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书法艺术的精神(jīngshén)资源和主体活动第三节佛教(Fójiào)美学第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一、佛学(fóxué)之宗趣佛学派别众多,然总体倾向在于:以智慧(zhìhuì)“觉悟”为本,参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色空不异”的“空”性,最终达到“涅槃寂净”的境界。(成佛)第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①我在静观(jìnɡɡuān)和思虑→自在(我思故我在)→智慧主体↓静观思虑的结果②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色空不异第一个层次,主体禅定,面对万事万物万法,强调回到自我的智慧本体,寂静定慧,明镜彻照。(明心见性,万法唯识)第二个层次,静观思虑的结果,看到缘起性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从而放下执迷,解脱烦恼和苦厄。(色空不异)第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1、佛教对世界本质(běnzhì)的认识:空性世间万法、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论),没有固定的、恒长不变的本质(“诸行无常(wúchánɡ)”),都是有条件的,有待的存在,,诸法“无我”就是无自体性,这就是空性。第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所以佛教破除用第一因(固着不变的因)来解释世界,破除最终的因或上帝,总是以变迁、无常的观念看待世界,用因缘观解释世间(shìjiān)万事万物的生起、变化和毁灭。——缘起论用空性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特性。
——性空论第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空,不是没有,虚无,而是指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事、物、诸法。刹那刹那间,一切都在不断地改变,这就是空性(kōnɡxìnɡ)。万事万物都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假借因缘而生灭。就其相待性、依赖性而言,是暂住的,虚幻的。第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分为二的。
色身借四大(地火水风)和合而成,没有恒久不变的自体,其存在是相对性,是有待的,无常变化的。而凡夫迷昧有相,以幻为实,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殊不知人生(rénshēng)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体,不过是假缘暂住,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第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将色执著为实有不变的,固然不应该;而执著空性,以为一切皆为虚无,导向虚无悲观,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jiàodǎo)。
一切色身、有相均是因缘聚合而成,并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显现,经历着生、住、异、灭的过程。
第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因缘变化的因果链当中,因缘果报是真实(zhēnshí)不虚,流转不歇的。
择善从之,造善业修善果,这正是人清醒地认识到缘起性空的宇宙本质后,可以积极主动把握的一维,而不是消极地陷入因果链中。第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世间无一物不空,世间也无一物不有。
修佛的人,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侧面,不要偏于任何一极,既不执于色相;也不执于空相。保持中观,以空性(kōnɡxìnɡ)破执色,以有性破执空。第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参透了色空不异的本质,既不会执著物欲(wùyù),受身体烦恼的驱使和压迫;也不会陷入虚无主义中自暴自弃,悲观绝望。而是于静观智慧中,超脱出来,获得自在、通达,修慧修福,自利利他。第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空观的智慧,是不受欲念和诱惑左右的定力。能摆脱烦恼,获得自在解脱。在苦难当头时,不会灰心绝望气馁;在如日中天时,不会得意忘形,懂得居安思危(jūānsīwēi);面对无常厄运时,能够忍耐、坚毅,韬光养晦。从而宠辱不惊,镇定自若,这样的空观,才是正见正觉,而非蹈入虚无,消极厌世,而是通脱无碍,智慧圆融。第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2、佛教(Fójiào)之境界追求——涅槃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涅槃”,意为:灭,寂灭,圆寂,灭除了烦恼,超度(chāodù)了生死众苦,进入静寂、不受烦恼所动的境界。慧远: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涅槃。贪欲永尽,嗔恚(hui)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第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大乘佛教的涅槃,并不等于一般凡夫的死亡,也不是小乘佛教的薪尽火灭,进入(jìnrù)另一个永不显现的境界,而是指不一定要肉体死亡,只要无明(愚痴虚妄)断除,当下便入涅槃。即:既不贪恋世间,也不厌离世间,修慧修福,自觉觉他。第十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3、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顿悟(dùnwù)成佛“到彼岸”的法门(fǎmén)有六种,称为“六度”,包括:①布施;②持戒;③忍;④精进;⑤禅定;⑥智慧(般若)第十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竺道生提出著名的“顿悟成佛”“佛”,即佛陀(Fótuó),意为“觉者”或“妙觉”,是修慧的极果。“觉”有三层境界: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莫不是佛”。第十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既然佛性是常在的人格本体(běntǐ),不能觉悟只是因为蒙上了“垢障”,顿悟就能瞬间挑破垢障,“湛然常照”。渐悟是为顿悟作准备,顿悟就如树上的果实,一旦成熟,自然掉落,大彻大悟。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第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大珠慧海禅师:嗜欲深重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jìmò)忘机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
第十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二、佛教(Fójiào)宗派之一——禅宗唐代慧能创立的禅宗(chánzōng),是中国佛教内部独特的一支。它标榜“教外别传”,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追求智慧人格为人生目标,推行一套排斥语言文字、“以心传心”的、直观思维的禅悟成佛方法。构成了一种别有风致的直观认知方式。第十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历代(lìdài)禅宗学人经过长期禅修实践,形成了大量的“公案”,这些公案表明禅师的基本修持方法是:顿悟渐修,由渐修到顿悟,再渐修……①对于积累不够,还没有成熟的学子,要在平日重视渐修,通过学养和多思,创造开悟的条件和基础。第二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②对于积累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相对成熟(chéngshú)但未开悟的学子,要提出疑难问题,或用棒喝手段、猛击一掌,大喝一声,引导学子紧张寻思,激发开悟。③善于结合实际生活和各种感性活动,锻炼思考能力,对于随时遇到的问题,都要作出真切的解释。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一)无念、无相、无住慧能倡导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自成佛道,把认识本心、返观主体本性作为成佛根本途径。因此他竭力排斥对外界事物的执著,反对名言、通常的理性思维,提出(tíchū)“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项禅修构成了顿悟说的基本内涵。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1、无念为宗“无念法者,见一切(yīqiè)法,不著一切(yīqiè)法,遍一切(yīqiè)处,不著一切(yīqiè)处。”“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一是指主观方面要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指识一切现象而又不执著。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这种特殊的思维高于一般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方式,不执著于主观的分别智思维,把世间的种种概念、判断、推理都打落,进入“正念正觉”。正念,即以心为念,直观(zhíguān)本心,是带有神秘感的内在直观。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2、无相为体慧能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离相,性体清净。”离相,就是无相。无相:在接触外界(wàijiè)事物时,能够超越现象,不执著于形相,不以浅层的感官认识左右自己,以断绝对外界的贪恋执取。(幡动,风动,心动)能够从现象反回到自心。静观的智慧和定力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3、无住为本“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无住。”慧能把“无住”视为人的本性,强调(qiángdiào)在一切事物上念念无住,不把意念定住在任何事物上,这样心就不会受到束缚,就能获得解脱。慧能认为万物都由自心生,如果悟解了事物的真性——空性,自心就不会定住在事物上。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这种不把事物执着为实有的心,是从万物中洞察空性的一种智力。是通过禅修对感性世界的超越,是从世俗的现实感性经验中,抽身而出的心灵解脱。从而能进入新的人生(rénshēng)境界。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二)“触类是道”与“即事(jíshì)而真”“触类”:人平常生活的各种行为、表现。“道”:修行,佛道,佛理。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修行悟道。佛理、佛道就在其中自然流露和表现。马祖(mǎzǔ)道一禅师是“触类即道”禅法的主要倡导者。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磨砖作镜马祖道一在南岳传法的时候,常独处一室坐禅(zuòchán),不接待来访者。一天,南岳怀让禅师弄了块砖头至他庵外磨了起来。磨了半天。马祖才问他:“你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马祖说:“磨砖岂能成镜?”怀祖便道:“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普愿禅师说:“平常心即道”众生的平常心本来就是佛心,只是因为没有觉悟到这一点。执著外物,粘滞名言,以为实有不变,执迷生惑,一旦(yīdàn)返本归源,光明朗照。佛道触目皆是,行住坐卧、应机接物都是佛道。第三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希运禅师进一步主张(zhǔzhāng):心即是佛,更无别佛……即心是佛。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这里的心不是“见闻觉知”,而是“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五灯会元》卷3《大梅法常禅师》:大梅山法常问马祖禅师:如何是佛?马祖答:即心即佛。后来(hòulái)马祖又改说:非心非佛。法常指斥马祖“惑乱人心”,坚持“即心即佛”。马祖得知后肯定法常,说“梅子熟也”。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即事而真,是指禅修时从个别的事象上体悟出心性和空性来。禅观时,观照万物(wànwù),应如宝镜一样,形影相对,朗照无遗。通过这种冷静全面的对具体事象的观察,由个别上升到全体,由殊相归于共相,最终能超越有相,返归本源一心,悟解缘起性空的真理。(幡动,风动,心动)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jízhì)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青原惟信禅师》)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第一(dìyī)境:未参禅时,以为肉眼见到的山水,是客观实体,恒常所在。是与观者分离的外在认知对象,而认知主体本身未自觉,对万法的认识也粗浅。眼观,执色;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第二境:参禅后,所见的山和客体的山是两回事,表象(biǎoxiàng)≠实体(物自体),表象是从时空流中孤立出来的境象,山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加入了思辨的时间因果因素,心观,执空;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第三境:主体参悟完成。了悟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慧主体已经崛起,自在澄明,不为外在世界所动。归心,不动心(dòngxīn),色空不二。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三、儒、道、佛比较(bǐjiào)中国人早期(zǎoqī)的自然观,不管是儒、道,都承认自然的实有,赞叹生命大化的流行和生生不息,气化宇宙观,是实在论的。即便如老庄所推崇的“无”,也是生成万物的本体,具有最大最无限的“有”的含义。而佛教将自然宇宙全然(quánrán)看空,即无自性,完全是因缘和合而起,拒绝第一因的实在性。用因缘关系来解释万事万物。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所以,儒道两家都是:生而有情、感物而动的生命哲学,不管是爱人之仁道还是爱自然之天道,都是热爱生命,浓情于现世人生(rénshēng)的哲学。是缘情美学。佛教对空性的彻悟(chèwù),是冷静观照的结果,具有智慧上的彻底性。“色界”是需要超脱的对象,不能依赖执著于此。只有回归澄明的智慧本体,才能得自在解脱。孤光自照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庄子的“恬然与造化(zàohuà)俱游”,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这种与自然亲和,对自然怀着归宿感的情绪,与佛教将自然宇宙万物看空的冷静态度、超脱心境完全不同。第四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儒、道皆于生生不息的活动中追求最高境界(时间流)《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君子,圣人(shèngrén)老庄:与大化为友,与天地精神独往来,逍遥天放,至人,真人于大化流行中应和生命之动和生生不息,浓情感沛。佛教的涅槃境界,则是截断众流,在刹那的静观中获得智慧上的觉悟和清明。万事万物万法都是智慧观照的对象(duìxiàng),最终回归的是清静圆满的智慧本体。不是沉迷于物境,而是回归心境。不是自然的感发抒情,而是冷静观照后的彻悟。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儒修德有为献身社会道德人生士君子圣道德人格道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精神上自由逍遥审美人生真人神人仙审美人格智慧人格佛见性成佛即色悟空回归澄明本心智慧人生佛智慧人格悲智双用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儒、道:气化宇宙观,天人合一,感物而兴情,重情,重抒发佛:彻底静观,摆脱执著意志(yìzhì)和情绪,达到空观,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真谛,即色悟空,顿悟见性,见性成佛,重智重悟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儒气势雄浑,悲怆龙,松道气韵冲淡,飘逸鹤,兰,菊佛心境清静,冷寂,禅悦刹那顿悟,瞬间圆满触景圆觉明镜,清潭灯,雪孤寒荒寒之境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月”在三教(sānjiào)中的不同意蕴儒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héchǔ)相思明月楼。(张若虚)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即景顿悟,圆觉法喜)(弘一)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四、佛教对中国审美精神(jīngshén)的塑造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佛教发展到禅宗,采用了色空相即的方法(fāngfǎ),即色悟空,借象觉悟。但不执色,也不执空,而是回归于反观自照——心境的空明清澈。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禅宗以觉悟为美为尚,追求个体的觉悟境界。贡献给中国(zhōnɡɡuó)艺术的是一种极空灵微妙、灵动无穷的智慧境界。使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极度的心灵化。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1、清冷寂照的审美风格2、“意境(yìjìng)”论(唐代司空图的《诗品》)3、妙悟说(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1、清冷(qīnglěng)寂照的审美风格百仗怀海《广录》:“只如今,心如虚空,学始有所成。西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有僧问镇州万寿和尚:“如何是迦叶上行衣?”师曰:“鹤飞千点雪,云锁万重山。”第五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雪落茫茫(mángmáng)。有人形容禅境: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清(禅的冷静,孤独观照,智慧的“无情”感)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韦应物)旧日相知尽,深居独一身。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wúrén)。(司空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山水画从王维开始喜画雪景,五代、宋的山水,李成、范宽、郭熙等喜画寒林雪景,推崇荒寒的画风,给人冷落、荒寒、萧疏、静寂之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yīzhǒnɡ)孤光自照的禅境,涅槃之境。明吴宽《书画鉴影》:冰壶莹澈,水镜渊渟。追求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如何是西来意?”“雪覆孤峰白,残照露瑕痕”“孤峰独起”——孤独,孤介,凄清(qīqīng)孤峰,孤树,孤馆,孤鸦独立寒天,冷眼看世,孤孤迥迥立于天地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禅的“冷界”包括:空、虚、寂、静、寒、清、幽、远、闲、淡、枯、寞、古、孤、独……“松下寒泉落翠阴,坐来长日(chánɡrì)澹玄心”(陆治)在静寒闲澹中净化心灵,拉开与尘俗的距离。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诗佛(shīfó)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月出鸟惊,更微妙(wēimiào)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更是内心的无比静寂。
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董其昌书法(shūfǎ)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八大山人(bādàshānrén)
行草册页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弘一(hónɡyī)晚期书法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3、妙悟(miàowù)说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性本光明(guāngmíng),佛性本自在,但被垢障蒙蔽,妄念重生,染污重重,失却真心。所以需要借助契机破开障蔽,妙悟自心智慧,一念心清静。第六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妙悟说强调觉悟的直接性,当下直接证成。这种启发的直接性,往往表现得特别锋利,如慧剑。慧剑:以利剑比喻智慧,能斩断俗世万缘、烦恼(fánnǎo)与魔障。《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宝积经》:杀贪嗔痴身,令诸众生悟慧剑法门。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禅宗往往以一种悖逆常规的方式来启发教学,如诃佛骂祖,破除对经典、权威的外在迷信,打比方、取譬喻,引导人不要外鹜他物,而回到自心本慧。禅宗的机锋,单刀直入,直指(zhízhǐ)人心,迅捷刚猛犀利。有僧问道希禅师:什么是道?答曰:骑驴找驴!不要自己遮蔽自己的智慧本心。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慧能: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四祖问三祖求解脱之法,三祖曰:谁缚你?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道在何处?”“只在目前(mùqián)!”“当下会得”,“当下开悟”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biéchuán),直指本心,见性成佛”①不立文字:反对知解,反对解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心印,无言妙会,法喜非常(fēicháng)。“说似一物即不中”。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药山给学人参究的话头是:“我有一句子,待特牛(tèniú)生儿即向汝道”。特牛:公牛,公牛生崽无疑是不可能的事情,禅法的不可言说。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棒喝,或者其他特殊的启发方式,往往借助日常的契机,把惯用的知解方式和外鹜思维截断,打破障碍,引起惊悚、猛一激灵,从而顿悟自心智慧。百丈怀海反复不见(bùjiàn)开悟,马祖震威大喝一声,怀海当下一惊,耳聋三日。顿悟见机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苏东坡自视甚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见,东坡问: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duōshǎo)重?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dàqiān)。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人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遇)佛印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一看,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děnghòu)。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怒问何故骂他。佛印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②开悟后,桃花灿灿,日(月)光朗照,澄碧水镜。心地窄,乾坤一时黑;放一光明(guāngmíng),悉能普照一切世界;云开日出,慧日自现第七十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③随机悟道,活泼泼即色悟心。如何是佛法大意——蒲花柳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翠竹摇风,寒松锁月;清风满院;雪夜观明月;长空(chángkōng)不碍白云飞;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白花香;砍柴担水,无非是道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A、审美直观;艺术创作、传承、鉴赏中的悟性。B、并不侧重情感的抒发(shūfā),而是即色悟心,感物—心动—归心—自心觉悟(静观的慧境)
C、意象静态、闲态、清幽、沉冥的居多。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三页。编辑课件佛教造像、壁画(bìhuà)、书法等《金刚经》佛说: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念所执持,必不能知我。佛教造像和壁画的流行,是借像达性。维摩诘说,观佛像是: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佛像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房地产电线电缆采购合同
- 2024小区广告合同
- 2024卫生间防水施工合同
- 2024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年借款合同标的还款方式调整
- 2024年婚庆影楼合作业务协议
- 2024年山顶观景台租赁使用协议
- 2024设备运输合同参考
- 2024年企业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展会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新疆哈密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 抖音直播知识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SUV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护理案例教学法
- 2023年广州市教育系统招聘优才计划笔试真题
-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课件
- 新教材适用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2022年度高端客户活动方案
- 2024年电工(高级)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RB/T 228-2023食品微生物定量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