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实际操作、归经执业医师3.少商肺经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寸。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癫狂。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4.商阳大肠经定位:食指桡侧,距指甲根角旁寸。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②热病、昏迷。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5.合谷大肠经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②发热恶寒,无汗,多汗;③经闭,滞产。操作:直刺~1寸。孕妇不宜针.6.手三里大肠经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纹下2寸处。主治:①肘臂无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腹胀;③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7.曲池大肠经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①手臂痹痛,半身不遂;②热病;③瘾疹;④癫狂;⑤腹痛,吐泻;⑥高血压;⑦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1寸。8.肩髃大肠经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9.迎香大肠经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主治:①鼻塞,口歪,鼻衄;②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10.四白胃经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①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②头痛,眩晕;③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寸。11.地仓胃经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眼歪斜,眼睑润动,流涎。操作:斜刺或平刺~寸。12.下关胃经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主治:①耳鸣,耳聋,齿痛;②口眼歪斜,口噤。操作:直刺或斜刺~1寸。13.头维胃经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寸,头正中线旁开寸。主治: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痛。操作:向后平刺~寸或横刺透率谷。14.天枢胃经定位:脐中旁开2寸。主治: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②月经不调等。操作:直刺1~寸。15.犊鼻胃经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膝痛,屈伸不利。操作:屈膝90°,向后内斜刺1.~寸。16.足三里胃经定位: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疳积;②乳痈,肠痈;③下肢痿痹,水肿;④癫狂;⑤脚气;⑥虚劳羸瘦,心悸,气短。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操作:直刺~寸。17.丰隆胃经定位: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主治:①痰多,咳嗽;②头痛,眩晕;③腹胀,便秘;④癫狂,痫证;⑤下肢痿痹。操作:直刺~寸。18.内庭胃经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②热病;③足背肿痛。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1寸。19.三阴交脾经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①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②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痛经,难产,③阳痿;④心悸失眠;⑤下肢痿痹。操作:直刺~寸。20.阴陵泉脾经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①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黄疸;②膝痛。操作:直刺~2寸。21.血海脾经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②瘾疹,皮肤瘙痒,丹毒。操作:直刺~寸。22.通里心经定位:腕横纹上1寸,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①心悸、怔忡,②舌强不语,③腕臂痛。操作:直刺~寸。23.神门心经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②高血压;③胸胁痛。操作:直刺~寸。避开尺动脉、静脉。24.后溪小肠经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①头项,强痛,耳聋,热病;②疟疾;③癫狂;④目赤,咽喉肿痛,腰背痛。操作:直刺~寸。25.听宫小肠经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外。主治:①耳鸣,耳聋;②齿痛。操作:张口,直刺~1寸。26.风门膀胱经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①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目眩;②项强,胸背痛。操作:斜刺~寸。27.肺俞膀胱经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②骨蒸潮热,盗汗。操作:直刺~寸。28.胃俞膀胱经定位:第12胸椎棘实下,旁开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操作:直刺~1寸。29.肾俞膀胱经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①腰痛;②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耳聋,月经不调,喘咳少气。操作:直刺~1寸。30.委中膀胱经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②腹痛,呕吐,腹泻;③小便不利;④丹毒。操作:直刺1~寸。31.秩边膀胱经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阴痛;②痔疾,便秘;③小便不利。操作:直刺~3寸。32.承山膀胱经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小腿转筋;②痔疾,便秘。操作:直刺1~2寸。33.昆仑膀胱经定位: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①癫痫,③后头痛,眩晕,腰骶疼痛,目赤痛,项强②滞产。操作:直刺~寸。34.至阴膀胱经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寸。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操作:浅刺0.1,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35.涌泉肾经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证;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咽喉肿痛,咯血;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⑥足心热。操作:直刺~寸。36.太溪肾经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主治: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消渴,遗精,阳痿,腰冷痛;②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③咳嗽,气喘,胸痛;④月经不调;⑤消渴;⑥腰脊痛,下肢厥冷。操作:直刺~寸。37.内关心包经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呕吐、逆呃;③中风昏迷,④失眠,郁证;⑤眩晕症;⑥肘臂挛痛。操作:直刺~1寸。38.外关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不遂。操作:直刺~1寸。39.支沟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正中间。主治: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音;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操作:直刺~1寸。40.翳风三焦经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①耳鸣,耳聋;②牙关紧闭,口眼歪斜;③瘰疬。操作:直刺~1寸。41.角孙三焦经定位: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赤肿痛,目翳;③齿痛,颊肿。操作:平刺~寸。42.风池胆经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主治:①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②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鼻塞,感冒;③颈项强。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寸,或平透风府穴。43.环跳胆经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主治:①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风疹。操作:直刺2~3寸。44.阳陵泉胆经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脚气;③小儿惊风。操作:直刺1~寸。45.悬钟(绝骨)胆经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①痴呆,中风;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寸。46.太冲肝经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①中风,头痛,癫痫,呕逆,小儿惊风;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口眼歪斜;②黄疸,胁痛,腹胀;③遗尿,癃闭;④崩漏;月经不调,痛经;⑤下肢痿痹。操作:直刺~寸。47.腰阳关督脉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脊相平。主治:①月经不调;②遗精,阳痿;③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寸。48.命门督脉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①腰脊强痛;②月经不调;③遗精,阳痿;④小腹冷痛,腹泻。操作:直刺~1寸,多用灸法。49.大椎督脉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①热病,疟疾,咳嗽,气喘;②骨蒸盗汗;③癫痫;④项强,脊痛;⑤风疹,座疮。操作:向上斜刺~1寸。50.百会督脉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主治:①痴呆,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健忘,不寐;②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③头痛,眩晕、耳鸣。操作:平刺~寸。51.神庭督脉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寸。主治:①癫狂病、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鼻渊,鼻衄,癫。操作:平刺~寸。52.水沟督脉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②癫狂病,小儿惊风,癔病;③鼻衄,口眼歪斜;④闪挫腰痛。操作:向上斜刺~寸。53.中极任脉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癃闭;②遗精,阳痿;③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操作:直刺1~寸。54.关元任脉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②少腹疼痛,疝气;遗尿;③腹泻,脱肛;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⑤遗精,阳痿;⑥月经不调,带下,崩漏。操作:直刺1~寸,需排尿后进行针刺。多用灸法,孕妇慎用。55.气海任脉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寸。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②水谷不化,腹泻,痢疾;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带下,崩漏。操作:直刺1~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56.神阙任脉定位:脐窝中央。主治:①虚脱,中风脱证;②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③水肿,小便不利。。操作:禁刺,宜灸。57.中脘任脉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主治:①胃痛,纳呆,小儿疳积,呕吐,反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②癫狂、脏燥。操作:直刺1~寸。58.印堂奇穴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主治:①痴呆,失眠,痫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操作: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或向左向右透攒竹、睛明等透刺~1寸。59.太阳奇穴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主治: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操作:直刺或斜刺~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60.十宣奇穴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约寸处,左右共10穴。主治: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操作:直刺~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毫针刺法一、准备工作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二、操作方法选择针具临床所用的毫针多由不锈钢制成。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选择不同长短、粗细及质量好的针具。(二)选穴定位按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三)选择体位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四)消毒1.首先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五)进针法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以及出针时的操作。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减少疼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手进针法(1)用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腧穴。(2)夹持针柄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腧穴。(3)挟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腧穴快速刺入,不捻转。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挟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针刺向深层。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挟持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挟持消毒干棉球并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适宜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适宜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3.针刺的角度(1)直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Ο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Ο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皮溥肉少部位的腧穴。(3)平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Ο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溥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三、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二)辅助手法1.循法针刺入腧穴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医者用手指沿针刺腧穴所属经脉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轻柔地循按或叩打的方法。2.刮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3.弹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4.搓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5.摇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6.震颤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四、毫针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拇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泻法须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5.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6.开阖补: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7.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施行均匀地提插、捻转的手法,即为平补平泻法。(二)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多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2.透天凉方法是针刺入腧穴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五、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一)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症状: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时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剌之针迅速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温开水或糖水,可渐渐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后,可选水沟、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指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二)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因病痛或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引起的滞针,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预防:对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进针时应避开肌腱,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三)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和出针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若轻度弯曲,将针慢慢地退出。针身弯曲较大,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几处,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如患者体位改变,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退针。预防:医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改变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四)
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多由针具质量差,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或体位改变;或外物碰压,可出现断针。现象: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之下。处理: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遂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外科手术取出。预防:针刺时要留少量针身在外,即使断针也容易取出。对滞针和弯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五)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现象:出针后,针剌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处理: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预防:仔细检查针具,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六、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身体虚弱,手法不宜过强。(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穴位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穴位,怀孕期应禁针。(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穴位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7)针刺眼区的风府、哑门等脊椎部的穴位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8)对于尿潴留等患者,针刺小腹部穴位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灸法一、准备工作艾绒、艾条、生姜片、灯草、麻油、食盐、淡膏药、纱布、弯盘、消毒毫针、75%乙醇棉球消毒、火柴或打火机等。二、艾灸的作用(一)温经散寒临床上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二)扶阳固脱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症,皆可用灸法.临床上多用于脱症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三)消瘀散结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临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四)防病保健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三、操作方法(一)制作艾炷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少不同的园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要求在2min内制作符合规格的大、中、小艾炷8个。(二)艾炷灸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皮肤不起泡,不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直接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可灸7~9壮。大约一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一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大约2~3cm,厚约~的薄片,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然后点燃,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以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萎、早泄不孕、痛经和风湿痹痛等疗效较好。(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结块及未溃疮疡等。(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之与脐相平,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5~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症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此法多用于治疗阳痿、早泄或久溃疮疡久溃不敛等。(三)艾条灸(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3)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四)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五)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它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烈之声可重复一次。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症。五.注意事项1.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小艾炷后灸大的。2.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关节部位不宜用化脓灸。3.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5.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一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勿用手搔,以保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拔罐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方法。一、准备工作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抽气罐、乙醇灯、95%乙醇棉球、75%乙醇棉球、镊子、卵圆钳、毫针、凡士林、火柴等。二、拔罐的吸附方法(一)火吸法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1.闪火法: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2.投火法:用乙醇棉球,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3.贴棉法: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物体,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乙醇棉球,点然后迅速将罐子扣上,即可拔住。5.滴酒法:在火罐内滴入95%乙醇1~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分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二)水吸法此法一般用于竹罐。即将竹罐放在锅内煮沸1~2min,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挟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三、拔罐方法(一)留罐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min,然后将罐起下。(二)走罐又称推罐,可选用口经较大的罐,最好用玻璃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凡士林,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三)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直至皮肤潮红为度.(四)留针拔罐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留置10~15min,然后起罐起针。(五)
刺血拔罐此法又称刺络拔罐。在应拔的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剌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min。(六)抽气罐先在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应拔部位上,然后用注射器或抽气筒通过橡皮塞抽出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适应范围: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可用于感冒、咳嗽、胃脘痛等病症。注意事项1.起罐时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2.拔罐治疗室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
3.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5.老年、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否则难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应消除其畏惧心理外,拔罐数量与时间也宜少宜短,待适应后复诊时再酌增。6.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稳、准。拔多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
7.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以便及时进行处理三棱针法皮肤针法一、三棱针法三棱针古称“锋针”。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今人称之为“放血疗法。准备工作消毒的三棱针、75%乙醇棉球或酪和碘棉球或2.5%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一)操作方法1.点刺法先将针刺部位按摩,使之充血继而用2%碘酒棉球酪和碘消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所施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己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可针10~20针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3.刺络法先用带子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粘液(二)注意事项1.对患者要作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这多,不能伤及动脉。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5.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或3~5ml为宜,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二、皮肤针法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的,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准备工作已消毒的皮肤针、75%乙醇棉球或酪和碘棉球或2.5%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一)操作方法1.叩刺部位(1)循经叩刺: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2)穴位叩刺: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3)局部叩刺: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2.刺激强度(1)轻刺: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2)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局部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3)重刺:用力较大,皮肤明显潮红,并微出血为度。3.操作(1)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棉球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杯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刺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2)滚刺:用特制的滚刺筒,经乙醇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电针法.一、准备工作消毒的毫针、75%乙醇棉球、电针仪和导线。二、操作方法1.配穴处方选穴与毫针刺法相同。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多取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2.电针方法针刺入穴位有了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在5~20min,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min后再行通电。达到预定时间后,将输出电位器退回“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将针取出。3.电流的刺激强度“感觉阈”: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痛阈”: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在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三、常用波形和适应范围1.连续波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波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或叫高频连续波)。频率快的叫密波,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一般在2~5次/秒。可用频率旋任意选择疏波或密波。高频连续波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低频连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2.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常用于止血、扭挫伤、关节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3.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形。断时,在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工作秒。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四、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要防止晕针。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造成弯针或折针。3.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毫安以内,防止触电。4.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5.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6.孕妇亦当慎用电针。耳针操作方法(一)、毫针法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1.定穴和消毒:在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以后,先用2.5%碘酒巴酒棉球消毒,然后用75%乙醇棉球脱碘。2.体位和进针:一般采用座位,年老体弱者也可采用卧位。进针时,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一般以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度。3.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出针时用消毒的干棉球村迫针孔,以免出血。(二)、电针法针刺得气以后,接上电针机两个极,具体操作参照电针法。(三)、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具体操作参照皮内针法。(四)、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所选材料有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籽、磁珠等。临床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时,将王不留籽贴附在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天更换一次,双耳交替。常见11个急症的针灸处理方法头痛【治疗】1.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巅顶部加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前头部加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侧头部加率谷、太阳、侠溪、阿是穴。后头部加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操作:毫针刺用泻法。2.内伤头痛⑴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操作:毫针刺用泻法⑵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悬钟;血虚头痛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足三里。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其它穴位均用补法。中风【辨证】1.中风先兆:多因气血上逆而病,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等症。2.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或脏腑功能渐见恢复,而经络气血仍然阻滞。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謇,口角斜,脉弦滑等。3.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并见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斜等症。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又分为闭证和脱证。①闭证:多因气火冲逆,血苑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②脱证:由于真气衰微,元阳暴脱。症见目合口张,手撒尿遗,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等。如见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风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º角,使针尖刺入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丰隆、劳宫。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神阙用隔盐灸,直至四肢转温为主。呕吐【辨证】1.实证主证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喜暖畏寒,大便溏薄,苔白,脉迟,寒邪客胃;兼见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干而渴,喜寒恶热,大便燥结,苔黄,脉数,为热邪内蕴;兼见头目眩晕,胸满痞胀,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腻,脉滑,痰饮内阻;兼见胁痛呕酸,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为肝气犯胃。2.虚证主证病程较长,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作,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苔薄,脉弱无力,为脾胃虚寒。【治疗】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热吐:合谷、金津、玉液;寒吐:上脘、胃俞;痰饮:膻中、丰隆;食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脾俞、章门。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内关和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加灸法。配穴按虚证补实证泻法操作。痛经【辨证】主证经期或行经闪后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兼见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拒按等为实证。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为气滞;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白腻,脉沉紧,为寒湿凝滞。兼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属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为气血压计足;腰膝酸软,夜寐不宁,【治疗】1.实证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中极、次髎、三阴交。配穴寒凝:地机、归来;气滞:太冲;腹胀:天枢;胁痛:阳陵泉;胸闷:内关。操作毫针泻法。寒者加灸法。2.虚证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虚: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绝骨。操作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学用棱镜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螺旋扳手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云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书签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建筑的施工和维修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缆车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太阳镜出租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花园水管用喷雾器项目营销计划书
- 纸板棺材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装有集成台面的厨房水槽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责任清单
-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收藏)
- 1.水轮发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介绍
- D永久稳定大底
- 英语朗读技巧
- 《异物管理制度》
- 食堂供餐招标评分表
- 模切机微连点和无连点模切的方法
- 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文件
- 道路借用协议书
- 小学“爱心厨房”项目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