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_第1页
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_第2页
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_第3页
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_第4页
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

读《东北游记》有感2000字

原创:荆棘鸟

近期读完了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著的《东北游记》。您没看错,这里的东北指的就是近年来媒体上广为报道的,由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统称的中国东北地区。现在人们提到东北,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糟糕的经济,流出的人口,其实东北还有广袤的黑土地和特殊的历史,而且东北的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实是十分繁荣的。

《东北游记》的作者与之前读过的《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勒斯(中文名:何伟)经历有些类似,都是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都曾经在四川的中学里教过英语,也在中国生活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两位作者的书中都有不少跨中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

只是迈克尔·麦尔与一位出生于中国东北的女孩结为夫妻,所以,这本书也被戏称为:一位洋女婿的东北观察。而这样的身份优势,让作者有机会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也让作者笔下的东北与东北人,亲切又感人,丝毫没有某些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说实话,我就是一个出生在一座临近朝鲜边境的东北小城,并在那里长大和工作了十多年的普通东北人,虽说现在飘在北京,但家还在那里。所以,当有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是很低的,很难想象一个美国人走马观花似的在东北游走一段时间,就能写好东北故事。但读完后,我觉得应该感谢作者,从记忆和历史、当下与未来,记录了东北的故事,让我这个东北人有机会更好的了解东北黑土地的丰饶,历史的遗产和巨大的包袱。

简单来说,这本书依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是分三条线索记述的。以从冬至到大雪的节气,记录了荒地村人与土地的关系;以荒地村本地历史出发,记录了东北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史;以个人的感情生活,记录了东北农村大家庭生活的经历。

记忆和历史,可能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

例如,麦尔写房东父亲的经历,"我后墙的窗外,皑皑白雪覆盖之下,就是关老师(房东的姐姐)的父亲‘文革’期间自杀的那口井。关先生已经不记得了。那是他还是个奶娃。‘我们又打了一口井’他很笃定地说".忘记父亲投井自尽的井口做法是另打一口喝水的井。

作者在考察"中国考古之父"梁思永在昂昂溪的衰败凋敝的纪念馆时这样写道,"(馆里空无一人)我被孤独地遗忘在荒野之中,就在昂昂溪人烟稀少的鬼镇边".固然,所有的鲜花都会凋谢,所有的繁盛都会衰败,这是无可奈何的规律,但在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军侵占东北日甚一日的情形下,一个读书人为了保存珍贵的石器时代的墓葬文物,在各方实力派间排除万难、委曲求全的精彩故事实在不该那么轻易地被人遗忘。

作者在游览哈尔滨时写道,"酒店翻新做旧的黄铜门前的楔石写着1903;重新粉刷过外墙的犹太会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绿色的洋葱顶;‘哈药集团欢迎您来哈尔滨!’教堂前广场上巨大的广告牌十分醒目。教堂的外墙是红钻砌成的,仔细辨认,上面还依稀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用明黄油漆书写的反帝口号".

哈尔滨作为曾经的"世界舞台":

她看到过清末统治者开放柳条边关禁,大批关内贫苦民众颠沛流离地"闯关东"讨生活;

她看到过俄国人把她建设成满洲的贸易政治中心;

她看到过日俄战争,南满和旅顺港统治的易手;

她看到过傀儡满洲国的建立与衰亡;

她看到过苏军占领东北的胜利与罪行;

她看到过四野败退北满,在生死存亡之际如何实现惊天逆转;

她更见证了"共和国长子"的当年的骄傲与当下的衰落;

如此眼花缭乱的一切,在历史叙述里、在博物馆陈列里成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一个注脚;如此种种的历史遗迹,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不可得。

人与土地的关系,也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

东北广袤的黑土地无疑是人类最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没有之一,被誉为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像东北出产的大米无疑是中国最好的大米。

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在东北也体现得相当明显。不论是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大量适龄人口的外流,都促使东北正在尝试推进的土地流转,都不起源于这里,但却正在深刻的改变这里。

作者刚到荒地的时候,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开始不久。当时一个叫做"东福米业"的私人粮食加工厂正在崛起,并正在逐步接管荒地村,它们租用农民的土地,准备连在一起建立大型农场,它们给农民建立崭新的公寓楼,用于置换宅基地,他们正在村子里修路,修医院,加快村子的现代化脚步。这看上去是双赢,农民的收入增长,企业获得发展空间,而从宏观层面看,也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这好像是城镇化的必经之路。

但对那些年纪大的村民来说,这种人与土地关系的变革,正在改变他们已经持续了一辈子的生活方式。三姨就看不惯东福米业,他们拓宽道路的时候没打招呼就铲除了路边三姨精心伺候的虞美人。而对于搬到公寓楼这件事,三姨也抱怨不休:"我们的菜园子没了,也没法养鸡。我们全靠公司了。我们家会被拆,根本没法回头啊。"

还有三舅,对于东福米业这件事,有一段振聋发聩的总结:"每隔三十年,中国就要来一次划时代的农业改革,也就是每两代人就要经历一次大转变。比如,你奶奶在1925年是个佃农,那么1955年,你就有自己的土地了。你爷爷1965年在公社干活,那么1995年你就有30年的土地租约,可以自由种地、卖米。问题在于下一代的人手不够执行下一步。所以到2025年,机器会取代很多劳力。但这是自然进化,这是进步。"

不过,三舅不满的是农民地位一直不高,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的工作。用他的话来说,"上面的人"总是在告诉我们这些下面的人该干啥。封建时期,上面的人是地主,接着是干部,现在是经理。但是,如果你想继续种地,一直住在有院子的平房里呢?三舅说:"我觉得每家每户都应该自己来选,该怎么活下去。"

"生命的行程无法预测;没人能提前写就他的自传",这也许就是东北这边土地的写照。我的家还在那里,适当的时候也许会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