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族文学
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其作家
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
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
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
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
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同时也是世界文学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
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它可以由多个民
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
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国别文学往往是
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
3、总体文学
又称一般文学(英文GeneralLiterature)。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
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同义。“总
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
有三种涵义:其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Wertliteratur,
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14-215页),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
将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
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他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
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
个遥远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
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
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
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其二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
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
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
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
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按此理解世界文学不必有明确的比较意识,只
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一个个重要的作家作品上就可以了;而比较文学研究却将重点
放在比较上,它研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时,决非对每一
位作家作孤立的研究,而是将之放在比较的背景上;再者,比较文学研究并不轻
视二三流的作家及作品,而这正是这一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不屑或不愿意顾及的,
可见比较文学同世界文学的第二种含义也是有区别的。其三是各国文学的总合,
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这一含义同比较文学很接近,但仍
同比较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不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性质
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
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
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5、渊源学
梵•第根把对作家作品及其源泉的研究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Crenology),今人
译为渊源学。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
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
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或跨民族)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相
对于流传学而言,渊源学的出发点是逆向的,他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处
于出发点的发送者。也就是说以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某一作家或文学作品在主题、
题材和艺术形式上渊源流变,揭示出由于影响而产生的因果关系。
二、重大问题
(一)主题学及其研究范畴
主题学(thematics)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
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
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
不同处理。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主题学首先起源于19世纪德国学者,
如施莱格尔、格林兄弟等对民俗学的研究。他们从中探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
演变,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处理,其后又将视野扩大到探讨诸如友谊、时间、离别、
自然、世外桃源、宿命观念等与神话不那么密切相关的课题。从而初步奠定了主
题学的基础。在我国,主题学研究最早也发端于民俗学研究。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主题与题材、母题、人物、意象
等的关系,并着重探讨同一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意象等的跨国或跨民族的流
传和演变,以及它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范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题材研究;母题研究;情境研究;人物类
型研究和意象研究等。比较文学主题学的题材研究着重同一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反
复出现的情况(如李志斌《欧洲文学的乌托邦情结》),及不同作家对它的不同处
理,在纵向与横向的多种坐标系中,揭示作家的意念、作品的意蕴及时代的变迁。
在题材的流传过程中,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产生同一类型的题
材,是影响还是巧合。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处理,如何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
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及作家的思想个性,从而有助于对文学主题的更深层次的研
究。母题和主题紧密相关。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母题的组合表现
出来的。比如I: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与命运的搏斗及命运的不
可战胜。但这一主题是由一系列的母题组合而成的:如神谕、弃婴、漂泊、不相
识的父子之战、杀父、斯芬克斯之谜、娶母、追击凶手、自杀、放逐等。母题具
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主题则是母题的具体表述,是母题的具体化;母题具
有客观性,它本身并无倾向性,主题则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色彩。文学作
品中母题的数量有限,而主题则千变万化,不计其数。母题往往出自情境,但同
样的情境也可以蕴含完全不同的母题。
主题与作品中的人物类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题是通过人物得以具体化
的,它往往通过人物、思想、行为、性格、命运表现出来。比较文学中的人物类
型研究偏重于探讨同一人物或同一人物类型的流传演变情况,及其在不同作家笔
下获得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的人物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实有的形
象,如历史人物凯撒、西施,又如现实中的法国人、英国人、农民、贵族等;另
一类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宙斯、女婿等。
主题学的人物类型研究与题材研究都要涉及人物,只是重心不同。比如对孟
姜女的故事的研究,侧重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是题材研究,侧重孟姜女形象本身的
演变及作家是如何通过孟姜女这一形象表现特定主题的,则属于人物类型研究。
意象研究是研究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当意
象在艺术作品中不再仅仅是自然物质,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意义,并且被不同
作家有意识反复使用,它便成为主题学的研究对象。
当一个意象不断出现,并被赋予象征意义,有时一个意象或者几个意象的组合,
便可能构成一个母题。比如蛇,象征着诱惑,它本身便构成了母题,因而具有了
原型的意义。荣格把原型叫做原始意象,源于作为人类种族记忆的集体无意识,
它是遗传的,常表现为神话形象的心理表象。弗莱也强调所谓原型即是一个反复
出现的意象。原型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在不同的文学作品
中反复出现,把表面上孤立的互不相干的作品互相联系在一起。比如项链、荆冠、
水仙花、蛇、伊甸园、火等等,都可以构成一种文学原型,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
探讨统一具有原型色彩的意象在不同作家作品中的不同体现,正是比较文学主题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文类学及其研究范畴
文类学(英文genology,法文gMnologie,又译为文体学、风格学和体裁学)
是从法文genre演变而来。在genre的原义中,与文类学有关的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二是风度、态度;三是趣味、口味。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指从跨民族(国家)、跨文化的角度,对文类自身的特点以
及与其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共时或历时两方面的研究探讨。文类学的
总体研究包括了对文类的定义、特点、划分、起源、演变等具体内容。文学史上
不少问题只有从文类学角度才能发现其独特意义;文类学研究的困难首先表现在
文类划分的困难。
乐黛云在其专著《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指出文体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一是文学
类型(即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体裁研究,三是文学风格的研究。陈惇等人主
编的《比较文学》认为文体学研究可以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三个方
面入手,研究文学的分类、文学体裁、文学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和文学风格
研究。
当然,文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类自身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特点,但这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比如文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等。从
总体上看,文类学的具体研究形态有:1、某一体裁与形式的跨国界演变,如对
十四行诗、教育小说的演变进行研究。2、同类体裁的跨文化对比,如中西诗歌
的比较等。3、中西文类观的单向或者双向阐发。4、缺类现象研究。
这里简要举例说明一下文学类型研究和缺类现象研究。
西方的文体研究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也叫史诗类)、抒情类
(或叫诗歌类)、戏剧类。这三个基础文体各自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
事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文、回忆录等;抒情类
可分为十四行诗、颂歌、挽歌、赞歌、歌谣等;戏剧类又分为悲剧、喜剧等。当
然,还可以再划分,比如小说还可以分为英雄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书信体小
说、教育小说等。
在中国文学中,文体划分见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按照“风”、“雅”、
“颂”来安排体例。《尚书》根据作品的特征和功用,将文体分为典、谟、誓、
诰等类型。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觉醒和成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一时
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研究。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划分为四
科八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在《文赋》中将文体确定为十类,分别
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对各类文体的特征进行的较为
详尽的解说;而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划分最细密、介绍最细致的应是刘勰,他的
《文心雕龙》所用的二分法,即韵文和无韵文。其中韵文十七种,分别是骚、诗、
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无韵文
十八种,分别是史传、诸子、论、说、诏、制、策、敕、檄、移、封禅、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同时,刘勰还注明了各种文体应该遵循的法则,如典雅、
清丽、明断、核要、弘深、巧艳等。
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与文体划分相对的另一课题一一缺类现象研究也越来
越受到重视。缺类现象指的是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
家或民族文学中却没有这种情况。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为文体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
的领域。当比较文学研究从西方单一文明体系进入到中西文明对话的时代,不同
文学现象之间的同一性研究逐渐被差异性研究所取代,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逐渐浮
出水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比如,中国古代有赋为什么西方没有?中国古代有
没有大规模的叙事诗传统?中国有没有西方那样的史诗?中国有没有西方理论
意义上的悲剧?对这类问题,不同的学者历来持有不同的观点。
(三)比较诗学及其研究范畴
诗学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诗学》既
有对诗的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其他艺术理论。因此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
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比较文学产生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
究称为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
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是对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概念、原则、方法及其发
展历史的比较研究与阐发。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
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和印
度。西方诗学创造了模仿、表现、象征、典型等一整套理论范畴;印度诗学提出
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象、意、气、韵、道、神、形、
虚、实等独特范畴。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够使各种诗学体系和概念实现对
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中,把握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寻找中
西诗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则在于把握中西哲学的元范畴。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有逻
各斯(logos)与存在(being)等,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则是道。
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首先,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
体;其次,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观和体悟;再次,在
言意关系上,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矛盾之中,而中国诗学则强调领悟和体验。
(四)流浪汉小说对美国小说的影响
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
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而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了第一座艺术高
峰的作品,则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了二十世纪,美国
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又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索尔•贝娄
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威廉•肯尼迪的《流
浪汉》之上。这些作品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艺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了鲜明
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美国精神。
由于历史的缘故,美国文学起步较晚,而表现流浪汉生活的美国作家更是廖若晨
星。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华盛顿•欧文的《瑞
普•凡•温克尔》(1820)。作品的主人公以睡眠代替流浪,这可以说是美国流浪
汉小说的艺术雏形。接着,詹姆斯•库珀又分别在他的小说《草原》(1827)和
《舵手》(1823)中成功地塑造了流浪汉形象。《草原》的主人公曼笛•邦坡常年
生活在大草原上,是一个远离尘嚣的遁世者,也是一个几乎具有完美性格的流浪
汉。在那个所谓的“文明”世界里,他成了一个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真正的人类
文明的标本。而《舵手》是一部充满了紧张情节与神秘色彩的海洋冒险小说,其
中的主人公“舵手”是一位别人不知其名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具有指挥才能和
大将风度的海上的流浪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库珀的《舵手》和斯末莱特的《蓝
登传》十分相似。而且《舵手》中的一些插曲式情节,如巴斯特勃与霍华德的侄
女恋爱的情节,也是按照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来加以铺展的。至于赫尔曼•梅
尔维尔,则是在他的代表作《白鲸》(1851)中借用《圣经》里亚伯拉罕之子的
姓名塑造了一个流浪汉形象。《白鲸》也是一部海洋冒险小说,但它的艺术成就
远远地超过了《舵手》等作品。在梅尔维尔的笔下,伊萨马利出于对腐朽的“文
明”社会的失望与厌恶,他选择到海上去捕鲸。在海上跟凶恶的海浪与白鲸展开
殊死搏斗的伊萨马利,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荷马史诗中那个著名的将军型的流浪汉
奥德修斯的形象。《白鲸》中的捕鲸船“皮阔德”号最终沉没了,一切都消失了,
但被卷进漩涡的伊萨马利后来却得救了。在我们看来,与其说是他的朋友魁魁格
的棺材和另一艘捕鲸船“拉吉”号挽救了伊萨马利的生命,倒不如说是机智、勇
敢和运气使得伊萨马利死里逃生。这个海上的流浪汉最终还是成了英雄与胜利
者,就像奥德修斯一样。当然,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了第一座艺术高
峰的作品,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带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的流浪汉小说,其中
的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流浪儿,他的父亲则是一个地道的酒鬼
和流浪汉。哈克贝利天真、活跃、倔强、聪明,而且富有典型的美国式的冒险精
神。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里,
哈克贝利曾经出现过,那时的他为了逃避社会中蔓延的虚伪狡猾的世俗势力,同
汤姆•索亚一起度过了一段浪漫而离奇的冒险生涯,后来他们找到了强盗藏在山
洞里的一大堆金币,发了横财,哈克贝利也成了道格拉斯寡妇的义子。而在《哈
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贝利是以主人公------个真正的流浪儿的姿态出
现在读者面前的。由于对道格拉斯寡妇的约束感到强烈不满,哈克贝利在一个月
光明媚的夜晚,巧妙地逃过了她的监视,跳上他事先准备好的木筏,进入了自由
自在、广阔浩淼、诗意斑斓的密西西比河,开始了他对自由与独立生活的追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花费了许多精力,准备木筏、食品、日用物件,还精心地
布设了一个被人杀害而抛尸于密西西比河的伪装。哈克贝利的木筏顺流而下,静
静地飘荡在河上,但这种孤独而平静的流浪生活很快就被另一个意外事件打破
了,他竟然在荒郊野岛上邂逅了从瓦岑小姐一一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一一家里逃
跑出来的黑奴吉姆!吉姆一见哈克贝利,以为碰上了鬼,吓得魂不附体地大叫起
来,直到哈克贝利向他再三说明之后,他才明白哈克贝利的身份和流浪的目的。
于是,这两个身份、年龄、种族各不相同的流浪者怀着对自由的共同追求,结成
了形影不离的伙伴。他们高兴地谈论着彼此的经历,畅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在密西西比河过着单调却又轻松的漂流生活。然而,密西西比河毕竟在美国的土
地上,哈克贝利和吉姆不可能完全摆脱黑暗社会伸向他们的魔爪。不久,哈克贝
利和吉姆碰上了冒充“国王”和“公爵”的两个江湖骗子以及美国社会其他形形
色色的人物。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极具讽刺意味的描绘,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处
处都有骗子和魔鬼布下的罗网。当然,小说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哈克贝利回到了
萨莱姨妈身边,而吉姆则在哈克贝利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和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一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第一人称的真实而生
动的叙述,表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和黑奴吉姆的流浪行经,同时又采用庞大的插
曲式结构形式,广泛地反映了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并且艺术地体
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进
步的政治力量在文学上的呐喊。当然,上述结论远远不能概括马克•吐温这部杰
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正因如此,国内外评论界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的研究一直在深入细致地展开。英籍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
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哈克贝利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与堂•吉诃德、浮
士德、哈姆莱特媲美。海明威则指出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书,这就是马
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
[1]P89O
到了二十世纪,美国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则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
望者》、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威
廉•肯尼迪的《流浪汉》(又译《斑鸠菊》)之上。
在塞林格的作品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确立他在美国
文坛重要地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
年,即1946年。尽管人们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恐怖环境中生存下来了,但战
争的阴云仍在世界的上空徘徊。核恐怖、冷战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在一些敏感而
又正直的作家心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着力刻画
了当时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空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充满虚伪和欺诈的社会
现实。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就是当时美国青年一代的典型,他看不
惯周围的一切又丢不掉坏习惯,他想靠劳动养活自己又找不到出路,他想和每一
个人沟通却总是以失败告终。流浪、徘徊、苦闷,终于造成了精神崩溃,他被送
进精神病院,躺在床上回想自己圣诞节期间在荒原一般的城市一一纽约的流浪经
历:酗酒、和花花公子斯特拉德莱特的打斗、被学校开除、逛夜总会、想玩弄妓
女却遭到勒索、在火车上巧遇同学的母亲……不过,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
菲尔德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一样热爱自由,喜欢流浪,拒绝接受文明
教化。尽管他沾染了许多劣迹,却仍然不失善良而纯朴的天性,可恶的只是那个
虚伪、自私、冷酷、黑暗的社会。的确,就主人公的流浪行径和小说采用的叙事
方式与插曲式结构而言,《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本质特征。因此,
有的学者指出,这部被称为“20世纪流浪儿小说”的作品,以类似马克•吐温笔
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风格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索尔•贝娄自从发表成名作《挂起来的人》(1944)以来,越来越成功地将西方
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与犹太人特有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系列具
有独特认知方式的主人公一一当代流浪汉形象。《挂起来的人》中的约瑟夫、《奥
吉•马奇历险记》(1953)中的奥吉、《雨王亨德森》(1959)中的亨德森、《赫索
格》(1964)中的赫索格等人物形象,都呈现出典型的流浪特征。这种流浪往往
在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两个层面上具体展开,使得主人公对生命本体的困惑及其
承载的精神使命有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认知。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随着时间
的延续、地域的转换,主人公总是找不到固定的落脚点,这就使得主人公呈现出
物理时空意义上的流浪;另一方面在心理世界中,主人公又受到观念与情感的驱
动,内心情思秩序代替了物理时空秩序,因此主人公内在的焦虑不安、心烦意乱
的情感状态,使得他呈现出内心精神意义上的流浪。这两个层面的交叉渗透,使
得约瑟夫、奥吉、亨德森、赫索格等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和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进
行了富有哲理意味的观照、体悟、追寻与沉思,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其流浪特性的
丰厚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演化和焕发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西方的存
在主义哲学观点。1976年,K・R•盖罗先生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概括
索尔•贝娄的创作:“贝娄以独特的风格,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
化精妙的分析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与接连出现的激烈行动与
悲剧性情节,其间还穿插着与读者之间带有哲理性的、同样十分有趣的交谈,这
一切又都通过一个评论员来进行,这个评论员言辞诙谐,能够洞察外界和内心的
一切复杂情况,而正是这些复杂情况驱使我们去行动,或者阻止我们去行动,也
可称之为我们时代的令人进退维谷的窘境。”
索尔•贝娄的第一部小说《挂起来的人》就再现了约瑟夫在应征入伍期间失去了
立足点,在空中“晃来晃去”的焦灼状态。那段时间是从1942年12月15日到
1943年4月9日,约瑟夫感到在他的目的地中“找到的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而是一个关闭的、没有希望的监狱”。他觉得自己的前景“四面碰壁”,没有任何
未来的东西迎着他走来,“只有过去,凄凉的、无邪的过去”。时光飞逝,无所事
事的约瑟夫陷入了万分焦虑苦闷之中。为了获得生命的价值,找到真正意义上的
自由,约瑟夫和等待的无聊进行了抗争:跟邻居吵嘴,和亲戚打架,直至投身于
军旅生活。表面上他在军旅生活中找到了归宿,实际上他却从原有的“挂起来”
的状态流向新的“挂起来”的状态。但正是在这种“挂起来”的流浪状态中,约
瑟夫才真正体味到生存自由的深刻内涵。和约瑟夫相比,奥吉、亨德森、赫索格
等人就更加明显地在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双重层面上处于“奔波”、“漂泊”的
流浪状态。奥吉半生追求,足迹遍布欧、美、拉三大洲,走过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复杂的人生体验使奥吉认识到富者穷奢极侈、穷者囊空如洗等社会发展的各种畸
形现象。而身为百万富翁,亨德森也深感当时的处境“越弄越糟”,“过不久完全
成了一团乱麻”。这真叫他觉得“压抑”和“心烦意乱”,内心常常感到“我要”
的困扰。正是对这种现实情境的思索与掂量,使得奥吉和亨德森否定所有的现存
生活模式,去探求生命原生状态的精神内蕴。奥吉为做一个哥伦布式的探险人物,
宁愿承认他“很可能是探索过程的失败者”,也坚信“美洲大陆还是存在的”。乐
于承担这一探索人生精神意义的负载,使得奥吉注定要在一个淹没个性的世界中
不断地流浪下去。亨德森为平息心中“我要”的困扰,离开美国,浪迹非洲I。在
生动地叙述自己帮助非洲居民清除蛙害、协助达甫国王捕捉狮子的人生经历的同
时,他展示了探索自身精神使命的四个哲学层次,即从“你要什么?”、“我是谁?”
到“求变化”,再到“需要现实二经过层层的内省和追问,亨德森终于明白“每
个生在世上的人,都必须把自己的生命引向深处,否则还有什么意义呢?”而《赫
索格》这部小说一方面叙述了赫索格五天内在纽约、芝加哥、路德村等地的时空
流浪历程,另一方面又不断交织着他内在精神的探险活动。尤其是在时空流浪历
程中,赫索格对混乱处境的洞察,促使他在给死者和活人写的六十九封信里深刻
地反思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这不仅潜在地刻画出他受难一一
追寻一一拯救的精神探索轨迹,而且也旨在说明他愿“本着做人的责任”承担起
拯救人类精神文明的重任[3]。
在索尔•贝娄描写流浪汉生活的小说中,《奥吉•马奇历险记》可以说最有代表
性,在世界各国读者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部作品以犹太流浪儿冒险生活为题
材,描写了主人公奥吉•马奇在一个混乱不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的冒险经历。
就像欧洲典范的流浪汉小说一样,《奥吉•马奇历险记》一开头便让主人公用低
沉而凄凉的语调自述身世:“我是一个美国人,出生在芝加哥”;“我的父母从来
不过问我的生活,反过来我还得照顾母亲,因为她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女人……
“我和我的兄弟爱我们的母亲,我总是惦记着他们……二就是这样一个忠厚诚
实的奥吉,后来走过了离奇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由于出身寒微,奥吉从小就得
靠自己走南闯北度日子。他在社会上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诸如阔佬、店主、
流氓等,都想把他熏陶成自己中意的人,不是叫他做驯服的仆人,就是叫他当小
偷,或者希望他成为一个称职的商品推销员。甚至那个根本算不上亲戚的邻居劳
希祖母也来指挥他,要他既学会说谎的本领,又要做一个象样的绅士。后来老板
娘考布林夫人要招他做女婿,而有钱无后的伦林夫人又要他当义子……这些众多
的打算像一股股巨大的拉力,把奥吉搞得筋疲力尽,无所适从。他因为贫困而不
得不去干各种行当:店员、偷书贼、富翁的秘书、走私犯的助手、军校学员等等。
经过十多年的磨难,他耗尽了青春光阴,但他寻找“自我”的希望却落空了。在
彷徨苦闷之中,他猛然意识到:爱,就是人类的核心。于是他幻想着找一个心爱
的女子,一起创办一所孤儿院,把爱心带给人们,以为这才是他的真正“自我”。
然而奥吉只能空想一阵而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他只能依靠贩卖战争
剩余物资来聊以度日,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人生理想的一个莫大讽刺。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体裁上来说,《奥吉•马奇历险记》都是对马克•吐温小说《哈
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直接继承。奥吉从他的前辈哈克贝利身上汲取了胆识和
力量,他要像哈克贝利那样到人世间去冒险、游历,他与哈克贝利具有同样胆大
妄为的激情。在《奥吉•马奇历险记》里,索尔•贝娄几乎是采用了一种随心所
欲的笔法去描述奥吉这位主人公丰富多彩的流浪经历。“我是东踢一脚西打一拳
地信手写来,”作家曾经这样坦率地公开他创作这部小说的情景,“用随便的、无
任何章法可循的手法来写成这部流浪儿冒险小说。”其实在作品中,奥吉有他自
己个性鲜明的语言,有他自己千变万化的冒险方式,还有他那独特的犹太人传统
的思想倾向。索尔•贝娄虽然戏谑地说他是信笔写来,但实质上却表达了他与众
不同的艺术观念,显示出他自信具有打动读者心弦的巨大力量,这也是索尔•贝
娄对那些竭力追求完美艺术形式的偏见的一种反抗⑴(P365)。杰克•克茹亚克是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名著《在路上》被多数评论家称为一部不
可多得的美国小说经典作品。小说共分五章,前四章按顺序分别写萨尔•帕拉迪
斯与狄恩•莫里亚蒂横穿美国大陆的四次结伴远游,第五章是全书的收尾与总结。
在第一章中,萨尔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爱好写作却苦无题材,又缺乏
丰富的生活感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素有反叛意识、大名鼎鼎的西部青
年狄恩,两人趣味相投,一见如故。于是,不出数天,萨尔已经成为狄恩这个“发
狂的怪人”的忠实信徒,愿意抛弃自己平静舒适的生活跟他去冒险。为了追随狄
恩这个“真正的西部男子汉”,萨尔走过了艰难的旅程,甚至一路上风餐露宿,
几乎过着乞丐一样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当他来到狄恩的故乡丹佛城时,萨尔
看到的却不是理想的乐土,而是残酷的现实。狄恩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而不愿
卷入派别之争的萨尔在失望之余,决心继续他西去的旅程。小说第二章写萨尔在
初次出游的一年多后与狄恩重逢并再次踏上了西去的旅程。狄恩一路上疯狂地开
着飞车,曾经因为超速被警察拦下罚款。为了维持最起码的生活,他们常常干一
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在新奥尔良拜会了垮掉派青年崇拜的偶像布尔•李后,由于
布尔•李对他们感到厌烦,狄恩、萨尔和玛丽露一行不得不重新上路,继续西去
的旅程。小说第三章写萨尔在家中不甘寂寞,再次来到丹佛,找到了狄恩,而狄
恩一如既往地和几个女人厮混,然而他的生活却是穷愁潦倒。萨尔建议他撇开这
些女人,和自己一起先去纽约闯荡,再去意大利冒险。狄恩虽然欣然同意了萨尔
的建议,但他还是到处惹是生非,及时行乐,于是萨尔的意大利之行只好作罢。
小说第四章写萨尔第一次在纽约告别狄恩,决定独自西行。然而,狄恩却又倾其
所有,买了一辆新车日夜兼程,追赶萨尔,打算带他去墨西哥探险。他们穿过边
境,在哥端极里亚城遇到了一个墨西哥青年维克多,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到一家
妓院过完纵欲的生活之后,又穿越昆虫乱舞的丛林沼泽,最后来到这次旅程的终
点墨西哥城。萨尔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了,在痛苦的高烧中,他得知狄恩独自一人
赶回纽约去了。萨尔虽然感到愤怒,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医疗废物处理服务采购订单与环保合同2篇
- 2025版电子商务SET协议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合同3篇
- 2025版国际贸易纠纷调解与仲裁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化工企业生产设备消毒作业合同
- 2025版教育局环保型复印纸年度订购合同3篇
- 2024年租赁物业合同2篇
- 2025年度无人机植保作业人员培训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借款给公司合同附带借款用途及风险控制3篇
- 二零二五年度PVC地板材料研发及市场推广合同2篇
- 2024年版权许可合同:音乐作品
- GB/T 13738.1-2008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
- 2023年语文体育单招考试作文模板
- 工厂5S检查评分评价基准表(全)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时间的初步认识三(年 月 日-复习课)▏沪教版
- 员工奖惩签认单
- 检验检测服务公司市场研究与市场营销方案
- VDA270气味性测试参考标准中文
-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底基层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
- 2022年版课程方案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 2737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201801-202107不少于6套)
-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