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_第1页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_第2页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_第3页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_第4页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欧封建制度一、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⒈罗马封建因素在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⒉基督教会4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⒊日耳曼因素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1,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时,军事制度发生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查理·马特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877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2,自由农民逐渐农奴化(三)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九、十世纪,主要根据是877年的《克尔西敕令》.确立的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二、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存在条件。封建制度的概念本来源于西欧,西欧的封建制度在11~14世纪是其兴盛时期,5~10世纪是这种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也叫封建化时期.中国没有这种封建化时期之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故封建制度下的王权是有限的,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互相制约,具有契约性质。封建制度存在的条件:1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土地占有具有经济优势和重要的政治作用;2封建制度是军事阶层的统治,它在经常打仗的社会才能形成,骑士的优势也才能显示,给他们的报酬只能主要是土地。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危机的表现:14世纪中期到15世纪中期.1.饥荒与鼠疫;2.阶级斗争的激化;3.英法百年战争.危机的原因:对西欧封建制度危机的原因,19世纪曾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农业无法供养过剩的人口,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1,2,3,4,5……而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即马尔萨斯主义的解释(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此说法现在看来没有多少道理。20世纪对此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危机主要是周期性经济动向的产物,12~13世纪在一定技术(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低下)基础上的经济扩张达到其最高峰之后,接下来便只能是收缩,其表现就是经济危机。此看法的问题是把中世纪的经济危机视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种认为它是长期趋势的产物,封建方式对剩余产品的占有在进行了近一千年之后,达到了收益的递减点。而封建制度又没有推动技术达到结构性进步的动力,在统治阶级开支规模过大和开支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产品生产者的负担不断加重,可供压榨的油水已经告罄,最终造成经济危机。简言之,封建制度到最后既没有推动技术达到结构性进步的动力,又造成直接生产者的贫困化,从而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第三种解释是气侯方面的原因,认为欧洲气象条件变化(气侯变冷)到可以降低土壤生产力的地步,同时又使流行病增多。美国“新左派”学者或称“新马克斯主义”学者沃勒斯坦认为第二种解释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没有严格的统计分析来证明。不过他又认为最似有理的解释应是第二种加第三种,即内在必然因素加外在偶然条件。看来,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中世纪西欧议会制度⒈中世纪议会的概念和形式中世纪西欧的议会既不代表民族,也不代表人民,更不代表个别的市民,而只代表“国土上的各个等级”.所以,议会反映的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的概念.第一等级也即最高的等级是教士,他们是属灵的等级,其他人都是凡夫俗体,第二等级是贵族,城市市民属于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分开开会,似乎是三个截然有别的议院,但其形式因国而异。2.议会制度的起源一般认为议会起源于国王的议事会。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异同.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在大马士革,政治文化上主要受拜占廷影响。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差异,在倭马亚王朝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倭马亚王朝主要依靠叙利亚的阿拉伯贵族统治.这时全国分五个行省,各省设总督,掌握当地军、政、司法、税收大权,后又设独立税收部门,直接归中央领导.由于阿拉伯人大都不识字,所以起初官吏大量留用原拜占廷及波斯官吏.官方文字在叙利亚等地是希腊文,在伊拉克等地是古波斯文,直到哈里发阿卜杜勒·麦立克(685~705年)时,方改用阿拉伯文.阿拔斯王朝以伊拉克为中心,受东方波斯政治文化传统影响较大,国家愈益发展成为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倭马亚王朝时期哈里发的权力完全依靠阿拉伯各部落的支持,而阿拔斯的哈里发自称他的权力是直接受自真主安拉,实际上依靠他自己豢养的官僚.这时,新的官僚阶级已取代了过去的阿拉伯贵族阶级,且官僚的主要来源也已是波斯人、埃及人等麦瓦利.政府的机构从形式到灵魂都波斯化了.哈里发独揽政、教、军等大权,而由维齐,即宰相处理政府日常事务,统帅各部.重要的部有枢密院、财政部、驿传部等.枢密院掌管公文、敕令的起草和发布.财政部负责征收税款和开支,并在各省设有财政官,保证以一定数目解交中央.驿传部传送公文和私人信件,并运送官吏、军队及其给养,还兼秘密警察,监督各省官吏.阿拔斯王朝时已不依赖阿拉伯部落组成的军队,军队中的阿拉伯人逐渐减少,他们被领取军饷的、由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所取代.九世纪中期中亚的突厥奴隶(马木路克)又在近卫军占主要地位,导致日后近卫军操纵哈里发.九世纪中期已停发阿拉伯人的年俸,阿拉伯战士的军事共产主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原只指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的概念,其范围也已大大扩大,包括了操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的许多民族.在经济上阿拔斯王朝比倭马亚王朝更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国家也更依赖农业和商业的税收,并实行土地分封的伊克塔制,而不像倭马亚王朝那样依赖战利品.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要比较首先要有前提.中西社会发展有无统一性?是存在统一性前提之下的比较,还是双方原本就存在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中国和西欧各国在本质上,在结构上,究竟有无区别?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在许多结构上是不同的,因而决定了它们发展上的差异性;另一派则认为,中西社会在本质结构上是相同的,发展的不同只是显示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已.中国社会自唐宋以来具有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既是对上述情形的补充和反映,又恰好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方面的基础.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总之,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已开始向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发展,而同时期的中国所有制产权不明晰,公私不分,经济发展完全服从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需求,即使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可能长大.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中世纪西欧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说,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应该注意的是,西欧文化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已经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其衰落的原因.在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间,基督教士世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基督教士还在钻研着古典文化的各项成果.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赖于他们而得以保存.可以说,正是他们“保存了学问的灯光长明不熄”.此后,中世纪西欧的文学诗歌(拉丁文、教堂圣歌)、建筑艺术(主要是教堂建筑)、大学的兴起(大教堂学校),一般也都同基督教会有关,直到中世纪末期.总体来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印度何时进入封建社会,谈谈你的看法印度学者夏尔玛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如从四、五世纪开始的国王赐地的铜板文书,按照西欧封建制的模式,认为印度封建社会开始于四世纪.但相当一些印度学者把印度中世纪史的开端定为伊斯兰教统治开始的德里素丹时期,即13世纪,这一分期可能更符合印度实际.苏联学者认为封建制因素在公元初已产生,但转变为封建社会则为5~7世纪之间.国内意见也不一致.季羡林先生认为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佛教时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前273~236年)已完全形成封建社会.朱寰先生认为封建制度在笈多王朝萌芽,戒日王帝国时期确立.马克垚先生干脆说此问题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认为古代印度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孔雀王朝发展出较明显的奴隶制,其他广大地区,尤其是南印度,到公元初还存在许多原始部落或原始残余很多的国家,这些地方是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崔连仲则认为印度没有奴隶社会.要说明社会性质,主要看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身份地位.朱寰主要根据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法显到印度是笈多王朝时,玄奘到印度是戒日王时,而此时期印度本国的文字材料很少.玄奘说印度封建地产:“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即是说,土地基本王有,也搞分封,分为王田、封邑、寺田、学田,但都由公社农民耕种,这说明当时确是封建社会.不过,孔雀帝国时,土地也是王有,贵族占有,也有寺田,并也由公社农民耕种,有许多奴隶,但更多的是公社农民,与戒日王时代似乎并无太大区别.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兴衰.⒈教权与王权之争11世纪中期以前,教会实际上是世俗王权、领主的世俗工具.追求灵魂拯救、精神生活的教会完全陷入世俗生活,使教会腐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士娶妻,教职公开买卖,称为“买卖圣职”,甚至连教皇职位也买卖.如此,引起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称克吕尼运动(得名于克吕尼修道院).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在教会改革派的影响下,规定以后的教皇必须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希望选举教皇时能排除来自教会以外的影响,当时红衣主教就是罗马城各教堂的教士和附近主教区的主教.这是教权摆脱王权和世俗权力的开始.从此红衣主教选举教皇,教皇转而任命红衣主教.1073年,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年)他宣布主教不再是封臣,主教和教士不得接受俗人锡封教职.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对教皇屈辱的卡诺萨觐见.以后,亨利四世重整旗鼓,带兵进犯意大利进行报复,格利哥里七世于1085年在流亡中死去.到德皇亨利五世末期,双方态度都有所缓和.1122年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在此之前,就主教叙任权问题教皇已与英法两国达成类似协议.从格利哥里七世开始到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教皇政体确立,主教和大主教必须服从教皇的直接统治,早已存在的教阶制这时真正处于教皇控制之下.⒉教权的衰落教权的过度膨胀,显然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进入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便逐渐削弱本国教会与教廷的联系.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干预法王腓力四世对本国教士征税的命令,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但今非昔比,法王召开三级会议(1302年),并派军队逮捕教皇,又老又病的教皇,遭此侮辱,不久死去.1308~1377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与罗马教皇并立,双教皇近四十年(1378~1417年).这期间于1409年比萨开会,宣布废黜双教皇另选一个,结果那两个不退又加上一个.直到1414年才又选一新教皇,让三个旧教皇同时退位,拖到1417年新教皇才上台.教权大分裂,表明教权的衰落.古罗斯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邀请论:大约在9世纪中叶,从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来到东欧平原。他们被称作瓦良格人,这些人组成武装商队,亦商亦盗,控制着从北欧经第聂伯河出黑海到君士但丁堡的商路,这条商路就叫做“从瓦良格人到希腊人之路”(瓦-希之路)。沿商路的斯拉夫人和非斯拉夫人也向瓦良格人纳贡。据《往年纪事》记载;由于诺夫哥罗德的东斯拉夫部落内乱,应诺夫哥罗德贵族的邀请,瓦良格人(罗斯人)酋长留立克兄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