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3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教法与学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教学目标: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教学重点:1、熟悉和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邹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难点: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2、介绍主人公: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学生展示,师补充)《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谋臣期策士奔走游说、合纵连横的言论和活动,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外交上的重大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斗争。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再读课文,读清句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五、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质疑环节。(小组交流:学生就不明白的语句翻译互相交流直至解决,师引导)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本环节就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进行整理,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师明确(学生展示完毕可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完善知识点):(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与今义不同;讥,微言讽刺。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2)词类活用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说)(3)一词多义①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②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③孰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方法:设喻、类比推理结论:王之蔽甚矣

(板书)教师补充归纳: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王之蔽甚矣”,他能由已及人,因小悟大,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类比推理表明意见的方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四)分析第三段、第四段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明确: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板书: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2、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明确:区别,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明确: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明确: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板书: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4、文章怎样写齐王纳谏的成效?明确:正面写国内“三变”,侧面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反衬齐王纳谏之成效。三、总结全文1、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①师指出: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请同学指出直谏的例子,说说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历史上比干、屈原、魏征向君王进谏都属于直谏,但结果有好有坏,与君王是否为明君有关。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②对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2、本文的所刻画的人物非常生动,说说邹忌和威王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②实事求是③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帝王心理威王①开明,有作为的君主②虚心纳谏,能改革创新3、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明确:邹忌运用了讽谏,以委婉的方式向威王进谏,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以家事喻国事,使人易于接受。而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虚心纳谏,改革创新,这两方面的原因是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4、文章写作手法特点:“三叠式”结构。明确: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作用: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错落有致,具有一种整齐美。作业1、完成课后第2、3题2、完成同步训练(注:第一课时内容的整理部分让学生课前时间尽量完成,课上讨论补充,否则一节课完不成本课的教学。第二课时的内容较多,教学时可根据学情进行删减。)附: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邹忌比美

三问、三答、

思美

妻私我——官妇左右私王邹忌讽谏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方法:类比推理结论:王之蔽其矣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面刺——上赏令初下——门庭若市威王纳谏

措施上书——中赏成效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谤讥——下赏期年之后——无可进者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教学评价: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馆陶县“魅力教育”及“创建新课堂”精神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