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因病去世。有人这样评价他:生(齐读课件)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提到地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板书)。看作者是怎样探求人生,叩问灵魂的。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课件)二、分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课文自然分两部分,通过预习,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板书)我、地坛、母亲2.诵读探究,我与地坛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大地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在史铁生眼中,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何说它荒芜?请同学们读一读前3节,找一找关键词句。废弃、荒芜冷落、一片野地、历尽沧桑、剥蚀、淡褪、坍圮、野草荒藤、远离闹市、宁静的去处并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读一下第5节。诵读赏析描写小昆虫的文段,朗读要声情并茂。(小组合作、诵读探究)请同学们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假设你就是那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它在向史铁生诉说着什么?(投影图片)每组代表(学习组长)想象诉说。蜂儿:我的生命虽然如此弱小,但是我多么美丽。我就是天使,我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蚂蚁:我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我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悠闲之余,我还要为了生活的美好继续“疾行”,继续奋斗。奋斗为老婆,为孩子,为了一切爱我的人。瓢虫:我是一只小瓢虫,我爬得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活着就是快乐。蝉蜕:史铁生先生,你别觉得我是一个虚无的壳,但是我刚刚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虽然历尽煎熬,但我好幸福。露水:我即使短暂平凡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你又该如何呢?特别是这些小昆虫,多么卑微的生命,但是它们呈现出的生命状态,都是诗意般的美丽。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同学们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也许这些都是史铁生内心听到的,那他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读一读第6节,关于死的事,为什么要出生,怎样活的问题:要坦然面对生死。带着这种人生态度,地坛呈现给史铁生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全体学生齐声朗读第7节六个“譬如”。生命如此美好,活着真好!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板书)史铁生通过地坛,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从而获得新生。就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课件)地坛就是史铁生的精神支柱、精神家园。(箭头)那么,除了地坛,还有谁给予了他精神的营养呢?那就是他的母亲!3.品读赏析,我与母亲在史铁生印象中,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概括母亲形象的句子)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10节最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16节最后)为什么说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请同学们找出特别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思考:为什么打动你?①“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句话通过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母亲内心深深的痛苦和默默无闻的爱。②“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里用多个词语充分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担心。只求我好好地活着③“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再不幸,母亲的不幸都是加倍的,对比中更能写出母亲的不幸。所以我们幸福快乐了,母亲才幸福快乐。儿女的世界安好,母亲的天空便是晴天。④“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情愿自己截瘫,可无法替代;为了儿子能活下去,自己宁愿去死,可是却无法保证为儿子找到一条幸福的活路,岂不是活的最苦?⑤“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母亲的痛苦不言自明。还有作者对早逝的母亲痛彻心脾的思念,如P18第2节开头和第四节。(背景音乐)史铁生通过母亲,同样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的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也是史铁生精神支柱、生命航标。(画箭头)(课件)正如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所说:“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因此,水到渠成得出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地坛和母亲都是他精神的支柱、生命的航标,地坛是他重生的母亲,母亲也融入了他心中的地坛。(=)史铁生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板书:我↗悟↖地坛=母亲三、结语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疾;在辉煌的成功降临前,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苦难使强者获得新生。正如史铁生所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课件)一个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生活的人,他胸中一定暗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请同学们多多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去汲取更丰富的精神营养!下课!同学们再见!《我与地坛》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散文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散文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再则,考纲当中也明确考查散文阅读和理解。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鲁人版第三册册第一单元的自读散文作品。本单元的话题为“至爱亲情”。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体味散文传达的真情实感。本课主要讲述“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个问题。本文是一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主要采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预习任务去诵读。课前布置同学们多读、反复读,诵读要投入,喜欢的感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划出来品味一下。让同学们真情投入,假设自己就是史铁生,来体悟文中的感情,理解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设身处地地深切地体会到失去母亲之后的作者的痛彻心扉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根据“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所以,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品味作者沉静、细密、抒情的语言;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生与死的感悟和对母爱的感悟。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通过提问—启发—讨论—总结的步骤学习课文。课文篇幅较长,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会更好。《我与地坛》效果分析通过出示《我与地坛》这堂课,总体感觉效果不错,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效果。本课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立人为主旨,以实践为主线”的宗旨,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贯穿教学始终,给予主体极充分的阅读权、思考权、发言权,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节课主人,教师只是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倾听者和分享者。本课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后还会积极探索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的目标达成效果很好。这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设置学习目标。并且整堂课贯彻了这一目标,自认为达成得还比较好。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若谈这节课有亮点的话,我窃以为:一是主问题的设计和整节课的板书设计,“地坛”和“母亲”作为两大支柱支撑起了“我”,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地坛就是大地母亲。母亲就是至爱亲情。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至爱亲情”,所以,我把课重点放在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了16分钟,第二部分用26分钟,导入和结语大约用了3分钟。二是“地坛”对我来说像什么?其实就像朋友、长者、老师、母亲,地坛是作者守望的麦田、精神家园。这节课基本上按照自主学习的要求,少教多学,让同学们去诵读和体验,基本上做到了,学生分享生活片段还不错,但是学生诵读得效果不好,没有真正投入感情去诵读。这也许是预习的不够深入或者老师指导得不够到位造成的。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热情,但是有些同学主动性还是比较欠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在赏析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和第7自然段“六个譬如”的时候,应该充分让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另外在分析地坛像什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造个句子,比如“地坛像……,她给了我……”。当时处理的时候,担心时间紧张,所以处理得特别仓促,本应该成为本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还有在第10自然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分析的也不够全面和深入。我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教得轻松,学生们也学得轻松。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经典散文的蕴藉之美,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领略到了语文学习之乐。授课时我力争凸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效果不错。学生反复诵读,体悟理解关键段落和关键语句,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我、母亲、地坛”三者之间的关系,升华了散文的主题。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抒写缺憾美的地方。课文学生读得还不够,有些句子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我与地坛》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山东人民版(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经典散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诗歌与散文”的要求: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我与地坛》,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与地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诵读散文、分析散文思路和主旨,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联系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散文的主旨主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史铁生所传递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情感,感悟人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如何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学习重点:诵读文本,分析作者流露的情感。《我与地坛》学习难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我与地坛》教学计划:计划设置为一个课时,课前布置预习学案,课上主问题的设计是地坛和母亲分别给了我什么,我又是如何看待地坛和母亲的。教学中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课前布置同学们多读、反复读,诵读要投入,喜欢的感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划出来品味一下。课上鉴赏,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我与地坛》评测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一份,巩固和提高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我与地坛》评测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合欢树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正要。D.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分)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答案:1.A、D(A项说法错误。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D项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不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2分)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2分)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2分)3.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2分)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2分)4.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2分)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2分)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2分)《我与地坛》课后反思《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怎样看待人生。作者通过地坛和母亲来体验生命的美好和母爱的伟大,从而完成他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意浓厚,文辞优美。但是文本稍微有些长,有很多句子哲理性很强,作为十五六岁的高一的学生来说对生命的体验并没那么深刻。并且在一节课里完成本课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并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传授所谓的“经验”、“教训”来得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上课要体现出“少教多学”的特点,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要像“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因此我把学习目标设定为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讲课的一个主线就是感悟人生。无论地坛还是母亲都给我怎样的人生感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主问题的设计是地坛和母亲分别给了我什么,我又是如何看待地坛和母亲的。教学中我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课前布置同学们多读、反复读,诵读要投入,喜欢的感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划出来品味一下。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学生也不能深切地体会到失去母亲之后的作者的痛彻心扉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因此在课上同学们对“怎么活”的部分理解得不深刻,我在课上处理的也很仓促。在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然诵读了,但不能真正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因此在课上我设置了老师与学生分享的环节,谈自己失去母亲的思念之情,虽然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感觉到没有有效地处理好,也许是画蛇添足的地方。若谈这节课有亮点的话,我窃以为:一是主问题的设计和整节课的板书设计,“地坛”和“母亲”作为两大支柱支撑起了“我”,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地坛就是大地母亲。母亲就是至爱亲情。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至爱亲情”,所以,我把课重点放在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了16分钟,第二部分用26分钟,导入和结语大约用了3分钟。二是“地坛”对我来说像什么?其实就像朋友、长者、老师、母亲,地坛是作者守望的麦田、精神家园。这节课基本上按照自主学习的要求,少教多学,让同学们去诵读和体验,基本上做到了,学生分享生活片段还不错,但是学生诵读得效果不好,没有真正投入感情去诵读。这也许是预习的不够深入或者老师指导得不够到位造成的。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热情,但是有些同学主动性还是比较欠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在赏析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和第7自然段“六个譬如”的时候,应该充分让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另外在分析地坛像什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造个句子,比如“地坛像……,她给了我……”。当时处理的时候,担心时间紧张,所以处理得特别仓促,本应该成为本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还有在第10自然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分析的也不够全面和深入。其实,我自己反思这堂课,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尽力改进这些缺陷和不足。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改革。但是不管怎么改,要教得“像语文”,重视诵读,重视品味,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希望以这堂课为契机,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多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