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

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

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

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

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

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

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

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

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

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

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

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

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

第1页共55页

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

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

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

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

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

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

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

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

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

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

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

活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

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

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

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第2页共55页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

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

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

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利用文本材料,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

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2.学习方法要多样,让课堂气

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

生在阅读中感悟。

2《腊八粥》教学反思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

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

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

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教学效果

通过心理、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

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

第3页共55页

出进进灶房……”“出出进进”I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

写了出来。

“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

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受八儿的“苦苦等

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讶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

理展现给大家。

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

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

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

一家的其乐融融。

二、成功之处

感受拟人写法妙处。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

形象,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八宝粥的喜爱,从小孩子一一大孩子一一

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腊八粥,还有具体的动作,如“看”、

“闻”“吃”等来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让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方

式品读,从而学习这种表达方法,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有些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

第4页共55页

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

塞灌呢!”

四、改进措施

在这里不应该只交学生语文的表达方法的知识,还要交给学生腊

宝粥的来历,熬煮的方法以及它的寓意,让学生受到更多的传统教育。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

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

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

和背诵,理解诗意。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

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

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

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

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

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

第5页共55页

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二.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

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

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教学中

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

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

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

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

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

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

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汉女”是写

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

象的娇美姿态。“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

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三.不足之处(思失)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

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

第6页共55页

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因而,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

四.改进措施(思改)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

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

桂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疑似地上霜”等诗句。

7.《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

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

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能够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

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资料的前

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

是怎样构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

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选自己喜

第7页共55页

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

2.体会句子的独特魅力: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

强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作者在

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范读相结合,再读出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

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行比较,体会反问的妙处。这三个

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开头让人

过目不忘。

3.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

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

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二、成功之处

1.教学中教师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

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了培

养学生语文潜力的目的。

2.课堂环节衔接较好,学生参与度、参与面有进步。注重了对学

生的及时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面对全体学生,使学困生

也学有所得。

3.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有兴趣的环节,让学生真

正地动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

第8页共55页

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

对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评价语比较单一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

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文章前面的

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然后默读课文,了解藏戏

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

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

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O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

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

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

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

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

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

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

第9页共55页

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

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

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

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

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

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

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

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

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

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

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

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

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

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

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第10页共55页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

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

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

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

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

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

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

熟悉的课文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

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

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

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

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

他们要写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

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

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

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第11页共55页

5.《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

“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

没有出现过,这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鲁滨孙漂流记》叙

述了17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

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

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经过28年的孤苦生活,

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

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二突出

了鲁滨孙恶劣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

的特点。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

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宽松的交流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学生

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整堂课

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收获;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

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

的主人。老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

第12页共55页

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

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之后,从“悟”字出发,体会鲁滨孙在

荒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懂得了在厄运

面前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要有生存的勇气,要积极的想办法改善生存

环境,并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战胜困难,去主宰命运的道理。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突出学生为主体,为了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

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从鲁滨孙的经历中

想到了什么?讨论:在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

存”“学会竞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

平等,宽松,愉悦的竞争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

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书中精彩片段的品读还不够深入、透彻,

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精心备好

每一堂课,扎扎实实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看图导入新课,

初读感受课文内容,并进行概括;然后默读梗概,概括鲁滨逊在荒岛

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接着浏览精彩片段,交流从

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了什么?讨论:在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

第13页共55页

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最后总结出遇到困难应该毫不畏惧,

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想办法去克服它,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战胜困难。

6《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反思

《骑鹅旅行记》(节选)刻画了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

皮小男孩尼尔斯历险的故事:一天,父母上教堂去了,尼尔斯一个人

在家里,他闲着无聊,开始捉弄一个小精灵,结果反被小精灵施了魔

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

家里的一只雄鹅想展翅跟随一起飞翔,尼尔斯为了不让它飞走,紧紧

抱住它的脖子,不料被鹅带上高空,开始了这次奇异的旅行。

一、教学效果

1.仿编故事,大胆想象。

我让同桌合作把自己当成尼尔斯讲一个旅途中可能会发生的故

事,孩子们在编的过程中都能按照作者的思路把尼尔斯描写成“勇敢”

和“正义”的化身,续编的故事缤彩纷呈,仿编比较成功。

2.培养兴趣,好书大家读。

学完此文,让学生向身边的其他朋友排荐这本《尼尔斯骑鹅旅行

记》,第二部分是推荐好书、好电影给孩子们看,推荐了同样是游记

类的《绿野仙踪》《格列夫游记》等,还给孩子们观看了电影片段《爱

丽丝梦游仙境》。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书本廷伸到影视作品。经

过这样的安排,课堂内容比之前饱满很多。但是上课时总觉的还是缺

第14页共55页

少些什么,质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二、成功之处

1.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紧扣主线,展开了如下教学活动:

(1)心心相印(人物)。用竞猜的方式,让学生猜猜看是哪个人物,

然后交流自己最喜欢那个人物,为什么?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原型、

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他的影子,或者朋友有没有与他相似的地方。

(2)精彩回放(朗读、讲述)。朗读书中的精彩片段或讲述书中的

动人故事。

(3)模仿创编(创作)。看了这本书、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

者自己想象的事,进行合理的续编、仿编、续写、仿写等。

(4)真情告白(感受)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后对自己的一些启示,

并将自己的感悟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

(5)推而广之(推荐),向同伴或者朋友推荐自己所读的这本书。

也可以由老师或这位同学向大家推荐同一类型的书,同一作家的书,

能给人们带来正面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鼓励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

集,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用画画出来,

可以讲一讲,演一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忙得不亦乐乎。

三、不足之处

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参与的面不够,

第15页共55页

缺少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高度,教师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还是

就内容讲内容,没有把书的内涵讲出来。

四、改进措施

改进的方法可以是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训练,比如赏析和习作相结

合,引导学生由读到写,学习如何进行童话习作。再比如就文章中精

彩篇章具体指导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

赏能力。也就是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定会收到不一

样的效果。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

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

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

一、教学效果

1.提炼标题学梗概

在引导学生学习梗概时一,我请孩子们用以前学过的概括小标题的

方法,来概括“汤姆有哪些冒险的经历?”,请用上“什么地方干什

么”的句式来概括。这里,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得以运用,

既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也使“概括小标题”能力继续得以实践。

同时,给出:用上“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这样指向性明

确,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更准确地提炼标题。而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6页共55页

的成果也是令人非常欣慰的。孩子们提炼出来的小标题规范、准确。

从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习得另一种学习梗概的方法:给主要事件

取小标题,把这些小标题连起来,就是梗概的内容了。

2.抓重点词语,学习写作技巧。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

把梗概和精彩片断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然后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

主线展开教学,让孩子找出哪些是大悲的描写,哪些是大喜的描写,

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大喜部分的描

写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孩子们都畅所欲言,无一不感受到作者

语言的夸张。

二、成功之处

1.对比阅读知差异

在“精彩片段”导读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浏览“精彩片段”,

想想:它来自汤姆的哪次冒险?请你在“梗概”中找到与“精彩片段”

相应的段落。比较“梗概”与“精彩片段”对同一次冒险一一“山洞

迷了路”的描写,比较他们的不同,说说你喜欢读“梗概”还是“精

彩片段”(当然,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孩子只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

由即可,其实这理由就是两者各自的优点了)。这样的设计简单,但

却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简洁一一具体),使“梗概”与“精

彩片段”的不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大悲大喜品经典

在“品析精彩”环节,我紧紧抓住写“两个孩子被找回来前后人

们情感的变化”的相关段落来学习,引导孩子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

第17页共55页

和他们一同经历“大悲大喜”、“先悲后喜”这样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

之后,请已经阅读了该原著的孩子谈谈小说中还有哪些这样类似的经

历。这样安排目的是:一方面激发还没有阅读或未读完的孩子课外去

阅读或继续读完的读书热情;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马克・吐温写作上

的一大特点——对比。

3.开展欣赏交流课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

阅读感受的平台。为了对名著精神思想,情感体验的深入,感悟能力

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的小练笔: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

特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一一六个“怎样”,五个“如何”。

让孩子们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象,把第一个“怎

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

时间,总认为孩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

四、改进措施

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或者说

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

历险?这样在课堂上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

第18页共55页

突出“双边活动”,围绕“三条主线二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

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

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三条线”是:

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

的成长。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三、

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

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

“三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

历险记》这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

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

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

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

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

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

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

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在汤姆这

第19页共55页

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

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

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请

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

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从他

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

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

论与表达,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

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

生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

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

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

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

价值观。

《习作:写作品梗概》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

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

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

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第20页共55页

一、教学效果: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

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

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

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

式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

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

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

节梳理不够清晰。同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

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

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

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

学性,人文性。

第21页共55页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

台”和“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

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

语言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累”重在古人年龄称谓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

媒体手段给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

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

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

要是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

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

子们平时的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基础。对于古人年龄称谓,孩子们

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这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

也能积极参与,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过分理论化,

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在作为倾

听者时表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

度设计,比如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对别人的看法给予

热烈的回应。在学习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习惯

第22页共55页

用语,才不会显得如此枯燥。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

版块三篇外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

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

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

材,了解教材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

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

自主策划和组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

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

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

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

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择书目,确定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

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

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读,每天读

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策划、组

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

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

第23页共55页

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

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

些不足之处,如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

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外,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作为课堂的

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

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

欲、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差

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

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

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

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8.《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

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

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

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

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教学效果

第24页共55页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注重朗读,感受其优美的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我们感受

到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体会本文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把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

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读中,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

特点,如结构精巧,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情景交融等。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

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

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的时

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练笔中发

现,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如一学生写到“思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

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滑过;仰

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白云中飞过……

3.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

本文教学,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惜时名言警句的交流分享,通

过对《明日歌》作品的品读,学生感悟到了时间的重要,树立珍惜时

间的意识。

二、成功之处

1.注意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

介,配合课文朗读引导同学提前进人如诗如画的散文情境中,为新课

第25页共55页

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

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注重对书中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

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灵活运用。

3.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胜利,最大

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

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同学深人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

身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

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同学在阅读中揣测,在阅读中体

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身的看法,作出自身的判

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

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课堂

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精心选用教学语言,

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

并让学生进行仿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句子的训练放在课中,而

不是放在课后。

第26页共55页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

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

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

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

不起”……

一、教学效果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

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

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

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O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

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

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

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

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

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

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第27页共55页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

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父母

的辛劳。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

得到成长。

二、成功之处

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

一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

“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

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

越远越来越缥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

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三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

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

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四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

蚁穴……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

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三、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留

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28页共55页

四、改进措施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主

题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的时一刻,让学生尽情去说。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

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一,表

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

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

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

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

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一一诵诗文一一明诗意一

第29页共55页

一知诗人一一悟诗情一一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

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

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

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

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

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

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

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

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

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

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

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

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

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

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

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二如

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

第30页共55页

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

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

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

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

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

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

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

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

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

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

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第31页共55页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一,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

方法,可以结合“交流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

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这

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

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

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

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在教学中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

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

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

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

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文做好铺垫。

2.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

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

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

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第32页共55页

3.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默读轻声读,浏览泛读,让学生在读

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重点学习”被捕前、被捕时”这

两部分的内容,“被捕前”让学生从作者回忆的事情中去体会当时局

势严重。从父亲含糊得回答坚决的态度中去感悟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

责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被捕

时”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父亲的沉着、冷

静、临危不惧。“被捕后”抓住父亲外貌的变化来学习,并补充相关

资料,感悟父亲的坚贞不屈。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伟大形象------引导

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到一些有关

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和句子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仔细品读,在

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

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

陶。所以要凸显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课文与学生的时间距离太远,学生领悟起来

略有困难。对于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学生理解还是不到位,需要教

师的引导。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整体感知课文,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第33页共55页

抓住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时间顺序表达的写

法。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

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一,

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

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

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

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

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课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

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

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

章的表达方法教材选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2.从课文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应该完全、彻

底地为人民服务处进行交流,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并透过文字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第34页共55页

思想启迪,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

文内容。用“深文浅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发言,

让学生学到知识,让教学收到了实效。只有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

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对文章作出比较透彻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由于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学生接受起来有一

定的难度,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讲解的过多,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

主理解。对于张思德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应该多搜集资料,让学生更

好地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读自

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

表达方式;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

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儿方面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语句交流讨论;最后回归整体,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3《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

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第35页共55页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

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

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

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

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

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

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

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

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⑷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

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

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

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

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

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

第36页共55页

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

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

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

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

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

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

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

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

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

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

遍……老是不对,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

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

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

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

式五步”教学模式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