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松原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
2.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A.逐级递减B.逐级增加C.保持不变D.先增后减
3.无限环境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A.J型B.S型C.倒J型D.V字型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是一个动态系统B.食物链营养级数目无限C.能量单向流动D.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5.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A.竞争B.种内斗争C.捕食D.他感作用
6.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7.根据有效积温法则,一种生物分布所到之地的全年有效总积温必须满足该种生物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
A.K值B.T值C.N值D.T0值()
8.我国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种属于()
A.常绿乔木B.常绿灌木C.落叶乔木D.草本植物
9.下列生物中()属于腐食动物。A.秃鹰B.麻雀C.老鹰D.黄雀
10.同一植物抗低温能力最强的发育阶段是()A.休眠期B.营养生长期C.开花期D.种子萌发期
11.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A.山风影响B.季风影响C.谷风影响D.海洋风影响
12.下列各项中属于正反馈的是()
A.湖泊污染→鱼死→再污染B.动物增加→植物减少→动物减少C.兔子多→草少→兔子少D.田鼠增加→粮食减少→虫子增多
13.在生物群落中,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属于该物种的()。A.栖息地B.生境C.现实生态位D.基础生态位
14.农业上最好的土壤结构是()
A.网状结构B.团块结构C.团粒结构D.块状结构
15.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16.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是250日·度(d·℃),则其在日平均温度26℃条件下完成发育所需要的天数是()。A.20天B.30天C.40天D.50天
17.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群落生态
18.决定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主要气候因子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温度C.温度和雨量D.光照和温度
19.动物对冷环境的适应最直接的方式是()。
A.减少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
B.降低体温和各种代谢反应冬眠
C.主动避开低温环境,进行迁移
D.增加脂肪,减少热量的散失和增加体内产生的热量
20.生长在新疆的马铃薯比生长在平原地区的大,其主要原因是
A.阳光辐射强烈B.白天温度高C.降水多D.昼夜温差大()
21.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组分包括()
A.生产者B.大型消费者C.分解者(小型消费者)D.以上三大功能类群
22.下列哪种方式是生物为适应低温环境而采取的措施()
A.夏眠B.穴居C.迁移D.昼伏夜出
23.下述作物属于短日照的是()
A.大麦B.水稻C.小麦D.油菜
24.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荒漠生物群落
25.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的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26.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2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D.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和循环
28.在植物花芽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光照长度B.光照强度C.光照时间的早晚D.光照速度
29.下列不属于森林群落物种组成成分的是()。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落叶
30.植物固定的日光能占其吸收的日光能的比率称为()
A.同化效率B.净生产力C.生长效率D.维持价
31.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A.E级越高,群落的均匀性越大
B.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C.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
D.B、C、D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32.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
A.光照时数B.光照强度C.光谱成分D.温度
33.我国中部山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34.种群的季节性消长主要是()
A.环境因子的影响B.生物因子的影响C.人为活动的影响D.突发性自然灾害
35.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以微观层次为主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C.以个体层次为主D.以宏观层次为主
36.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绿色植物属于()
A.第一营养级B.第二营养级C.第三营养级D.第四营养级
37.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聚集型
38.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B.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C.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39.种群的最大出生率是指()。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产生的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B.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C.在一定条件下,种群出生的新个体与死亡个体的比率
D.种群产生的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40.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氢气
4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42.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43.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捕食链B.腐屑链C.寄生链D.混合链
44.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几个阶段,分别是()。
A.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B.裸地形成、物种传播、物种定居C.水生演替、旱生演替D.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45.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A.生态型不同B.资源不足C.生活型不同D.年龄相同
46.在一定地区或物理空间内的许多生物种类组合成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是()
A.种群B.种丛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47.池塘里浮萍在短期内大量增加的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属()。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种群平衡D.季节性消长
48.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森林面积约为()
A.40亿公顷
B.50亿公顷
C.60亿公顷
D.70亿公顷
49.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产量称为()
A.生物量B.生产力C.利用率D.周转率
50.在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A.大型哺乳动物B.小型哺乳动物C.土壤动物D.木本植物
二、填空题(20题)51.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影响______。
52.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______。
53.某昆虫种群数量在冬季最少,春季增加,夏秋季最多。种群数量的这种变动属于_______。
54.他感作作是______中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且种内关系中也有。
55.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______。
56.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和死亡率。
57.季节性消长主要是一年内随______和生物生活史的适应性变化。
58.水循环的驱动力是______。
59.生物的______作用就是一种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0.生态型是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发生的______。
61.如果将生态系统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概括可表示为:生态系统=______生物群落。
62.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_。
63.酒精是__________的产物。
64.按形成的主导因素,隐地带冷性土壤可分为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和_______。
6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______。
66.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______。
67.林德曼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______定律,又叫林德曼定律。
68.一平方公里的森林,草食动物的数量比肉食动物的______。因此种群密度也受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制约。
69.生态金字塔通常分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______金字塔三种类型。
70.热带雨林分布区的种类组成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分解有机物。()
A.正确B.错误
72.红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A.正确B.错误
73.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可依其性质进行归纳。()
A.正确B.错误
74.沿海“赤潮”是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主要成因是近海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
75.青藏高原的小麦产量高主要是受日照长度的影响。()
A.正确B.错误
76.群落演替系列达到最后稳定阶段形成的稳定群落即为顶极群落。()
A.正确B.错误
77.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是可变的。()
A.正确B.错误
78.农业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机械化农业。()
A.正确B.错误
79.自然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是各个生态因子共同组合在一起,对生物起的综合作用。()
A.正确B.错误
80.重要值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四、简答题(5题)8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2.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83.简述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
8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及生物耐性的主要特点。
85.简述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5题)86.生态环境恶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请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87.影响细胞增殖周期的因素有哪些?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举例说明。
88.决定群落外貌的因素是什么?
89.试述南北坡的生境特点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90.试述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六、单选题(0题)91.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的()。A.有序性B.整体性C.整合性D.稳定性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B
6.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7.A
8.D
9.A
10.A
11.B
12.A
13.D
14.C
15.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16.A
17.B
18.C
19.D
20.D
21.D
22.C
23.B
24.D
25.B
26.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27.C
28.B
29.D
30.A
31.D
32.B
33.D
34.A
35.B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方向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方向主要表现为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的兴起。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生态学的科学性。
36.A
37.A
38.D
39.A
40.A
41.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42.D
43.A
44.B
45.B
46.C
47.B
48.C
49.B
50.D
51.种群数量种群数量
52.内禀增长率
53.季节消长
54.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55.生产者
56.出生率
57.季节变化
58.太阳能太阳能
59.他感他感
60.趋异适应趋异适应
61.非生物环境
62.种群
63.无氧呼吸
64.钙成土壤
65.内部
66.种群平衡
67.十分之一
68.多多
69.能量能量
70.极其丰富极其丰富
71.A
72.B
73.A
74.Y
75.B
76.A
77.A
78.B
79.A
80.Y
81.答案见解析(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82.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83.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危机越来越明显,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石化能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2)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生物能源的多层次、多级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84.(1)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多过,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2)耐性特点:
①生物耐性有最高、最低和最适范围;
②生物耐性限度因发育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
③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窄;
④生物的耐性范围是可以改变的。
85.(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
86.(1)森林是环境的净化器;(2)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3)森林能够防风固沙;(4)森林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5)森林中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1)森林是环境的净化器;(2)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3)森林能够防风固沙;(4)森林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5)森林中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
87.(1)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中控制细胞增殖的因素,特别是各种生长因子。不少生长因子受体具有蛋白激酶活性,在生长调节中通过对各种靶蛋白磷酸化实现其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另一是生长因子受体的传感机制,最终引起细胞内有关增殖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增殖;第三是某些基因及其产物与细胞增殖调控的关系,其中包括癌基因、细胞分裂周期基因等。(2)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如细胞周期检测点功能的减弱,导致突变基因的累积和正常细胞的进化,只有当这些累积的突变基因,破坏了细胞周期的驱动机制,细胞才进入失控性生长的境界(癌变)。
88.决定群落外貌的因素有:①群落内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态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划分的类群就是植物的生长型。生态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②组成群落的物种尤其是优势种植物及优势种的多少常对群落外貌起决定性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③植物的季相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由于植物长势的改变而导致群落外貌的季候差异。陆生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开花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的群落也有季相的变化。④植物的生活期如由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所组成的群落因各组成种类生活期的变化使群落的外貌常出现不同。决定群落外貌的因素有:①群落内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态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微生物科研方法试题及答案
- 项目分析与评审相关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非铁分选提纯设备合作协议书
- 城区供暖设备更新和智慧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Module 9 Life history Unit 1 He left school and began work at the age of twelve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2025年低压电工作业模拟考试题库试卷
- 写字楼夜间安全责任协议书(2篇)
- 公路运输协议书(2篇)(2篇)
- 真空挤砖机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微型客车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卫生院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总结(8篇)
- 2024国家电投集团中国电力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数学和化学融合课件
- 通信汛期安全培训
- 生产车间计件工资制度方案
- 养殖专业毕业论文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蓉漂”人才荟武候区招聘23人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移动式升降机平台安全培训
- 应用文写作+邀请参与非遗集市为主题的新年庆祝活动+讲义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题
- 第三单元第3课+奖牌设计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竖曲线测设09课件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