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

第一课《春》教案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

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

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

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优美的句子;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关于作者及写作风

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描写春的古诗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见课件)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课文:

A、初读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和词画出来。

B、小组交流解决画出的字词。

C、听课文朗读。

D、自由朗读。

2、字词积累。(见课件)

三、梳理结构

1、课文对春天的描写分几个步骤?

2、描绘了几幅图画?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赏析盼春

1、齐读第一部分。

2、思考: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什么情感?

(-)绘春

1、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总分)

3、作者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美景,分别给这些景加上小标题。

(三)赏析五幅图画

1、春草图。

(1)文中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2)划出间接写人在草地上的感受的句子,圈出用得很有表现力的词,并

体会其作用。

(3)春草图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本段是怎样写景抒情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春花图。

(1)分几层来写春花的?

(2)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3)作者写蝴蝶、蜜蜂有什么作用?

(4)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能说一说这样写得好处吗?

(5)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6)小结:这一段,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

烘托渲染,画面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

3、春草图。

(1)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哪些感觉?写出了春风

的什么特点?

(2)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圈出你觉得用得很有表现力的词,并体会其作

用。

4、春雨图。

(1)作者笔下的春雨有哪些特点?

(2)雨中有哪些自然景物?

(3)雨中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4)小结:这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一切景语皆情

语”,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

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5、迎春图。

(1)人们为什么要迎春?

(2)作者怎样描绘迎春图?

(3)迎春图有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圈出你觉得用得很有表现力的词,并体会其作

用。

(四)赞春

1、这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五、赏析文章语言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美在哪?

小结:

(1)选用准确的词语写出春天的特征。

(2)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运用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六、归纳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的特征,如姿态、颜色、味道等来写。

2、合理安排写景顺序,如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等。

3、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和叠词等。

4、修辞的运用。

5、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七、课堂总结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

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

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八、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我觉得《春》像一首

赞美诗,把我们带进幽深、美好的境界。

2、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3、选取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

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

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

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

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

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

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

特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明确:总一一分一一总。总写“济

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

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

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明确:一共

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

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

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

何好处?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

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

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

析。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

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

美。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

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一温晴(对比)]

阳光下的老城~暖和安适

,〉I冬天的济南“

I冬天的美景'.雪冬后天的小水山一---暖-秀、绿美、完JI

第2课时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

一、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

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明确:用了比喻、拟

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

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

美情态。

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

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

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

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

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

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

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r温

暖。

目标导学二:品味用词之美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i.“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

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

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

“卧”字?

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

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

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

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

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

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目标导学三:领会情感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

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

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又

显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

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运用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

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

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

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

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

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

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

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

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酩醉的红色……从

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

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

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二、板书设计

.山绕老城似香篮

雪染小山如少女

优美的语言《"

雪卧城夕卜似名画

、清日汪渤水晶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教学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

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

文性的原则,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

不足之处,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

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

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

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第1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重点)

3.赏析本文的语言。(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

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激港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

下,己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一一《雨的四季》。

二、教学新课目

标导学一: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

第二自然段:写春雨;

第三自然段:写夏雨;第

四自然段:写秋雨;

第五自然段:写冬雨;

第六、七两个自然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喜雨;

第二部分:(2—5)绘雨;

第三部分:(6—7)赞雨。

目标导学二: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端庄、

沉静)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

平静。(自然、平静)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

些亮点?

明确: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

了。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

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

明确: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

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

(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

(3)融情于景。

目标导学三:体会文章主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

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不好。《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将“雨”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三、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j春雨一美丽、娇媚]

美丽J夏雨一热烈、粗犷(爰恋

喜欢]秋雨一端庄、沉静卜曷里

I冬雨(雪)一自然、平静J

总---------分错误[总。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案教学目标: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2、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

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

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

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①《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

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

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

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②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作者正在扬州,听说此事,

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ang)海、(jid)石

(songzhl)、(chao)平

水何(ddn)(dan)、(xiao)(s6)

4、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朝人,字……,

号……,是我国……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5、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

一和二二---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助学

(-)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

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问题组1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

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

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一一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一一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

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3)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anda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ongzhi):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

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

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

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

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

雄浑的特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案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让学生在吟诵之中加深了解。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板书诗题,提问:你从这首诗的标题知识了哪些信息?学生尝试解释

诗题。

二、整体感知:

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7"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一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

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

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

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

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

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

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

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

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

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

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

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

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

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

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

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

解释为: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

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

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

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

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

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

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

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浪漫和浪漫

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

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三、用学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夜郎()

2、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阚木丛生,百草丰茂

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杨花落尽子规啼

(4)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名句赏析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

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这首诗借……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

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

现了诗人……的胸襟,抒发了……的抱负。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①间: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

谊的深厚。

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

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

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

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仿写:

四、评学

1、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

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5)《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

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1)第1句:写……,”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

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第2句:叙述作诗……“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的心情。

“过五溪”,足见迁谪之……,道路之……。

⑶第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从修辞手法看,运用……,寄情与

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⑷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

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

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

个友人的。

《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目标: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②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情境(问题)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将要

学习两首非常有名的乡愁诗。

二、自学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yan)^枯(teng),昏(ya)(xT)阳、天(ya)

2、明确诗句节奏

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曰生残夜,江

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3)《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

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

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

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

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

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

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演染了……的气氛;另一部

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

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三、助学

(一)《次北固山下》

1、文体知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

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

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2、品评赏析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

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

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

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

“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

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

"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

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

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

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

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

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

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

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

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

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

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

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

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

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

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

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

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

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

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

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

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曰生残夜"、“春入旧

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

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

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

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

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

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

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3、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

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领会诗歌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