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6好的故事同步演练
一、选择题
1.《好的故事》节选自鲁迅先生的()
A.《呐喊》B.《故乡》C.《狂人日记》D.《野草》
2.读完课文《好的故事》,你会发现“好的故事”是指()
A.美好的人、事、物B.暖心感人的一件事
3.《好的故事》一文中“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下面不能体现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是()
A.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B.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C.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4.关于《好的故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
B.通过对梦中“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C.《好的故事》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D.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说,《好的故事》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
5.对《好的故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弥漫,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象征。
B.“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明快愉悦是它的感情基调。
C.作者在极短的篇幅中,从多个角度来展开那种超现实的想象。文章中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令人惊异。
二、填空题
6.《好的故事》中“梦境”与“昏沉的夜”分别象征什么?请根据课文意思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7.《好的故事》内容感知。
1.本文采用了__的结构,写了作者梦中的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A.分—总B.总—分C.总—分—总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____—____—____。
3.文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一幅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
8.根据意思从课《好的故事》找出相应的词语。
(1)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3)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4)突然;忽然。()
(5)收缩。()
我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语段精读。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柏,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镍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9.选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作者笔下的所有景物都和_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10.画横线句子中的“如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梦中回忆山阴道,是因为()
A.那个地方寄寓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B.那个地方是作者的故乡。
阅读
好的故事(节选)
①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②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③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④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⑤我就要凝视他们……
⑥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⑦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⑧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惆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春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12.单选题:本文的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以下说法中有误的是()
A.本文中的“乌柏”“伽蓝”两个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猜出分别是一种植物、建筑物。
B.本文中的“石油”这个词可以通过注释理解意思。
C.本文中的“泼剌奔迸”这个词可利用工具书查找出其意思。
1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请针对上文内容或写法提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上文①~③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能体现“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其中一句,并写一写这个句子表达上的特点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上文内容,完成填空。
“昏沉的夜”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美的人和美的事、美好的梦境”象征________________,“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创作于五四后期,开创了一种“独语体”的散文风格,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
2.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正确答案即可。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A项中“一篇小说”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要仔细比对选项内容,结合排除法。
“好的故事”呈现出的感情基调不是明快、愉悦,而是想象中的明快、愉悦与现实中的苦闷、痛苦交织。
6.理想/美好的生活/向往的生活
现实/黑暗的现实等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文章中“梦境”象征理想/美好的生活/向往的生活等,“昏沉的夜”象征现实/黑暗的现实等。
7.C现实梦境现实美丽、幽雅而又有趣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1.《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了作者梦中的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2.鲁迅写的好的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出了鲁迅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累了,然后在躺椅上就是休息了一下。然后在朦胧中进入了梦乡,然后,在这个梦乡当中他构出了一个好的故事。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这个好的故事当中有那些作者向往的江南水乡的那种生活。最后一自然段就是作者回到现容实当中继续写文章。
3.《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文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一幅美丽、幽雅而又有趣的江南水乡风情画,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8.参差瘦削泼剌骤然皱蹙王熙凤是一位泼剌的女子。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1)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3)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4)骤然:突然;忽然。
(5)皱蹙:收缩。
写句子:参差:平时,月光可以很容易地渗过参差的树隙,很慷慨地泻在粼粼的水面上。
9.作者回忆在山阴道上所见到的景象水
10.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11.A
【解析】
【分析】
9.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本段选自课文《在山阴道上》,作者以游玩为线,描述了在一条修长的石路,即山阴道上的景物,抒写了观赏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从句子“两岸边的柏,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镍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中的“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并水里的萍藻游鱼”“发出水银色焰”等词语,可知作者笔下的所有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如此”一词出现在文中“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镍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可知,“如此”指代的是上面的内容,即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文本,可知文中描写了在山阴道上所见到的景象,并没有提及那个地方是作者的故乡,B错误。因此答案为A。
12.C
13.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
14.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这句话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村女,狗,茅屋,云”等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出现在水中的幻影,表现出水面丰富变幻的光影,给人奇异的感觉,体现出这个故事的迷人和有趣。运用顶真手法,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5.中国当时的黑暗社会。理想,美好的生活对美好的生活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解析】
【分析】
12.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文中的“乌柏”“伽蓝”两个词语可联系原文“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猜出分别是一种植物、建筑物。说法正确。
本文中的“石油”这个词可以通过注释理解意思。说法正确。
本文中的“泼剌奔迸”这个词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随着奔涌的河水跳入发出声响。选项说法错误。
13.
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和写法进行提问。
《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提问示例:
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的倒影?(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文中哪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股权转让代持协议
-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承诺免责协议
- 养殖场土地租赁合同
- 建设工程三方合同
- 软件著作权授权许可及合作合同
- 股份制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策略方案
- 单位职工聘用合同
- 电影拍摄合作合同
- 聘请电影导演合同书
- 物业意向性合作协议
- 医疗垃圾转运流程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矿棉板模板施工合同
- 2024年芽苗菜市场调查报告
- DB31∕T 1148-2019 水量计量差错的退补水量核算方法
- 2025蛇年元旦晚会
-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解读学习课件
- 乡镇新能源利用项目方案
-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延长石油社招笔试题库
- 《马克思生平故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