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
密结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直接要求概括或梳
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
(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
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
概括情节、分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回顾
一、情节安排技巧
].线索。小说的线索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
文的脉络。其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
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悬念。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
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
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
足。如2016年全国II卷《战争》的开头。
3.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即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
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4.伏笔。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
示或暗示。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
分明。
5.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在不同部位的互相关照与呼应。使
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祝福》的开头和结尾。
二、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方式
(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
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需要,暂时中断主线
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
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
整。
(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
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另一件。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
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2)第二人称: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以对话的
口吻叙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
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
圭」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
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察一切,随时对
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
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
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
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情节的作用
1.开头段的类型及作用
(1)一般式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
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式(或悬念式)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
才回答疑问。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3)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直切式开头:小说直接切入场景,将读者置于情节之中,现场感
与参与感强烈。
2.中间情节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如何
承上,如何启下。
(2)从表达上看,起衬托、对比、铺垫等作用。如果描写的物象是次
要物象,且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作用就是正面烘托、
衬托、铺垫;如果描写的物象不一样,意境或情感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
是反衬、对比。
(3)从内容上看,起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
应前文的作用。
3.结尾段的类型及作用
(1)欧・亨利式(或出人意料式)结局。从内容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
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结构看,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真相通常出乎意料,回扣前面
的情节又能发现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从人物看,可以更加突出人物形象;
从主题看,可以突出文章主题。如莫泊桑的《项链》,女主角最后才知道
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悲剧式结局。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
引人思考。
(3)大团圆式(喜剧式)结局。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
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看,凸显美
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以景作结式结局。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从情节看,
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从人物看,烘托人物;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5)留白式结局。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方法指导
一、情节概括三法
1.理结构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
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
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2.寻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
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
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3.抓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人物
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解题思路】
(1)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
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了场景,小说的情节也就基本
明了了。
(3)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
个人物、事物、事件、某种情感心理变化,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线
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二、情节作用分析五思考
1.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就全文来说,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
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
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要考虑到小
说情节的位置,如开头情节的作用,中间情节的作用,结尾情节、插叙情
节的作用。
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
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
理等。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
寄托、暗示)了怎样的主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的作用。
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
往往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
思考等。
【解题思路】
(1)内容方面。
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
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点明(深化、
突出、丰富)...主题。
④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如《祝福》中祥林嫂惨死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
作品意蕴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2)结构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三、情节手法赏析四角度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
感情;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情的
约束,相对自由。
2.叙述的方式和顺序
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使
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时空交叉:历史和现实交映,古今对照,凸显
主题等等。
3.表达的方式和表现手法
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如常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各种修
辞手法。
4.情节安排的技巧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增强
作品的可读性;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可使全文
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常收到意料
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点明情节手法或技巧。阅读题目后结合文本内容准确分析对应文
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技巧。
(2)结合文本内容,理清情节思路。结合文本情节分析所运用的手法
有什么作用,联系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分析,有时需要分析读者效果。
对点训练
>>>>
文学类文本阅读[适用于新高考地区]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
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
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
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
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
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
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
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
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
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
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
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
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
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
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
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
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
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
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
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
就要扑在画上。两结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
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
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
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
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
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
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
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
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
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
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
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
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
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
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
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沈听了,顿时感
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
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
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
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
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
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
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
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
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
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
1.【考点:理解小说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祸事”是指赵雄要找老沈的麻烦,"揪心"是指"我"对老沈的担忧。
B.文中对老沈"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
那样横竖穿插着”的描述,有利于老沈形象的塑造。
C.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
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
境的精神状态。
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
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2.【考点: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
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艺术
者的形象。
B.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
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C.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
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与开头"我一直暗暗为
他揪心"内容形成了照应,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3.【考点:分析小说叙述视角】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沈的故
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考点:分析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概括。
>>>>
文学类文本阅读[适用于全国卷地区]
文本一:
学艺
聂鑫森
夏日炎炎,四十岁出头的尤子良,从湘东炎陵县尤家村,来到贵州黔
西南州万峰林脚下锦霞村,一眨眼就七天了。
这地方山美水美,到处好风景。虽是盛夏,却凉气沁肺,来旅游的人
很多。锦霞村曾是贫困村,这几年发达了,成立了各种专业化合作社,又
挂靠旅游公司,办起农家饭店、酒店、旅店、土产店,贫困村的帽子已经
摘掉。
尤子良不是来旅游,也不是来跑生意的,就为来这里考察一家卖"淡
家蛋炒饭"的小店。报纸上报道:掌门人叫淡云天,领着全家把生意做得
风生水起,每天要卖出蛋炒饭两三百份,周末和假日上千碗,去年收入过
了百万元,纯利润三十万元出头。尤子良所在的尤家村,也风光秀丽,±
特产种类繁多,也是旅游线上的一个节点。国内外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都是匆匆过客;充饥最受欢迎的饭菜,既可口又能节约时间的是蛋炒
饭,十块钱一份,物美价廉。可尤子良在自家店试过卖蛋炒饭,似乎并不
让人青睐。
"淡家蛋炒饭"硬是好吃,油晃晃、金灿灿的,看相好,香气浓,有
嚼头。尤子良吃了很多碗蛋炒饭,还是不知奥妙在哪里,蒸好的饭怎么能
炒得颗粒分明?蛋怎么能包住所有的饭粒?他在小店人少时,有意无意地
问过头扎长巾的老汉淡云天,淡云天笑一笑,不做声。又问是否可让他到
厨房去看看?淡云天说:"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外人是不能去的!"
尤子良发现淡云天喜欢喝酒,每晚九点过后,一个人到小酒店消遣。
他也在这时候去,有意和淡云天共一张桌子。明天要离开这里了,他想碰
碰运气。他向淡云天点点头,热情地说:"淡老板,你也好这一口?"
"酒是好东西,我喜欢。"
"我就爰吃你们家蛋炒饭,绝妙。淡老板真是好手艺!”
“我瞄清楚了,你一连吃了好多天。”
"我们有缘,让我请你喝个酒表示谢意,好吗?"
"你太客气了。"
尤子良让服务员端来两大碗水酒,一碗半斤,还想叫一碟猪头肉、一
碟花生米下酒时,淡云天说:"要下酒菜、吃压酒饭的,不是真正爱酒的
人,我是!"
"其实,我也是。"
两个人端起酒碗碰了一下,咕噜喝了一大口。
淡云天问:"我怎么称呼你?"
"姓尤名子良。"
"你说话带着江西湖南的口音,贵乡是哪里?"
”是湖南东边的炎陵县,与江西井冈山搭界。炎陵县有炎帝神农氏的
陵墓。"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更是我们种田人的老祖宗,了不起啊。我
听说那块地方穷得很……对不起,冒犯了。"淡云天赶忙端碗喝了口酒。
"老哥,你说得一点没错,我住的尤家村就是个贫困村,从前粮食不
够吃,土特产变不出现钱,有的人家衣服都不齐整,婆婆、媳妇共一条长
裤,谁出门谁穿。现在,扶贫见了成效,开始好起来了。”尤子良说着说
着,眼睛就湿润了。
淡云天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村也是贫困村,我们是一根藤上的
苦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借你的酒,我敬你!穷不怕,就怕没志气,
苦不怕,就怕没精神。老弟,你说是不是?"
"是!"
酒劲上来了,他们的脸都泛红了。
尤子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锦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枚炎帝纪念章,
还有一张炎帝陵免费观券。
"老哥,你崇敬炎帝,我送给你。欢迎你得便时来炎帝陵参观,这张
免费参观券,也是送给你的。"
"谢谢老弟的厚礼!"
淡云天接过来,从盒子里拿出系了红绳子的炎帝纪念章,小心地放到
桌上,站起来双手合十,恭恭敬敬揖拜后,再把纪念章挂到脖子上土,这
才高高兴兴坐下来。
"老弟,你是来旅游的?"
"不是。"
“我看也不是。要玩耍的,住个一两天就走了,是来做买卖的?"
"也不是。"
"你确实不像个买卖人。一不去看合作社,二不去与人接头、聊天,
来做什么呢?"
"想偷学点本事,好回去赚钱。"
"哈哈,我早看出来了,你东问西问的,隔山打虎,有个啥子用?你
想学蛋炒饭,这技术是到成都拜师学来的。"
尤子良低下了头,双手尴尬地搓来搓去,小声说:"我也想拜师,怕
你不同意,只好偷学,请原谅。”
淡云天喊服务员再上了两碗酒说:"不要收他的钱,都记在我的账上!"
尤子良说:"这怎么要得!"
"你端碗酒先让我喝,算是拜师酒。我喝了,你再喝,好不好?"
尤子良赶快站起来,先向淡云天鞠了三个躬,再双手端碗,低下头递
过去。淡云天接过碗,仰脖干了个底朝天。尤子良再接过空碗放到桌上,
然后把另一碗酒喝尽。
淡云天拉着尤子良坐到他身边,小声说:"蛋炒饭的饭,要隔夜蒸好,
饭粒冷了,才分得开。蒸的饭,粘成一团,只会越炒越胖巴。蛋不是先炸
熟了再倒到饭里去炒,都成形了,怎么能和饭粒融合在一起?要先在锅里
下油,油热得冒烟了,下盐,倒入隔夜饭,炒得饭粒在锅中起跳,放油,
再炒、蛋黄蛋白要先在碗里搅好,再倒进锅里,锅铲子翻炒一阵,蛋炒饭
就可以出锅了。弟,江湖一点诀,只怕不肯说。我说了,这有什么奇巧的?"
"谢谢淡师傅的教诲!"
"说了不算,还得看我怎么动手。到我的店里去,升火热灶!"
他们走出小酒店,月圆在天,月光泼下一地的盈盈银水,仿佛还有清
亮的水波荡动的声音,很好听。
(选自聂鑫森《驱贫赋》,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离不开"故事"这个重要元素,但我力图在"扶贫攻坚”的大
背景下,在有限的篇幅中,避免仅仅演绎一个"故事",而是努力去开掘
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村干部和农民身上的文化气质,将传统文化与时代
精神进行融汇和对接,让"故事"陌生化,让人物更鲜活,小说语言,则
力求隽雅且具有诗意。
(节选自《聂鑫森小小说集〈驱贫赋》出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5.【考点:鉴赏小说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怎么能炒得颗粒分明""怎么能包住所有的
饭粒”这些疑问句起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B."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外人是不能去的!"这句言不由衷的话,
表明淡云天对尤子良寻常言行的警惕,可见其为人的谨慎。
C.尤子良请淡云天喝酒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子良的虚情假
意、工于心计与淡云天的胸无城府、慷慨厚道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遣词造句,质朴通俗。诸如"嚼头""啥子""要得""驻巴"
等口语词的运用,亲切自然,透露出明显的地方乡土气息。
★6.【考点: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有人认为小说(文本
-)写到倒数第二段,情节已经完整,可以收笔;末尾一段是蛇尾,应该
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小说的意蕴和人文精神】这篇小说
是怎样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融汇对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理解。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
中得到了人生启示"错,原文表述为"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
即"我"受到《斗寒图》感染的一半原因是画本身,一半是画所呈现的老
沈刚直不屈的精神。选项表述绝对,信息提取不全。
2.A
【解析】A项,"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错,小说开头"在那个
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
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出场做了铺垫,而不是丰富老沈艺术者形
象。
3.①"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情节得以进
一步发展;②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③以“我"
的视角叙述,能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傲岸不屈的老沈,使执着艺术
追求的老沈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④突出主题:以“我”的视角叙述,表达
了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
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解析】①第一人称"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在情节上不断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因担心老沈而去看他,和老沈一起喝闷酒,然后
亲眼看他作画,并和潘大年、范瑛一起商量如何劝老沈撤回参展的画作等。
故事通过"我"这一见证者的所见所闻写出,给人以真实感,增强感染力
和可读性。②以"我"的视角去写其他人物,"我"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起
了陪衬作用,例如通过"我"的眼睛看老沈作画,"一株傲霜斗雪、不畏
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
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这株老梅就是傲岸不屈的老沈的化身;还
有"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而他坚决不允许,更真实地反映出老
沈傲岸不屈的性格。③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我和潘大年、范瑛
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
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
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艺术的
执着追求与顽强坚守,赞扬了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
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4.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
③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瞥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解析】①内容上,"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
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
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
跳了出来"小说题目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
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
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题目"斗寒图"告诉我们
这株老梅就是傲岸不屈的老沈的化身;"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
而他坚决不允许,更真实地反映出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题目中"斗寒"
具有象征比喻意义,不仅体现于寒梅的斗霜傲雪,更表现了老沈的顽强不
屈、坚守高洁、无畏无惧。③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写"斗寒图",
表现了以老沈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风骨,"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
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然而老沈却用“斗寒图"
表达了他的不屈与坚守,在范瑛劝他把画撤回来时他说"不!""我那幅
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赞扬了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艺术工作者
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小说题目
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瞥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5.C
【解析】C项,"虚情假意、工于心计"错误,文章说"尤子良发现
淡云天喜欢喝酒,每晚九点过后,一个人到小酒店消遣。他也在这时候去,
有意和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吉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合同(2篇)
- 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大纲
- 认识水果微课程设计
- 电销团队规章制度
- 课程设计二 栈和队列
- 医院合同范本(2篇)
- 课程设计颇具匠心精神
- 酒店疫情期间复工防控应急方案
- 模具材料课程设计开发
- 英语教学理论系列: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
- 室间质评不合格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表
- 创新创业基础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 YDT 5132-2021 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工程验收规范
- 电池片外观检验标准
- 《基本天气图分析》
-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 ISO45001-2018标准培训教材
- (4.3.5)-菊花中医药学概论
- 安化黑茶三尖
- 不努力读书换来一生的卑微和底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