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_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_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_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_第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本文范文的我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下册篇一

1、新知识的探究应建立在学生以有的认知水平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的经验之上。本节课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在低年级的的时候,学生已经对分类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在课前谈话的过程中,复习了分类的方法,渗透分类的思想。导入时也没有做过多的“活”,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它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问题很踊跃,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中,渗透三角形分类的标准。紧接着,直接揭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倡导学生们采取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时,给学生们提供了一次既动手又合作交流的机会。“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来分分类,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它记下来。”这一次动手实践与交流,为下边探索出新知识作了铺垫,又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部学生都在动手之后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体现合作交流的真正价值。

3、倡练习设计的基础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挑战性,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我在学生能够按三角形角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安排了“猜一猜”的练习,当学生前两次能一次就猜对,而后两次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原因,他们马上深刻认识到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且还设计了填空练习,通过练习,照顾班级中后20%的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重视对课堂生成的预设,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生成的信息,并设计好相应的方案。如在探究按边分类时,我就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按边分分2类的:三条边都不相等,有两条边相等。按边分分3类的:三条边都相等、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只出现按角分的:3个角都相等的、有两个角相等的和3个角都不相等的。根据预设的这几种情况,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对课堂教学多点预见性。

1、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的特点。

按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一、课前谈话

师:现在我们把五(2)班这个大家庭分一分,说说你会按什么分?

预设回答:学生会提到按性别分、按年龄分、按身高的长短分、按有无扎辫子分等等。

师:如果按性别分,分几类?哪几类?

预设回答:学生会肯定的回答分两类,分别是男和女。

师:那按年龄分你会分几类?哪几类?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会分两类,12岁以上的为一类,12岁以下的为一类,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分别请12岁以上的学生站起来,再请12岁以下的学生站起来,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在分类的过程中将12岁的同学给遗漏了,因此在分类时应该可以分成三类。当然也有学生分成10岁的为一类,11岁的为一类,12岁的为一类,13岁的为一类等引导学生这样分类时注意不要遗漏了。

师:看来,我们按不同的标准,分出了不同的种类,按同一标准,也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分类的已有知识基础,渗透分类的原则:按同一标准分,不重复,不遗漏。也为解决本节课的难点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它有哪几部分组成?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三个角,三条边。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的一些知识:三角形的分类(揭题)。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生确定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作铺垫,并且直接揭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探究学习

1、讨论分类的标准

师:(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钝角不等边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锐角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不等边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吗?根据什么来分?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按角来分,有可能还会提到按边来分。

(设计意图:提供探究素材,虽然只有7个三角形,但这些含盖了三角形的所有类型,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一设计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分类时可能产生的分类标准,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行为。当学生提到还可以按边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在按边分的过程中是比较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短,这样可以提前解决按边分过程中的难点,防止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两个三角形的边进行比较。但也有可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现三角形还可以按边来分,这也属于正常的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要着急引导,要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来分分类,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它记下来。

(1)学生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发现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反馈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预设回答:学生将研究的三角形在实物投影仪下,边分边介绍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按有无直角(有直角的和没有直角的)分2类,按角的大小(3个角都相等的、有两个角相等的和3个角都不相等的)分3类,按角的种类(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和三个都是锐角的)分3类;按边分,分2类(三条边均不相等的,有两条边相等的。),分3类(三条边均不相等的,有两条边相等的,三条边都相等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很随机的,有可能都出现,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中按角的种类来分基本都能发现,教师首先就要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展开教学。当学生出现这种分类方法的时候,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课堂生成,进行探究。学生的展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探究按角的种类分类

(1)揭示概念

师:大家看看这一类分类的方法,每一类三角形都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和三个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师:像这样的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钝角三角形。(板书: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直角三角形。(板书:直角三角形)三个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

师:分成的这三类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回答:学生对于相同的地方会说每个三角形都有锐角,而且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对于不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除了两个锐角,第3个角是不同的,第3个角是直角的,我们就说是直角三角形,第3个角是锐角的,我们就说是锐角三角形,第3个角是钝角的,我们就说是钝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掌握按角的种类分,各类三角形的名称,而且要了解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各类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练习设计

师:那你能根据3类三角形的特点,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

课件出示:(1)、判断下面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是基础练习,巩固学生新掌握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游戏:猜一猜信封遮起来的是什么三角形?

首先教师出示露出一个直角的情况,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怎么判断的?

再出示露出一个钝角的情况,也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怎么判断的?

预设回答:学生根据这两类三角形的特点没有歧义的猜出这两类三角形并且也能说明自己是怎么猜到的。

最后出示露出一个锐角的情况,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怎么判断的?

预设回答:学生有可能猜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就出示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然后放回去,再让学生猜一猜,学生这时会说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就出示钝角三角形,学生发现自己又猜错了,教师再把它放回去,再让学生猜一猜,学生接下去会说是钝角三角形,教师这时就出示锐角三角形,到这时学生发现自己还是猜错了,经过这个猜的过程学生会有所感悟。

师: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每个三角形都有锐角,只露出锐角的时候,遮起来的三角形三个种类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的设计不仅可以使数学课堂增加一些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理解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并且让学生明白当我们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的时候不要轻易作出判断,只有对这一事物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这一事物的本质,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行。)

(4)揭示关系图

师:如果把三角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你能不能用一张图来表示这三类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

反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他介绍把什么看作三角形?将它分成了几份,三类就分别占了其中的1份。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出现将长方形看作是三角形,可能出现将苹果看作是三角形,还有可能出现将椭圆看作是三角形等等,只要表达正确都是认可的,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三类三角形的关系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这三类三角形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师:(小结):刚才大家展示的关系图都是可以的,一般我们用椭圆来表示三角形这个大家庭。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它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预设回答:学生回依次说明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及分类的标准。

4、探究按边分类

(1)预设方案一:

师:刚才还有按边分的,说说按边怎么分?

预设回答:学生在探究时已发现按边分,分2类:三条边都不相等,有两条边相等(板书:三条边都不相等,有两条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不研究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而来研究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数学上我们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课件出示: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腰、顶角、底、底角。)

师:你能指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吗?(出示:等腰三角形)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师:等腰三角形除了有两条边相等,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学生会发现两个底角是相等的。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说用量和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优化探究的方法,及时示范,感受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师:(出示:等边三角形)那这个等腰三角形呢?你能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预设回答: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旋转等边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这时学生会感受到这个等腰三角形很特别,它的每条边都可以叫做腰,每个角都可以叫底角。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可以通过折和量的方法得到。

师: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揭示了等边三角形,而且很自然的沟通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等边三角形除了边相等,还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它的三个角也都相等。通过折可以很快的知道。教师示范共同得到∠1=∠2,∠2=∠3,这时教师停顿提问还用折吗?学生会发现不用折也可以知道,∠1=∠3,而且三个角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相等的传递性。)

(2)预设方案二:

师:刚才还有按边分的,说说按边怎么分?

预设回答:学生在探究时发现按边分,分3类:三条边都相等,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板书:三条边都相等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今天,我们不研究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而来研究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数学上我们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课件出示: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腰、顶角、底、底角。)

师:你能指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吗?(出示:等腰三角形)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师:等腰三角形除了有两条边相等,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学生会发现两个底角是相等的。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说用量和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优化探究的方法,及时示范,感受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师: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接下去我们来认识,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等边三角形。(板书: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除了边相等,还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它的三个角也都相等。通过折可以很快的知道。教师示范共同得到∠1=∠2,∠2=∠3,这时教师停顿提问还用折吗?学生会发现不用折也可以知道,∠1=∠3,而且三个角是相等的。

师:(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预设回答:学生会发现等边三角形中也有两条边相等,也有两个角相等,它具有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师: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完全一样吗?区别在哪里?

预设回答:学生会发现等边三角形的特殊之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都相等。

师:正因为如此,我们把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沟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预设方案三:

师:按角还能怎么分?

预设回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按边分的情况,按角分的过程中会发现还可以按角的大小来分,3个角都相等的、有两个角相等的和3个角都不相等的。

师:(教师出示有2个角相等的三角形,边说边指)相等的两个角和它们各自对应的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两条边的联系?

预设回答:学生会说用折和量的办法可以知道。

(设计意图:渗透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的一一对应思想。)

师:(示范折)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回答:学生会发现这来年感个角所对应的边是相等的。

师:从边相等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分法是按什么来分的?

预设回答:学生会发现这样是按边来分的。

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信息,按预设方案一或方案二进行后续的教学。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预设了三个教学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课堂生成的随机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课堂生成的各种可能,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融会贯通。)

四、巩固练习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物体也是三角形的,你能用今天新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下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1)出示红领巾

(2)出示等腰直角三角尺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思想。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2、填空练习:说说下面的各是什么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95°的三角形

三个角分别是90°、45°、45°的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

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6厘米的三角形

没有钝角的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50°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设计主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中有基础练习也有变式练习,既照顾了班级中后20%的学生,又能保证让班级中的优等生才能得以发挥、思维得以拓展。)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回答:学生会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画一画。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看谁画得最独特。(画完后指名展示,并介绍所画三角形的特点。)

2、剪一剪。

每人有两张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剪完后,反馈,拿什么纸剪出什么三角形,并展示成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课题:

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争取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土模。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写作

写生自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读作

3500000读作

10200000读作

86000000读作

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3500001000000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2353560001000005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做了铺垫。)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30000018000000

学生自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陪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复习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例1例2,课本第8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践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具准备:课前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用纸剪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教师课件出示)

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闪动图中一个三角形的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让学生举例说明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特征,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学生自立操作。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小组交流。学生画出三角形后,针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知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用图片祟,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5)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老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2、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M、N、D,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边说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中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强调以下三点: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直角三角板来画。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如以BC边为底的高是AO,再如以AB边为底的高是CD,(如右上图所示),也就是说三角形和高是相应的。

3、教学例2。(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找一找,猜一猜。

先让学生找出上面的图上哪儿有三角形?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作用?

(2)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刚才大家从图中都找到这些部位有三角形,猜测这些三角形有稳定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如下操作,依次使劲地把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或往中间推,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最后,教师指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1、第1题。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彩纸剪成的三角形,先与同伴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再以其中一边为底,画出它的高。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第2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3、出示一张松动了的木椅或木桌,请学生先分组讨论修理方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想想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四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复式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思考题,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及绘制方法。本节课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创造性地选择例题素材。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某地区城乡人口数量)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差距,因此对教材例题进行了改编。这种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达到了激趣引入、复习旧知的目的,并对学生动手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练习进行改进——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或底纹。从课堂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说清楚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绘制方法,从而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聆听他人的意见。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首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然后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聆听和进行简单的辩论。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3.自主学习,关注类推能力的培养。

学生掌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出示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运用类推的方法自己自立补充完整,并通过交流汇报完善知识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调查本班同学喜欢吃的水果情况(梨、苹果、橘子、香蕉),现场统计,每人只选一种。

1.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制成统计表。

2、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吗?

(组织学生绘制统计图)

3.小组内交流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1)画纵轴和横轴。

(2)确定单位长度。

(3)写类别,画直条。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绘制好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37+63)2×37+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37+63)=2×37+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自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27×3+25×3

评讲:算式(27+25)×3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a×b)×c=a×(b×c)

(a+b)×c=a×c+b×c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数。

(10+7)×6=()×6+7×()8×(125+9)=()×125+()×9

7×48+7×52=()×(48+52)(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25×12+12×75=12×(25+75)()

25×99+25=(99+1)×25()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80+4)×2534×72+34×28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a×125+b×125-c×12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作业纸、数学书;

教师准备: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张表格图及下面的算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借助时间体验一亿有多大。

师:这是作业本,老师数一数1、2、3、4、5、6、7、8……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作业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学生估计3小时、5小时、24小时……,师板书)

师:同学们估计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议一议:怎样能够得到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呢?

小组讨论。(数100本、50本、20本……作业本的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

实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数本子,数50本,老师记时。

数50本作业本大概是40~50秒,学生得出数100本作业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时间,从中取一个中间值大概90秒。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推算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所需要的时间。

(课件出示下表)本数时间(秒)90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上表。

师:通过推算我们知道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是90000000秒,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换算成分,再换算成时,最后换算成年)出示书上的算式:()÷60=()分()÷60=()时()÷24≈()天()÷365≈()年(学计算,并保留整数。)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小结:

数一亿本作业本,有的同学估计要……,而实际结果却将近要3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有没有去掉吃饭时间,有没有去掉睡觉时间,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数下去要3年哪,同学们,看了这个漫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感受?(一亿实在是太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太长了……)

三、再次经历估计

验证的过程,借助长度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课间老师经常发现同学们喜欢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必回答)

师:凭空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头道羊岔吧,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不长,老师告诉你,这条公路全长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有没有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长呢?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这样的长度?(学生估计2个、4个、3000个……师板书)

小组讨论:怎样能得到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呢?(测量5个、10个、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推算出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测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各组组长上来,每三个人一组负责测量,注意方法正确。

其他同学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静。

(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时注意,从第一个同学的手指尖量到第10个同学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12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师生一起推算)

人数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长度(米)12120再算一算,这个长度有几个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

出示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20000000÷1000=120000(个)回过头来比较学生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四、总结方法,指导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计再推算,最后比较,了解了一亿有多大。)

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亿的大小吗?五、拓展研究大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重量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你们的桌面,看一看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来了解、感受一亿的大小?(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学生说说怎样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组合作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单位,与刚才的估计进行比较,进一。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62—64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们的12.91秒,13.18秒,13.20秒这些是什么?(出示:时间)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来看,为什么是刘翔赢了呢?(他用的时间最少)师:(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

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刚才呀,咱们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习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标上)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少时间行驶的?(生反馈:2小时)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平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师: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样,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同样,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从线段图上来看,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师: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长。大客车就跑的快。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在刚才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师:对了,他们每小时或1时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那么像这样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板书60千米/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每60千米每时。(指名读)

你知道每小时60千米表示什么吗?

那么你能不能这样来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很好,刚才呀,咱们求出了小卡车和大客车的速度,那么结合这个算式和线段图来看一看,速度和路程还有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开始。

(汇报,结合120÷2=60(千米)来讲解。板书:速度=路程÷时间)让学生读一读。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