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教学设计《灰椋鸟》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内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围绕写景状物的古诗及散文进行编排。《灰椋鸟》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重点是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和入林后的热闹、快乐场景。这也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读准“灰椋鸟”“栖息“扑棱棱”等重点词语,学写生字“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学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场景。一、检查预习学写生字投影出示课前预习单,生自读回顾预习单上的词语。教师检查并强调易读错的词语。屏幕出示重点句,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讲解重点句中分号的作用。屏幕出示本节课生字“棱”,教师指导书写。课前预习单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一、词语练读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灰椋鸟水杉刺槐软绵绵扑棱棱黑乎乎情不自禁翘首遥望排空而至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百鸟争鸣倾诉应和栖息安眠二、美句朗读1.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所处,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注: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等。在这里分号分隔的前后两个分句是:A.并列关系B.转折关系C.承接关系D.因果关系三、书写生字栖本义指夕阳西下时,鸟停宿在树上。涧本义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棱书写提醒:右半部分上下结构紧凑,捺要拖长。(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可以了解学生字词识记及重点局朗读情况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率。)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一)观看视频学习四、五段1.教师播放“灰椋鸟”简介视频,学生观看,直观认识灰椋鸟。2.观看结束后,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哪几段与视频中的描述相对应。3.同桌相互交流所找到的段落。全班交流。4.百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抓住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一气势不凡?学生默读,作批注。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排空而至、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等朗读。6.读这一部分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没有回忆起我们前不久背诵过得一篇古文?7.教师引背《醉翁亭记》片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8.学生自读第四段,尝试将“滁人游也”的场面改写为“百鸟归林”。9.小组交流改写内容。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课标》在阅读方面对高段学生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一要求,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对比《醉翁亭记》中的小片段进行改写表达,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课文。)(二)朗读体会学写场面1.学生默读第五段,全班交流百鸟投林后,它们在做什么。2.全班交流阅读这一部分的感受。(欢快、祥和、安宁……)3.作者如何写出鸟儿的欢快、祥和?学生思考、交流。4.教师小结:像这样既有小的特写镜头,又有大的场面描写,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展现一个场景。5.教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快乐、安宁。6.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运用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7.全班交流小片段。(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仿照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小场景,可以丰富学生在习作方法上的积累,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走近作者体会情感1.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不仅仅表现在四、五段,还渗透在文章的哪些地方?2.学生结合问题,默读全文,做批注。3.学生交流。4.出示作者徐秀娟资料,拓展《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在聆听歌曲,阅读作者生平时,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鸟儿发自肺腑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结合作者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走过的人生道路再来回顾整篇文章,可以使得学生透过文字与作者对话,充分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鸟儿、热爱自然的感情。)三、布置作业推荐阅读1.作业:修改当堂小练笔。背过四、五段。2.推荐阅读《狮王》。(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改,课下反复修改、推敲会使得当堂的练笔更加成熟。《狮王》讲述凶猛的野兽如何与人类成为朋友,与本篇课文相映衬。阅读的广度无限扩大,学生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单薄的一篇课文,而是在丰厚的书海里无限开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学情分析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师生的群体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够进行文从字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至关重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低年级段施行的新型“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授课模式,使学生在近两年的训练中,学会带着问题倾听,并且能够将自己听到的有序、清楚的进行复述。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懂得如何带着问题聆听文本,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专注的倾听,迅速的走入文本,可以完整明白的说出自己的思考“听”和“说”的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进入高年级,学生的“读”由朗读转为默读。《课标》指出,高段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生在中年级时,已经开始学习默读文章,做批注,对于默读他们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发展情况因为种种因素并不能齐头并进,部分学生仅仅能进行默读,却达不到有速度的默读。教学时,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放缓速度。值得注意的是,《灰椋鸟》一文中有多处精彩的场面描写,仅靠默读并不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所以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喜爱朗读的心理,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文章的能力。既要保持学生借助朗读亲近课文的能力,又要持续发展学生的默读,默读与朗读详略有序的开展。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的习作经验,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的积累,进行流畅的表达。他们欠缺的是明辨各类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上的指导。所以在本节课上我会给予学生习作的指导,使其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从成为课堂的主体,关键要先了解学生现有的高度以及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以上即为本节课的学情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针对学情,我将结合课文开展有效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效果分析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也是人文素养建立的基础。《灰椋鸟》将这四种能力渗透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这其中有显著的收获。首先,倾听与口头表达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如“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学生1回答:从这里能看出归林的鸟儿非常快乐;学生2在认真倾听后补充:不仅能看出鸟儿很快乐,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将鸟儿描写的十分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相同的感受,学生之间也能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盘旋而至,老远就能听到它们的叫声”,学生1回答:从这句话可以读出归来的鸟儿特别多,学生2回答:这句话写出了百鸟归林时的宏伟整齐。这些都体现出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不仅会听,且能够根据同学的回答,相互补充。“说”的训练在这本节课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提问:“这样快乐的文字,有没有使你回忆起之前学过的一篇以‘乐’字贯穿全篇的古文?”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认真回忆,“听”与“思考”紧密融合。之后,教师吟诵《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并带领学生根据上述两处片段,将“滁人游也”改编成“百鸟归也”。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拓宽了倾听、阅读的视野,且将古今文字相关联后表达,大大发展了语言思维,体验到口头表达的乐趣。教学第四段,教师分别以示范朗读、情境朗读、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好“百鸟投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师的激励之下,学生朗读兴致极高,小组内又以集体朗读、男女生配合朗读等形式进行班级展演,这些都提高了孩子朗读的能力。朗读环节过后,学生基本能够绘声绘色的背诵“百鸟投林”这一情节。从课下测评中看出(测评结果见下图),学生在本节课中熟悉掌握了三种朗读方法,朗读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第五段,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品读百鸟投林后,教学了由点及面进行场面描写的习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当堂写一处“生活中热闹的场面”。在巡视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都能把点名结合写场面的方法用好,习作中有特写的小镜头,也有立体丰富的全景描写,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这一写作方法(随堂练笔见下图)。充分说明,习作点的教学落实到了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即为从本节课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的效果分析(后附图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教材分析《灰椋鸟》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内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围绕写景状物的古诗及散文进行编排。单元主题目标为指导学生对“意象”初步有所概念,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其中两处精彩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范本。课文的四、五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描写了百鸟归林时的壮观及鸟儿投林之后的热闹快乐,作者的爱鸟之情在这两段丝丝流淌。第四段首先进行了面的描写,即“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之后作者抓住“排空而至”“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等词语和短语刻画了什么是“百鸟归林”,包含着作者满心的期待与叹服。“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这一句与《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堪称异曲同工。百鸟归林后的热闹在第五段被淋漓尽致的叙述出来。作者笔触优美而又成熟。首先“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一句串联起了整个宏达的百鸟投林后的热闹场面,在其中,作者又交叉这写下了特写镜头:“看,这几只鸟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由点及面的场面描写,使得整个场面变得更加全面、立体,大量修辞的使用如比喻、拟人、对偶及段末出现的反问,使其读来如丰富而又鲜活,如临眼前。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做批注、读一读、写一写,将这种场面描写的方法纳入囊中,无疑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大有裨益。言为心声,作者喜爱鸟儿,热爱自然,这种真挚的情感在字里行间倾泻。不仅仅是四、五段,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直抒胸臆;课文一至三段,“忍不住”“等候”“翘首遥望”等词语深切的道出了作者发自肺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课文的开头:“早就听说过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作者欲扬先抑,将爱鸟的情感先隐藏起来,在通过后文层层递进的描写,款款流露出来。作者徐秀娟,以生命为代价救助了遇难的丹顶鹤,一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善良无私的姑娘。每一篇优秀的文章,它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灵魂。在阅读《灰椋鸟》时,我们还应关注作者,带领孩子走近作者,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与文本深层对话,让文字带有温度的沉淀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观课评课《灰椋鸟》课堂观察量表(一)观察视角: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效果执教教师:观察人:秦佳佳时间:2017年4月教学目标一:正确认读:软绵绵、扑棱棱、应和等词语。能正确认读人数(占总数比例)前测32后测43增幅26%教学目标二:能正确书写“棱”并写美观。书写正确人数(占总数比例)书写正确、美观人数(占总数比例)前测93%74%后测100%93%增幅7%19%评课老师秦佳佳:《灰椋鸟》一课共计四个一类生字“杉、栖、棱、涧”,三个二类生字“椋、翘、和”,吕老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学情,设计了课前预习单。学生通过预习单,自读熟悉了二类生字和课文中易读错的词语,课堂上吕老师又通过个体读、小组读等形式帮助孩子进行了回顾和重点提醒,使得孩子牢牢掌握住了“扑棱棱、软绵绵”等词语。利用预习单,上课有针对性的检查这一教学手段简约而有效。吕老师重点指导书写生字“棱”,并当堂点评生字,使得学生有基本修改书写的标准,即:书写正确、结构匀称、捺画拖长,扎实有效。《灰椋鸟》课堂观察量表(二)观察视角:学生朗诵目标达成度执教教师:观察人:王彩虹时间:2017年4月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学生座次参与效果A1BAB1AC1BAD11.BE11.AF11.AG1BAH11.AA21.AB2BBC21.AD2AE21.AF21.AG2BAH2AA3AAB3BAC31.AD3CBE31.AF31.AG31.AH31.BA4BAB41.AC4BAD4BAE4BAF4BAG41.AH4BBA5AAB5BBC51.AD51.AE5BAF5BAG5BAH5BAA61.AB61.AC61.AI1BAJ11.A使用说明使用数字1.2……表示学生参与的次数,后面注明效果,如A1参与两次,效果分别是B,A就记做:1.B\2.A等级标准:A:正确、流利,抓住关键词句,满含感情的读出百鸟归林时的壮观热闹,百鸟投林后的欢快、祥和。B:正确、流利,感情比较充足的读出百鸟归林时的热闹壮观,百鸟投林后的欢快、祥和。C:正确、流利、读出这两段文字。评课老师王彩虹:吕老师在《灰椋鸟》一课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想想画面、观看图片这三种朗读方法进行朗读。现根据观课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全班43人全部进行过朗读(包含小组合作),其中达到A级水平的孩子占总人数的88.4到B级水平的孩子占总数的11.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这三种朗读方法。之所以有的孩子朗读没有较大的进步,一是老师的指导痕迹较重,这部分孩子没有发自内心感受到课文中的场景,故没有无法全情投入,再者部分孩子语感水平本身较低,只能先做到正确、流利、较有感情,经由后期不断朗读训练才能有大的飞跃。综合全班43人参与朗读的情况来看,指导比较扎实有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评测练习一、美文朗读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小组内朗读这两段文字,看看你是几星“朗读者”。(小组评判后,由评判者根据结果涂星)星级标准:五星:正确、流利,抓住关键词句,满含感情的读出百鸟归林时的壮观热闹,百鸟投林后的欢快、祥和。四星:正确、流利,感情比较充足的读出百鸟归林时的热闹壮观,百鸟投林后的欢快、祥和。三星:正确、流利、读出这两段文字。☆☆☆☆☆二、我来做导演如果你是一位导演,现在请你来拍摄一个热闹的场面。你会想到生活中哪个场景?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下一个场面。(注意学用作者在第五段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其他要求:书写工整、规范,100-150字左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课后反思《灰椋鸟》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内的一篇课文,在单元中承接“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写作方法。本文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节课过后,我做了如下的课后反思:导入环节合乎学情,有利于文本解读。设计高效有趣的导入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目光,使之顺利的走入后续文本的学习,是教师设计导入环节的目的。本节课,我以“灰椋鸟归林”的视频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了灰椋鸟,把文字转化成了画面,引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其次,以“课文中哪些描写与视频中的画面一一对应”这一问题开启了四、五段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走入重点段落,开启朗读、习作的指导。这一问题的关联使得导入环节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单一的个体。写作指导具体扎实,有效可行。教学第五段“百鸟投林后的热闹快乐”,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阅读感受,学生大都能说出鸟儿十分快乐、自由等。此时,再请同学圈一圈、画一画,做批注——作者是如何写出的这种快乐自由,全班交流。之后,带领学生回顾第五段,梳理总结出作者由点及面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再来让孩子结合生活进行仿写。从学生的当堂习作中可以看出,他们清楚明白的掌握了这一写作方法,且能自然地运用到文章当中去。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值得思索的是,学生习作交流后,仅仅有教师点评,没有学生间的建议,这样的交流还不够全面。当学生会就他人的片段发表建议时,意味着他真正懂得了怎么写,如何进行自我评判与修改,后续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少说”,让孩子“多说”。朗读需“顺其自然”,注重评价。所谓顺其自然,指的是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后,自然亲近文字,以肺腑之情读出文段。在朗读指导的环节里,教师用的劲儿有些“足”,使得朗读指导痕迹较重,反而模糊了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朗读表达。教师需注意在日后的教学中,削减自身在朗读上的话语权。其次,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朗读后的指导十分重要。本节课中,教师在朗读上的评价不够精准,后续的朗读评价需要让孩子指导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再改进。只有“顺其自然”。有效评价才能帮助孩子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灰椋鸟》的教学虽然结束了,但语文的教学远远未到终点。文学家苏轼怕夜幕降临,掩却海棠之美,故烧高烛以照灼灼红妆。今日,我亦惧教学止于眼前,放任语文的美流于夜色。让我们一同点燃一盏灯,照亮文学的光华点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灰椋鸟》课标分析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些手段方法都需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做到有理可依,有备而行。《灰椋鸟》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内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围绕写景状物的古诗及散文进行编排。单元主题目标为指导学生对“意象”初步有所概念,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对自然的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