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环境容量课件_第1页
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环境容量课件_第2页
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环境容量课件_第3页
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环境容量课件_第4页
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环境容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重点:(1)注意掌握影响人口自然变化的直接原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及深层次原因(2)掌握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方法,能够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总结相应人口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掌握常见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3)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四大因素,并结合具体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考纲(考核目标和要求)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1.从考查内容来看: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变化)、人口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等内容是高考的常考点,尤其是在单科试卷中,如近三年的广东卷。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这一考点在近三年高考中没有呈现。2.从命题角度来看:以各种图表资料为切入点,考查相关的人口问题是最常见的命题方式。如以曲线图和柱状坐标图来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以曲线图、人口金字塔图来考查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等。该部分题型以选择题为主。3.从考查能力来看:通过提供各种新颖的图表资料和新定义(人口抚养比、老龄化社会),侧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综合归纳整理能力的考查。近三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1)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2),回答1~2题。图1图2‰年年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B.增长模式没有变化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总量仍呈增长态势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DB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概念:(1)人口自然增长是指某时期某人口中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余数(或差额)。2、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人口增长的快慢)(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3、决定因素(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决定(2)人口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决定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为:不断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坡度陡缓代表增长快慢;起伏代表人口数量变化的大小4、思考变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5、思考起伏转折的原因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人口数量情况人口增长情况(先快后慢)人口变化原因数量少

数量较多

持续增加

数量多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20世纪以来(1)5、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不同地区的差异(1)读图名(2)读图例,辨别柱子的颜色、长短表示的含义

(3)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

1、到200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如何排序?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如何排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3、人口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那几个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4、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如何排序?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亿)非洲3.81.42.47.84拉丁美洲2.40.61.85.19亚洲2.20.81.436.83发展中国家2.50.91.648.07大洋洲1.80.71.10.33北美1.40.90.53.10欧洲1.01.1-0.17.29发达国家1.11.00.111.98全世界2.20.91.360.5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问题、影响和措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水平较高

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水平较高

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重点: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1、常见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人口老龄化2、影响和解决措施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影响:(1)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2)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0-14岁、65岁以上)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化国际标准是60岁以上达到10%以上,65岁以上7%。

1、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和()2、时间上的不匀速性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开始:

。工业革命开始:

20世纪以来:

(学习指导:读图1.2和1.3分析,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发达国家的增长特点:

。原因

发展中国家增长特点

。原因

,人口死亡率下降。3、空间上的不平衡国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韩国1.50.6印度2.91.0尼日利亚4.31.3埃及2.90.8德国0.931.09(1)这些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_,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_。(2)尼日利亚等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对该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德国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___,对该国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通过人口出生率下降来完成1)划分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2)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3)各类型的特点、区别、原因和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小于1%)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对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生育观念改变、社会福利的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提高地区分布极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古巴、韩国、新加坡4)影响因素(1)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2)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或经济水平6)转变原因和过程(1)生产力水平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生存条件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下降,从而开始增长模式的改变。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也开始下降,并最终完成人口增长的转变(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通过人口出生率下降来完成5)判断人口增长模式(1)注意每个阶段“三率”的数值特征及其变化趋势(2)可以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判断人口增长模式所处历史阶段原因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欧洲和北美现代型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重点: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变化的直接原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及深层次原因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人口增长的快慢)2)决定因素(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决定(2)人口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决定2、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判读时(1)注意每个阶段“三率”的数值特征及其变化趋势(2)可以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判断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和过程重点: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1、常见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人口老龄化2、影响和解决措施重点:人口统计图考情分析:多给出与某区域或国家相关的人口统计图,如金字塔图、三角坐标图或其他统计图来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存在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办法。图1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AD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8~9题。项目年份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7438289078659903人口比例(%)苏南33.7141.38苏中23.1220.80苏北43.1737.828.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项目年份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7438289078659903人口比例(%)苏南33.7141.38苏中23.1220.80苏北43.1737.82B9.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B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33.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____________%34.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____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35.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______年到______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36.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34.201035.1986;199036.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1~2题。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DB图表分析的一般要领1.先读图名首先要读图名,因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的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在有限范围内思考问题,把握答案的准确性高,得分率肯定也很高。2.细辩图例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后方可去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所在,也是解题的归宿。其基本的方法是:第一了解图示展示的地理位置。掌握位置是解题的关键,具体分析方法是:①地理坐标法既是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和占据的空间。②海陆相对位置法。就是根据大陆内部、大陆东部、西部和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③区域轮廓形状法。④区域特征法。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动植物特征土壤特征自然带等)和人文特征(建筑风格地方风俗习惯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特征等),根据已掌握的特殊性区域特征确定区域位置。第二从图示中挖掘自然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等。第三分析图中显现和隐含的人文特征。如资源、工矿企业、城市、乡村居民点、交通枢纽和线路等。第四分析图表中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值特征。(比例尺大小、数值的最大最小值、所占份额、数据的增减状况等)。4.图文转换这是读图分析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关卡,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思维能力的反映。就是学生根据图表中地理信息,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过程,即为答题过程。考点三人口统计图人口统计采用的地理统计图表较多,为此要学会判读地理统计图,常见人口统计图如下表:类型优点举例图示通读方法柱状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数量关系,便于各种地理事物数量的比较如各大洲人口柱状图,可以生动地反映各大洲人口的多少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①读图名↓折线图(曲线图)反映地理事物的增长变化等问题,通过曲线图或折线图能反映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如非洲人口增长折线图,可以反映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情况②读坐标(或图例)↓扇形图反映一种地理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可以很直观地反映某种地理事物占总体的比例如世界各大洲平均净增长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扇形图及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饼状图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饼状图三角形统计图从图中能读出三个数值,分别反映三轴所代表地理事物占整体比例,且三者和为100%如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构成示意图⑤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金字塔图生动形象地反映人口增长类型及不同年龄人口性别构成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重要标准—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①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②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③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概念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都表明,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来表示。

环境承载力(3)人口的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人口的环境容量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重要标准—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①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②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③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1)资源(最重要):土地、水资源、能源等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3)负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决定开发数量决定消耗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资源正相关负相关1、那么该地区或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