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散文创新题型分类汇编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散文创新题型分类汇编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散文创新题型分类汇编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散文创新题型分类汇编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散文创新题型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散文创新题型分类汇编

题型一背景意图类

【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设问方式:一是从正、反角度探究,解答该类题要求立足自我体验、感悟文本,发表新颖见解;

答案侧重回答“我(考生)为什么这样说”,答案模式一般为“观点态度”+“分析说明”。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

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

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

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

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

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

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

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

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

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

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

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

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g戏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

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

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

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

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

这么好看。

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g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

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

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酬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⑯“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

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⑰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

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

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

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㉔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

落后的集体记忆。

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

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

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

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5.“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

答案:

4.B

5.①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

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③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赘颂。(6分。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

6.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②剪裁

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③构思巧妙。将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

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④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6分。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①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

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

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

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②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

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

但是,父亲儿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儿块瓦片。

③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

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④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

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

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

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⑤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

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

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⑥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

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

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

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⑦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珏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

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

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

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

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⑧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

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

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燃烧而成的瓦。

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

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

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⑩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2.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3.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

[1]C

【2】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

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3】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

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

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

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

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

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

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

故选C。

[2]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

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俞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

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

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

“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

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

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燃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

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

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

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

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

“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

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

[3]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审清题干要

求,如本题“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

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

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

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

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

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

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肠,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

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

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

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制

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题型二艺术构思类

【解题思路】艺术构思探究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中的主要内容,其题干多表述为:题为XXXX,文章却写了XXXX,请

对此探究。这种题型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

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二者关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谁持

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

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

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蛋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

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

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

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

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

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

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

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

石板上唯IW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

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

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

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

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

、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

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

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

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

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

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

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1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1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C.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19.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20.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17]A

[18]B

【19】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

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20】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赳”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

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

奔放款烈。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坦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

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

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

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i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

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

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

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

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

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

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

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

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

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

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

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

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

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

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

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

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

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

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

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

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暑,由一根针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

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暑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

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暑,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

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

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

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

柏的认识。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

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

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

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

体现了这一风格。

7.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4分)

★8.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6分)

【答案】

5.B

【解析】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拥弃权力,追求真我”不是文章突出的中心。

6.A

【解析】“一棵斜躺的古柏”并非文章线索。

7.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移、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2分)②结尾写斜立的

古柏像日咎,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

也可)相配。(2分)

8.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1分)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突出天坛柏树生

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2分)

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1分)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

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2分)。

迟行

蒋勋

⑴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

手臂,承载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

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⑵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

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⑶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

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

河浩荡。

⑷“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

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⑸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

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⑹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

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

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

久用脚走出来的路。(历史文化感)

⑺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

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

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

跌宕诗歌的咏唱。

⑻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⑼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

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⑩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己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

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

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

伐的节拍。

⑪我步行走去濯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

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

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

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

厚重绵长。

7.文章第⑴段说“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的原因是(2分)

8.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3分)

9.对第⑹、⑺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古老的城市都是由人类的脚步走出来的。

B.欧洲适合步行的老城市易产生哲学家和音乐家。

C.步行利于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深化思想。

D.步行利于人类反思历史,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

10.除句式外,第⑼、(10)、3)段划线句有什么特征?请加以赏析。(3分)

11.文章第⑪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___(3分)

12.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7.因为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2分)

(要点:对象:整株木棉或木棉花,得1分:艳红鲜黄、明亮灿烂、色彩明亮、繁盛,得1分。“繁盛”不出亦可。)

8.供人停留,观赏美好风景;“亭”与“停”谐音,意为人生要懂得放慢脚步,关注过程。(前1分,后2分)(3

分)

9.C

10.观点:虚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皆可,得1分:概括内容(如:印度僧侣的修行,古希腊哲人的不行,潮桥

离别或折柳送别等,写出人物或事件皆可,内容答两点以上),得1分;效果:穿越时空,古今贯通;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任出一点),得1分。(3分)

11.逐层深入,富有节奏感,强化迟行的意义;一组排比,对全文有总结作用。(3分)

(增强节奏感、加强语势、韵律、强化等,得1分;逐层深入或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得1分;强化迟行的意义,得1

分)

12.整篇文章以“迟行”(步行或行走)贯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的形式表现

出来,易于人们接受;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再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

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4分)

(由木棉花或日常生活引出,得1分:亭子,得1分:人类文明步行的意义,得1分;逐层深入或由浅入深或由实到

虚地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主旨),得1分)

题型三选材特点类题

【解题思路】选材典型,新颖,恰当;选材自由广泛;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化俗为雅;选取典型细节,选取真实片段。

茶尖上的大千世界

蒋蓝

近日阅读了两部日本人写于百年前的游记,其一是山川早水的《巴蜀旧影》,另外一部是中野孤山的《游蜀杂俎》。

巧合的是,他们用日本人特有的认真与细致,工笔描摹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致与奇异物产。峨参、雪胆、白腊、水晶、楠木、

根树、谷类、蟠桃等等,应有尽有。沉重的物质世界在佛光与“兜罗锦云”的笼罩下缓缓飘飞,而峨眉山的茶香,却让飘

飞的世界舒缓下降,在一盏茶的时光里纤毫毕露,亭亭玉立,反刍背光之物的氤氯。但看来这两位日本旅行者并不精于茶

道,游记里只提到此地“盛产毛茶”。而据《峨眉志》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绝顶处产茶一

种,味初苦而终甘,不减江南春茶。”1964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到峨眉山万年寺与老僧品茗对弈,对所品之茶盛

赞不已,便问道:”这是何种名茶?”老僧人答道:”此茶乃峨眉山万年寺一带高山上的特产,尚未命名,就请元帅赐名

吧!”陈毅元帅凝视杯中之茶,只见汤清叶绿,芽脉碧透,一派盎然生机,便由衷地说:“这茶多像鲜嫩的竹叶啊!就叫

竹叶青吧。”从此,蜀中名茶竹叶青,便远播四方了。

其实陈毅元帅喝的那茶,故名就叫“峨眉雪芽”,是中国扁平绿茶的代表,更是蜀茶中的佼佼者。唐时谓“峨眉白芽”、

“峨眉雪茗”,宋时又有“雪香”、"清明香”的雅称。唐代诗僧贾岛在《送朱休归剑南》一诗中道:“芽新抽雪茗,枝

重集猿枫。”可见当时由峨眉山道、佛两门焙制的“峨眉雪芽”在唐代己是闻名遐迩,位居国茶之列,飘香长安了。

如果说很多绿茶是雨雾的宠儿,那么,“峨眉雪芽”则是雪的公主。峨眉山风景区西面的小凉山方向,至今存在着一

种鲜为人知、被世界气象和物候学界称为“华西雨屏”现象的特殊气候带,形成了每年长达140多天的峨眉雾淞、130多天

的雨淞、近百天的雪霁现象。因为雪的滋润,茶的香气滋味会更胜一筹。今天,代表峨眉山茶文化的“峨眉雪芽”两万余

亩有机生态茶园,分布在远离景区的黑水村、龙洞村等几个村落,仿佛森林放置在记忆底片上的倒影。在海拔800米一线

的茶园,几乎被树冠如云的楠、樟、柏、杉所浸润;而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园,则由竹、棕、杉及乔木类药用植物杜仲、

黄柏所重重掩映,形成奇特的共生。“峨眉雪芽”置身于一片净土,吸纳天地精华,与数千种野生植物、动物共生共荣。

因此,天地之灵,并不总作佛门狮子吼,更多的时候,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泽被万物!

而今,在峨眉平原已经被油菜花铺垫出一层花毯的丽春时节,峨眉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园里,黝黑的茶树终于吐出

一星嫩绿,击碎挂在枝条上的残雪,让春的天使之足,站立在针尖之上舞蹈!

在距离金顶不远的杜鹃池路边,我要了一杯“慧心”级的雪芽。冲入沸水,看着茶杯里的茶叶片片打开,一芽一叶,

渐而聚集在杯底,根根玉立,宛如芭蕾舞的足尖。我端起杯子,慢闻细品,味淳意幽。水中的茶叶仿佛一个妙女舒展峨眉。

我突然想,尽管峨眉山的得名有四种说法,历来争论不休,但有没有一种巧合,是某个人在此品茗,见茶叶舒展如女子之

眉而获得一个惊人暗喻呢?呵呵,这些推测,只能留待好事者去评说了。

其实,任何一个钟灵毓秀之地,有名茶问世,好像总是合理的。但有名未必就好。那些深蕴大道的事物,总是以一种

平常心,来面对喧嚣世界的。恍惚间,我仿佛明白了一些“峨眉雪芽”的玄机与禅意,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

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一片茶叶,蕴臧着峨眉山的天籁净土,蕴藏着飞舞于百峦青翠之上的晕光。一万年寺,一峨

眉茶,如山光水影,在静心品茗中,人们总能感受到一些置身红尘之外的静美一一这就足矣。

这伫立于水杯里的茶叶,舒展的峨眉,是普贤菩萨的“印相”(手的姿势)吗?所以,盏中暗香浮游、香溢四袭的峨

眉雪芽,既无须像陆游那样去比较贡茶顾渚春,也根本无须去比肩龙井茶,因为,普贤的手影是不可比的。

【注】须弥藏芥子:须弥,古印度神话中的高山,后为佛教所用;芥子,比喻极为微小的事物。

(选自《极端植物笔记》,有删减)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毅元帅在不知蜀山名茶已有“峨眉雪芽”之名时,将它取名为“竹叶青”,虽然未免唐突,但也较好地体现了这

茶中佳品的形状、色泽特征。

B.作者称“峨眉雪芽”是雪的公主,是因为这茶生长在峨眉山深处,不仅长年有雨雾相随,还常常与雪为伴,冒雪萌

生,得到了不同一般的滋养。

C.峨眉山的得名有四种说法,历来难有定论。作者看沸水中的茶叶舒展如女子之眉,便推断山之得名乃出于这惊人的

巧合,失之牵强。

D.文章结尾处,作者说顾渚春、龙井茶再好,也难以与“峨眉雪芽”比肩,因为前两种茶再好也是俗世之物,后者却

是“普贤的手影”,是佛中圣物。

5.细读全文,简要说明散文标题“茶尖上的大千世界”的含义。(5分)

6.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上都颇具特色,请作分析说明。(6分)

答案

4.(3分)B(A“未免唐突”无据,C作者并未肯定山之得名就源于品茗的巧合,D作者没有贬低另两种名茶的意思,

而是说有超然物外的平常心,就不必去争高下。)

5.(5分)像“峨眉雪芽”这样的茶中佳品,是置身于一片净土,(1分)吸纳天地精华,(1分)与数千种野生植物、

动物共生共荣而长成的(1分);因此,品茶之时,亦能从一杯佳茗反现世界,(1分)悟出“芥子纳须弥”(一杯茶中蕴

藏着大千世界的奥秘)的禅理(哲理)(1分)。

6.(6分)选材上,取材面很广,(1分)既有与“峨眉雪芽”相关的植物学、地理知识,(1分)又融入了古诗、传

说、轶事、游记等丰富的材料。(1分)

结构上,紧紧围绕“峨眉雪芽”这一主要描述对象,(1分)由物及理(或:由浅入深,以小见大),(1分)既开合

自如,又严谨有序(或:形散神聚,形散而神不散).(1分)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对于寻常人家,窗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也许蒙着风打过的灰尘,也许对着无人打理的小巷。但是,

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

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扛着扁担歪着肩,“卖米酒咯”的喊声

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会立即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便躲在窗后偷笑。

若是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街巷里也会随之热闹起来。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

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若是回来早,还未到家,厨房的熟食香便越

过窗子与暮色交合在一起,我便趁机兴高采烈地猜测晚饭的内容。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里,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南方的夏天时常会下起暴雨,

雨还未走太阳就会先出来,而在湖边钓鱼的人无论雨水还是暑热仍然镇定自若不知远去。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

球,给矮小的山也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

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抑或是远山。若是越过去,那边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

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艾弗多也在火车开走后跌坐在送站的椅子上。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

大家收拾起行囊,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忙不迭地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行渐远地消失在

喑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

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

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

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

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与异乡的界限似乎愈来愈模糊,故乡的窗也慢慢

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

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看电视时

的欢笑、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

封己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汪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18年2月3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6分)

答案:1.作者通过回忆故乡的窗及围绕窗所发生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同时,也鼓励人们敢于走

出去领略外面的精彩,并努力改变自己。

2①以“窗”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枝不蔓,紧凑集中;

②以时间为序安排行文,展示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发展历程,真实自然,令人信服;③选择与“窗”有关的、普通常见、

富于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人们普遍、朴素的情感,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每点2分)

题型四文体特点题

【解题思路】

①散文的选材广泛。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

②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比较灵活。结构、格局都是依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来安排的。

③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常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说明)等内容综合起

④语言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