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水碧

天水碧,是一种颜色。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世界上居然有一种颜色,有如

此诗意的表达。天水碧,那该是一种什么颜色呢?

记得初学绘画,刚接触色彩的时候,老师就告诫我:不要灰了啊,记住,一定不能灰了!

老师是一位很有名的油画家,他特别忌讳画面呈现出灰感,他点评学生的作品,只要是不满

意,统统只用两个字:灰了!他说的“灰了”,源自西方的色彩理论。纯色中加入越多灰色,

颜色就越浅、越暗。我们学习绘画,首先学的就是这套理论。那时我对中国色彩毫无认知,

还不知道灰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颜色。我甚至不知道中国绘画还有色彩一说,我所看到

的中国画不就是黑白二色吗,比西方绘画简单多了!再说我那时也不关心这些,沉重的学业

压力,让我感觉自己整个人正陷落在一种灰色的情绪之中。

后来听《中国美色》色卡设计者苏超的讲座,才对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讲座中提到

很多有趣的中国传统经典配色,如“百草霜”,光看字面你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一种什么

颜色,这个“霜”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白色,但事实上它是一种深灰色。为什么是深灰而不是

霜白呢?“霜”字的表达到哪里去了?原来,“百草霜”最初出自《本草纲目》,本是一味中

草药,是从锅底刮下来的草木灰,因如霜般薄薄一层而得名。类似这样的颜色,古人那里还

有很多。汪曾祺老先生曾在他的散文中感叹中国颜色“老僧灰”传达出的丰富内涵,认为其

美感简直无法言说。读到这段文字,我当即就怔住了,是那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头脑中浮

现出一位清曜的僧人出现在空寂的寺院中,太阳静静地照耀。老僧灰不仅是一种颜色,还是

一种意象、一种境界、一种氛围的缭绕,多么静谧,多么安详,多么美好。所以,中国色彩

远不止大红大绿,正如中国元素也远不止青花瓷、中国结。

对色彩的理解,西方人重逻辑,其理论基于实验和细胞学说;中国人重体验,其理论是

通过感知、想象而获得。中国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听到它的名字,看到它的形态,便会让人

莫名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诗意,仿佛可以通过色彩和古人对话。

再后来,读到北宋欧阳修《浣溪沙》中的名句:“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

天碧即天水碧,深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诗意的颜色,就这样出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后

宫里,宫女们将染好的碧色丝帛晾在庭院中,夜间丝帛被露水浸润,意外呈现出一种柔和清

雅如天水般的浅绿色,李煜见了十分欣赏,命名为“天水碧”。这种若有若无,近乎青和绿

之间的染色,由此成为一时风尚。这以后天水碧就常常出现在宋代诗人的笔下,晏殊有“夜

雨染成天水碧”,舒岳祥有“此花蔓生枝自劲,天水碧染雪藕纱”,周密有“天水碧,染就一

江秋色”,等等。除丝帛外,宋代还出现了天水碧笺纸。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

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古时的各个朝代,我最倾心的是宋朝,尤其是北宋。远离了汉唐的豪迈、饱满、奔

放和张狂,代之以平淡、典雅和沉静,宋更自信、更成熟、更内敛了。“谁见柴窑色?天青

雨过时”,这也是欧阳修的诗句。柴窑号称中国历代诸窑之冠,但久已失传。雨过天青色,

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我常常闭上眼睛,沉入一种冥想,然而我终究想象不出。据

说只有北宋的汝窑瓷器与之类似。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过一只汝窑笔洗,通体呈现出一

种纯净的天青色,散发着温润、淡雅、宁静、含蓄、柔和的气息,美得令人军冒。

关于宋代文化,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过权威论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

演进,淮秘于赵宋之世。”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

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其文化

土壤、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它的形式、格调和趣味,有别于唐代审美,是一种文化型美

学。宋人更能按照自己的性情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华夏民族的精神质地是“诗性信仰”,

而宋代将这个信仰变成了社会生活,全社会都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

学院教授邹其昌说,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辉煌区段,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

美理想、审美形态、审美话语、审美精神,郁郁乎文哉,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色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国的传统颜色,表达的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一

种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小时候,我现在对灰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灰比别的颜

色更内敛一些,低调一些,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我还喜欢上了林忆莲唱的《灰》:“偶

尔微风触动,树影的梦流过……”因为运用鼻息的技巧处理,唱出了别样的深情与温和。

(取材于许含章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生硼的一项是()

A.一位清程的僧人清墙:清瘦

B.美得令△拿后令人窒息:让人沉入冥想

C.覆极于赵宋之世造极:达到最高点

D.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哉:多么丰富多彩呀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重逻辑,认为灰色代表消极;中国人重体验,认为灰色代表积极。

B.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光看字面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什么颜色。

C.为了染出诗人笔下最具诗意的颜色,南唐的宫女们用露水浸染碧色丝帛。

D.宋代美学体现了宋人的性情,具有独特的价值,影响了当今的中国审美。

18.文中多处写到灰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9.作者在文中说:“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

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6.B17.D

18.①全文多处写灰色,写出了对中国色彩从不理解到深刻领悟的过程:初学绘画时学习西

方色彩理论,不了解也不关心中国色彩,认为灰色是暗淡、压抑的,后来听讲座、读散文对

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从“百草霜”“老僧灰”中感悟到中国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

现在对中国色彩中的灰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它的内敛低调、深情温和。②运用欲扬先

抑的笔法,为后文对中国色彩的感悟赞美作了铺垫。③通过前后对灰色认识的对比,揭示出

中西方色彩理论的区别,表达了对中国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的感悟和赞美。

19.①天水碧是一种柔和清雅的浅绿色,极富诗意。②宋代的理性审美是平淡、典雅、沉静

的,天水碧的色彩特点符合这种审美。③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高峰,才能培养出文

化型美学,全社会都向往“诗意的生活”,从而形成了这种理性的审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令人窒息”,意思是让人感到呼吸困难。在文中是说风景美得让人忘记呼吸,让人心动。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西方人重逻辑,认为灰色代表消极;中国人重体验,认为灰色代表积极”无中生有。文

中第四段只是说“对色彩的理解,西方人重逻辑,其理论基于实验和细胞学说;中国人重体

验,其理论是通过感知、想象而获得”,并没有说西方认为灰色代表消极,中国人认为灰色

代表积极。

B.“就在于光看字面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什么颜色”说法错误。文中第四段的表述为“中

国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听到它的名字,看到它的形态,便会让人莫名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

诗意,仿佛可以通过色彩和古人对话”。

C.“为了染出诗人笔下最具诗意的颜色”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五段“宫女们将染好的碧色丝

帛晾在庭院中,夜间丝帛被露水浸润,意外呈现出一种柔和清雅如天水般的浅绿色”可知,

天水碧是意外得到的颜色,并非刻意染出。

故选Do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文中第二段“那时我对中国色彩毫无认知,还不知道灰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颜色。我

甚至不知道中国绘画还有色彩一说”,第三段“事实上它是一种深灰色•为什么是深灰而不

是霜白呢……汪曾祺老先生曾在他的散文中感叹中国颜色“老僧灰”传达出的丰富内涵,认

为其美感简直无法言说……老僧灰不仅是一种颜色,还是一种意象、一种境界、一种氛围的

缭绕,多么静谧,多么安详,多么美好”,最后一段“我现在对灰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灰比别的颜色更内敛一些,低调一些,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等可知,全文多处写灰色,

写出了对中国色彩从不理解到深刻领悟的过程:初学绘画时学习西方色彩理论,不了解也不

关心中国色彩,认为灰色是暗淡、压抑的,后来听讲座、读散文对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

从“百草霜”“老僧灰”中感悟到中国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现在对中国色彩中的灰

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它的内敛低调、深情温和。

在文中,作者先写按西方色彩理论,“纯色中加入越多灰色,颜色就越浅、越暗”,所以他认

为“灰”是一种不好的颜色。直到后来听苏超的讲座,才知道“灰”在中国画中是一种高级

的颜色,直到后来体会到'‘灰"中所包含的意境。所以文中对“灰”的描写,运用欲扬先抑

的笔法,为后文对中国色彩的感悟赞美作了铺垫。

最后,作者通过前后对灰色认识的对比,如第四段中“对色彩的理解,西方人重逻辑,其理

论基于实验和细胞学说;中国人重体验,其理论是通过感知、想象而获得。中国色彩的美妙

就在于,听到它的名字,看到它的形态,便会让人莫名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诗意,仿佛可

以通过色彩和古人对话”,最后一段“相比小时候,我现在对灰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灰比别的颜色更内敛一些,低调一些,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等内容可知,揭示出中西

方色彩理论的区别,表达了对中国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的感悟和赞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于“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这句话的理解,

从第五段“宫女们将染好的碧色丝帛晾在庭院中,夜间丝帛被露水浸润,意外呈现出一种柔

和清雅如天水般的浅绿色……这种若有若无,近乎青和绿之间的染色,由此成为一时风尚”

可知,天水碧是一种柔和清雅的浅绿色,极富诗意,给人以美感,所以为时人所喜爱。

从第六段“远离了汉唐的豪迈、饱满、奔放和张狂,代之以平淡、典雅和沉静,宋更自信、

更成熟、更内敛了”可知,宋代的理性审美是平淡、典雅、沉静的,而天水碧柔和清雅如天

水般的浅绿色的色彩特点符合这种审美,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时尚色。

从第七段“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

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其文化土壤、文化精神

所孕育出来的,它的形式、格调和趣味,有别于唐代审美,是一种文化型美学。宋人更能按

照自己的性情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华夏民族的精神质地是‘诗性信仰’,而宋代将这个

信仰变成了社会生活,全社会都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等内容可知,宋代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达到高峰,才能培养出文化型美学,全社会都向往“诗意的生活”,从而形成了这种

理性的审美。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鱼在高原

①青海湖裸鲤的岁月,也就是昆仑神话的岁月。它从远古活到了今天,比人类更懂得青

海湖。

②那鱼儿裸着身子,从青海湖的深处向通往大河的河口集结。它光溜溜的,近似纺锤的

身子裸露着,几乎无一鳞片。在很久很久以前,它的祖先黄河鲤鱼在青海湖与流向黄河的倒

淌河之间游动的时候,曾披甲带褂,浑身都为金灿灿的鳞甲。但天地造化,13万年前青藏

高原的山摇地动,青海湖四周隆起了一座座守护神似的大山,将这湖变成了闭塞湖。湖水莫

名地日渐咸涩,不能适应的生物一个个无奈地渐行渐远,惟有黄河鲤鱼却留恋着这片高原。

它在与带着苦涩的湖水不断摩擦中,听懂了湖水的低语,决绝地退去了身上的鳞片,将自己

裸着身子融入了高原大湖,成了青海湖独有的鱼类。为了在这高原上生存,它除了留下背部

的颜色,朴素的与这泥土相近的黄褐色,或者更为低调的灰褐色,把自己身体外在的华美全

都舍去了。

③它丢弃了祖先的鳞甲,但没有丢弃祖先既能在咸水中生存,也能在淡水中生存的本领;

没有丢弃祖先遗传的每到初夏来临,便会向河流涧游,去产卵孵化下一代的繁衍之道。按照

祖先的指令,在相同的时间,数以百万计的裸鲤集结在那一条条大河的河口,准备开始它们

长途跋涉的生命之旅。那真是自然界的奇观,人类至今没有破译它们之间信息传递的密码。

裸鲤们鱼头攒动、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几条大的河流入口,规模和数量绝对超过人类任何一次

大的集会。纷纷前来的鱼儿们,在最初的等待之后,越来越多,远远看去,碧蓝的湖水变成

了一片似乎正在翻耕的起伏不平的黄土地。

④有那血气方刚的鱼儿一直在跃跃欲试,按捺不住地翻跳,但一切都在忙而不乱之中,

终于等到了出发的号令,不知首领是谁,也不知如何确定的某一时刻,只见领头的鱼儿突然

纵身跳进逆向而来的河流,众鱼儿立刻跟着一涌而上。

⑤一开始游得不慌不忙,免不了有一点游山玩水的好奇,但紧接着,逆水而行激发起奋

进的力量,让鱼儿们兴奋起来,随之便出现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到了河的窄狭处,更顾

不得礼让,叠罗汉似地堆在一起,谁都不甘示弱。河道这时候也只能敞开胸怀,任由鱼儿占

领,鱼成了一股逆向而行滚滚向前的洪流,河水则看起来改变了颜色,因为已经看不见清水,

只看得见鱼,裸鲤背部的黄褐色将河水涂抹成了一块浮动的画布。

⑥有时候,这裸鲤们顶着翻滚的浪花齐头并进,在湍源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

有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的嶙峋怪石;有时候,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

一阵,养精蓄锐之卮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

⑦不过这些都算平常,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容不及阿。说着,暴风雨就来

了!高原的风雨自有个性,不似江南的风雨时常降临,淅淅沥沥,也不似海边的风雨狂呼海

啸之后,瞬间又是彩虹。高原的风雨中藏有坚毅和雄迈,是隐忍多时才会倾泄的酣畅,不来

时山河安好,来时则天公咆哮,万马奔腾,片刻间山洪突起河水猛涨,流速迅疾,有举植拉

巧之势。可叹逆水而行的鱼儿们,多在尚未明白的一瞬间,就被巨龙似的洪水冲得晕头转向,

七零八落地倒退十余里,有的则奄奄一息。

⑧对于幸存者来说,好不容易继续上路,但前方却有更大的威胁。就在那些高地或阶梯

式的河道旁,棕头鸥、鱼鸥、鸿鹦等成群的鸟儿早已守候。裸鲤是它们最爱的美食,每当裸

鲤涧游的季节,也是鸟儿狂欢的季节,它们守在河边,就像守在高原专为它们打造的餐桌前,

毫不费劲地可以随时享用,并把食物带回给巢里的儿女。

⑨鱼儿游到此处,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跳,有的河坎高过一米,只有极少体力

超群且又有往年涧游经验的鱼儿能够一次跳过,大多数鱼儿一次不行跳两次,一连好几次都

跳不过去。而就在它们跟前,那些占据优势的鸟儿看似平静地冷眼旁观,半天一动不动地站

着,一副眄有感”的样子,可猛不丁会俯冲下来,伸过铁钩子一样的长嘴,毫不客气地逮住

一条鱼儿,一口吞下,整个过程如闪电一般。死亡的阴影就那样笼罩在头上,拥挤在高坎下

的鱼儿,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一条鱼儿后退。它们仍然一边鼓足勇

气,拼尽全力要跳过高坎,哪怕一次次失败也决不放弃,同时当然得一边尽量闪避那些觊觎

它们的鸟儿。但鱼儿知道,面对这些天敌,牺牲总是难免的。从它们的祖先那时起,鱼和鸟

儿就亨挚相助。养活鱼儿的吃食主要来源于飞翔的鸟儿造化于水中的微生物、浮游物,鸟儿

少了,鱼儿们的供养就少了,鱼儿也少了,鱼鸟共生,相克相依。

⑩接下来,一道出行的同伴还会不断消失,经过上百公里顶着风浪的跋涉之后,最后能

顺利到达产卵的河道或湿地,留有余力繁殖后代的鱼儿,仅仅只是出发时的十分之一。悲壮

的裸鲤涧游,不惜牺牲生命地为了生命而去,这聪明的鱼儿、敢于舍生忘死的鱼儿,千百年

以来,就这样勇敢地延续着族群。

⑪在它们之中,终于有裸鲤抵达了孕育之地一一那温暖的河。几天之后,在那些数量

可观的鱼卵中,最终能活泼泼地破膜而出的鱼苗,可谓千里挑一。刚面世的鱼苗是那么弱小,

也不怎么会游动,先是暂且以母体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然后等待水流中有食物漂过嘴边,

如果能顺利地吃到一口,就有了活下去的可能。但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凑巧,反倒是无数的危

机潜藏在小鱼儿身边,所以从鱼卵长成小裸鲤,生与死几乎无时不在较量,顺利活下来的只

是万分之一。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确来之不易。然而,总归有一些鱼儿会得到大自然的恩

赐,侥幸而又必然地活了下来,它们在鱼爸爸和鱼妈妈的陪伴下,在出生地度过不算漫长的

夏天,然后就要打算启程回家了一一回到青海湖,那个辽阔深邃、自由自在的家园。

⑫鱼在高原,在这天地间没有帷幕的舞台上,生命如戏剧般进行,悲欢离合,绵绵不

绝,一幕幕起落不止。

(取材于叶梅同名散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无硼的一项是()

A.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猝不及防。

B.片刻间山洪突起河水猛涨,流速迅疾,有碟植拉芍之势。

C.半天一动不动地站着,一副胞有感”的样子。

D.从它们的祖先那时起,鱼和鸟儿就学里尊助。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氐卿的一项是()

A.裸鲤为适应青海湖的咸涩,在进化中脱去了鳞甲,但没有丢弃涧游淡水河产卵繁衍的生

命密码。

B.裸鲤每年初夏开始涧游的现象,让人们称奇不已,鱼儿之间的信息传递至今让人百思不

得其解。

C.文中的“黄土地”和“画布”均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因裸鲤们的到来而使湖(河)

水呈现的状态。

D.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青海湖裸鲤神奇的生命历程,是为了表达生命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

理念。

19.结合全文,概述青海湖裸鲤经历的“悲欢离合,绵绵不绝”的生命历程。

20.文中第⑥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有时候,这裸鲤们顶着翻滚的浪花齐头并进,在湍流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有

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的嶙峋怪石:有时候,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一

阵,养精蓄锐之后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

【答案】17.D18.D

19.①为了适应青海湖湖水的咸涩,裸鲤在长期的进化中退去了鳞片。

②为了延续后代,裸鲤每年要定期涧游到淡水河去产卵繁衍。

③在去往淡水河的过程中,裸鲤要经历重重险阻,甚至牺牲生命。

④从产卵孵化到长成新的小鱼,裸鲤时时都要面对生死的考验。

20.答案示例1:第⑥段的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地描绘了裸鲤在

涧游过程中经历的不同路途环境,以及呈现出不同的前进状态,形象生动,极富情趣,体现

出作者对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答案示例2:第⑥段用词生动、形象。用“翻滚的浪花”“突起的嶙峋怪石”“迎面而来的激

流”写出涧游过程中环境的恶劣,路程的危险;用“顶着”“穿过”“冲进”这些动词具体的

写出裸鲤面对危险,仍勇往直前的状态。这些词语在增加语言表现力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

作者对青海湖裸鲤的赞美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语境指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来

不及防备,使用符合语境。

B.“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语境指

山洪突起河水猛涨,使事物受到摧折,使用符合语境。

c.“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

算。语境指“占据优势的鸟儿”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使用符合语境。

D.“守望相助”,意思是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

助。语境指“鱼鸟共生,相克相依”,用“守望相助”不合适。

故选Do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是为了表达生命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说法错误,原文为“悲壮的裸鲤涧游,不惜

牺牲生命地为了生命而去,这聪明的鱼儿、敢于舍生忘死的鱼儿,千百年以来,就这样勇敢

地延续着族群”“在高原,在这天地间没有帷幕的舞台上,生命如戏剧般进行,悲欢离合,

绵绵不绝,一幕幕起落不止”,是为了赞美裸鲤不懈努力、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赞

美生命的顽强。

故选D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它在与带着苦涩的湖水不断摩擦中,听懂了湖水的低语,决绝地退去了身上的鳞片,将

自己裸着身子融入了高原大湖,成了青海湖独有的鱼类”可知为了适应青海湖湖水的咸涩,

裸鲤在长期的进化中退去了鳞片。

由“它丢弃了祖先的鳞甲,但没有丢弃祖先既能在咸水中生存,也能在淡水中生存的本领;

没有丢弃祖先遗传的每到初夏来临,便会向河流涧游,去产卵孵化下一代的繁衍之道”可知

为了延续后代,裸鲤每年要定期涧游到淡水河去产卵繁衍。

由“不过这些都算平常,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猝不及防。说着,暴风雨就来

了……对于幸存者来说,好不容易继续上路,但前方却有更大的威胁。就在那些高地或阶梯

式的河道旁,棕头鸥、鱼鸥、鸭螭等成群的鸟儿早已守候……死亡的阴影就那样笼罩在头上,

拥挤在高坎下的鱼儿,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但鱼儿知道,面对这些天敌,牺牲总是难

免的”可知在去往淡水河的过程中,裸鲤要经历重重险阻,甚至牺牲生命。

由“刚面世的鱼苗是那么弱小,也不怎么会游动……然后等待水流中有食物漂过嘴边,如果

能顺利地吃到一口,就有了活下去的可能。但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凑巧,反倒是无数的危机潜

臧在小鱼儿身边,所以从鱼卵长成小裸鲤,生与死几乎无时不在较量,顺利活下来的只是万

分之一”可知从产卵孵化到长成新的小鱼,裸鲤时时都要面对生死的考验。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绘了裸鲤在涧游过

程中经历的不同路途环境,以及呈现出不同的前进状态,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在湍流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有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嶙峋怪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进中的裸鲤们比作箭,比作嶙峋怪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裸鲤

们不同的前进状态,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

“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一阵,养精蓄锐之后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把裸鲤们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赞美了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

神。

细致地描绘了裸鲤在涧游过程中经历的不同路途环境,以及呈现出不同的前进状态,形象生

动,极富情趣,体现出作者对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用词生动、形象。“翻滚的浪花”“湍流"''迎面而来的激流”写出涧游过程中环境的艰险,

让人不禁为裸鲤们捏一把汗。用“顶着”“穿过”“冲进”这些动词具体的写出了裸鲤“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词语不仅富有表现力,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裸鲤们“不畏艰

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裸鲤的赞美之情。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屏声侧耳默候。(甲)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

那边屋内去了。少刻,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携了板儿

过这边屋里来,只见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

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

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

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

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

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

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

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

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

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乙)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

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丙)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

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

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

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

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

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

身发痒起来,说道:“暧,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

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

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

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

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

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选文二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

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

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蟠,心里也就

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

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

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

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

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

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

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

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

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

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

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

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

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

馋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

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速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

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

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

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

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学孽。”刘姥

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

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有删节)

16.对选文一划线句子中“笑”字理解和分析不事顾的一项是()

A.甲处当是王熙凤从贾母处说说笑笑而回,笑声夹在众人之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真可

谓众星捧月,人生得意。

B.乙处刘姥姥因贫求助,王熙凤“听他不会说话”,笑着制止“不必说了”,维护了刘姥姥

的体面,体现了其宽容。

C.丙处王熙凤一番处理合情合理,既没辜负王夫人的信任,又不叫刘姥姥失望而回,“笑”

着说话展现其圆滑与周到。

D.丁处“笑而不睬”,展现了王熙凤的大度,她既听到刘姥姥说话粗鄙,也看到周瑞家的使

眼色制止,但看破不说破。

17.选文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砚的一项是()

A.神情恍俗恍惚:神志不清

B.:彳至来到后门一径:径直,一直

C.不打羊姑奶奶也是这么病打谅:同“打量”,观察

D.别用革思量:放在心上

18.下列对选文中人物的概括和分析,不巧摩的一项是()

A.周瑞家的一心一意为刘姥姥着想,但在凤姐面前,她人微言轻,只能通过和刘姥姥眼神

交流,达到帮助刘姥姥的目的。

B.板儿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刘姥姥去贾府乞讨时“推他”缓解窘态,凤姐施舍二十两银子

以“给这孩子做件冬衣”为说辞。

C.青儿见到病中的凤姐,只笑不语,和巧姐却一会儿就玩的熟了,寥寥数笔,一个腼腆、

天真的小女孩便跃然纸上。

D.平儿怕刘姥姥搅烦病中的凤姐,惹得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话,说明平儿对

凤姐是真正的体贴和关心。

19.选文中,凤姐两次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态度有何不同?请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任

一角度举例加以赏析。

20.《红楼梦》中,作者往往对一些人物加上“一字评”,如“敏探春”,“酸凤姐”,“勇晴

雯”等,请结合选文或其它阅读体验,为刘姥姥加上“一字评”,并说明你的理解。不少于

150字。

【答案】16.B17.C18.A

19.凤姐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态度傲慢、虚伪。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

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

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凤姐第二次接待刘姥姥态度真诚、信任。①运用“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

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等语言描写,表

现凤姐对刘姥姥到来的欢喜,对刘姥姥的关心;②运用“睁眼一看”等动作描写,写出凤姐

对刘姥姥这时候来看她的感动。

20.示例1“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先去找周瑞家的带着引荐,见到凤姐之后又是叩拜

又是问好,以及逛大观园时配合王熙凤人的愚弄,这些都体现出一个阅尽世事的老人大智若

愚的智慧。

示例2“义”:刘姥姥的“义”体现在知恩图报和见义勇为两个方面。选文一中凤姐曾经接

济刘姥姥,选文二中贾府败落,凤姐重病失宠,刘姥姥还能来看望她,真诚地为她的病祈福;

刘姥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了救巧姐倾尽心力,充分展示出她的人格之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体现了其宽容”错。维护刘姥姥的体面,体现的是她的善良。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不打谅”,俗语,意思是没想到,出乎意料。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内容的能力。

A.“周瑞家的一心一意为刘姥姥着想”“达到帮助刘姥姥的目的”错。周瑞家的并非真心想

要帮助刘姥姥,她有自己的私心,一方面刘姥姥的女婿曾经帮助周瑞打过官司,刘家有恩于

周家,所以出于情面她要帮助刘姥姥;二是出于周瑞家的虚荣心和显摆,想要在刘姥姥面前

卖弄自己的能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考生要通过两次接待刘姥姥时凤姐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分析她对刘姥姥的态度。另外注

意题干要求“任一角度举例加以赏析”。

凤姐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态度傲慢、虚伪。

神态,“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其实凤姐已经知道刘姥姥进来了,但她故意这样做,显

示出自己身份的尊贵,也表现出对待穷亲戚的傲慢;“满面春风的问好”,写凤姐看到刘姥姥

之后的神态,这是装出来的热情,符合凤姐虚伪的个性特征:

动作,“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凤姐是不会真的站起来迎接刘姥姥

的,这个假动作就是做做样子,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语言,“怎么还不请进来?”“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

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等语言描写,写出凤姐的周到、

礼貌,但其实她内心很瞧不起刘姥姥,这些描写写出了凤姐的虚伪。

凤姐第二次接待刘姥姥态度真诚、亲切。

最典型的就是语言,“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

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

么?'",彼时贾府被抄,凤姐失宠,往日那些谄媚之人早已躲得远远的,这时候刘姥姥还能

来看自己,凤姐感觉到了刘姥姥的朴实,这里的问好是真诚的,而谈论刘姥姥的外孙女,询

问家里的日子,也是出于真诚的关心,不愿意刘姥姥走,也是感觉到了亲切。

还有动作,听到刘姥姥请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凤姐病得已经很厉害,不久

于人世,听到是刘姥姥,还能“睁眼”,写出她对刘姥姥到来的感激,感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用“一字评”概括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鉴赏人物形象,刘姥姥的性格具有多层次的

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

“智、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为了家里能过个好年,只好厚着脸皮前来贾

府打秋风,她自知身份卑贱,无人引荐必然见不到真神,于是先去找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

的,并且见面就称“周嫂子”,明明刘姥姥的年纪和辈分都在周瑞家的之上,却故意自己降

低辈分,抬高对方,以此方式获得对方的同情与好感。随后,周瑞家的带刘姥姥去见王熙凤,

刘姥姥故技重施,一见到王熙凤便不停叩拜,连王熙凤都看不下去,命人赶紧将刘姥姥搀扶

起来,选文这样记载“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有道是“抬手不打笑脸

人”,刘姥姥刚一露面,王熙凤应该已经猜出了她此行的目的,按照凤姐的脾气,她内心应

该是瞧不起刘姥姥这类人的,但架不住刘姥姥太讲“礼貌”了,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上来叩

拜,还直称呼她“姑奶奶”,王熙凤只能以礼相待。可以试想一下,若是刘姥姥上来便趾高

气昂地攀亲戚要钱,王熙凤恐怕会对她反感至极,将其撵出去都有可能。由此观之,刘姥姥

着实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智慧。其次刘姥姥的“智”还体现在逛大观园时的装疯卖傻。

为了让贾母开心,她故意配合王熙凤等人的愚弄,她装疯卖傻,自我解嘲,展现了大智若愚

的高超智慧。

“义北刘姥姥知恩图报,见义勇为。选文二写刘姥姥看望王熙凤,此时,贾府已经败落,

宁府被抄,凤姐病重卧床。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一见权势倾颓,家败人亡,避之唯恐不及,

纷纷作鸟兽散,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刘姥姥却能带着青儿来探望凤姐的病,并求神拜佛,为

她祛病延年。刘姥姥对巧姐的悲惨遭遇倾注了最大的同情,顶住种种压力,不顾个人安危地

向她伸出援救的手,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义肝侠肠,值得称道。刘姥姥自从得到贾府接济

后,据她自己讲生活大有好转,接近了小康之家了。“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

盛。”一旦度过了难关,就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菜蔬,进城答谢。这些都是贾府所缺乏的野味,

虽然不值几个钱,却也礼轻义重。刘姥姥绝非势利之人,她重义轻利,“滴水之恩,涌泉相

报”。后来,姥姥能不负凤姐之所托,“卒脱巧姐于难,亦足报之而有余矣”。“患难见真情”,

刘姥姥急人之急,脱人之厄,充分展示出她的人格之美。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吹我的风已经渡过了黄河

①今早跑步,看到北陵公园的湖面上有一圈波纹儿,风吹到了水上。哪有风?我没有感

觉到风。走进树林,看树叶微微晃动,才感到风吹在脸上。就是说,我把心里关于风的开关

打开后,皮肤才感觉到微风拂过。

②人这一生不知错过了多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大自然没从你心头走过的话,这一生

都令人遗憾。大自然不光有四季,不光有天空大地和植物。对人来说,它有教益,有力量.

我甚至喜欢用一个病句来表达我的感受一一大自然里面有人生。

③我常常在大自然里面流连忘返。树林里前后左右的树,都是你的观察对象,还有地上

的枯叶以及昆虫。眼前的风景似乎是静止的景象,实际它每一秒钟都不一样,时时更新。在

桥上,我喜欢看流水钻进桥洞。我想记住这些水,但它们没有面孔五官,不好记。然后我到

桥另一侧的栏杆旁,看水匆匆流出来,像羊群从羊圈跑向四方。水流是拥挤的,也是汹涌的。

它是急切的,还是大度的。当然你可以想到水里的鱼,河床下面有石子和苔解。我觉得这都

是秘密,只有我才知道。

④今年我看了一部电影《有熊谷守一的地方》,记录九十多岁的日本画家熊谷守一在居

所里的生活。他的房子周围有树、水塘、青草,当然也有小鸟昆虫。他每天都在凝视大自然

的这些作品。有时候,他在摊开的手心摆放两个石子看上几个小时。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

不敢说自己也是凝视大自然的人,我怕别人把我当成傻子。但是,既然熊谷守一可以如此,

我们一动不动地看一个地方也没什么不可以。有时候,我看窗前皂角树的枝叶在风中起舞。

一阵风吹过,树枝摆动的样子各不相同,就像一个舞者的上肢和下肢在做不同的动作,而风

穿过这些枝叶是愉快的。这些枝叶挡住了风的去路,但风毫不犹豫地穿过去,把树留在了后

面。风永远是一个胜利者。吹皱北陵公园湖面的风,后来去了哪里?风停不住脚步,它一直

往前跑,往西一一众所周知,风喜欢拐弯儿一一然后再往东。我觉得这些风,现在已经吹到

了河北省,它们正拂动麦浪,也有可能渡过了更远处的黄河。吹过我的风又去吹树叶,吹昆

虫,吹小鸟。有时候我会遇到一只甲虫的鲜艳的尸骸,不知道它因为什么死了。我用纸巾把

尸骸包起来,过一会儿或者过几天再拿出来看一看,看它的鲜艳的外壳以及风干了的手足。

它仿佛在说一件事,但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是一件什么事。

⑤我喜欢在大地上走,说得更具体是在荒野里行走。沈阳北边有好多未开发的荒凉土地,

这些土地按着大自然的样子尽情地疯长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种子是被风吹过来的。没人

在这样的地方行走,儿场雨水之后,草木变得十分茂盛。路面不平坦,走上去一定跌跌撞撞。

在这样的地方走久了,走路的姿势会变得像一个猎人或者牧民。荒地里有许多东西吸引我,

比如一个巨大的树桩,里面已经腐烂了,蚂蚁把这里改造成四通八达的宫殿。我还在荒地里

看过一只鸟左边的翅膀,太奇怪了,不是一根鸟羽,而是一只翅膀。它怎么会流落到这里呢?

在荒野行走,好多小鸟飞到你前面,好像来报信儿。我坐下来休息,看到离我一尺远的地方,

一个黄色的东西动起来,像香瓜。它往前爬,而且回头看了我-一眼一是只松鼠,黄色皮毛,

脊梁上一条黑线。最好笑是它看我时迟钝的眼神,是对我打扰到它而不满意?这多有意思啊!

此时我享受到了昆虫松鼠才能享受到的幸福。

⑥童年,我跟家属院的小孩儿一起玩的时候每每显出无能。他们能在墙头上走,能在墙

头上跑,我完全不能。别的事情比如说制作弹弓,制作冰车,我也不行。我从小就具备一无

所长的特长,我好像一直是静默的观察者。好多人说我是废物,开始不是很爱听这个评价,

现在恍然大悟,废物多好啊!废物就像草原上突兀长着的一棵榆树,它不成什么材,但方圆

几公里只有这棵树,沐浴着阳光和雨水。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在造物主面前我们都是废

物。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美,听到风声,这就足够了。不断地在生活中追索意义,自我加压,

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我们的生活里,美也有意义,美的意义就是美,如同我们在大自然当

中所看到的那样。

⑦我们喜欢用安静这个词来形容大自然。你走在树林里,觉得周围很安静,如果你真正

进入大自然成为它的一员,会觉得这里面很热闹。蚂蚊和螳螂在地面上忙忙碌碌,小鸟正站

在树杈一个隐蔽的地方,用滴溜溜的眼睛盯着你。风从这里走过,每一片叶子都作出回应,

阳光照在树叶上产生不同的反光。画家熊谷守一,从早晨开始就趴在庭院的水塘边或坐在小

椅子上看鱼或草木.他看螳螂,看小鸟,看水中晃来晃去的光的影子,就这样度过一天。吃

完晚饭,夫人会提醒他说:你该画画了。熊谷守一有些委屈和不满地说:你们这些不画画的

人真幸福。这个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我自己也想过那些不写作的人多幸福啊。人总是这山望

着那山高,但熊谷守一话里有话。他观察大自然并用绘画这种样式记录大自然,他会觉得根

本画不出来它的美。就像用文学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美也仅仅记录了一点点而已,传达大自

然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⑧人从类人猿进化成人之后,估计还没有走到终点,也许正走在半路上,他脱离不了大

自然。大自然对人的意义不仅是气候与环境,它还是人的导师。熊谷守一每天忙于安静地观

察树叶、昆虫和石子,眼睛亮晶晶的。他不会去翻阅智能手机也不看电视节目,他好像也不

怎么读书,读书对一个九十多岁的人来说有一些困难。你说他脱离时代了吗?他走在时代的

前面。你说他内心荒芜了吗?他的内心非常丰盈。我以为很理解他的幸福。

⑨人度过这一生,如果没有机会对大自然说一说感恩的话,这个人注定是白活了。从事

写作,是我感恩大自然的方式。我觉得写作这件事情,勤学苦练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写作

的核心在于天赋,“天赋”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老天爷把这样东西赋予你了,让你的手上长了

一种写作的本领。一个人有了这个本领之后,最值得写的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美时时刻刻

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穿着四季的外衣或者河流和云彩的外衣。那里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

是艺术的源头,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的同名散文)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公园湖水上的波纹写起,“心里关于风的开关”是形象的说法,指主观上着意与自

然的接触。

B.作者把甲虫鲜艳的尸骸包起来,既是出于对自然的好奇而留意观察,也体现出对生命消

亡的怜惜。

C.作者成年后对个别人曾经评价自己为“废物”终于释怀,这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始终

是渺小的。

D.第⑥段“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子孙”与第⑧段“他脱离不了大自然”两句中使用的人称代

词不同,但指代的对象是相同的。

12.请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①这多有意思啊

②这个话也是很有意思的

13.文章最后说大自然“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是艺术的源头,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

方”。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答案】11.C12.①走在荒野和大地,观察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体会自然的美,享

受到幸福。

②熊谷守一觉得根本画不出来自然的美,旨在表现用艺术传达大自然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情,强化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凸显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13.大自然作为生命能量的原点和艺术的源头,这一点在《赤壁赋》中有充分的体现。《赤

壁赋》首段描写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

澄澈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超然独立、洒脱旷达的情怀。《赤壁赋》第四段,苏子用“客

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以水与月作比,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现出对“清风”与“明月”所代表的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

美与欣赏,深深感悟出人生与外物一样都遵循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规律,把自己从人生无常

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真正到达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由此来看,

是赤壁所代表的大自然给了苏轼生命的能量,也成为《赤壁赋》这一旷世艺术杰作的源头。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这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始终是渺小的”错误,由“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在造物主

面前我们都是废物。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美,听到风声,这就足够了”可知,不仅是因为人类

的渺小,而是因为“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子孙”“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美,听到风声”才得以释

怀。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这多有意思啊”在第⑤段。第五段开头写“我喜欢在大地上走,说得更具体是在荒野里

行走”,然后写作者走在荒野和大地,看到了茂盛的草木、鸟的翅膀、报信的小鸟、迟钝的

松鼠等,作者置身其中,真正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享受到了昆虫松

鼠才能享受到的幸福”。因此该句强调的是作者走在大自然中享受到了幸福。

②“这个话也是很有意思的”在第⑦段,首先理解“这”指代前文“熊谷守一有些委屈和不

满地说:你们这些不画画的人真幸福”,然后结合整个语段理解熊谷守一这句话的意思。由

“他观察大自然并用绘画这种样式记录大自然,他会觉得根本画不出来它的美。就像用文学

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美也仅仅记录了一点点而已,传达大自然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可知,

画画和写作一样,画不出大自然的美,也只能记录出一点点大自然的美,表现用艺术传达大

自然的困难之大,从而强化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凸显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大自然’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是艺术的源头,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

的地方’”是说无论绘画、写作,还是其它艺术,灵感都来自于大自然;“只有少数人才能

到达的地方”是说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并用艺术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作品,分

析作者从自然中得到的感悟。以《赤壁赋》为例,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

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

溢于言表。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0客曾“羡长江之无

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

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

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

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

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

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苏轼从自然中感悟到哲理,并从自己的人生苦闷中解脱,到达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

由此来看,是赤壁所代表的大自然给了苏轼生命的能量,也成为《赤壁赋》这一旷世艺术杰

作的源头。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0-22题。(15分)

大地会烧尽吗

甫跃辉

①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颜色,

浅红,绯红,暗红,绛紫……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殆尽,偶

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经被几场风雨消磨得乌暗。

②那年,我家在滚石山脚下种了一亩多油菜。油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

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前,断了的草茎散发出

青的浓郁气息,汁液沾手上,绿绿的一层。草色日日叠加,即便用肥皂也很难洗净;若手上

有冻裂的伤痕,草色注定要越发久长地烙印进皮肤。手中的草握不住了,随手放身后,好一

阵子,回头看看,身后的草垒成了一小堆一小堆。估摸着能装满竹篓了,这才直起身子,依

次抱起地上的草堆,抱回田头的空竹篓边。那是冬日正午,太阳高悬头顶,影子匍匐在脚底。

四面空旷的田地里,绿色一直延续到东边山脚,那便是滚石山。

③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

头发不会露出来了;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如同刚刚用刀

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

④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跄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

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无数细弱

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

手上,凉冰冰的,透着清香。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

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

明。这一切是那么地让年幼的我感动。

⑤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

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地,地上

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决定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

以肥田。⑥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那让我长大之后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的烟

冒出,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从

火堆里,我抽了一根燃烧着的油菜秆,跑到这边乂跑到那边,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我们守

在油菜田的四角,看火越来越炽烈,连成澎湃汹涌的一大片。哗哗剥剥的声响,衬托得黄昏

愈发寂静。在不远处,也有别人家点燃了油菜秆;更远处也有。忽然,我为一个大隐患忧惧

起来了:如此这般任由大火泛滥,难道大地不会烧尽了吗?

⑦然而,还没得出结论,我又有了新的忧惧-焰火之中,虫蚁纷乱地翻飞,它们的翅膀,

很快就要烧尽了,正发出一股股古怪的气味儿。这些微介的生命,是逃不脱这一场大劫难了。

它们会呼喊吗?我是听不见的。它们有名姓吗?我是记不住的。但这一幕是那么深切地撼动

了一个少年的心。火光照得四围的沟渠、土石、树木和草窠纤毫毕现。滚石山上爷爷的坟头

也凸显在这火光里。就连我自己,也异常孤立地凸显于这火光里了。火光里,我站立着,正

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

⑧许多年后,读到萨缪尔・贝克特的《终局》,克劳夫声音含糊地说:“我打开了我那单

人牢房的门,我走了。我的背驼得这样厉害,我见到的只是自己的脚。要是我睁开眼睛,在

我的双腿之间只有一点儿浅灰黑色的灰尘。我对自己说,这大地熄灭了,尽管我从未见到它

发过光。“恍若被一束闪电击中了。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来了,暮色沉沉,少年擎着火

奔跑,身后是一堆一堆新生的火。终了,他气喘吁吁地站在大火边,大火在他脸上镀上了一

层配红,他兴奋又忧惧,如痴又如醉。那个看似稚嫩的问题再次跳出来:大地会烧尽吗?

⑨反复读了好多遍,我确定,那“单人牢房”是无所不在的。生命、亲朋、语言、生活、

记忆、审美、躯体等等,无一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单人牢房.我们被不知不觉地拘禁住了,找

不到也常常忘记了去找那扇门。我们是逃不脱这一间间单人牢房了。于我来说,写作或许是

那唯一的希望之门?

⑩又三四年过去了,写出几篇东西,我将其中一些搜罗来,分别归置在“爱”和“死”这两

个巨大而恒久的主题底下,完成了一本新的短篇小说集。我没忘记那次阅读,我想,新书名

或许正可以叫作“这大地熄灭了”。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

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做了大地的营养。儿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

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

(对原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重在体现农家少年日常田间劳动的繁重和艰辛。

B.第③段描写油菜的生长开花,体现出大地的生命活力。

C.第④段描写作者钻在油菜花下的观察和对自然的感受。

D.第⑥段描写作者在收获后的油菜地烧荒的记忆和体验。

21.少年时的作者,在油菜生长以及最后烧荒的过程中,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6分)

22.作者在第⑧段提及小说《终局》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全文有哪些作用?(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

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手法、情感观点等进行分

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中思想感情变化的能力。赏析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的变化,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结合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其中的

变化。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

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文章的主题,结构要从承上启下两个角度展开。

【解答】(1)A.“重在体现农家少年日常田间劳动的繁重和艰辛”错误。根据“油

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

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前,断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