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策略_第1页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策略_第2页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策略_第3页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策略_第4页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通过研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义、影响因素和存在瓶颈,提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有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采取“强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发挥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加快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优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培养培训”等策略,为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赋能提质。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先进制造业【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产学研共生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XJK21CZJ115);民盟湖南省委会2021年参政议政委托立项课题“‘三高四新’战略下高职院校服务先进制造业的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研究”(编号:XMWTLX202119)】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个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2021年3月,《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三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壮大发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轻纺、智能装备等产业,形成国内一流优势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高地八大工程。”在“十四五”时期,湖南将在已经形成的3个万亿、14个千亿产业基础上,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就必须有相应产业链的“人才高地”作支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也必须配套建立相应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高地”作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三高四新”战略的总要求下,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与区域先进制造业的耦合关系,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适应性赋能提质。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的背景与意义(一)产教融合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目标越来越清晰,路径策略越来越多样灵活。国家各个阶段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事件见表1。国家出台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政策表明,加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赋能国家战略。湖南省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08年12月印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2019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紧密对接国家、湖南发展战略”,2021年3月在湖南“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同步规划产业布局与职业教育布局”,另外,其他各地级市、州都结合区域职业教育情况出台了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高职教育专业(群)与先进制造全产业链对接,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必须配套“制造类职业教育高地”作支撑。高职教育要服务先进制造业,必须以先进制造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明确制造类专业(群)的定位,优化专业(群)结构,从而促进专业(群)与先进制造全产业链精准对接,同时促进高职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2.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为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离不开各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人才需求的有效匹配,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更好地为先进制造高地作人才支撑。3.有利于提高区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攻关、产品升级的有效性,为高职教育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外部助力。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有助于区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有助于高职院校科研、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解决现实实际问题,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4.有利于在高职院校传播和形成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为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通过产教融合,构建多元生态系统,挖掘和升华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激活职业教育办学活力[1]。助力改造传统制造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的瓶颈(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离不开国家、地方区域政策支持导向,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方面需要协同联动。课题组围绕高职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对湖南省内19家具有代表性的制造类企业、74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调研,分析高职教育通过产教融合助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主要牵涉到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等方面的因素。1.高职院校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不断与企业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但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背景下,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是否足够,由于资金、教学组织管理、地理位置、外界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瓶颈,是否影响产教深度融合有2.制造类企业因素。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需要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服务与人才支撑,但由于企业与院校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产教融合存在诸多矛盾,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背景下,学生实习用工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增加,核心技术工艺涉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会更加突出,是否会影响企业产教融合的积极性。3.政策制度因素。国家、地方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产教融合,并且给出了产教融合的方向,如“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等。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背景下,这些政策制度将作为有力保障。(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的瓶颈1.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与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还未完全匹配。一是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与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全产业链尚未有效对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对接不够全面,还未能体现区域先进制造业特色。有一些专业设置甚至过时落后。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工艺、设备、工装、检测、软件、控制等方面将发生较大变化,但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调整明显滞后。二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仍然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产教融合仍有处于浅层次状态,高职院校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有一些属于单方面推动,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当地行业组织还未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各自责、权、利还不够明确具体,缺乏理念统一。现有地方区域的产教融合政策缺乏具体的推进措施[2]。三是部分职业院校服务“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专业开设调整依然存在同质化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没有进行供给侧高质量设置和调整,改革力度不够,没能结合区域先进制造业特色、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专业内涵建设优势。有一些专业开设未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只是在学校已开设领头专业基础上增减几门课程,甚至只换了课程名称,专业存在同质化现象。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不匹配。一是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市场导向促使家长、学生追求热门专业,导致有些制造类专业招生难,如焊接、模具、农装等专业高考录取分数偏低,甚至一部分录取学生属于专业调剂生。二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同时满足多个企业人才需求,只能做共性基础教育。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过程尚未完全脱离学科教学,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有待结合区域先进制造业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优化。一些高职院校受地理位置、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产教融合难度大,设施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匮乏,技能实训与生产实际脱节。一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完全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短期内对企业技术研发攻关、产品升级作用不大,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交替培养过程中难以推动,在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成本等方面有困境。三是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学生择业认可有待提高。学生在择业时,对所在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偏见,认为操作机床加工、维修设备、流水线、装配调试等工作较辛苦,虽然初次对口就业率较高,但仍然存在难以持续稳定的现象。3.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与区域先进制造业需求还不完全匹配。“三高四新”战略下企业会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推进先进管理、技术变革升级。中小微企业迫切需求技术研发、产品升级[1]。战略新兴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3],但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能力、社会培训服务水平仍需提升。一是高职科研客观条件有限,项目经费、科研场地、科研时间等难以保障,研究氛围和研究条件不够;二是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仍需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总体偏弱[4],“双师型”教师仍然缺乏解决工程实践经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三是校企人员互派有难度,企业技术人员进校兼职、高职院校教师进企顶岗的机制、模式仍然不完善。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策略(一)强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发挥政府统筹主导作用一是政府主导,合理规划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精准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针对“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全产业链,统筹优化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群)结构[5]。加大对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群)建设的政策、资金、资源投入,精准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特色,打造先进制造类高水平专业(群),打造制造类职业教育高地。二是高职院校构建先进制造业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依据区域先进制造业特色,政府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产业和职业教育,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实效,建立培训常态化机制。三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平台。立足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职教集团构建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平台,集技术研发、生产经营、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社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四是政府同步规划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明确划分各自职责。加强对各方的约束、监管,明确划分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各自职责。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积极发挥当地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多主体办学。重视利益对话、利益激励、利益监督,依靠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激发合作内生动力,保障合法利益,统一理念,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五是发挥指挥棒作用,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识。对相关工作进行指标考核,利用市场“倒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通过行业协会把企业与学校相结合,通过政府组织协调规范学校办学[7]。构建“政、校、行、企”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对企业税收金融的支持,明确国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二)加快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一是坚持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先进制造业,特色办学。完善区域先进制造业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模式,由政府买单,学生享受免单和补贴,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做好典型示范。二是强调区域先进制造类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创新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充分发挥多主体育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把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建在区域先进制造产业链上,遴选区域先进制造项目,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课程知识与先进制造业技术对接,让学生充分参与区域企业的产品制造和技术革新[8]。落实立德树人,传承工匠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区域先进制造企业文化对接、课程内容与先进制造类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先进制造生产过程对接。三是完善“引企入校”改革。推动区域先进制造类企业多形式参与办学,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健全学生进企实习实训制度,夯实制造类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四是加快区域先进制造业1+X证书试点。遴选优质高职院校开展区域先进制造业1+X证书试点,做好典型示范,实现复合型、创新型先进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9]。五是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各方共建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各方资源,带动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优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培养培训一是优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技艺精湛的高职师资队伍,让区域先进制造类企业高端技术专家、生产实践丰富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成为产教教授、兼职教师;让高职院校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入区域先进制造类企业顶岗;支持人员互派互用、双向聘用。二是推动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重点培养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苦练内功,加强内涵建设。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中小微企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柱力量[10],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健全发展[1]。加强高职制造类专业的内涵建设、生产线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提升高职教师教学水参考文献:[1]李玮炜,贺定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基础、需求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5-9.[2]刘晶晶.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3]徐晓静,王丹,张敬文.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9(6):124-128.[4]储开峰,孙杰.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6):62-65.[5]胡辉平.安徽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