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技能培训之课堂提问_第1页
课堂技能培训之课堂提问_第2页
课堂技能培训之课堂提问_第3页
课堂技能培训之课堂提问_第4页
课堂技能培训之课堂提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问堂提????一、提问的溯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布鲁纳(美):“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歌德:“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1、增进师生交流,促进教学和谐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提问点拨,因势利导,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二、课堂提问的功能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渗透了情感成份。因此,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洽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推动学习,有极大的益处。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提问,就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有效思维,获取知识,练就能力。但是这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思维免不了要受阻。这时候,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如果教师能分辨清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及时地以提问方式给予指导,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3、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有效获取反馈信息。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应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教学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增加一些能够成功“转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因为教学提问将学生置于特殊的位置上,通过提问活动,既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起到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即兴发言的能力的作用。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诱发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若没有教师的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这样的教学活动必定是沉闷的,没有效果的。增进师生交流,促进教学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有效获取反馈信息1243小结:课堂提问的功能

1、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目的性案例1、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提问的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案例2、学习“糖类知识”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今天你们吃糖了吗”,学生感到很诧异,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回忆初三介绍过的“糖”,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那么,什么是糖呢?糖一定是甜的吗?”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马上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轻易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二、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案例3、在“离子键”的学习结课时提问:“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离子键,它是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那像氯气分子中的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是以什么样的作用力结合的?这种作用力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既延伸了本节课的教授内容,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又为下节课共价键的进一步教学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切勿随意提问。2、提问要循循善诱,要有启发性

案例: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我就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①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③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④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而能够看到其“庐山真面目”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最后选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油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如果教师不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一语道破天机”,就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所以提问要有启发性。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提问既要启发点拨,旁敲侧击,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提问艺术上的体现。3、提问要因势利导,要有逻辑性例如:在讲乙醇与乙酸反应实验时:提出以下问题1、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2、加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3、长导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长导管不能插入到液面以下?4、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有何现象?5、缓慢加热的目的是什么?6、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7、加入过量乙醇的目的是什么?前四个问题比较简单,属于化学实验基本能力问题,学生很容易做出回答,后三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平衡移动角度进行分析。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4、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有适度性案例:讲解“硫酸的氧化性”一节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是通过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来证明浓硫酸的脱水性,二是通过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及介绍浓硫酸和木炭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来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由于内容不是很多,集体备课时,有教师建议增加几个问题:(1)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酸的通性有哪些?(2)提问学生如何稀释浓硫酸?(3)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跟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前两个问题在此处提问几乎没有多大价值,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而且与本节课内容也没有多大联系。第三个问题在这里出现显然不当,对初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它的出现将影响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的突破,结果学生头脑里一盘散沙,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得不偿失。由此看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把握住重点内容的分析,从而发挥出课堂上的最大效益。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要有思考价值,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5、提问要新颖多样,要有趣味性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刘国正说:“有味课堂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中职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如何利用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中,可以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提问,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提问,还可以结合夸张的情境提问。

小结: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方法25341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适度性四、课堂提问的三种模式

(1)“师一生”课堂提问模式

(2)“生一师”课堂提问模式

(3)“生一生”课堂提问模式

(1)“师一生”课堂提问模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提问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以至于大多数人提到课堂提问时,往往将课堂提问理解为这种模式,甚至是唯一的模式。(2)“生一师”课堂提问模式

教师要从自己提问逐渐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向老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会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使学生成为发问的主体。案例:在复习碱的性质时,NaOH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一位同学“不经意”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盐酸溶液逐滴向NaOH溶液中加,没有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怎么能够认定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问得精彩,一“问”激起千层浪。针对学生这一具有强烈探究意识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直接予以回答,而是根据此问抛出了下面几个铺垫性问题:(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老师因势利导,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化学课堂引向了更深层次的知识探究。(3)“生一生”课堂提问模式

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从思维激发的角度看最具有价值。问题来自于学生,而又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监控课堂学习的进程。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更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与思的结合,教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渔”,而不是单纯地“授人以鱼”。讨论,更容易调到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认识过程逐步深化。讨论必有争论。争论中掌握的知识更容易记牢,经久不忘。教师提问要学会“煽风点火”,争论中要善于“火上加油”,增大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问难,既不人云亦云,又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五、课堂提问要坚持“五优先”

1、先提问,后指名。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观察学生对提问是否明确,然后再指名。若是先指名后提问,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尚能积极思考,其余的学生则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提问让未被指名的学生思维处于“靠边休息”的状态,是没有面向全体的提问。2、先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思维。提出问题后,在大多数学生“跃跃欲试”时,再指名学生回答,回答的内容不一定囿于教师的设想,要鼓励有创见的回答。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回答。3、先讨论,后结论。对于教师的提问,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表示赞同、表示反对,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顺水推舟”,根据学生成熟的讨论对所提问题作出结论。4、先学生,后教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教学生以后把要回答的内容写出来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确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参考答案。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完让其坐下之后,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在提问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都应公开进行评价。5、先激励,后更正。

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语言和掌声,即使是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敢于举手、敢于站起来和敢于积极答问的精神,让他们体面地坐下。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要着重表扬他对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回答得很“精彩”时,教师可用“真了不起!”“你想的连老师都没想到!”等鼓励语言,但也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促使他“更上一层楼”,防止其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更不能让优等生“固步自封”。小结:课堂提问要坚持“五优先”

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4123先激励,后更正。5先提问,后指名。先思考,后回答。忌偏食

忌惩罚

12

忌齐答

4忌讥讽

3忌六、课堂提问要注意“四忌”

1、忌偏食

不少教师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