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排版_第1页
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排版_第2页
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排版_第3页
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排版_第4页
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排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前言城市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合计土地面积(平方公里)165969365825639155817144045389总人口(万人)629.14543.35433.27331.93256.4998.12292市辖区(个)85122220市辖县(市)(个)56553226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7801500.3928.8706.1422.5144.154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80002500021428212581650014710/财政收入(亿元)257.1262.28572.538.515.77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778129701174712390113881098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24257645690554150524659/环杭州湾六市整体概况环杭州湾地区位于长三角南翼,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人口2304万人,陆地面积45389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51%和44%。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5485亿元,占全省的70.4%,人均国内生总值2380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环杭州湾六市整体概况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刻。一方面,长江三角洲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全面提速,将大大加快环杭州湾地区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环杭州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现有行政区经济极易引发产业与城市布局混乱、盲目重复建设、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等严重问题,急需统筹规划与建设。为此,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平台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再创经济新优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资源一体化配置效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环杭州湾地区在全省改革开放、接轨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龙头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世界产业转移态势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是通过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机会,先后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或部分产品制造基地的。自上世纪末以来,国际经济竞争加剧,以及产品价值构成变化,跨国公司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向世界低成本地区转移制造能力。拥有巨大市场、高智低价劳动力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经过十多年发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从早期的销售本地化、制造本地化开始转向技术、人才本地化,加快把研发、运营向中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是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区。本规划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按照世界产业转移态势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是通过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机会,先后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或部分产品制造基地的。自上世纪末以来,国际经济竞争加剧,以及产品价值构成变化,跨国公司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向世界低成本地区转移制造能力。拥有巨大市场、高智低价劳动力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经过十多年发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从早期的销售本地化、制造本地化开始转向技术、人才本地化,加快把研发、运营向中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是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提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战略定位与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与布局导向,指导园区整合提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一体化优化配置机制及其支撑体系。规划范围包括环杭州湾六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六市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内容上突出制造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发展。规划期限为2003~2010年,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浙江出台《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着眼于浙江出台《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着眼于“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2003年5月12日,浙江省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市场秩序,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浙江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科技教育、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与上海全方位地主动对接,加强交流,推进合作,共同发展。(一)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产业带建设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上海大都市建设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大都市建设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20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了“一个龙头,四个中心”(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一个新的国际大都市已经初具雏形。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GDP总量由1978年的272亿元增至2002年的5408.76亿元,人均GDP从1990年的1236美元增长为2002年的4956美元,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二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1%。其中,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六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至2002年的15.2%。第二产业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4%,三是城市功能日渐全面、突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外汇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为核心,加上持续扩大的外资银行、中外保险公司的进入,营造了上海金融中心功能。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两大国际航空港吞吐能力的快速提高、上海深水港建设,为上海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目前是世界第4大集装箱运输城市,2002年集装箱吞吐量861.2万国际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高居世界首位。2002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超过1425.01亿美元,占全国的23%。——宽广的国际化平台。上海以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经济枢纽城市地位日益突出;江苏着力建设沿沪宁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陇海铁路资源加工产业带,国际资本加快集聚,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国际化平台,将带动环杭州湾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将带来消费结构新的升级,住宅、汽车及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将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为环杭州湾地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市场机遇。(二)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浙江块状经济现状与趋势块状经济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2001年),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其中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有26个,100亿元以上区块3个,全省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中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一些规模较大的块状经济已积极向两头延伸产业链,产业外向度不断提高,各类中介组织培育成效显著,注重发展现代物流和网上交易,正在向制造业基地方向发展,呈现块状经济与区域经济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区位条件优越。环杭州湾地区浙江块状经济现状与趋势块状经济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2001年),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其中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有26个,100亿元以上区块3个,全省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中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一些规模较大的块状经济已积极向两头延伸产业链,产业外向度不断提高,各类中介组织培育成效显著,注重发展现代物流和网上交易,正在向制造业基地方向发展,呈现块状经济与区域经济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综合实力雄厚。环杭州湾地区有19个县(市)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行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长三角北翼各主要城市,民营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发达的特色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专业化协作优势,正处于加速集聚发展阶段,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基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已被世界公认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4个。2002年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已被世界公认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4个。2002年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5年,从长江口北岸南通市,到杭州湾以南的宁波,西至南京的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将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世界五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其中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分布着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伦敦现已成为欧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一个超级城市带,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巴黎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西欧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荷兰的鹿特丹素有“欧洲门户”之称。——体制机制优越。改革创新意识强,政府职能定位合理,民营经济活力充沛,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微观体制基础。(三)受限于三大制约受发展阶段及现有体制机制的局限,产业带建设也面临三大制约:一是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战略型企业家短缺,经营模式落后,核心技术欠缺,与决胜国际竞争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二是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投资银行、科技中介、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育迟缓,先进要素集聚功能薄弱,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三是有限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与配置,整个区域产业与城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考虑,阻碍一体化建设。浙江深水港优势浙江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多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的深水岸线资源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的乍浦、北仑、舟山,台州的大麦屿以及温州的洞头等地。沿海共有可建万吨以上港口的岸线浙江深水港优势浙江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多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的深水岸线资源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的乍浦、北仑、舟山,台州的大麦屿以及温州的洞头等地。沿海共有可建万吨以上港口的岸线253公里,其中可建1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105.8平方公里。各处的深水岸线均有深水航道与外海相连,其中以舟山群岛的深水岸线最为丰富,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北仑——金塘海港进港航道最小水深为17.6米,可以全天候通航和靠泊第四、五代和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经过长期建设,浙江省沿海已建成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为骨干的沿海港口群体,2002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57亿吨。其中,宁波港吞吐量达15398万吨,比上年增长19.8%,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2位;集装箱吞吐量185.9万TEU,比上年增长53.3%,居全国第6位,增幅连续4年居大陆主要港口第一位。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4064.16万吨,比上年增长786.77万吨,增幅达24%,在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稳居第9位。二、总体发展思路(一)战略定位——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特色产业、投资区位三大优势,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推进与上海、江苏的联动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奠定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地位,形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民营先发与市场先发优势民营先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0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3450亿元,占总量的45%。个私经济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到2002年,全省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已达2515亿元,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家,超亿元的达68家,涌现了一大批像万向、娃哈哈、正泰、飞跃、雅戈尔这样全国闻名的规模企业;我省个私经济的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民营先发与市场先发优势民营先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0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3450亿元,占总量的45%。个私经济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到2002年,全省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已达2515亿元,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家,超亿元的达68家,涌现了一大批像万向、娃哈哈、正泰、飞跃、雅戈尔这样全国闻名的规模企业;我省个私经济的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市场先发。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的温台地区、浙中地区就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市场。90年代前后,全省各地出现了市场建设的热潮。目前,我省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一批专业市场还积极创办省外和国外的分市场。市场的发展,在带动一片产业、活跃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浙江经济在全国的辐射力,使浙江成为“市场大省”,人们常讲“看市场,到浙江”。2002年底,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4193个,市场成交额达4997亿元,已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57个,超十亿元的市场有77个,超百亿元的市场有6个。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主动服务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强化与上海及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与核心城市上海及长三角北翼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扩大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浙江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浙江以小城镇迅猛崛起为特征的城市化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浙江以小城镇迅猛崛起为特征的城市化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浙江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98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42%(按照“五普”统计口径,城市化水平已达50.9%),年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1998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为977.85平方公里,2001年达到1499.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了521.21平方公里,年增长率为15.3%。与此同时,浙江城市化发展也还存在一系列亟待深化解决的问题,如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小城镇布局散;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一些城市经过区划调整,市区面积和人口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城市功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升等。今后一段时期,浙江推进城市化的主要目标是:突出建设杭州、宁波、温州3个特大城市,加快形成金华、台州、绍兴、嘉兴、湖州5个大城市,20个以上中等城市,20个左右小城市以及136个中心镇。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50%,2010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5%。——生态建设示范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集约开发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化;创造绿色生产和适宜人居的环境,形成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优美景观区,成为以杭州湾及两岸特色风貌为重点标志的生态建设示范区。(二)基本方针根据上述战略定位,产业带建设需要遵循如下方针:——强化比较优势。要立足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引导民资与外资融合发展,实现二次飞跃;要立足特色块状经济,加大资源深度整合,建立传统产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要立足科教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港口资源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产业。浙江省制定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浙江省制定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超过8000亿元,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10%;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15%左右;形成10个全国性制造中心等量化指标。到2020年,浙江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2002年浙江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到了全国的13.8%,外贸出口占到了12.1%。浙江制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3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会通过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这为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提供了依据,也标志着浙江省已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即:2003年至2005年为启动阶段,2006年至2010年为推进阶段,2011年至2020年为提高阶段。计划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即: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系统等工程;同时,构建浙江制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3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会通过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这为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提供了依据,也标志着浙江省已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即:2003年至2005年为启动阶段,2006年至2010年为推进阶段,2011年至2020年为提高阶段。计划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即: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系统等工程;同时,构建“五大体系”,即: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强化产业、城市、生态和谐发展。将产业发展空间与城市空间拓展结合起来,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开拓要充分依托已有城市设施和功能;强化重点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与人居功能建设,注重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休闲娱乐、商贸设施的全方位配套,将重点园区作为新城区建设;合理确定禁止及限制产业开发的生态敏感区,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使产业带成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区域。浙江产业共性技术对集群发展的重要作用产业共性技术是指一个特定产业或某些产业的许多企业可以共同使用的,并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集合,一般具有基础性、共用性、全局性等特点,它包括技术方法、生产工艺、材料和技术规范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集合区域内外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超越单个企业技术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小的局限,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层次,应对发达国家地区在中高档产品“乘虚而入”式竞争和落后国家地区在低档产品“追赶浙江产业共性技术对集群发展的重要作用产业共性技术是指一个特定产业或某些产业的许多企业可以共同使用的,并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集合,一般具有基础性、共用性、全局性等特点,它包括技术方法、生产工艺、材料和技术规范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集合区域内外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超越单个企业技术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小的局限,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层次,应对发达国家地区在中高档产品“乘虚而入”式竞争和落后国家地区在低档产品“追赶”式竞争的挑战,构筑新的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强化区域内各种组织力量的竞合关系,增强区域根植性。——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建立集约型经济。要突出强化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通过规划,辅之以制定和实施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率等控制用地办法措施,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切实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利益。(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依靠接轨上海与扩大开放、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突出园区和城市、民资和外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大集群战略,构筑标志性的产业集群、成长性的产业集群,完善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一区一带两网”的开发格局,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大园区、城市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长三角“黄金产业带”。到2010年,环杭州湾产业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超过6000美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浙江省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6%,是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根据1998年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数据,以及全国及我省1996年变更调查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省土地资源利用的显著特点:人均土地资源少。全世界人均土地面积3.54亩,人均耕地3.54亩。我国人均土地11.7亩,是世界人均土地的33.6%;人均耕地1.65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5%。我省人均土地面积仅有3.6亩,是全国人均土地的30.8%,居全国第24位;人均耕地0.73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4.5%,居全国第27位。土地利用率高。全国土地利用率为72.85%,土地利用率为66.66%。浙江省土地利用率为90.75%,居全国第8位,农地利用率为78.47%,居全国第10位。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浙江省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6%,是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根据1998年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数据,以及全国及我省1996年变更调查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省土地资源利用的显著特点:人均土地资源少。全世界人均土地面积3.54亩,人均耕地3.54亩。我国人均土地11.7亩,是世界人均土地的33.6%;人均耕地1.65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5%。我省人均土地面积仅有3.6亩,是全国人均土地的30.8%,居全国第24位;人均耕地0.73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4.5%,居全国第27位。土地利用率高。全国土地利用率为72.85%,土地利用率为66.66%。浙江省土地利用率为90.75%,居全国第8位,农地利用率为78.47%,居全国第10位。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每平方公里土地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平均为72.14万元,浙江省为393.4万元,是全国平均数的5.5倍;每平方公里农用地产出全国平均为33.78万元,浙江省为91.54万元,是全国平均数的2.7倍。末利用土地资源少。浙江省末利用土地面积为1046.6万亩,占全国末利用土地的0.28%,末利用土地资源少。全省后备土地资源937.9万亩,占全国总数的0.9%。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400亿元,成为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现代医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05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石化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石化制造中心之一;纺织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成为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服装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成为国际服装制造中心之一。产业集群概念“产业集群(industri产业集群概念“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即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接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MichaelE.Porter,1998)。它是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探究国家竞争优势时,对国家或地区有国际竞争力产业以集群方式紧密结合现象的理论总结,比如美国硅谷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策略,先后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此为理论平台制定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培育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区域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产业集群政策成为经济发展规划的新趋势。——绿色生态网。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形成绿色开敞空间;杭州湾、主要水系、交通干线等两侧建成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形成重点饮用水源地及湿地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重点园区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基础设施网。建成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与物流网,互联互通、宽带化的信息网,安全稳定可靠的城乡给排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到2020年,产业带成为集群优势显著、园区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重要先进产业集聚区;产业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龙头作用更趋突出,在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形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连绵区。功能支撑平台建设功能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型关键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主要源于企业间在产品生产上的相互模仿和集聚,以低成本制造见长,产品研发、人才培养、营销控制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整体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着廉价加工者角色。绍兴纺织业之所以能傲视群雄,就在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如中国轻纺城(亚洲最大纺织品交易市场)、轻纺科技中心等。现阶段浙江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型,要突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集群体系(既有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联,也有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造就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培育集群既要有制造平台的构筑,更要有创新、人才、流通、融资等功能服务平台的支撑,这是强化集群根植性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三、产业发展架构环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概况“九五”以来,环杭州湾地区信息产业以年均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截止2002年,电子信息企业(含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67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80%,占全国比重5.6%。有40余种产品(以通讯设备为主体)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有6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同行前3位,是全国移动通信手机四大生产基地之一环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概况“九五”以来,环杭州湾地区信息产业以年均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截止2002年,电子信息企业(含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67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80%,占全国比重5.6%。有40余种产品(以通讯设备为主体)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有6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同行前3位,是全国移动通信手机四大生产基地之一(移动通信手机产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4%以上,PHS手持机系统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是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一)重点培育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23.1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7.69平方公里。已形成现代通讯设备制造、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特色优势行业。其中,现代通讯设备制造业技工贸收入占到全省IT产业的1/3;软件业收入居全国第四位;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先后成为国家级的产业基地。截至2002年底,批准进区企业1275家,其中外资企业325家,协议利用外资5.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9亿美元。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2.94亿元,出口总额4.91亿美元。发展方向:以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为重点,集合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方面优势,掌握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覆盖产业上游硅晶原材料到下游终端设备的国际一流现代通信设备产业链。通过与国际著名IT企业合作,掌握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及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加工贸易,扩大产品出口。开发新型电子专用材料,推动电子元器件向高频率、低功耗、微型化、组合化方向发展。发展为光通信和数码产品配套的光器件、光组件产品。积极开展与上海、苏南信息产业协作,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等产品。形成以通信设备制造为特色的国际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布局导向:环杭州湾南岸,是环杭州湾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以杭甬高速公路为轴线,主要向国家级杭州高新区(滨江)通信产业集聚区、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集聚区、富阳光电子产业集聚区、奉化移动通信产业集聚区、宁波保税区信息产业集聚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绍兴信息产业集聚区等区域集聚,充分发挥IT产业基础扎实、人才集聚度高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软件、微电子类、光电子类产品。浙北嘉兴、湖州两地,以嘉兴信息产业集聚区、湖州信息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依托,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基础上,主动融入上海和苏锡常信息产业圈,以产业配套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把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及应用软件、专用芯片,数字电视等产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0.5平方公里。已形成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纺织化纤、轻工食品和高科技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截止2002年底,批准进区企业1466家,其中外资企业244家,位居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7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6个,协议利用外资26.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23亿美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62.77亿元,出口总额5.65亿美元。浙江大学在浙江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于1998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0.5平方公里。已形成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纺织化纤、轻工食品和高科技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截止2002年底,批准进区企业1466家,其中外资企业244家,位居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7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6个,协议利用外资26.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23亿美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62.77亿元,出口总额5.65亿美元。浙江大学在浙江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于1998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浙江大学现有108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2个。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7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0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近2400人。未来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规划占地面积8700亩,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学校园。浙大积极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先后与全省杭、宁、温等主要城市建立了科研战略合作关系。2002年7月,在国家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估和验收中,浙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排列第四。2002年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继续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除国家和省部级立项拨款2亿元外,大部分来自浙江地方和企业;由国家和省部级立项的科研成果中,80%在浙江省实现产业化,在浙江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的源头作用。2、现代医药产业集群,以药品制剂为重点,新药研发、试验体系、医药教育为支撑,成为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制药机械为主体国内重要的新型医药制造中心之一。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环杭州湾地区医药工业门类齐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国内领先以及中药产业实力雄厚的独特优势,优先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中药、化学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两大类产品,推动化学药生产向低污染、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开发新剂型,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与机械、电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高精尖、光机电一体化的诊断、治疗、检验型仪器设备,开发家庭用保健、康复、理疗型医疗器械产品,逐步提高重大制药机械装备国产化水平和质量水准。布局导向: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以杭州为重点,加强与上海医药产业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优势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突出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的融合发展,在杭州、湖州建立符合GAP要求的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舟山临港产业新城区为重点开发海洋生物药。引导化学药生产企业向上虞经济开发区集中布局,环杭州湾其他区域严格控制新设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推进现有化学原料药企业向化学药制剂方向转型。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以杭州、绍兴较强的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能力为依托,主要向两地集聚发展。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作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着力推进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品。环杭州湾石化产业概况占全省比重超过70%,约占全国比重5%。2002年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排序(销售收入)中,环杭州湾地区有39家上榜,尤其是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以224.8亿元的销售收入名列第二。近年来,以宁波大榭60万吨/年PTA项目、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项目、深圳华联年产33万吨PET、PBT工程树脂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原料及新材料石化项目动工兴建,表明石化产业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环杭州湾现代医药产业概况环杭州湾地区医药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约占全省比重60%,约占全国比重7%。拥有华大基因南方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和环杭州湾石化产业概况占全省比重超过70%,约占全国比重5%。2002年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排序(销售收入)中,环杭州湾地区有39家上榜,尤其是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以224.8亿元的销售收入名列第二。近年来,以宁波大榭60万吨/年PTA项目、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项目、深圳华联年产33万吨PET、PBT工程树脂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原料及新材料石化项目动工兴建,表明石化产业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环杭州湾现代医药产业概况环杭州湾地区医药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约占全省比重60%,约占全国比重7%。拥有华大基因南方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和基因药物专业孵化器、海洋药物专业孵化器,涌现了青春宝、民生药业、华东医药、康恩贝、普康、康莱特、新昌制药等一批全国行业骨干企业,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海洋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3、石化产业集群,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三大合成材料及多种有机化工原料为重点,向下延伸到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领域。与上海曹泾、金山、吴泾石化共同构筑环杭州湾国际石化制造基地。发展方向:依托骨干企业,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进一步扩大炼油规模,加强炼油能力的完善配套,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大乙烯项目的筹建实施,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建设PTA(精对苯二甲酸)、EG(乙二醇)、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PVC(聚氯乙烯)、PS(聚苯乙烯)、PC(聚碳酸酯)等大型石化项目。注重后道延伸和新产品开发,着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环境污染小的高分子新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功能性的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等。布局导向:石化上中游产业围绕沿海大港集中布局,以杭州湾南岸宁波沿海产业带为重心,主要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集中,北岸主要在环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集中发展,限制在其他地方布局发展石化上游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向上虞经济开发区集中,禁止在生态敏感区和人口稠密区布局。塑料制品依托“中国塑料城”市场,主要向余慈产业新城区集中。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作为石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大力引进炼化一体化的国内外大项目。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是中国建区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已形成电子、机械、化学、食品、纺织印染等特色优势产业。截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是中国建区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已形成电子、机械、化学、食品、纺织印染等特色优势产业。截止2002年底,批准外资企业781家,总投资91.5亿美元。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9.5%。其中,工业增加值78.2亿元,同比增长20.8%。环杭州湾纺织产业概况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451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90%,占全国比重为21%。已形成从化纤、织造到印染以及纺织机械、染料等门类齐全、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拥有亚洲最大纺织品交易市场——环杭州湾纺织产业概况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451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90%,占全国比重为21%。已形成从化纤、织造到印染以及纺织机械、染料等门类齐全、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拥有亚洲最大纺织品交易市场——中国轻纺城、全国最大的纺织品原料市场——钱清原料市场和以中国纺织网为代表的纺织网站,涌现出绍兴远东、萧山恒逸、桐乡桐昆、湖州美欣达等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和以轻纺科技中心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方向:以化纤及面料为重点,突破差别化纤维和印染后整理的技术瓶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高档纺织品和生态纺织品,扩大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发展以高档精梳纱、纯绵及混纺交织面料为特色的棉纺业,丰富面料纤维结构,提高面料档次。联动发展高档特色纺机产品和高性能环保纺织染料。立足丝绸产地优势,重点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开发高档真丝产品。布局导向:化纤及织造,重点向萧绍平原以及桐乡、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做大做强企业集团。装饰用纺织品以海宁、余杭为主。中高档棉纺项目宜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海宁集中。纺织机械类和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市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严格治污管理,禁止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丝绸产地嘉湖地区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把绍兴、萧山作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块,强化国际性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大公司集聚,形成从原料、织造到印染后整理的完整纺织产业链。环杭州湾服装产业概况环杭州湾地区服装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644亿元,占全省比重90%,约占全国比重15%。已经形成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服装产业体系。宁波的男装、休闲装、针织服装,杭州的女装,绍兴的衬衫,嘉兴的出口服装、皮革,湖州的童装、服装辅料及杭、嘉、湖的丝绸服装各具特色,装备及设计开发水平均居国内一流水平。涌现了雅戈尔、衫衫、步森、珍贝、洛兹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功能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扶持绍兴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民营技术开发中心,发展高校高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基地,引进国内知名纺织研究院(所),建立网上“虚拟研究院”和“网上技术市场”,汇聚海内外先进纺织技术成果,突出产业化。人才平台建设要以东华大学、浙江工程学院等校为核心培养基地,同时在绍兴等地建设若干集职业技术教育、工艺及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纺织类职业技术学院。流通平台建设要加快改造升级中国轻纺城市场,配套建设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轻纺市场服务能力和范围;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形成一批专业化、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品贸易公司;支持有实力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鼓励骨干企业铺设国际商路,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环杭州湾服装产业概况环杭州湾地区服装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644亿元,占全省比重90%,约占全国比重15%。已经形成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服装产业体系。宁波的男装、休闲装、针织服装,杭州的女装,绍兴的衬衫,嘉兴的出口服装、皮革,湖州的童装、服装辅料及杭、嘉、湖的丝绸服装各具特色,装备及设计开发水平均居国内一流水平。涌现了雅戈尔、衫衫、步森、珍贝、洛兹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浙江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作用显著近年来,浙江积极组建行业性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中国化纤信息网等被确定为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中化网”浙江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作用显著近年来,浙江积极组建行业性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中国化纤信息网等被确定为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中化网”、“化纤网”、“中塑网”等更成为全国行业性网站的领头羊。浙江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为代表,采用会员制形式,在网上订立合同、通过网站提供贸易机会和动态行情、由市场结算公司进行资金结算和货物凭证交接,完成交易。2002年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交易额148亿元,其中网上交易130亿元,占88%。——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为代表,依托发达的现货市场建立网站(网上市场),为市场经营者在网上提供网上商铺,通过网上商铺发布信息、展示商品、洽谈商务,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网站已经为32000户市场经营者建立了网上商店。——以余姚中国塑料城为代表,通过建立“中国塑料信息网”,每日发布塑料城价格行情、国内其他市场及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评述塑料行情走势,提供分析预测,引导现货交易。目前,长期在该网站发表信息的企业近3000家,日访问量达到7000多人次,已成为国内最大和最具权威的塑料专业网站,该网站发表的塑料价格行情已成为中国塑料价格行情的“晴雨表”。——以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为代表,经营标准化商品,基本采用电话洽谈、传真订货的方式交易。发展方向:着力优化设计、提高品质、提升品牌、拓展国际网络,强化特色培育和国际标准认定,实现产业差异化竞争和整体协调发展。强化与上游纺织企业、下游零售商的快速反应系统(QR体系)建设,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加快服装专业人才库及服装配套服务产业整合,构筑以服装设计、展销、物流为核心的产业支撑体系,整体提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服装由来料加工型向自创品牌型转变,努力创出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服装出口附加值。布局导向:以现有优势为基础,进一步推进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男装主要向宁波集中,由批量制造转向品牌化、个性化生产,着力创建国际营销网络与国际品牌;女装以杭州为核心,依托独特的文化禀性,突出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引进和丰富多彩的女装展示会,走个性化设计、专业订货、多品种的发展道路;童装以湖州织里为中心,突出产品安全与设计,注重品牌培育;皮革服装以海宁为中心,提高皮革处理水平,注重皮革产业链的拓展,强化出口皮革服装生产;针织服装主要向诸暨、象山集聚,积极采用CAD等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做精做强袜业、高档针织内衣等特色产品。以嵊州为中心,加快建设世界领带中心;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把宁波明州产业功能区作为服装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重点吸引国内外一流服装企业集聚,突出提升品牌时装设计水平。功能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突出扶持骨干企业时装设计中心建设,特别是在米兰、巴黎等世界时装大都会设立服装设计中心,利用国际设计力量,创立世界级品牌;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服装信息网络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持。人才平台建设要突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设,强化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制作与工艺、服装表演、服装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教育。流通平台建设要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服装自有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培育集制造、贸易、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服装跨国公司,与国际大型采购商建立战略联盟,铺架国际营销网络;以宁波服装节、杭州女装节和海宁皮革节为基础,集中资源办好品牌服装展示发布会;规划建设明州物流现代中心等一批产地型物流集聚区,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二)大力扶持六大成长性产业集群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入整车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经济型轿车及特种车,积极支持电动汽车等新型汽车的研制。推进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进入国际、国内汽车商的配套协作体系。船舶工业要依托深水港口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造船企业集聚,走引进消化与创造品牌并重的道路,发展大吨位高等级船舶、游艇及配套设备,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特种船舶制造中心与船舶维修中心。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改变现有分散布局,在宁波形成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在杭州萧山形成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船舶工业主要向舟山集中布局。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寻求与国际同类行业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加快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步伐,大力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产品开发要突出服务本省区域特色产业设备更新改造、替代进口的需要,坚持系列化、成套化,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造纸机械及在线自动化检测装置、食品机械、医药机械、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工程设备、石化通用设备、高精度数控技术、环保及节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品。进一步推进企业空间集聚和企业重组,培育出若干在国内居龙头地位的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先进装备产品,成为长三角先进装备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装备制造业与加工工业的联动发展,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制造业整体水平。3、优特钢及金属制品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不锈钢和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及加工,丰富钢铁产品品种,替代进口,提高附加值。严格控制在流域上游和内陆地区布局,重点在宁波大榭开发区、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布局发展,成为我国新兴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延伸产业链,加快金属制品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制品技术含量及产品档次;提高铜铝加工装备与工艺水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铜铝加工产品;适应现代建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五金制品、铜铝加工、钢构件在全国行业领先地位,形成全国重要的金属加工及制品产业基地。4、造纸业及纸制品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大与国际著名跨国造纸公司合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造纸公司及跨行业公司资本和技术,进一步提高纸业集中度水平。优化造纸原料结构(特别是提高废纸原料的回收回用水平)、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重点发展工业技术用纸、高档纸板(高档涂布白纸板、牛皮箱纸板)、艺术卡纸、电脑信息用纸及办公用纸、军工(航天)用纸、医药保健用纸、高档生活用纸系列产品、宣纸系列产品、环保型防伪产品等特种纸。积极向包装印刷制品、纸箱制品等方向延伸,扩大纸业产业链。增强造纸业及纸制品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同时,采用高效低耗环保节能技术与装置,加速淘汰部分落后生产线。造纸业及纸制品业向杭州(包括富阳)、宁波、嘉兴集中布局,形成全国主要的造纸业及纸制品业产业基地。5、家用电器产业集群。适应家电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节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家用电器向数字化方向转型。要以优势品牌企业为龙头,积极推进与国际家电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加大技术引进与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家电系列产品。强化与广东、山东等国内家电生产基地的差别化竞争,进一步完善以塑料和模具加工为特色的家电配套业,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用电器产业体系。以宁波为重点,依托杭州、嘉兴的产业发展基础,强化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力争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6、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巩固水饮料、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黄酒等产品在全国领先地位,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以特色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积极拓展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天然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都市休闲食品、高档调味品、果蔬饮料等,培育农工贸一体化的食品骨干企业,与大型超市、连锁集团建立稳定的采购供应关系,成为长三角重要的食品加工制造和供应基地。浙江民间投融资活跃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据央行预测,浙江民间投融资活跃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据央行预测,“十五”期间浙江民间资本总额可达8300亿元,民资的投资、增资欲望非常强烈。2003年上半年,全省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的总投资额中,有65.1%来自民间投资,总数达到460多亿元,同比增长76.2%。浙江已有直接上市企业70家,累计募集资金超350亿元,其中20家由民营企业控股,16家民企“借壳”上市。未来几年,浙江省将努力建设成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构建起“直接间接融资畅通、产权股权规范流动、民资外资踊跃进入、异地资源广泛利用”的开放性地方资本市场。浙江着力打造四大城市经济圈《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省域一级城市经济圈框架。即:杭州城市经济圈、宁波城市经济圈、温州城市经济圈和浙江中西部城市经济圈。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完善,金华及周边城市形成浙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雏形。

杭州市要充分利用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和区位、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以此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强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功能。根据强化完善功能的要求,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沿江、跨江发展进程。宁波市凭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以此加速要素集聚,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之一。

温州市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化改革先发优势,加大外向发展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壮大产业实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浙江着力打造四大城市经济圈《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省域一级城市经济圈框架。即:杭州城市经济圈、宁波城市经济圈、温州城市经济圈和浙江中西部城市经济圈。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完善,金华及周边城市形成浙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雏形。

杭州市要充分利用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和区位、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以此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强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功能。根据强化完善功能的要求,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沿江、跨江发展进程。宁波市凭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以此加速要素集聚,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之一。

温州市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化改革先发优势,加大外向发展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壮大产业实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

浙江中西部地区目前尚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看,培育中心城市的任务已相当紧迫。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优势和历史因素等方面看,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挥群体优势。鼓励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力争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环杭州湾西翼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竹林、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生态经济兼顾型特色农业;在平原及滨海、海岛地区,重点发展水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品;在大都市环线和大通道沿线建设生态公益林带和农业带,在沿海和沿江建设防护林带;杭州、宁波和近沪经济走廊,重点发展大型都市型农业基地,同时依托特色农产品,配套建设农业加工园区,建立大型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一)强化中心城市作用,构建“两圈一廊”布局框架按照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强化中心城市在产业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要进一步突出杭州、宁波的省域中心城市地位,尽快构建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经济圈;要进一步突出嘉兴、湖州的区位优势,构建近沪经济走廊,形成环杭州湾产业带“两圈一廊”的空间布局框架。1、杭州城市经济圈包括杭州市以及绍兴、湖州、嘉兴三市的近杭地区。呈现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国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圈层状结构。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现代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域、高附加值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枢纽区域。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同江——三亚沿海大通道(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也是浙江省2010年规划建设的“两纵、两横、十连、一绕、一通道”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北起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67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总投资118亿元。大桥已于2003年6月8日正式动工建设,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大桥可以便捷有效地将宁波等浙江东南地区与上海连接起来,是构建沪苏浙区域大交通体系的重要载体,对进一步加强三省市的经济合作,促进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将发挥重大作用。2、宁波城市经济圈包括宁波市、舟山市和绍兴市的部分地区。以宁波市区为中心,依托“一环五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一横”铁路主骨架以及宁波、舟山大陆联岛工程发展。重点发展临港型产业和服装、塑料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浙江临港工业的重点布局区域。进一步强化连接上海的快速交通系统,加快规划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及相关连接线,强化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集疏运系统。完善城市圈内部的快速交通系统,加快宁波绕城公路闭合,加快甬台温铁路前期工作和建设,加快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加快宁波、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建设,力争2008年建成通车。3、近沪经济走廊。包括嘉兴、湖州临近上海地区。呈现以嘉兴市区、湖州市区为两极,依托申嘉湖高速公路(规划)、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规划)发展的带状结构。强化嘉兴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大接轨上海力度,重点发展临港型产业、高附加值传统特色产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产业协作的配套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基地。进一步强化连接上海、贯通嘉湖的快速交通系统。力争把上海规划中的经松江到枫泾的轻轨、环海铁路以及未来的苏州城市轻轨延伸到嘉兴,实现三地城市轨道互通,强化嘉兴、湖州作为区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作用。加快规划建设申嘉湖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等项目,推进区域公路网与上海、江苏之间的对接,实现嘉兴、湖州两大开放前沿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二)强化城市特色和产业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城市新区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园区与老城区的功能联系,推进重点园区的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1、杭州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及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开发区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柱。加大培育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力度,抓好中央商务区、高教园区、物流园区、地方产权交易所、专业孵化器等服务业载体建设,打造全省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南翼综合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发挥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游憩休闲功能,抓住上海世博会和杭州休博会举办机遇,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商务旅游业,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会展中心、世界休闲之都;形成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首要的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2、宁波充分利用深水港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塑料、家电、服装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产业,快速推进高教园区与高新园区建设,积极扶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与商贸服务中心,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3、嘉兴依托区位和港口优势,进一步强化加工贸易型产业,择机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嘉兴港及岸线资源开发,建设杭州湾北岸现代物流中心。推进皮革、家纺等专业市场的功能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建设若干全国乃至世界的特色商品交易中。配套发展研发、金融、职业教育、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紧邻沪苏和江南水乡的优势条件,培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4、绍兴改造提升纺织、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和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所联合建立集教育、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研发中心,拓展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强化中国轻纺城等重要市场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增强国际市场辐射力,建设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与贸易中心;塑造“江南水乡”、“名士之乡”的旅游品牌。5、湖州依托太湖南岸交通区位和内河航运优势,呼应上海大都市和苏锡常都市经济圈建设,重点发展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配套建设农副产品、建材、地方特产等物品的物流中心,建设浙北重要的物流基地;立足独特的山水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建设南太湖旅游度假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观光基地;建成长三角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6、舟山环杭州湾生态保护重点根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生态功能区划,将环杭州湾地区划分为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西部山地丘陵生态区、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和近海及岛屿生态区等五个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包括:1、绿地系统建设。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提高森林治理,强化生态功能;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进一步加大平原绿化力度,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2、湿地网络建设。建立湿地保护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大湿地资源保护与建设;加强江河水系及平原河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3、碧海建设。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对杭州湾、象山港等重点海域进行海域环境整治;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依托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船舶、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宗货物加工以及海岛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与宁波的港域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原油等战略资源的中转储存及港口物流业,建设环杭州湾生态保护重点根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生态功能区划,将环杭州湾地区划分为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西部山地丘陵生态区、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和近海及岛屿生态区等五个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包括:1、绿地系统建设。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提高森林治理,强化生态功能;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进一步加大平原绿化力度,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2、湿地网络建设。建立湿地保护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大湿地资源保护与建设;加强江河水系及平原河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3、碧海建设。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对杭州湾、象山港等重点海域进行海域环境整治;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三)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水环境、湿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等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在生态功能区禁止发展重污染限制类产业,严格控制其它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和提升产业带的生态环境品质。1、保护和整治水环境抓好重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区的保护以及地表水环境和主要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整治工作,着力开展对钱塘江、甬江、苕溪、曹娥江、太湖、西湖、千岛湖、运河、余杭塘河、环杭州湾“四江三湖两河一湾”水环境保护与整治。2、设立环杭州湾万顷湿地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