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课件_第1页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课件_第2页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课件_第3页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课件_第4页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一.原始社会概况我国的原始社会,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为止,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人类最早期,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为石器,所以人们把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际,也开始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后又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遍布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黄河流域称为“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在长江流域的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在进入长江流域则有良渚文化等。父系氏族社会的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二悠远而神秘的艺术起源美术的起源游戏说劳动说模仿说巫术说图腾说C:\Users\kk\Desktop\中国工艺美术史\资料\图腾.jpg理念说工艺美术,在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

社会的产物。石器工艺玉石工艺陶器工艺史前美术旧石器时代:400-200万年前至2-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2-1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打制石器时代磨制和陶器并用旧石器时代初期中期晚期蓝田人、北京人等

丁村人等河套人,山顶洞人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造型简陋粗糙、制作手法单一出现了三棱尖状器和石球外形规整、讲究对称增加了石镞、石刀、石锯等讲究形式规律,流露出美感代表特点三原始石器工艺精致的磨制石器四原始玉石工艺随着人们对石器材质的进一步认识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丰富,玉器工艺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种类发展起来石斧玉圭玉壁环状石斧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龙山文化玉多齿三牙璧红山文化玉兽形玦红山文化三联璧红山文化三联璧“龙”图腾的演变五原始陶器工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除了磨制石器之外就是陶器。陶器的出现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在所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陶器均占有最突出的重要位置尤其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更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华名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1.彩陶工艺

彩陶即彩色陶器,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

2.彩陶类型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渑池仰韶村。仰韶文化彩陶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在器形种类和装饰纹样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主要可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发展期为7000至6000年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器形:从造型上来看,主要以圆为其造型语言,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

装饰纹样:人面纹、鱼纹、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菱形纹等,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鱼纹花纹写实鱼纹花纹抽象人面纹花纹较具特色彩陶人面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约16.5cm陕西西安半坡出土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发展期为距今6000至5000年前,是继承半坡发展而来,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以小平鼓腹钵最为典型,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

装饰纹样: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了活泼多变的装饰效果。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色彩方面多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黑白双关也是其特色。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距今5000至4000年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和仰韶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是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出来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类型主要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在艺术风格上继承和发展了庙底沟类型的许多因素,并将彩陶工艺推向新的高潮。

器形:较之前更加丰富了,出现了束腰罐,尖底瓶,三连杯等造型样式,其次还有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主要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的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之类。

装饰纹样:将曲线纹发展到了极致,代表纹样为圆点纹和旋涡纹,水波纹,并有内彩的特点。艺术风格旋动、流畅。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马家窑的装饰内容很丰富,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约4650年—4350年之间),是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器形:以短颈广肩鼓腹罐为典型器形,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内收,小平底,器体较矮,小口,有颈或无颈。其次还有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装饰纹样:主要有一.旋涡纹,二.葫芦形纹。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之美。艺术风格精巧繁密、饱满凝重。造型品种多为壶类。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厂类型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它是由半山类型发展而来,分布地区更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这一时期基本保持了半山类型的制作特色,并有新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已是渐趋衰落。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装饰纹样:纹样以四大圆圈纹和蛙纹为主,其次有折线纹、回纹,人形纹和网纹。艺术风格简练刚劲、粗犷豪放。按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双耳罐为主,中期彩陶壶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流行,晚期的彩绘则趋于简化,多运用波折纹

彩陶工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文化类型分布地器形和图位主要纹样和风格代表作品仰韶文化半坡陕西西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圈底和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绘于口沿、器肩、上腹或敞口盆内壁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鹿纹、鱼纹等动物纹;人面鱼纹等《三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庙底沟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绘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上半部多用弧线,鸟、鱼、蛙等动物纹外,原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多采用二方连续。《鹳鱼石斧缸》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甘肃、青海壶、罐、瓶等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瓮、瓶、盆、罐等装饰面积大,漩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为主,构图繁密,回旋多变《漩涡纹彩陶瓮》半山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彩热烈和谐马厂壶、瓶、罐的口沿和双耳增大四大圆圈纹,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三.黑陶工艺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