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统领各路水军,主持此次扬帆远航筹备大会。小组探究要求1.仔细阅读课本第70—72页第一部分。2.领取远航要用的补给包,结合里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一材料二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加马到达地点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船数共百余艘17艘4艘船只大小大宝船长151.18米,宽61.6米旗舰长24.5米,宽6米长115.9米,宽14.8米与欧洲航海家比较表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哪些特点?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跟随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船来华访问的十六国使节,超过1200人之多。有些国王及王妃、陪臣等人甚至来华访问达八次之多。——刘明翰《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材料三印度尼西亚大觉寺前的郑和雕像泰国三宝公庙内的郑和神像材料四我们如何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看出郑和下西洋为友好之旅?一品文官朝廷亲王战船校尉神勇将军乘风破浪扬帆起跟随郑和去远航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一材料二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加马到达地点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船数(第一次)共百余艘3艘4艘船只大小大宝船长151.18米,宽61.6米旗舰长24.5米,宽6米长115.9米,宽14.8米与欧洲航海家比较表规模之浩大,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随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船来华访问的十六国使节,超过1200人之多。有些国王及王妃、陪臣等人甚至来华访问达八次之多。——刘明翰《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材料三印度尼西亚大觉寺前的郑和雕像泰国三宝公庙内的郑和神像材料四我们如何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看出郑和下西洋为友好之旅?戚继光抗倭鼎鼎大名的“戚家军”在抗倭大战中得胜归来,兄弟们在战船上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共叙豪情。1423战船棋手1.明朝中期倭寇对中国居民的危害达到怎样的程度?海威将军
2.对比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思考,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锦衣卫3.戚继光抗倭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戚继光4.为什么说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要求1.诸位将领随机选择军士来回答自己的问题。2.问题的回答力求体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明朝中期倭寇对中国居民的危害达到怎样的程度?2.对比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的辉煌经历思考,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戚继光抗倭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为什么说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在沿海偷盗抢劫的人,称为“倭寇”。战船棋手1.明朝中期倭寇对中国居民的危害程度?明朝中期倭寇对中国居民的危害程度?无恶不作
1439年,倭寇大举入侵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杀人民,烧毁房屋,发掘坟墓。倭寇甚至残忍地将当地居民刚出生的婴儿捆在竹竿之上,把沸腾的开水泼向婴儿,用婴儿的哭声来嬉戏取乐。经过倭寇的洗劫后,桃渚村尸积成山,血流成河,中国沿海居民深受倭患之害。国力减退对比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的辉煌经历思考,明朝中期倭寇作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台州九捷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1.大力整顿军队,招募新兵。3.使用兵法,战略得当。2.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因为这是一场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正义之战。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派鉴真东渡日本 B.派郑成功驱逐荷夷C.派张骞通西域 D.派郑和出使西洋
2.“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 ③戚继光抗倭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9110-5-1-1:2025 EN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Life cycle profiles for very small entities (VSEs) - Part 5-1-1: Software engineering guidelines for the gener
- 【正版授权】 ISO/IEC 27035-4:2024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security incident management - Part 4: Coordination
- 酒店设施改造与管理输出合同
- 网络安全评估及防护服务合同
- 挂靠房地产公司协议书
- 简易离婚协议书
- 技师劳动合同
- 爱眼日学校活动方案(3篇)
- 美容院会员卡转让合同
- 网络直播活动策划方案
-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课件
- 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流程
- 自然资源部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 边坡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克勤克俭、厉行节约”PPT课件:如何过“紧日子”
- 《公共政策学》阅读参考书目
- 化工流程模拟实训AspenPlus教程第6章换热器单元模拟
-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手册
- 吹灰器检修三措两案
- 轴承专用中英文对照表 (完整版)
- 了解现代汉字字义的特点根据形旁的表义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