的概念的深入、精确化、修饰或限定。新知识纳入原有概念或命题中,使原有概念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2021/7/1335

并列结合学习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新观念原有观念2021/7/13362.概念学习的过程(2)概念的运用①知觉水平上的运用指运用已获得的概念,帮助识别具体的同类事物并将其归入这一类型。②思维水平上的运用

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2021/7/13373、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正例与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和比较(3)给概念下定义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4)形成概念体系(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2021/7/1338

正例和反例:现有E、K、4、7四张卡片,只准翻看两张卡片,问能否检验“元音背面必是偶数”这句话的真假?如何检验?EK472021/7/1339(三)问题解决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21/7/1340

1.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性质

问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的构成成分:

①给定成分(起始状态)

②目标成分(目标状态)

障碍成分(中间状态)2021/7/1341问题表征的三种状态: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中间状态2021/7/1342问题的类型(据问题表征的状态)状态123456初始状态:已知已知已知已知未知未知中间状态:已知未知已知未知已知未知目标状态:已知已知未知未知已知已知问题的属性不属典型定义不良的问题问题问题2021/7/1343河内塔问题空间

起始状态目标状态2021/7/1344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运用一定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问题情境性

2、目的指向性

3、操作序列性

4、认知操作性2021/7/1345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传统的观点: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案例:A说:“B、C都说假话”。B说:“我不说假话”。C说:“B说假话”。问:有几个人说了真话?2021/7/1346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进行分析,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选择策略(关键)

算法式策略----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

启发式策略----可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但不能确保问题的解决。(3)执行策略(4)评价解法:包括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的分析评价

对结果的分析---指反省最终的结果是不是最佳的选择等。对过程的分析---就是要反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做的如何,是好是坏,如何进一步改进。2021/7/1347问题解决的案例:利用0到9十个数字,来分别替代下列问题中的十个字母。DONALD+GERALDROBERT其中:D=52021/7/1348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觉情境(2)习惯定势(3)功能固着(4)问题表征(5)酝酿效应(6)个性特征(7)动机水平(8)知识经验2021/7/1349

(1)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就是被直接感知到的问题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而言,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解决问题就越容易。复杂、隐匿或容易引起误解的知觉情境都将妨碍问题解决。2021/7/1350案例:如:“已知圆的半径R的长度是3厘米,求与圆形外切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021/7/1351

请用连续四条线段把九个点连起来:

2021/7/13522021/7/1353(2)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定势的主要类型有:知觉定式:思维定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2021/7/1354定势的作用定式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下面是由几根火柴杆排成的等式。请你在一个等式中仅移动一根火柴杆,以此改变该等式,使仪之成为如∨=∨这样真正的等式。”

2021/7/1355陆钦斯“量杯

取水”实验

(1942)2021/7/13562021/7/1357陆钦斯(Luchins)量杯取水实验(1942)问题ABC要求的量方法1211273100B-A-2C21446522B-A-2C31843105B-A-2C4742623B-A-2C52057429B-A-2C62349320B-A-2C,A-C71539318B-A-2C,A+C82876325A-C2021/7/1358

陆钦斯实验7、8题成绩被试人数B-A-2CA-C或A+C其他方法或失败实验组7981%17%2%控制组570%100%0%2021/7/1359

定势对大中学生问题解决影响的结果比较(任亮等,2001)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总体定势率62.275.878.572.1男生6475.476.972.5定势率女生60.476.780.571.4定势率2021/7/1360(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的常有用途时,就看不到它其他的用途。功能固着是定势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21/7/1361

功能固着实验:邓克尔

(K.Duncker德国心理学家,1945)材料2021/7/1362功能固着实验(Duncker,1945)2021/7/1363

(4)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信息的搜索、提取和理解、内化的过程,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各种条件和规则的解释。2021/7/1364残缺棋盘问题:在国际象棋棋盘的对角的两个方块被切掉了,棋盘中还剩62个方块,假设手中有31张卡片,每张能盖住两个方块,那么能否用手中的这些卡片,把62个方块都盖住呢?2021/7/1365残缺棋盘问题2021/7/1366不适当的表征一个长方块可盖住两个方格想象把长方块放在棋盘中的各个位置正确的表征一个长方块可盖住一个黑方格和一个白方格计算切除后剩余的黑白方格数目2021/7/1367七桥问题:

德国哥尼斯堡有一条布勒尔河,该河有两条支流,在城中心汇合成一条大河,河中间是岛区。河上有7座桥。哥尼斯堡的一个大学生傍晚散步时,总想一次走过7座桥,而每座桥只准走一次,可是试来试去总是办不到,于是写信给数学家欧拉,请他解决这个问题。欧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把4处地点缩小为4点,并把7座桥简化为7条线。经过如此这般的抽象,欧拉就把一个有着形象因素干扰的难题转化为“1笔画问题”:能否一笔画出该图而只一次通过每个点。简而言之就是,能否不重复地一笔画出该图。2021/7/1368

七桥问题:

2021/7/1369.错误或不完整的问题表征来自于:信息遗漏信息误解隐喻干扰暗示效应2021/7/1370(5)酝酿效应当人们对某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这时问题就能较快得到解决---这就是酝酿效应。2021/7/1371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勤奋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6)

个性特征

2021/7/1372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7)动机水平2021/7/1373(8)知识经验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问题解决。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即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的知识经验,即专家知识,也影响问题的快速解决。专家的知识是按层次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当专家遇到新问题时,他能组织知识经验,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2021/7/1374齐(M.T.chi)的研究(1985):齐要求专家(物理学博士)和非专家对24个著名物理教科书上的问题进行分类。结果发现:非专家常按问题的表面特点进行分类,而专家则按问题的内在结构进行分类。2021/7/1375艾伦(B.Eylon)的研究(1984)有人研究认为:按专家的知识经验编写的教材,有利于学习和问题解决。他给学生两种关于浮力的学习材料:第一种材料是来自传统的物理教科书,第二种材料是来自根据专家对浮力知识的分析,按层次分门别类地组织的。结果发现:在回忆成绩上:学习第二种材料的学生比学习第一种材料的学生提高40%;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成绩上,学习第二种材料的学生比学习第一种材料的学生提高25%。2021/7/1376三.现代认知派的知识学习观点(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021/7/1377(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021/7/1378(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储存(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2021/7/1379?2021/7/1380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表征:指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形式,或者说是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的。(1)命题表征:知识以命题的方式表征。

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相当于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如:“王红个子矮”2021/7/1381.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有时是介词)和形容词表达;论题一般是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如:小明给小华一本有趣的书。可分解成两个简单句子:小明给小华一本书。(命题)这本书是有趣的。(命题)2021/7/1382命题表征的特性(安德森)(1)命题用句子表达,但命题不等于句子本身。命题只涉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述,一个句子也可以表达几个命题。(2)命题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和组织的。每一个命题都有其形式化的结构。命题结构中一般包括执行行为的人、直接对象和接受者。(3)命题是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小明看电视。(“看”是关系项)2021/7/1383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2)命题网络表征: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如:“高个子的王红打了矮个子的李香”。高个子王红李香矮个子

打了1232021/7/13842021/7/1385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定义:指新命题形成并与已有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进行贮存的过程。也是奥苏贝尔所说的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将新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一般包括联结、精加工、组织三个环节。①联结:是指新信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若干命题,并与之形成联系。2021/7/1386(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②精加工:是指将新形成的命题与所激活的旧命题进行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局部命题网络。③

组织:就是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按照其间的类属关系进行编码,从而为一组信息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鲍尔的实验)2021/7/1387鲍尔(G.H.Bower,1969)的实验:鲍尔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范畴组织对记忆效果的影响。让实验组被试学习范畴组织图所列的有组织的全部名词共112个。对比组的被试也学习范畴组织图所列的同样的名词,但所有的名词的位置全部打乱,随意安放。结果如下表:2021/7/1388鲍尔的实验材料:

白金铝青铜蓝宝石石灰石银铜钢绿宝石花岗石黄金铅黄铜金刚石大理石铁红宝石板岩矿物金属非金属稀有类普通类合金类宝石建筑用石2021/7/1389鲍尔的实验结果:4次试验中能回忆出的单词数与组织的关系情境回忆次数(条件)1234有组织的73.0106.1112.0112.0随机的20.638.952.870.1可见,经过组织的知识最易进入长时记忆并在其中建构命题网络,也便于回忆信息。2021/7/1390(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记忆及其种类:

注意复述编码

提取

消失遗忘遗忘瞬时记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图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外界刺激2021/7/1391(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陈述性知识获得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命题网络之后,如果长时间不再被激活和运用,则有可能遗忘。遗忘及其原因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

思考:遗忘总是坏事吗?2021/7/1392(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积极的遗忘:是指当新的知识或上位的命题习得后,一些下位的命题和具体的事例或细节的遗忘不会导致知识的实质性损伤,反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消极的遗忘:是指新的知识或上位命题发生了遗忘,或与同化它们的原有观念发生了混淆,从而使知识产生了实质性的损伤。陈述性知识的巩固过程实际上就是同消极遗忘做斗争的过程.2021/7/1393遗忘的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抑制)造成的。(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衰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是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程度下发生的。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2021/7/1394HermannEbbinghaus

(1850-1909)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研究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是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如TAJ、YIC、HUZ、CEX、CAW等实验采用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检查识记效果2021/7/1395次序间隔时间(小时)保持的百分数(%)遗忘的百分数(%)10.33(20分钟)58.241.82144.255.838.835.864.2424(1天)33.766.3548(2天)27.872.26144(6天)25.474.67744(31天)21.178.9实验结果:2021/7/1396遗忘曲线:2021/7/139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曲线中可以看到,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遗忘量较大,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思考:怎样根据遗忘规律记忆外语单词?2021/7/139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学习材料的数量;③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④学习的程度;⑤加工的程度: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2021/7/1399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一:

----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而言,形象生动的、运动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材料比较容易记住;而抽象的、无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如:有人教6岁半的儿童读诗:一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教6遍即能成诵。二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14遍才能背诵。2021/7/13100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二:

------学习材料的数量一般而言,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的数量越多,识记所需时间或诵读的次数越多,单位时间内识记的效果越差。如有人实验: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每个音节花14秒;识记24个无意义音节,平均每个音节花29秒;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平均每个音节花49秒;2021/7/13101李昂的研究:识记不同字数的散文识记的散文字数需要的总时间(分钟)100字平均时间(分钟)10099200241250065(1小时5分)131000165(2小时45分)16.52000350(5小时50分)17.550001625(27小时5分)32.5100004200(70小时)422021/7/13102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三:

------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而言,系列性材料的首尾易记住,而处于中间位置的材料容易遗忘。系列位置效应:指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首因效应:指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最少。近因效应:指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后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最少。2021/7/131032021/7/13104影响遗忘的因素之四:

-------学习的程度一般而言,过度学习能提高学习的效果。过度学习(overlearning):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后的继续学习。

克鲁格(W.C.F.Krueger)实验:材料为12个名词,被试分为三组,学习程度分别为100%、150%、200%,在学习后的28天内的几个时段分别要他们重新学习,测得的保持量如下:2021/7/13105克鲁格(W.C.F.Krueger)实验:2021/7/13106学习程度在150%左右时,保持效果较好。过度学习有利于学习材料的保持。但保持量不会随着过度学习量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增长。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时间(次数)越多,保持量的增加则越少。------这就是过度学习报酬递减的规律。较为合适的过度学习量为50%左右。2021/7/13107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五:

------加工的程度①维持性复述:是指原封不动地简单重复要记忆的信息。主要作用:一是将信息暂时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二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储存。但易遗忘。适用于:意义性不强的材料。如:386112523652021/7/13108②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如:38---“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61---“六一”国际儿童节12---12个月52---52周365---365天经过这样的精制后,这些数字会记得更牢、更持久。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五:

------加工的程度2021/7/13109如何防止遗忘?---有效的复习①

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②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实验)③

部分复习与整体复习结合;(实验)④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实验)⑤

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⑥

科学用脑,劳逸结合。2021/7/13110沙尔达科夫的实验:

复习方式

测试成绩劣及格良优

集中复习(甲)

6.4%47.4%36.6%9.6%分散复习(乙)——31.6%36.8%31.6%对象:5年级学生;材料:自然课教材。2021/7/13111

伊万诺娃的实验:

复习方式(同一段课文)复习后隔不同时间的记忆成绩1小时1天10天

单纯阅读(甲组)52%30%25%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乙组)75%72.5%57.5%2021/7/13112阅读与尝试回忆的时间比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盖茨)对于有意义的材料,阅读与尝试回忆的最佳时间比为2:3。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诵读时间1/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2/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3/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4/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3550545774

1526283748

3537414242

1619252626

2021/7/13113沙尔达科夫的实验:

记忆方法(内容:同一首诗)熟记所需时间20天后回忆需提示次数

整体法8分钟4次

部分法16分钟7次

综合法(整体-部分-整体法)6分钟1.5次2021/7/13114(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提取:是指积极地从长时记忆中检索信息,将信息激活并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使用的过程。

知识的提取过程并不是把输入头脑中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简单再现出来,而是对命题网络或图式进行搜索并做出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2021/7/13115

当我们需要用有关的陈述性知识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时,首先要把该问题或任务转化为命题表征,进入工作记忆,将与该命题的概念有关的命题激活,并通过激活的扩展在长时记忆中找寻能够直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命题,如果该命题已经存在并被找到,则直接提取该命题出来回答问题即可,这就是陈述性知识的提取过程。如果经过搜索发现原有命题网络中没有能直接回答问题的命题,则根据现有的知识建构一个合理的新命题来作为答案,这就是陈述性知识的建构。2021/7/13116“激活的扩展”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它本身处于激活状态,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的有意联想,储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激活的扩展。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都是

通过激活的扩展来实现的。2021/7/13117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

一般条件内部条件:(1)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准备学习者头脑中必须事先存在有关信息以及一个命题网络,才能吸收新知识。如:“Bonjour”(2)编码的策略学习者必须具备同化新知识的方法。(3)学习者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即具有学习的动机。2021/7/13118外部条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班级、课堂为学生创造的学习条件。其中有些条件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要:(1)新知识的呈现。(基本的外部条件)①新知识要以一定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才会被他们接受。

有效的教学策略(奥苏伯尔的观点):逐级分化策略整合协调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2021/7/13119

逐级分化策略

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学生从已知的包攝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即下位学习比上位学习更容易些。2021/7/13120

整合协调策略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2021/7/13121教材编写要整合协调,既要符合教材逻辑,自成体系,更要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不协调的不良后果:——用不同术语表达本质上相同的概念,增加了不必要的认知紧张、认知混乱;——在各相关课题间制造人为的障碍,使学生不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由于没有明确交代貌似相同的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因此,这些概念往往被作为相同的概念而被学生习得和保持。2021/7/13122

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使新知识易于被同化,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性组织者: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它们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比较性组织者:提供新旧知识的比较性材料,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2021/7/13123奥苏贝尔的实验:

155名大学生学习2500字的关于佛教的知识材料。在第3天和第10天分别进行测验。第一组:先学习500字关于佛教与基督教教义的异同;第二组:先学习500字关于佛教基本教义的内容;第三组:先学习500字关于佛教历史的材料。结果:在三组成绩中,第一组在3天后测验成绩最好;第二组在第10天后测验成绩最好。2021/7/13124

案例:

新知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旧知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先行组织者: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程序相同。2021/7/13125(1)新知识的呈现②作为刺激的新知识要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才会被他们接受、习得。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2021/7/13126(2)控制学习的情境。①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有利的环境。如:当教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命题网络,学生就易于同化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向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目标,会引导学生将注意指向新知识并预期到它会发生。②要控制分散学生注意的环境因素。教室的布置:恰当、整洁教具的运用:适当偶发事件的处理:迅速、妥善教师的衣着:朴素大方2021/7/131274.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1)引起与维持注意;告知教学目标(注意与预期)(2)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激活原有知识)(3)呈现经过组织的新信息。(选择性知觉)(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精加工))(5)指导学生复习与巩固。(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组织))(6)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根据需要检索信息(提取与建构))2021/7/13128生物学的“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举例1、预期与注意:(1)设计问题、引发注意(2)告知教学目标※能讲出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并讲出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能讲出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至少5个)※能根据细胞分裂图形,判断细胞分裂时期与方式(10个图至少对7个)※能绘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随时期变化的曲线图2021/7/131292、激活原有知识:提问有丝分裂的知识3、选择性知觉:※讲述有关概念(同源染色体、精原细胞等)※通过多媒体呈现减数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提醒学生注意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4、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比较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2021/7/131305、知识的巩固与转化※小结减数分裂,使减数分裂的知识得到巩固※设计变式练习(图形变式为主)训练学生,使学生形成判别细胞分裂方式与时期的技能※反馈6、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编制细胞分裂测试题(选择、填空、识图、绘图等)※对测验结果作评价2021/7/13131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021/7/13132(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与表征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4.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2021/7/131331.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与表征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智力技能什么是技能?2021/7/13134

什么是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力活动方式。技能有如下几个特征:技能是通过练习而逐渐形成的。技能是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技能是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合。2021/7/13135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又叫操作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而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例如,走路、跑步、游泳、击剑、写字、骑自行车等都是运动技能的体现。运动技能的特点:(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2)动作执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2021/7/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