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_第1页
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_第2页
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_第3页
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_第4页
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键字】精品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1・梅雪芹《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一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张吉清,刘明华《论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唐茂林,李小红《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工作状况的认识——马克思与雷恩的观点比较》,《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吴若冰,何福深《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状况分析一一学习〈资本论〉札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美迈克尔•耶茨著郭安摘译《从统计数字看当前美国工人阶级状况》,《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8期杨豫《英国工业革命与民众文化水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陈大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鲍刚毅《生存境遇的思考与行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中应注意的一个视角》,《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顾复《论影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变化的因素》,《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童炽昌《恩格斯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浙江日报》1984年第4版林茂《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状况分析》,《理论学习》2001年第10期钱家先《英国工业革命中工人生活水平的经济透视》,《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月赵虹《西方学者关于英国工业革命中工人的生活标准讨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1月陈聪《美国近50年来工人阶级状况的变化》,《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8期苗贵山《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钱大东,毛舜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和工人阶级状况》,《国际工运》刘星《简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阶级伦理思想》,《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施义慧《19世纪前期英国宗教与工人阶级子女教育》,《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12月施辉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一般状况》,《八面来风》胡放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休息力市场与工资水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池小平《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精神阐述一一学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札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2期汪彰隽《马克思设计的两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大纲》,《读书笔记》宁光杰编写《世界性的城市贫民窟现象与非正规无产阶级——迈克•戴维斯谈他的新著〈贫民窟的星球〉》,《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9期德于尔根.科卡李丽娜译《欧洲历史中休息问题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仓理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臧秀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西方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3期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从环境史角度研究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造成了令人惊愕的结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工人在体格、智力和道德等方面呈现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健康恶化、老得快、死得早;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道德堕落等等。对此,恩格斯留下了许多记载,如:“位于城市中最糟的区域里的工人住宅,和这个阶级的一般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就成为百病丛生的根源。”在工人中最常见疾病有肺结核、猩红热和伤寒等,而伤寒“这种灾害的到处蔓延,是直接由于工人的住宅很坏、通风不良、潮湿和肮脏而引起的。”至于工人所患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病,更是“工厂休息的性质本身”和休息环境的直接产物。而从恩格斯的一些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种种因素。——梅雪芹《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从该书涉及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情况来看,城市环境问题无疑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生的。英国早期机械动力与工厂坐落特征(那时,工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明显地受地理条件制约)、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与市政建设滞后等,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直接因素。然而,大量的灾难之所以集中在工人生活和工作的地区,与工厂主的唯利是图密不可分。由于那时的环境问题尚不复杂,产业公害的加害者比较明确,主要是工厂企业和工厂主。工厂主的工作动力就是通过生产追求利润,谋求自身增值。——梅雪芹《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二从工资角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工人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经过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初期(1755—1797)的持平,中期(1797—1819)的下降到后期(1819—1851)的增长普遍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也就是说,如果把工业革命放在一个更长的时段上来看,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初期的1755—1797年,工人的生活水平没有多大变化;工业革命中的1797—1820年生活水平有所下降;1820—1850年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女工、童工的使用十分普遍。相关的一些研究表明,女工、童工的工资横向看(与男性全时工相比)是低得可怜的。但是,纵向看(1750—1851),他们的工资收入大致与成年男性农业工人的收入变化相仿[4](P194),即呈幅度很小的增长走势。他们生活状况的改善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休息时间的减少和休息条件的改善方面。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工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既有给女工带来痛苦、不幸、苦难、摧残的一面,也有为其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的独立,初步改变了她们在家中处于屈从地位的积极的另一面。——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一一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过剩的农村休息力以及妇女休息力的加入,构成了一个休息力的“蓄水池”,并为正在日益增长中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乡村工业提供了充足而又廉价的休息力。那么,这个休息力蓄水池对当时英国工人工资水平有什么影响呢?对这个问题应从休息力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从休息力的需求来看,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休息力需求旺盛。毫无疑问,在休息力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工资具有上升的趋势。然而,从整个工业革命这样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工资水平却大体保持不变或者说变化不大。这无疑是休息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作用的结果。李嘉图认为,英国工人的工资是一种维持生计的工资水平,工资决定于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计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胡放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休息力市场与工资水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圈地运动”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休息者,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了威胁。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休息力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以及工业自身的就业特点,使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明显。因而这一阶段的济贫法不仅关注贫民的救济问题,而且也同样关注贫民的就业问题。18世纪90年代,由于粮食长期歉收,食物价格持续上涨,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为了解决工资下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1795年“斯品汉姆兰制度”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小麦价格的高低来确定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最低工资。——胡放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休息力市场与工资水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三从家庭生产角度研究家庭史学是史学的一个新成员,现已成为新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家庭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方面。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家庭成员一起工作,互相合作,形成了一个彼此依赖的单位。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家庭企业逐渐让位于工厂,家庭成员成为独立的雇佣休息者,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现了雇佣休息的现象,他们的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分离。这一时期,家庭的生计取决于家庭所有成员的贡献,每个人都要帮助维持家庭生存,在大多数家庭里,父亲的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妇女以及由休息能力的儿童的休息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增长不仅赶上人口的增长,而且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人们不禁衣食无虞,还出现大量的剩余。因此,工业革命放松了对人口的消极抑制,促成、导致甚至是鼓励一个时期人口的迅速增长。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表明英国获得了一种物质文明上的进步,使英国人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陶瓷富商韦奇伍德出生地的变化就是一个显例。以韦奇伍德为代表的创业者在这里因地制宜发展陶瓷生产,几年就使这个地方的面貌彻底改变了,以至他后来能够说:“工人们赚的工资几乎比以前多一倍,他们的房屋大多数是新的、舒适的,田地和道路也是显著的,最令人满意的和最迅速的进步。这种可喜的改变是劳动或工业所创造的。”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四从性别(女性)劳动角度研究这些在工厂做工的女工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首先,她们的工作时间长达15—18个小时。其次,女工们常年在闷热、潮湿、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里操作着隆隆作响的机器,飞扬的纤维和金属颗粒甚至铅末落在她们头上、身上,也毫无顾忌地被吸入她们的肺里,从而导致肺病和过早地死亡。第三,工厂女工必须承担双重的负担。工厂女工工作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非但不能休息,要立即做家务,还要看丈夫的冷脸,甚至忍受孩子们的埋怨。第四,来自工厂老板、监工和同事的性骚扰。——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工人阶级妇女悲惨而且低下的实际社会地位,并不因她们外出工作、有了自己一份独立的收入而有所改变。首先,工厂女工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丝毫不比工业革命以前的劳动妇女的地位高。其次,她们与其他阶层的妇女一样处于父权制的统治之下。第三,为了不使薪水流入别人的腰包,工人经常雇佣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妇女的工资也就直接由她们的父亲或者丈夫代领了。她们自己经常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五从子女教育角度研究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各个宗教团体在为工人阶级提供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等教会办学机构使得贫困的工人阶级子女也可以实现自己接受教育的梦想。第二,各教会团体为工人阶级提供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教会本身也直接参与了办学活动。可以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教会对于英国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还不愿意承担起贫民子女的教育责任时,他们为贫民子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教育机会。但是从40年代末开始,政府对教育进行干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对政府的干预也越来越认同。但教会的抵制态度和他们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国国民小学教育体制的形成,也使得教会的教育越来越不受欢迎。——施义慧《19世纪前期英国宗教与工人阶级子女教育》,《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12月六从马克思人权观的角度研究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但是,当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的时候发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并不如此,它变质了,异化了,劳动成为压迫工人,工人成为非人的外在的统治力量。劳动本身的异化又使得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因此产生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他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由此得出了劳动的实现是以“工人失去现实性”为代价的这一科学结论。 苗贵山《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马克思在对劳动的实现是以“工人失去现实性”为代价的这一结论进行思考时发现,异化劳动造成的劳动主体和劳动产品之间关系的异化,其实是劳动本质异化的外在表现,是劳动本身异化的结果,劳动失去了原有的本来含义,变成了压迫工人的异己力量。他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样,异化劳动就把人的生存活动降低成为动物的本能活动,而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也就失去了。 苗贵山《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七从生活标准角度研究当用纯经济的方法不能使生活标准清晰化时,有的学者转向使用生物学的标尺,以求验证1850年以前生活水平的实情,也就是所谓生物学标识的研究。主要标识有:自然死亡率、寿命估算、婴儿死亡率和身高等因素。就死亡率来看,以英格兰为例,1760年的死亡率还在27.5%。,大约到1850年下降至22.5%。,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总的死亡率指标。而寿命估算这一被视为最好的生物学标识的研究,虽然也不稳定地表示出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所改善,但是其上升的势头在1820年停住了,并且实际上直到1860年,长达40年保持不变[6]。身高,也是学者们感兴趣的另一个生物学标识。费劳德(RoderickFloud)、瓦赫特尔(KennethWachter)和格雷戈里(AnnableGregory)的研究表明,1850-1854年出生的士兵的个头比19世纪任何时候都矮。甚至19世纪最后10年士兵的个头还没有达到19世纪头10年的高度。据此他们断言,1815—1845年间生活标准的讨论仍是悬而未决的。即使19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50年代工人的实际收入增长了的话,他们也肯定面对着较高的物价,以致整个英国民众的身体状况都没有得到改善。——赵虹《西方学者关于英国工业革命中工人的生活标准讨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1月“反事实讨论”,是在工人生活标准的讨论中,引入新经济史学方法中的“反事实方法”,假设不发生技术革命不发生工业革命,工人阶级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些的一种讨论。也即“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会不会比未置身于工业化中而更好”的讨论。学者们参照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进行探讨。阿斯顿(T.S.Ashton)以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和中国为例进行研究,乔尔•莫克以爱尔兰为例进行对比研究。结论是,没有工业革命,工人的生活不会更幸福。(参见表I)尽管表I显示出不同学者提供的事实上人均每年收入的增长率各有不同,但是,都比反事实研究推测的人均每年收入增长的幅度高,更何况反事实的这一推测还未将战争、歉收和人口增长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将上述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反事实下的收入增长率还会更低。所以,从“反事实”的角度看,再没有严肃的学者认为,没有工业革命,英国会更幸福,人们的生活会更好。——赵虹《西方学者关于英国工业革命中工人的生活标准讨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1月04韩冠丽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案例分析: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经典论述】甚至在曼彻斯特,人们看起来也还不至于这样。这些每走一步都可以碰到的脸色苍白、身形瘦削、胸部?小、眼睛凹陷的幽灵,这种虚弱无力、萎靡不振、没精打彩的面孔,我只是在伦敦才看到过这许多,虽然肺结核在英国北部的工厂城市里每年也都要夺去不少人的生命。除其他肺部疾病和猩红热外,和肺结核同样厉害的,首先是一种在工人中间有最可怕的破坏力的病疫——伤寒。根据官方关于工人阶级卫生状况的报告,这种灾害的到处蔓延,是直接由于工人的住宅很坏、通风不良、潮湿和肮脏而引起的。——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工人阶级可以进的不多的几个日校,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进去,而且这些学校都是很坏的,教师都是已失去了工作能力的工人或者是做什么工作都不适合的人,大批的儿童整个星期都在工厂和家里工作,因而不能上学。而为白天做工的人办的夜校几乎根本就没有人去,去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青年工人累了十二小时之久,还要叫他们在晚上八点到十点去上学,这也未免太过分了。那些去上学的人多半在上课的时候就睡着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由于现代英国工业很复杂,工人在需要和文化方面的平均水平很难确定,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种类的工人的平均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工业中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平均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能够鼓励工人去获得这种技能并在工作中服从这种常规性。正因为如此,产业工人的工资平均高于普通的搬运工人、短工等等的工资,特别是高于农业工人的工资,而后一种情况当然还说明了城市中食品价格的高昂。换句话说,工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有产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奴隶。他们竟可以像商品一样地被卖掉,像商品一样地涨价跌价。如果对工人的需求增加,他们的价格也就上涨;如果需求减少,价格也就下跌;如果对工人的需求下降,有一定数目的工人找不到买主因而“成了存货”,那末他们就只好闲着不做事,而不做事是不能生活下去的,所以他们只好饿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机器生产的发展日益挤掉成年男工的事实。在机器上工作,无论是纺或者是织,主要就是接断头,而其余的一切都由机器去做了;做这种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手指却必须高度地灵活。所以男人对这种工作不仅不必要,而且由于他们手部的肌肉和骨胳比较发达,甚至还不如女人和小孩子适合,因此,他们几乎完全从这个劳动部门中被排挤出去了。这样,随着机器的使用,手的活动和肌肉的紧张逐渐被水力和蒸气力所代替,于是就愈来愈没有必要使用男人了。因为女人和小孩子不仅工资比较低,而且如上面已说过的,比男人更适合于做这个工作,所以他们就代替了男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相关观点链接】观点1当前美国工人阶级状况1995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失业率降到低水平,这有助于工人改善经济状况。但2001年3月开始的衰退减少了就业。小布什总统第一届任期内的就业状况是胡佛总统时期(1928—1932年)以来最糟糕的。2001年迄今,制造业的工作岗位已连续41个月减少,而自复苏开始以来的21个月中全国共减少了110万个工作岗位!自“二战”以来的历次复苏中,本次复苏的就业增长是最疲软的。尽管过去3年来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劳动市场仍很不景气。在工资领域有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种族和性别之间的差距很大。2.在美国这样的富国竟有大量低工资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岗位的小时工资标准,即使全年都工作而且是全日工,其收入仍不足以供养贫困水平的四口之家。3.美国存在大量的工资收入不公现象,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在加剧。收入和财富分配十分不公。一些家庭收入之所以能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工时延长了,而且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就业。但在最近一次的衰退中,白人、黑人和拉美裔人的中位家庭收入都下降了。现在已达到了靠延长工时和增加成员就业以增加家庭收入的极限。——[美]迈克尔•耶茨著郭安摘译《从统计数字看当前美国工人阶级状况》,《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8期观点2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产业工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它随着这个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目前所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在经历非工业化,英国走在最前面,它的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雇用了800多万人,到90年代中期己不到500万人。关于非工业化有三种可能的解释。第一,英国要把更多的钱投放到服务业。但像英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制造业是无法生存的,何况很难界定什么是服务,而且也无法将服务业从其他经济部门分离出来。组织旅游是服务业,但如果没有航空工业和度假所在地的建筑业,则这只是空谈。因此英国现在实际上投放在制造业的资金并不比1979年少。第二,英国的制造业日益发达,可以以更少的工人生产出满足全国人民需要的产品。制造业是新经济部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部门,1979—1989年间每年提高4.7%,即在这10年内每个工人的产出增加了50%——同时失业也增加了。制造业工人的人数虽减少了,但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并未减弱,制造业是为资本主义创造剩余价值的心脏部门。第三,英国制造业资本家的失败。人们购买的制成品同过去一样多,但都不是英国制造的。工厂工作岗位的日渐减少和服务部门的不断扩大说明劳动世界在发生变化。历来就有种类不同的白领职业——白领无产者和所谓的专业人员中产阶级,但现在他们实际上都是工人阶级,只是过去的工作经历不同而已。在19世纪,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界限分明,两者间的工资比为2:1。直到19世纪下半叶,技术工人仍把持着英国工会,随后到世纪之交,由于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机械技工因处境恶化在“一战”前后发动多次席卷全国的阶级斗争浪潮,涌现出大批产业工人斗士,他们进一步成立了英国共产党。越来越少的工人用基本上没有更新的机器设备生产同质等量的产品,因此这10年是失业增长的10年。在失业的威胁下,就业者的劳动强度加大了,加上保守党政府废除了保障工人权益的多项法律,工人现在受资方的压榨更深。—[英]米克•布鲁克斯著郭安摘译《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观点3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在劳资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8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如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按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否则将属违法行为。如德国企业是监事会领导制,监事会中工人代表约占1/3。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在发达国家的工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费用中,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了。如瑞典工人收入就有1/3来自社会福利。在西方国家,贫困人口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穷人的贫困已由原来的生存贫困,逐步转向才目对贫困。——张吉清,刘明华《论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11月【实际案例】案例1各国工人平均工资比较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包括福利)单位:美元/小时国家2003中国0.80泰国1.96马来西亚2.09巴西2.75韩国9.99法国17.77英国17.87加拿大18.44日本20.68美国21.86德国30.60(资料来源: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thread-71271-1-1.html?frameon=no案例2韩国工人罢工运动在亚洲,韩国劳工运动之在八十年代兴起并为全世界所瞩目,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事件。到今天,韩国工人阶级仍然是最具战斗性的工人阶级,尽管在这样一个反动、倒退和混乱的年代里不可避免地带上诸多缺点,但依然昭示着被压迫者改造社会的希望。1997年1月,300万工人为反对有利于雇主解雇工人的新劳动法发动了长达三周的总罢工,迫使政府修改新法。罢工既代表蓝领工人也代表了很多白领工人的利益,获得了公众的广泛支持,显示出韩国劳工很高的组织化程度和斗争水平:争取的是长期的工作稳定,超越企业层面,由经济进入了政治,直接介入法律和制度问题,斗争的对象是国家而不是单个资本家。——选自《韩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与抗争简史》工农之声案例3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铁路华工在此前,华工已经具有修筑美国铁路的经验,而且他们的吃苦耐劳使他们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克洛克(CHARLESCROCKER)决定先试用50名华工。这50个人的辛苦劳作让四大巨头非常满意,于是,陆陆续续的,又3000多名廉价劳工相继从金矿、更多地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当时五分之四的美国铁路工人都是华工,也因此,中央太平洋局的修路进度大大提高。这样的艰难在西部铁路修到内华达山脉的时候几乎达到了顶峰。内华达山脉是著名的天险,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美国大峡谷就是它的一部分。当时华工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要在这种根本无处立足的悬崖绝壁上开山凿石铺铁轨。他们用芦草编起一个个竹篮子,每个篮子里装一个或两个华工,利用一种滑车型的装置将篮子吊下悬崖,在距谷底约600米的位置,他们需要在岩石上钻孔、安装炸药、点火,与此同时,上面的工人要迅速拉起绳索,把底下的华工拽上来。很多时候,由于拉绳索的速度不够快,或者绳索断了,不少华工被炸死或跌落悬崖身亡。贯通美国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于1869年建成通车,美国各地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而中国劳工却被挡在所有的欢庆大门之外,甚至,他们没有被在当时的任何一个庆典上提及。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在那些具有着历史意义的照片上,也很难发现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形象。即便如此,华工们还是继续完成了连接加州南北的西南和西北干线铁路。及4Chinesewereloweredinbasketstodrillliokef&i*e?<pLoGives.33——选自学术交流网/美国华人华侨/2007年四月五日转发案例4中国工人生存状况简述通过出卖脑力和体力得到主要生活资料的人都是工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在中国工人中分为三个阶层,一是黑领阶层,二是蓝领阶层,三是白领阶层,三阶层的生存状况各不相同。黑领阶层就是通常说的“农民工”,是工人中有承包耕地的阶层。他们亦工亦农,务工是主要的生活资料来源。这个阶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在家乡务工者,另一个是异地务工者。在家乡务工者通常是在居住地的乡镇企业里工作,还有一部分给居住地附近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打工的人员。异地务工者通常是进城打工者,不少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进城农民工是工人中最痛苦的阶层。城市农民工阶层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担负着最繁重的劳动,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没有社会经济保障,没有法律保障,没有社会地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乡镇企业农民工,工作相对固定化,但多处在劳动繁重,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在家乡务工的农民工状况略好一些,但乡镇企业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设备落后,生产污染严重。这部分工人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者高,但生活比较正常。最严重的问题是劳动保护差,工伤事故不断,很多工人的了职业病,而治伤治病的资金却难以保证。在家乡务工的农民工状况略好一些,但乡镇企业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设备落后,生产污染严重。这部分工人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者高,但生活比较正常。最严重的问题是劳动保护差,工伤事故不断,很多工人的了职业病,而治伤治病的资金却难以保证。黑领阶层人数约占中国工人人数的一半。平等的社会地位是黑领阶层最大的利益诉求。蓝领阶层分为大城市、大企业蓝领和中、小城镇蓝领两大部分。小城镇蓝领的月收入略低于农民工,但由于工作时间比较规范,工时价格略高于农民工。这个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失去了社会保障,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在大城市、大企业里工作的蓝领阶层月收入在1000至2000人民币,月工作时间不足180小时(平均每工时价格约1美元),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障金等),但在特权精英主义(即由权力认定精英,由这样的精英操作权力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他们对公有资产的管理权已被剥夺,成了纯粹的劳动力商品。蓝领阶层最大的利益诉求是就业的保障。在公有制企业中蓝领要求保证企业主人翁的地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蓝领要求和雇主平等的人格地位。白领阶层也分两个部分,一般白领收入相当于大城市大企业工作的蓝领,高级白领收入较高,经常加班,一般月工资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工时价格高于3美元),虽然生活充裕些,并有些已经成为当代的“小资”,但由于直接接触权力,人格地位十分低下,忍受着繁重的脑力劳动和就业压力。白领最大的利益诉求是自己和雇主或官僚的人格平等。当前社会对工人剥削和歧视已经到了使社会矛盾激化的状态。当前的工会是执政党的下属机构,企业里的工会是企业党委的下属机构,实质上是企业的二级管理机构。官方工会不作为,工人没有自己的工会,工人的法定利益得不到维护,是使中国工人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有的国有企业改制后出现了对工人的专政(只准老老实实干活,不准乱说乱动,否则开除)现象,有的非公有制企业甚至出现了工奴(以暴力剥夺人身自由)现象。由于工人和雇主以及工人和企业官僚(由上级任命的企业负责人)之间的矛盾没有缓冲地带,经常出现劳资之间的冲突,而不能出现有序合法的抗争。基层政府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使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有关工人利益的行政命令不能有效地贯彻,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以人论法,使劳资博弈中劳方始终是失败的一方。对于资本来说,没有比劳动力价格低廉,劳方只能干活,不能说话的条件更好了,很多资本是因这些条件才进入中国大陆的。现在所谓的“中国制造”大多的资方是输入资本。这些条件使资方肆无忌惮地剥削压迫工人。工人的工会,是中国工人改变目前的生存状态,维护法定权利的唯一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有效途径。/0/0/271684.aspx案例5《自由引导人民》画作欣赏这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4—1863.8)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260X325厘米),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走向街垒,于27至29日为推翻这个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与保皇军队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占领了王宫。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作“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圣德克区的克拉腊•莱辛姑娘一马当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上巴黎圣母院旁侧的一座桥顶上,最后倒卧在血泊中。画家目击这一悲壮激烈的巷战景象,义愤填膺,决心画一幅大画,来描绘群众革命的壮举。画上所展示的这幕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是他在自己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这里除了参战的市民、工人以及那个象征阿莱尔的少年英雄之外,画家在正中还设想了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里吉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擎飘扬着的三色旗,正转身号召民众向君主专制王朝冲去。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也是这幅三角形构图的制高点。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右侧那个身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是大学生,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有人认为这就是画家本人),在他身后有两个高举战刀怒形于色的工人形象。前景上除了倒毙在瓦砾堆上的禁卫军尸首外,还有一个受伤的青年匍匐着想站起来,仰望着女神手中的三色旗。远处是处在晨雾中的巴黎圣母院。如果仔细观赏,还可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也极其紧凑,色调丰富炽烈,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很快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德国大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Blog/cns!【案例点评】本专题列举了关于联系的多种相关观点和案例。相关观点1“当前美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了当前美国工人阶级就业状况,工资状况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当前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仍不容乐观,历史遗留的问题仍没有解决。相关观点2“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工人阶级内部的角度描述了工人的工作经历和担当角色的变化。分析了西方国家非工业化,也即造成工人失业的原因,同时揭露了工人受剥削受欺压的本质没变。相关观点3“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表明在当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工人地位,调整收入分配,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案例1是2003年各国工人工资的比较,总体来说是和各国的经济状况成正比的,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工人工资水平偏低的状况。案例2是关于工人罢工运动的事例。罢工一直是工人争取权利和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从另一方面,在以“和谐”为主题的当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