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城市、文字、金属的使用)(文明诞生的标志)2、中华文明起源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二、早期国家(一)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1)政治上:内外服制度。(2)文化上: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3.西周:(1)分封制: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二)商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①土地制度: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耕种。(2)手工业:青铜铸造(种类繁多,主要用作礼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阶段特征:大变革,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局面出现,各国纷纷变法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士人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的重用。④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⑤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春秋:儒家孔子:仁、礼;为政以德;道家老子:“道”是世界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战国:儒家孟子:“仁政”、人性善;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君主专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第3、4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秦汉的国家治理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阶段特征:国家大分裂,战乱频繁,民族大融合一、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因素:北方动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人口迁移: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影响: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二、民族交融①原因:战争;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南迁;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影响:促进各族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三、制度创新:1、政治: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注重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经济:均田制、租调制四、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1、内容:迁都洛阳;改籍贯;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2、意义:①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趋势,大大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当时)②为以后南北方的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第6-8课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隋唐制度创新1、选官制度:科举制(考试)意义:①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儒学传播)。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2)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③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善3、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转变,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二、隋唐经济: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农业工具曲辕犁(中国古代步犁基本定型);唐朝中期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三、民族关系1、措施:设置安西都护府机构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唐蕃和亲、会盟;册封回纥、靺鞨首领影响: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思想: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佛教、道教流行,与儒学三教并行,相互渗透;玄学盛行;反佛思想(范缜《神灭论》)2、文学艺术成就:唐诗;书法(颜筋柳骨);绘画(东晋顾恺之;唐吴道子)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3、科技成就:①数学:祖冲之圆周率②农学:朝贾思勰《齐民要术》③地理学:裴秀《禹贡地域图》④雕版印刷术⑤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⑥医药学:孙思邈《千金方》,唐朝国家编修颁行《唐本草》⑦建筑:隋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⑧天文学:唐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4、中外文化交流①中印: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②中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前来长安求取佛法。第9-10课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两宋的统治(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措施:(1)加强地方控制:①政治: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②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③军事:将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2)中央:(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①政治: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中书门下行政权;②军事:枢密院掌军事权,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③经济:三司使专掌财政,与宰相(中书门下)分权。(3)抑制武将:①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2.评价:(1)积极: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②造成北宋出现“三冗两积”问题(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二)北宋统治危机:军事:与辽、西夏的边疆战争频吃败仗财政:军队庞大、官僚队伍膨胀使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王安石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人,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强兵的效果不明显,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二、辽、西夏与金朝的统治1、辽(契丹):南北面官制2、西夏(党项):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的官称3、金(女真):猛安谋克制三、元朝的统治政治制度:(1)中央: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宣政院管辖西藏;(2)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度(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边疆管理:①设北庭都元帅府、宜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②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2、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矛盾: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交融:回回的形成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农业: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种植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的出现;棉花推广种植2.手工业:(1)制瓷: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2)印刷业迅速发展,推动文化的普及。(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3.商业革命:(1)市的变迁:宋朝时,打破了市场交易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早市夜市)(2)货币: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3)外贸: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二、经济重心南移1.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2.影响:(1)促进东南沿海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元朝大运河,海运航线开通)(2)文化方面: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进步(南北分卷制度,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三、社会的变化1.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②科举制的完善,更加强调公平竞争2.社会变化:①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世袭奴婢到雇佣奴婢;农民与地主签订土地契约)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1.背景: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北宋中期起,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北宋:程灏、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3.主要内容:(1)世界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称“天理”(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带有客观唯心倾向)。(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4、特点:儒学哲学化;强调伦理道德;融合佛道思想;世俗化;5、影响: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二、文学艺术的发展1.原因: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市民阶层扩大2.概况:宋词、元曲(世俗化、平民化);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风俗画盛行,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三、科技成就1.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宋元时期外传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①北宋工匠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剧术;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其他科技成就: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创造简仪;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四、少数民族文字:辽、夏、金(女真文字)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第13-14课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明清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强化)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①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②明成祖朱棣设内阁③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获得代理批红的权力)2、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①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②实行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③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明清经略边疆:(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灵活适用)1.明朝经略边疆:防范蒙古族,重新修筑了长城;设乌思藏都司管理西藏;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女真各部2、清朝经略边疆:(奠定中国版图的基础)(1)对内:中央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2)对外:与沙俄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保卫国家主权三、明清对外关系明朝:1.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目的;给明朝带来较大财政负担,未能持续2.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侵扰:葡萄牙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的南部和北部清代: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四、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1.内部:人口膨胀;农民起义;政治腐败;贫富悬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外部:闭关锁国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局限(一)发展1、农业:玉米、甘薯输入中国;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表现:雇佣劳动)3、商业:白银大量流入;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代表:徽商和晋商);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二)局限: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儒家思想在批判中发展)1、明中期王守仁:“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奋发斗志;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2、明末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3、明末清初: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市民阶层壮大)1.文学成就:明清小说(四大名著)2.艺术:戏曲艺术的发展: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成四、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出现突破创新)1.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2.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到近代,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第16-19课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斗争一、两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市场业原料的需求2.概况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二、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1.林则徐:办译馆、收集西方各国情报信息,汇译《四洲志》。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3.徐继畲:编写(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三、太平天国运动(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后期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1、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2、纲领: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后期《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2)客观上推动洋务运动(3)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曾国藩)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四、洋务运动(19c60s-90s)1、背景: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2、目的: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3.代表人物: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4.旗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5.内容:(1)创办事工业(自强):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创办民用企业(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面向市场)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6.评价:(1)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局限性: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未触动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体西用”)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企图对外扩张。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的侵略势力深人中国内地;列强对经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六、瓜分中国的狂潮(19c末)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三国干涉还辽2、表现: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七、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1.背景:19C末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的传播。2.过程:(1)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八、义和团运动(1898-1900)1.口号:“扶清灭洋”2.失败原因:中外势力联合镇压。3.评价:(1)进步性:具有强烈反帝爱国倾向,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对清政府缺乏清醒认识。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2、结果:《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十、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兴起和发展:1894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4、高潮:武昌起义(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南北议和2、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12.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②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③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积极方面(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近代化)(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4)社会:促使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2.局限性: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民众;④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912-1927)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1.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革命派进行“二次革命”、护国战争2.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3.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条件。(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2.特点:发展速度快,以轻工业为主(面粉业、纺织业),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3.影响: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想--新文化运动1.兴起原因:(直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3.旗帜:民主和科学(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4.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封建礼教);(3)主张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语言。5.影响: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彻底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对东西方文化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习俗(文明开化):如剪辫、放足、易服、废除跪拜等。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五四运动(1919)1.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意义: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②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推动;李大钊;为中共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标志:1921中共一大的召开(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意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组织机构,新的革命前途)3.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符合当时国情)四、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1927年)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2.国民革命:(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1)高潮:1926年,开展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失败及原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①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主观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上(1)宁汉合流:1927年秋,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2)东北易帜:标志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2.经济上(1)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27——1936年)原因:①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政策支持);③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等)。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二、中共: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192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政权建设: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2)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3)武装斗争:开展五次反“围剿”斗争4、红军长征(根本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遵义会议:1935、1,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2)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1936.10。(3)意义: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精英力量。③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第23-24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空坐标】一、日本局部侵华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1-19361.九一八事变1931:侵略东北(1)原因:①历史: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直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有利时机: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华北事变: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中共1935年发布“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瓦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即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5、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193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三、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1937-1945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发表《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1938.10武汉会战结束)(1)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上海)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2)战时内迁(工业和高校)(1)概况:东部沿海工也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北各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2)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4、敌后战场的抗战(1)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提高了全国军民对抗战的信心(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政治上“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打退国民党反攻倾向;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战,不断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3)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1)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3)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解放战争的过程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土地改革: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4.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力)①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②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③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中国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6.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空坐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土地改革1950-1952:变封建土地制度为农民土地私有制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抗美援朝1950-1953: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包含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一)经济领域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2.实施一五计划1933-1957(1)工业化建设:(①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东北③影响: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改造方式:对农业和手工业采用生产合作社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方式。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③意义: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确立计划经济体制)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二)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1.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他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四、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与印度谈判首次提出)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超越意识形态限制,具有包容性)。(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3)参加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①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②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空坐标】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2)内容:①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左”倾思想)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出现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三)政策的调整1、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其他领的政策也进行调整。2、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召开,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泛滥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1.成就(1)工业:大规模三线建设不仅增强国防力量,而且改变了工业布局(重点建设西南、西北)。(六七十年代)(2)科技和国防:“两弹一星”,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3)外交成就①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数字硬盘录像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攻丝加工机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插接式聚苯夹芯板墙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接线端子陶瓷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拉紧带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扩张式油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手编篓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建筑垃圾运输保险合同建议
- 汽车美容院劳务合同
- 粮油产品物流合同模板
- 2025年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参考答案
- 2025年食安食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租赁料场协议
- 2025年北森题库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必考保安证试题及答案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陆上风电工程标杆造价指标(2023年)
- 茶馆里的政治:揭秘《茶馆》背后的历史
- 医院保安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危机公关服务合同范本
- 跨学科实践活动5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 拆除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