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情境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课时目标1.学习诗中重点词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秋词(其一)刘禹锡作者档案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词语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春朝(zhāo):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排云:推开白云。碧霄:蓝天。诗歌大意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主题概括这首诗借“鹤”的形象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豪迈大度。诗歌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开篇,诗人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诗歌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夜雨寄北李商隐作者档案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词语注释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未:没。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诗歌大意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主题概括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歌赏析前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诗歌赏析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诗歌赏析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作者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难”就发生了。他的家人跟着百姓,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

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词语解释僵(jiāng)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戍(shù)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诗歌大意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主题概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诗歌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诗歌赏析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诗歌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潼关谭嗣同作者档案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作者档案

9月政变发生,被捕下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从“日新”变法思想出发,抨击封建专制及纲常名教,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斗争精神。能诗,所作富于爱国精神,风格雄健。今辑有《谭嗣同全集》。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潼关》。词语解释终古:久远。簇:簇拥。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那高天的浮云似乎终古不散地簇拥着这座半山腰的历史名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了。河流在辽阔的西北大原野上奔流还嫌拘束,秦岭山脉拔地而起,恃险争势,进入潼关(以西)就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平地了。诗词大意主题概括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通过对雄迈的大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诗歌赏析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次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它们的身上融进了诗人强烈的感受,融进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融进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末句写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随堂测试1.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随堂测试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