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_第1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_第2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_第3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_第4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可能形成海沟B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岩石年龄较处轻D处地壳运动较处活跃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美洲板块解析:第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处老,所以正确。第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岩石,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所以甲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正确。答案: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由老到新)据此回答〜题。观测点海拔出露岩层.图中甲处可能是.向斜谷.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解析:第题,根据表格中个观测点的海拔可知,甲处对应的岩层为。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甲处岩层最新,从甲处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甲处应该为向斜;依据等高线走向可知甲处为山岭山脊)因此判断甲处为向斜山。故选D第题,读表格数据可知,乙处对应的岩层为b由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乙处为背斜;由等高线可知乙处地貌为谷地,因此乙处为背斜谷。故选C答案:永和的晋陕大峡谷,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蛇曲”—-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了地下的岩石里。据此回答〜题。5.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A地壳持续抬升一平原河流流水凸岸侵蚀、凹岸堆积B平原河流凹岸冲刷、凸岸堆积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地壳稳定一峡谷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垂直下切D峡谷地带地壳断裂下陷一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积6.图中河段()A处河岸比处陡峭B处河水流速快于处.处被侵蚀的泥沙从河床底部流向处堆积D处易形成水下堆积体7.图中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则()A处为凸岸,处为凹岸B处与处可能会相连.若、两处相连,处先淤塞D处与处均为凸岸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地下的岩石里,所以“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要先经历侵蚀与堆积,后经历地壳抬升、流水下切。故选。第题,图中河段处为凹岸,为侵蚀岸,河岸陡峭,处为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错误;同一横截面的河水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河道,而处流程较长,故处水流速度快,错误;处被侵蚀的泥沙在压力作用下沿河床底部流向处堆积,正确;处为堆积岸,易在丰水期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错误。故选C第题,据图可知,C两处皆为凹岸,错误、错误;C两处在长期的流水侵蚀后,河岸后退是有可能相连的,正确;C两处相连,图中河流改道,弯曲河段会形成牛轭湖,处位于图示河段上游,泥沙较多,在牛轭湖进水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会先淤塞河道,错误。故选B答案:(2019•宝鸡质检日本鸟取沙丘(下图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南北宽约2。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据此回答〜9题。8.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A东北信风B盛行西风C夏季风D冬季风9.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植树种草B持续除草.修筑防浪堤D从外地运沙解析:第8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为季风气候,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鸟取沙丘所在的本州岛西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南北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对鸟取沙丘影响相对较小,且对沙丘的形成体现为反作用;日本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该地形成沙丘。第9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答案:(2018•高考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区组成。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回答10〜11题。Y岩岩武岩岩岩质Y岩岩武岩岩岩质玄泥砂砾变出国口目国.导致该区域分异为区和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区和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地壳运动差异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断层是区和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区,但区和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选项正确。第11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区和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区海拔高于区,再加上区地表起伏大于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选项正确。答案:1011二、非选择题12.(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与图比较,指出图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1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对比两图可知,图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札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0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象泉河,由东向西穿过该盆地。在象泉河两岸分布着大片土林,盆地内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下图示意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土林景观。(1推)测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2简)述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3简)述为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的破坏,修筑时可采取的预防措施。解析:(1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主要根据该地地质剖面图去分析。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附近,高原内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2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主要围绕当地的降水条件去分析。(3修)筑公路时,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地质灾害分别采取预防措施。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原;青藏高原内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2海)拔高,空气干燥,降水少。(3在)崩塌段可设置护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