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练习题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2.学者研究发现殷商势力范围可细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属商王直接控制区。第二层是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第三层属更富独立性的区域,相当于边域或域外区。材料表明商朝()A.实行了内外服制B.进行了层层分封C.王权专制已出现D.以宗法血缘建国3.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注:古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次要地位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宗室贵族的封地大多比较贫瘠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4.西周时期,一些贵族大臣可以对周王“谏议”,平民也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或评论,平民的意见有时会影响周王的决策。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B.原始民主传统尚存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D.周王失去共主地位5.秦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通过朝议、文书、舆服、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这体现了()A.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B.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C.政治伦理与宗法血缘相结合D.权力分配和运行的合理性6.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颁布诏令、管理奏章和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B.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7.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认为秦朝某一制度“不同于封建制度,一在政令出于中央,一在流官代替了世袭”。该制度是()A.内外服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8.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9.某学者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重用近臣,设立中朝B.重武轻文,内外相制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10.唐朝元和年间,有大臣上书请求减少内外官俸钱,但朝廷草拟的关于减少俸钱的诏书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意见。据此推知,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11.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设立“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群相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中国古代丞相地位的变迁表明()A.丞相大多擅权专政B.监察官员恪尽职守C.地方官员越权上奏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2.唐贞观年间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10道,开元年间增至15道,其分布变化如下图。这种变化反映了唐朝()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监察B.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C.地方行政区划反复调整D.地方行政区划日趋精细13.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B.行省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挑战D.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双重性质14.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并规定丞相的职位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而官职不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制约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B.确定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的地位C.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D.重视官员素质并打破特权垄断15.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出现雏形。原来的三公九卿制依然存在,虽然更多地成为一种名誉官衔,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下重新掌握实际权力的可能。由此可知魏晋时期()A.社会动荡导致君权旁落B.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完备C.门阀势力控制中央政权D.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16.738年,唐玄宗在三省之外另设置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805年,唐宪宗继位后又规定: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由于翰林院在宫禁之内,故称翰林学士为“内制”,而中书省在皇城,故称中书舍人为“外制”。这一做法表明唐朝中后期()A.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B.通过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C.官员选拔途径的扩大D.集思广益以提高行政效率17.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认为“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D.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18.唐代州的人口、面积远远小于汉代的郡;与汉代郡守可自行辟除下级官员不同,唐代州的下属官员一般由中央任命。到了宋代,在州、县之上还设立了路一级中央派遣机构,统管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等。这些变化表明()A.提高行政效率是各代当务之急B.适度分权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C.国家统一有助于行政体制改革D.治理国家之策与吸取教训有关19.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20.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行省长官可统帅本省军队。当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材料二吴晗先生认为,“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个人手中的高度集权状况,是在明朝以前从没有过的。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系统”。——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的宰相制度对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是怎样实现皇帝“高度集权”的。(3)指出材料一到材料二的中枢权力的演变反映出的本质问题。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参考答案1.D 2.A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