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理论课程简介_第1页
-建筑创作理论课程简介_第2页
-建筑创作理论课程简介_第3页
-建筑创作理论课程简介_第4页
-建筑创作理论课程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页共19页建筑创作理论课程简介教学要求及目的课程主要内容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学要求及目的建筑创作理论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研究生的学位课。本课程通过对建筑本体及建筑价值观念的探讨以及对当代建筑思想和理论的分析,对当代建筑思想及理论进行总体认识。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开放与多元的建筑观。为建筑实践创作建立一个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提供理论框架。二、课程主要内容一、

绪论1、

当代建筑理论的变化及倾向2、

几个概念的解释与约定二、

建筑理论框架与“建筑创作理论”的定位1、建筑理论的框架2、“建筑创作理论”的定位三、建筑本体及价值关怀1、

“建筑”考辨2、

建筑终极关怀的建立3、

“以人为本”的诠释四、当代西方建筑思想及流派的总体架构1、现代主义建筑探源2、

后现代的文化特征3、流派与主义的超越4、

建设与探索的关系五、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现象的探讨三、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工出版社1999年9月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5月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1999年12月预修课程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创作理论一、绪论问题的提出a: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开放的、充满了喧哗、骚动和焦虑的领域。在中国人眼中历来被视为形而下的建筑,在当代西方,竟然充满了那么深浓的意识形态的色彩;在中国人看来是那么一本正经的建筑,在当代西方却经常变成一种即兴的、游戏式的产物。建筑师可以利用建筑赞颂时代,也可以利用它讽喻现实;可以创造优美,也可以塑造狂怪;可以表达幸福的许诺,也可以寄寓文化的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西方建筑正在变成一种更具有辐射性(对其他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的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的东西。正是这种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的特征,赋予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以独特的魅力。b: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建筑理论界在引入、评价西方建筑理论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总体来看,建筑理论研究力量的淡薄与建筑从业队伍的庞大形成强烈的、令人瞠目的巨大反差。在整个建筑界,商业的功利性完全压倒了学术性。源于一种商业的实用主义和当代文化中崇洋的思想,当代中国的一些建筑师一方面对当代西方建筑顶礼膜拜,并大胆地、无所畏惧地将当代西方建筑设计手段乃至建筑意象“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一方面却对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不屑一顾;一方面从当代西方建筑师那里学来满口时髦术语,一方面对这些术语的含义和生成语境模棱两可、甚至一无所知……总而言之,一些建筑师对当代西方建筑本身的关注与对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的漠视形成了强烈对比。

1、当代建筑理论的变化及倾向建筑理论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在建筑活动中的地位、组成要素及其运动规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建筑师应不断进行理论定位,把握住建筑理论各要素本身及其相互运动规律在新条件下的变化。A建筑理论非中国化倾向B建筑理论非建筑化倾向C建筑理论非社会责任化倾向D建筑设计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与理论脱节的倾向2、

几个概念的解释与约定建筑理论:建筑理论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建筑创作实践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其运动规律做理性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结论的科学。是建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进行建筑创作及建筑评价的基本依据,它科学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并预测未来”。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论集第385页现代建筑:英语中称“现代主义建筑”时采用“Modernism”,因为是专有名词,因此一向采用大写;而现代建筑则为“modernarchitecture”无需大写。因此“现代建筑”是指脱离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筑影响的现代所有建筑活动。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5页二、

建筑理论框架与“建筑创作理论”的定位建筑理论认知框架:1、刘先觉的框架:一般来说,现在对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哲学思想与设计方法论两大范畴进行。建筑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思潮、建筑学派、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生态建筑学、仿生建筑学等等。建筑设计方法论常见的有行为建筑学、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建筑形态学、新陈代谢论与共生论、建筑装饰理论、模式语言理论、图示思维理论、科学设计程序理论等。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1页2、邹德侬的框架:基本理论:本体论、价值论、技术论、环境论、信息论、史学论、艺术论、创作论………应用理论:方法论、工具论、类型原理…………跨学科理论:建筑与哲学、建筑与美学、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学、建筑心理学、建筑行为学、建筑人类学、建筑生态学…………评价理论:评价原理、评价方法、评价原则…………3、乐民成的划分:建筑理论的内容虽然涵盖面广,跨学科多,但从宏观的角度可以概括地分为“现代建筑认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论”两个大的部分。与时俱进的建筑“认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学报2004第3期4、综合4.1理论分类现代建筑认识论:其根本问题就是回答什么是现代建筑,该用什么样的观念来面对现代建筑。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设计方法可以简单定义为建筑师把现实设计问题转化为解决结果过程中所借用的模型和手段的总和。设计方法论则是相当广泛和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准则、实践与程序的研究。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设计是怎样进行的和如何处理设计过程;它包括对设计者如何进行工作和思考的研究,为设计过程建立适当的结构和新的设计方法。[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499页]简单的描述就是关于设计方法的方法。4.2设计思想的层面划分建筑设计思想是设计过程中一系列概念、判断与方法的综合,它包含了诸多不同的层面。建筑理论正是通过对设计思想中不同层面的渗透,从而影响和指导设计实践。要认识不同的建筑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作用的,就必须首先对建筑设计思想进行层面上的明确划分。建筑设计思想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建筑观、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三个不同的层面。建筑观:建筑观是指人们了对建筑本体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建筑价值的基本判断。它并非建筑师所特有,因为建筑与人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隔的联系,所以除了原始的“素人”以外,包括咿呀学语的儿童,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建筑观。人们由此得出关于建筑好不好看、好不好用等一系列的判断。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观的影响下,结合一系列的方法与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概念,主要关注于未来的建筑物应该具有何种效果或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它有可能是针对某类型的建筑物或某栋单独的建筑物,但往往并不涉及具体的建筑实体。设计手法:设计手法是设计理念与建筑作品之间的桥梁。它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结合相关学科(结构、材料、物理、)与政策法规等的各种知识与准则,将设计理念具化为某种建筑实体形象。设计手法是建筑师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建筑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4.3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理论认知框架认识论部分:a建筑基本认识:基本认识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体论、价值论、技术论、环境论、建筑史论等等。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建筑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体系,建立面对现代建筑的“建筑观”,使建筑师正确认识所面临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从而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渐改进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手法。b建筑哲学思想:建筑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思潮、建筑学派、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生态建筑学、仿生建筑学等等。建筑哲学思想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方法论部分:设计方法论的定义相当宽泛,在其发展历程中,其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也处在不停的拓展过程中。早期研究集中于设计问题的解决,即“设计程序”的研究;后来发现问题的确定比问题的解决更是“问题”,所以逐渐转向对设计问题结构、设计主体及其认识能力、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内容有所转移,但并不是对设计程序的研究毫无意义,所以设计方法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设计程序研究”、“设计问题结构”、“创作思维分析”等三个方面。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514页设计问题结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的重要。但设计的问题往往是一个“软”问题,所以问题的提出和界定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此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总结、归纳、判定设计问题。建筑创作思维:一般建筑创作思维被认为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但这种泛泛的描述远未清晰地反映建筑创作的过程。如何认识和提高“建筑创作能力”,创作思维的特征与过程如何把握,这些关于创作主体的研究也就成了当今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设计程序研究:当设计问题被确定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取得一个正确的结果就是设计的关键。密斯说过:“形式不是设计的目的,形式只是设计的结局。”要改变建筑抄袭成风、形式主义的现状就要加强对设计过程的关注,这种关于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就是设计程序研究的范畴。相关学科知识:这里主要是指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政策与法规等等。这些学科的知识不仅仅影响建筑物的构成,其高速的发展与充实还会影响建筑设计手法。所以这些学科知识的积累与理论的提高是建筑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建筑本体及价值关怀建筑本体所谓本体,就哲学意义而言,是指终极的存在,也就是事物内部的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本体论就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体系,即构造终极存在的体系。两个关键问题、两种倾向:一是理论研究中缺乏对建筑本体性质探究的意识和自觉,观念中缺乏终极关怀的价值体系。二是设计创作中对建筑活动缺乏具体、细致和深入研究的意识和自觉,很少关注平凡的生活细节和生活场景。即既缺少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又缺少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既没有形而上的思索,又没有形而下的探究。导致了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的钝化和丧失。创作与评价的人文尺度1、“建筑”考辨房屋建造建筑学Buildingconstructionarchitecture中国建筑学会出版的“建筑学报”ArchitectureJournal北京出版的供施工者阅读的“建筑工人”Builder’sMonthly上海出版的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ConstructionTimes18世纪日本翻译荷兰书籍,在“兰和辞典”中,将砌筑石墙或夯筑土墙有关的词翻译为“筑建”,为动词。Bouwen和metselen19世纪翻译“英和辞典”(1862)将与荷兰语bouwkunde对应英语单词architecture词翻译为“建筑”。“英汉辞典”(1866)英语单词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为“工务匠、造宫之法、起造之法”路秉杰“建筑考辨”时代建筑1991.41996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建筑业building建筑学architecture建筑设计院buildingdesigninstitute建筑构造architectureconstruction建筑材料buildingmaterial建筑设计architecturedesign建筑条件constructionconditions建筑功能buildingfunction建筑平面图architectureplan建筑体积buildingvolume建筑形式architectureform建筑模型buildingmodel建筑策划architectureprogramming“architecture”源于希腊,罗马人始用。“archi”为“大、综合”之意,“tecture”为艺术、技艺。广义建筑学所包含的内容建筑的人本时空观:探索聚居形式发展的种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先决因素,以及是怎样影响了环境的构成与变迁的。建筑的地理时空观:一方面应足踏实地的认识自己的国土、地区、城市,认识大自然、环境、地理、地质、气候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涉及历史和未来的时间因素,认识地区的人文条件、建筑文化等。建筑的文化时空观:地区的建筑,既有空间的内涵也有时间的内涵。从建筑学家的观点,甚至可以说城市=建筑=文化。建筑的经济时空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建筑的艺术时空观:人类对环境的建设永无休止,对环境美的创造也永无止境。“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张欣女士“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手提箱(建筑师:张智强|中国香港)】坚固平边的箱匣,可供外出旅行时,用来放置个人物品等。这个住宅的主要概念是阶层的叠置。底层的机能如同一盅供给家庭基本配备与服务的容器,同时含括收纳功能。隔间隐匿在楼板地景中,升起的同时也先指引了通往下层空间的门径。上层空间设置一排可随意升降的遮帘,形成室内的次隔间系统。同样的手法也出现在立面上,建物的外壳以垂直层板组织层理。外层是一整圈全高的双面玻璃折叠门,内层则由帘栅组成开口矩阵。抽象的立面纹样源于使用者导向的操作逻辑。两者共同地塑造中介层。中间层是一个供住居、活动或通行的重生的杰出的主楼层。配合外壳的活动元件及非阶级式的配置,空间可根据活动性质、住民数量、及个人对封闭性与隐私感的重视程度,轻易地被改变。除了必需的基本元件外,其他隔间皆可遁没于空间之外。根据使用者的特定需求,一个变化的量体可以不费力地从开放空间滑行到其他房间之中。为了装配模矩化的傢具,我们先研究中国构造中的制式尺码与材料。不出所料,在遍寻当地的工厂之后,还是无法寻获我们在过去的傢具住宅中常使用的2×4木头挂钉及结构性合板(stucturalplywood)。但同时,却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另一种材料,就是竹制合板。这类合板通常被用来做为混凝土模板,漂亮刨光外皮呈现出波浪花纹,掂在手中的竹片显得结实而颇具量感,类似日本使用的结构饰板,强度却更大。我急忙带了一个样本回日本测试,结果与当初推测相符,竹制合板在结构上的确比我们熟悉的结构饰板坚固。这表示,本案的构造系统,即有可能以竹子取代原先熟悉的材料,而且,所有的内外墙及地板粉光都可在竹板施作而维持材料的一贯性。除了哥伦比亚籍建筑师SimonVelez与他的混凝土浇灌浇灌竹子结构外,多数建筑师戮力于开发竹子结芶的尝试似乎都相继失败。竹子大小不一的直径、厚度凭添了结构计算的难度;而无法承受阳光直射与容易因干燥而脆化的特质也构成其致命伤。由于这些阻碍,我一开始并不认为竹子适合被开发为结构元素,然而,因为压制竹片合板的成功,我逐渐被这个未来可能的结构建筑元素所吸引。我也相信这栋竹制傢具住宅将会成为引领并象徵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构造物的设计作品之一。对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其理论和思想在不停的发展变化,静态机械的理解往往会陷于片面。如“后现代主义”在其前期,中期和当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中引用了不少哲学术语,因翻译和语境的不同,望文生义的方式极易形成混乱。同时,就同一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本章中,试图从思想方向以及关注范畴的角度入手,弱化具体流派,以建立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总体框架。4.1现代主义建筑探源“新建筑思想”—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思想的形成a背景:工业革命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75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的全面改革,从20世纪开始时起,都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成熟发展时期。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进行的。世界人口用了250年的时间,到1825年方才增加了1倍,从5亿达到10亿人口,而从1825年开始,仅仅用了100年时间又增加了一倍,到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20亿;从那个时候开始,虽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肆虐,而世界人口到1975年已经又翻了一番,达到40亿,仅仅用了45年时间;从1975年到2000年,在这个短短的25年时间中,人口从40亿又增加到60亿,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是说,从欧洲文艺复兴的1600年前后到1990年为止,全世界人口增长了8倍,到达50亿以上,到2000年达到60亿,增加了近10倍。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成为大部分国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成为一个新的具有本身运作机制的有机形态,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业和贸易业,因此具有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和分配系统、交换和信用系统金融和财政系统,而包括了复杂的公寓区域,供电、供水、排水系统,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活配套设施等等。b现代建筑的产生建筑设计界在20世纪初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如何解决众多的现代城市规划、现代建筑结构与形式、大量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以及庞大的包装、广告和报纸、杂志等等这类传达媒介的设计问题。这些范畴与工业革命以前的同类范畴具有本质的区别,面对不同的市场和消费者,面对不同的客户和用户,设计必须跟随这个改变的社会总需求前提来改变自身,从而符合新社会需求,设计界、建筑界必须迅速地形成新的策略,形成新的体系,新的设计形式,新的技术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2针对往昔所有设计运动只是强调为社会权贵服务,设计本身面临尖锐的挑战:如何把设计从为权贵、少数人服务转移到为社会广大群众服务这个新的中心去,成为设计界、建筑界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以使设计能够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彻底改变设计服务的对象问题,是整个现代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为解决第一方面的问题,即现代城市和建筑设计,出现了现代设计体系;为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即设计的社会功能问题,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现代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有联系,同时也有区别,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思想层面的,它们的结合,形成了现代设计的总体。现代建筑的产生它的出现和形成,完全是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少数几个知识分子的个人聪明才智的偶然结晶。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主要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具有比较清晰的社会主义倾向,主张设计为人民群众服务,改变了数千年来设计仅仅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基本立场,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而是采用简单的形式达到低造价、低成本的目的,从而使设计能够为整个社会服务。c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观念(特征)从总的来说,可以把体现在设计和建筑上的现代主义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主义(democracy)2精英主义(elitism)3现代主义和乌托邦主义(idealism)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反长期以来为少数权贵的精英主义的,但是,由于这个运动是由一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处在时代的大变革高潮当中,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法西斯主义的大起大落的动荡时刻,希望能够推波助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正义,利用设计改变劳动大众的困苦,因此,他们的设计探索具有非常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成分和乌托邦主义的成分,也成为“拯救众生”的另外一种精英主义,一种虽然不是为精英服务的,但是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所以,它具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为新一代的青年怀疑,其貌似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色彩被质疑,它的垄断的、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被挑战,从而产生了种种新的设计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都是这些挑战的演绎内容之一。因此,我们说现代主义是理想主义的,精英主义的,但是同时也是民主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特征1功能主义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具体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六面建筑:建筑底部用柱支撑,形成完整的建筑六面形式,因此达到重空间,而不是单纯重体积的目的。也就是美国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提出的重volumn,而不是重mass。标准化原则: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为广大人民大众提供他们能够支付得起的廉价建筑。标准化因此具有技术的考虑,同时也是为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必要手段;因为标准化,所以建筑施工就可以采用组装的方法,组装方法也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基本施工手段。反装饰主义立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建筑无法为大众服务,因此,反装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不仅仅是装饰思想的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中性色彩计划:无论从造价考虑还是从反装饰立场考虑,色彩计划必然是中性色彩的,即采用黑色白色的色彩计划,符合现代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技术要求。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室内采用自由空间布局,尽量不设计分割空间的墙面,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板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世界现代建筑史P129-133包豪斯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宣言≫: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且超出个人意志的那个珍贵瞬间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师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乏的,真正的创造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起自大障碍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为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并且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耸立在云霞高处,变成一种新的信念的鲜明标志。1早期包豪斯“国立包豪斯”德文全名(DesstaatlichesBauhaus)其中(bau)为“建筑”(haus)为“房子”。格罗庇乌斯的一次讲话提到: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任务是消灭商业主义的罪恶,创立为人民建筑的积极精神。这种复杂的思想状况在早期包豪斯阶段的格罗庇乌斯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来2汉斯∙迈耶时期1928年,迈耶在给《包豪斯》杂志撰写的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设计哲学。他说,“地球上的一节都是具有公式的产品(如功能、时间、经济等),┄建筑本身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美学的过程┄,由艺术家设立的建筑没有权利和理由存在┄。建筑仅仅是一个体系:社会体系的,技术体系的,经济体系的和精神体系的。”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欧洲法西斯独裁政权封杀以后,迁移到美国发展,由于美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因而欧洲式的现代主义发生了思想层面的质的改变,成为国际主义风格。因此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工程、社会主义特色,成为商业形式,同时也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象征,形成了非民主的、商业化的、为西方中产阶级、批量生产的、中等造价的或高造价的、减少主义的使用工业材料和使用现代构造方式、垄断了西方乃至国际建筑发展达三十多年。因为这种“少就是多”的风格代表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因此形式本身已经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也可以屈就。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企业美国(corporateAmerica)的风格,也就是说,经过战前到战后20年的发展,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基本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最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抛弃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从现代主义的倒退,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的伎俩。在国际主义风格发展的同时,为了突破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刻板、单一、单调的形式,产生了几个不同的修正潮流,它们是典雅主义、粗野主义、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风格等。四、当代西方建筑思想及流派的总体架构西方现代艺术的及后现代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一、现代艺术概况主要脉络几个主要流派简介对建筑的影响概况从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创作手段、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从古典文明以来发展完善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命性的、彻底的改革,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这个庞大的运动浪潮,我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艺术,或者现代艺术(modernart)。它不仅仅改变了艺术的内容,比如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价值面、艺术服务的对象和艺术的思想内容,它同时还完全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艺术的核心是对以往艺术的内容的改革和对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传统媒介的改革。从思想上来看,传统艺术的目的是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训诂,再现性和装饰性的视觉取悦,表现方式则是写实性的。表现人,而不是理性化、神化的人,但是逼真的写实技法、艺术受社会伦理道德的控制、艺术受资助力量的影响——往往是国家、教会、富裕的商人阶级——却基本上成不变。19世纪以来,艺术资助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急剧改变,艺术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封建贵族阶级,而是富裕的资本家,操纵艺术市场的是画廊和艺术沙龙。主要脉络1900以来,欧洲的艺术基本沿着两条太不相同的路径发展。一条是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表现,强调心理的真实写照,强调表达人类的潜在意识,受弗洛依德的试验心理学影响,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一直到战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抽象表现主义基本是属于这一路的,这一体系的发展,反对一切存在的文明结果,包括语言、文字是艺术上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反美学发展,但是,这对于人类自我感觉的强调,对于人的想象、感觉的表象的强调,则为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另外一条,则力图在形式上找到所谓“真实的”,代表新时代的方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直到战后美国发展起来的大色域艺术、减少主义、光效益艺术等等,属于这一路的发展。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这个运动的起源在法国印象画派的大师保罗·塞尚(PaulCezanne),他在1900年前后,开始探索绘画的“真理”,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绘画,采用小方块的笔触来描绘山脉、森林,他以为这种方法,才真正可以捕捉到山林的本质,而不至于仅仅浮在事物的表面,他的这种探索也体现在他的人物、静物中,追求找到描绘对象的实质,表达对象的精神,达到神似,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写实主义再现的形似,成为塞尚创作的核心。因为这个运动的中心形式是对对象的理性解析和综合构成。特别是立体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一些流派,比如荷兰“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等等,对于平面设计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主张完全不模仿客观对象,重视艺术家自我的理解和表现。它包含了对于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某些国家得到更加理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造成对平面结构的分析和组合,且把这种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纵横的结合规律,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关键作用。构成主义未来主义未来主义运动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的一场影响深刻的现代主义运动。他反对任何传统的艺术形式,认为真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应该是意大利和欧洲的技术成就,而不是古典的传统。他们的绘画努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高速运动的汽车、飞机,现代建筑等等,他们认为这是在为未来的艺术探索真实的途径。他们的绘画上表现了对象的移动感、震动感、趋向表达速度和运动,这是未来主义的核心部分。他认为现代城市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是以往任何城市规划和设计都没有遇到过的,因此,历史和传统对于未来都市的规划和发展毫无借鉴作用,建筑家只能向前看,否则没有出路。达达主义达达主义的产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社会前途感到失望和对发展感到困惑的时候,首先在瑞士的苏黎世,之后在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和美国的纽约发展起来的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强调自我,非理性,荒谬和怪诞,杂乱无章和混乱。是特殊时代的写照。“达达”这个词在法文中是“玩具马”的意思,在俄文中是“是”的意思,其实,这个词本身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运动组织者在词典中随便翻出来的字眼,运动的命名本身已经表现出运动的荒诞。达达反所有的现存艺术,反理性,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唯一可能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达达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同时也是一种有计划的无计划性,有目的的非目的性,有组织的无政府主义,有内容的虚无主义,是知识分子的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个人情绪的渲泄。超现实主义“超现实”是指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一种反美学的流派。超现实主义反对传统交流的模式,比如语言、文字等等,都被认为是虚假的,人为的,不真实的。他们认为人类自发的、无计划的、无设计的突如其来的思想和语言比所谓的语言、语法、文字更加真实,因为它是思想的真实流露。“自动书写”方法出版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的文章《磁场》,写作方法是利用笔自由地、毫无计划和设想地在纸上书写出文字来,表达下意识或者潜在意识的动机和可能性。波普艺术对建筑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工业化城市的形象方面,超现实主义艺术对工业化城市具有一方面恐惧,一方面接受的心态,在他们的作品中瓜出这种形式的双重性:强大、不可阻挡,同时冷漠、理性、缺乏人情味,现代主义建筑强化了前者,而急略后者,突出了工业化的不可阴挡的力量,因而造成日后国际主义风格的刻板、冷漠的垄断状况。立体主义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中,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中,特别是在德国的世界最早和最现代的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设计学院中得到发扬光大,且体现在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中。因此,可以说,立体主义提供了现代建筑、现代产品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二、后现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非总体性思维混沌非线形思维非理性思维共生思维理性中的非理性四、当代西方建筑思想及流派的总体架构前言对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其理论和思想在不停的发展变化,静态机械的理解往往会陷于片面。如“后现代主义”在其前期,中期和当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中引用了不少哲学术语,因翻译和语境的不同,望文生义的方式极易形成混乱。同时,就同一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本章中,试图从思想方向以及关注范畴的角度入手,弱化具体流派,以建立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总体框架。「理论」与「理论的作用」「理论」就是指人、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简单化结论。其重点不在于是否简单化,而是在于「简单化之后的关系」是不是具有还原出原本复杂关系的能力。「理论的作用」就是透过「理论」加速洞悉实务操作。此实务操作包含了实务的「术科」与理论的「学科」,建筑教育里学科存在的目的是在于支持术科,而此二者的结合一直是整个建筑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并且处于突飞猛进(建筑材料、工法的开发等的“工程学科”)却又不稳定的状态(建筑式样、审美及做为集体记忆场所等的“人文学科”),而「建筑理论」也因此模糊了。另外,由于建筑界或是现代建筑的热衷、鼓吹者,不太追究「理论」是什幺,对「理论的作用」亦是兴致缺缺,只是不时的以精简的语句来总括自己,如“少即是多”、“机能主义”、“形随机能”等,由于一句话可以用十几万句话来说,明明简单的关系也就复杂化了。因此,原本应把握「复杂关系简单化」的建筑理论,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却反其道而行,将简单关系复杂化了。建筑的后现代论述与前现代论述在现代建筑运动之前,建筑、绘画、雕刻(设计)三者是没有区别的。而在包浩斯的体制影响之下,建筑理论、艺术理论、设计理论是互不往来的区分开来。这种情形在后现代情状里,三者之间的论述又再度融合,所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回复到前现代论述的情状。后现代情境里的多元主义现代建筑运动拥护者纷纷推出「新现代建筑」、「解构建筑」、「后机能主义」、「极简主义」等等,企图让后现代建筑变成一时的流行、即将过时落的论述,并想冲淡其声势。但是,后现代情境里的多元主义,正好在论述上容纳了新兴的派别,恰好与现代建筑运动拥护者的想法相反。一些简单的结论1、建筑理论、设计理论与艺术理论在后现代情境里是相通的。2、理论的建构是逐渐发展不是曙光乍现。3、理论建构的目的是批评专业发展。4、理论服务的对象有先后顺序:先自己的,然后别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模式一、五个阐释模式:“模式”之一现象学理论“模式”之二现代美学理论“模式”之三现代语言学理论“模式”的第四种因素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模式”的第五种因素是西方盛行一时的女权主义,或者称为“妇权主义”思潮。1、“模式”之一现象学理论所谓现象学,是把哲学方法和建筑学交叉在一起的边缘性学科模式,现象学是20世纪上半期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学派,提出这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胡塞尔,他把心理现象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表象,仅仅是心灵呈现的某个对象,无从区分正误:判断,具有正误区分,这种区分是自己明白的;接受或者拒绝情感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具有内在的自我辩护性,是人们用来作为道德直觉的基础。因此,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了人类五官感觉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重视删除各种实际因素后的“本质的直观”内容。具体到建筑理论上,现象学的研究就是注意建筑有关的现象和环境:地点、景观、视觉感。研究的中心征对建筑与现象因素的互相关系,视觉感、触觉感、嗅觉感、听觉感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的三维存在和人的五官感觉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和人的感受接受的最后印象。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引入现象学方法,从而开始了对建筑和人类具体感觉的细节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2、“模式”之二现代美学理论A作为审美的对象,建筑显然有它自身独特的特征,虽然它与建筑都是三维的,由于它具有使用性、功能性的特征,因此它本身具有的审美与雕塑相比,则比较模糊,从而也不能够采用简单的艺术美学来检验它,或者把建筑成为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形式,也都是错误的。西方自从19世纪下半期以来,大约有十多种新的美学流派的出现,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有完形心理学美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分析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新自然主义美学、表现论美学、现象学美学、新实证主义美学、分析轮美学、符号论美学等等。对于美的本质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和理论,其中客观论、主观论、关系论是关于美的本质的三大理论范畴。B当代建筑美学是一门以功利性审美客体为研究对象的美学,是一门融化了艺术美学和技术美学的精粹的美学。技术美学是西方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因此也被称为工业美学、设计美学。技术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艺术理论家拉斯金和他的学生——被誉为“现代工业设计之父”的莫里斯。拉斯金虽然反对工业机器生产,认为机器不仅毁灭了艺术,而且也摧残了劳动者,但他却提出了有关工业艺术、日用品艺术的三位一体原则,即天赋、美与效益的原则。在技术美学研究中,人们基本达成如下共识:只要是合乎功能目的性的(即合目的性,或善)、体现结构合理性的东西(即合规律性、真),就是美的,因为它集中体现了造物主这个终极设计者为宇宙设计的圆满与自恰。3、“模式”之三现代语言学理论有关语言的理论,与建筑界当时正在进行的对于建筑的意义和象征性的热潮同时发生,因此产生了语言学理论与建筑学理论交叉影响的情况。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建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像语言一样具有普遍性、为人理解性,怎样能够使不是建筑师的普通人能够通过建筑的普遍性来了解建筑的意义。建筑中是否存在社会内容。他们认为建筑本身虽然没有继承意义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与文化、社会关系的接触而发展出意义来。就如同个别单字不具有意义,但是在句子中就发展出意义来一样。语意学广泛运用到建筑理论中,把研究建筑(他们称为“阅读建筑”,以与语言的阅读联系起来)与通过语言的知识的、意义的创造、传达和接受过程联系起来。结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认为:事物的真实本质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建立,而后理解这两者的关系之中。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相互矛盾、对抗的符号之间的具有意义的关系的结构。结构主义理论家认为,在语言系统中,只有差异,而没有积极意义。结构主义理论家重视具有智慧的作品中的编码、规范、程序,也就是说,研究这个作品是如何产生具有社会认同、接受的意义的。企图建立建筑学的语法体系,是结构主义引起建筑理论最主要的发展。后结构主义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具有两个方面主要的影响:(1)主体和它使用语言的状态;(2)历史和它的代表性、或者表现的状态。后结构主义理论对建筑理论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使建筑理论家可以对一向被视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体系提出疑问,并且研究现代主义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特别研究现代建筑中的发明创造、现代主义中的精英主义成分,或者称为“英雄”的建筑家,也就是现代建筑第一代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应该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德里达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二、三个关注范畴1历史和历史主义2意义传达因素范畴3人——建筑——自然关系因素范畴当代建筑观如果说,传统的建筑观是一种核桃模式,那么,当代的建筑观是一种洋葱模式。核桃由表皮和果肉组成,拨掉皮以后,还有一个核。洋葱就不同了,它是由一层一层皮组成的,拨到最后,也找不到一个核。也就是说,核桃可以分成表皮和核心两大部分,两者相比,核心是本质。而洋葱则不能分成表皮和核心,它除了一层层皮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它的表面和内部是一致的,没有本质和现象之分。理论模式之一

现代语言学理论一、符号理论及其不同分析途径二、建筑的符号性三、建筑的深层结构四、符号学的发展及其对建筑学的影响针对建筑形式流派纷呈,建筑评论众说纷纭,大众意识纷繁复杂的“混乱”局面,建筑界迫切需要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从一个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探寻建筑的本质和含义。“符号学”作为一种新型研究工具,自本世纪初问世以来逐渐被世人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在文学艺术和产品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实际运用。进入五十年代,符号学研究开始渗透建筑领域。对建筑符号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六十年代后由意大利传入法国、西德和英国,以后又传到南美。七十年代符号理论在美国流行。进入八十年代,我国重又开始重视符号理论的研究工作。曼弗雷多·塔非里(ManfredoTafuri)说:“当前建筑界之所以热衷于符号学的讨论,一方面是需要澄清包围着建筑师的形象世界,恢复一种稳定的参照结构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不断地探索把符号学研究的成果整理成形式系统,有效地开拓转译成设计规划术语”。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则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这时,该事物除了有其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由符号的定义可以推出,诸如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乐音、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都可以纳入符号范畴。一、符号理论及其不同分析途径第一方面来自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第二方面来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第三方面来自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第四方面来自现代逻辑学第一方面来自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按符号的性质、存在形式和通用规约不同,把符号分为性质符号(qualisigns)、实事符号(sinsigns)和通用符号(legisigns);按符号同其对象的关系不同分为图象符号(icons)、指示符号(indox)和象征符号(symbols);按符号在注释活动中的状态不同分为词类符号(rhemes)、命题符号(dicisigns)和论辩符号(arguments)。以上各种组合关系分别包含三种元素、分属三个组合层面。这九个元素根据性质不同分属三个不同阶层。性质符号、图象符号和词类符号仅表明某种性质,具有不受限制的特性,属于第一阶层。实事符号、指示符号和命题符号表现一种因果关系的物体或事实,属于第二阶层。通用符号、象征符号和论辩符号表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出通则性习惯和规律,具有通用性、恒长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属于第三阶层美国行为学家莫里斯(Morris)把符号学分为:语构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本身的关系和规律,对应于皮尔斯的“第一层面”;(注:详见孙全文、陈其彭《建筑与记号》【台】明文书局,1985年,第30─32页。)语意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即能指如何表达所指的关系,对应于皮尔斯的“第二层面”;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的来源、用途和符号与人的关系,对应于皮尔斯的“第三层面”。第二方面来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把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并首先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两个重要概念。2.认为语言是一种表示意念的符号体系。语言符号原本是任意性的,但一经约定俗成在共时体系中是不变的。语言体系是由符号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各要素间相互处于组合关系(由两个以上相互连续的语言单位组合成的线性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单位按某些共同点相互联系的潜在关系)。3.把语言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前者研究语言的结构和体系;后者讨论语言同社会、文化的关系。4.把语言学分为“共时”和“历时”两个部分。共时就是静态的、历时就是演化的。共时语言学研究同时存在并构成体系的语言要素的关系;历时语言学研究历史上相连续的语言要素的关系。前者注重时空关系中横剖面的分析,后者侧重时空关系中纵断面的研究。索绪尔视语言为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整体,认为每个语言符号都具有双重性,即所谓“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以语言文字为例,能指指说话的声音,或是文字的符号(形象),所指指符号代表的内容和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恣意关系,这种关系道出了能指与所指的分离性。“wall”这个符号表示“墙”的概念,完全是出于社会契约的认同,任何人突破这层约束都无法正确传达意义。索氏符号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心理主义。他把语言看作是关系的体系,否定实体的作用。如果语言中没有词汇,语法等实体,就无所谓关系,更谈不上体系。对此,英国学者奥格登(Ogden)和李查兹(Richards)结索绪尔的观念作了修正,提出一个包括指涉物(referent)(指实际的人、物或事件)在内的“语意三角”(SemanticalTriangle),从而突破了索氏的“二分法”界定,阐明了符号与其代表的物体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符号的意义(即“所指”)(Reference)符号的形式实物(即“能指”)第三方面来自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Cassirer)卡西尔从符号的形式哲学入手,建立起一个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不同的符号学体系。他认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卡氏的符号理论阐明了语言功能,提出了语言不同于符号的概念,指出语言是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分枝,只有从包括神话、宗教、艺术、历史在内的符号系统出发,才能真正洞悉语言的由来和奥秘。第四方面来自现代逻辑学。德国弗雷格(G.Frege)的贡献在于明确区分了意义和指称的相互关系。卡尔纳普(P.Carnp)的贡献在于构拟了一种理想的语言,这种语言学很快成了符号学的研究模式。莫里斯对符号现象所做的精细分析和对符号语构、语意、语用三个层面的区分,就是引用卡尔纳普研究模式取得的成果。二、建筑的符号性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许多因素,建筑的本质是多元的,无论从哪个角度阐述都只是一个部分。当然,我们不能祈求用符号理论解决全部建筑问题。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它的构成形式与作用可以通过所用材料、造型特征和使用功能反映出来,这和皮尔斯“三分法”观念中的质料层面、语意层面和机能层面一一对应。按照逻辑推断,既然建筑实体具有客观的物质形象和实用功能、表意条件,故而可以把建筑视为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系统。既然建筑具有符号特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能指”和“所指”双重性格。能指由物质表象构成(如形式、空间、表面、体量等);所指则是一种思想或概念,这种思想或概念必须经过信码化才能转译成能指。任何符号都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能指由抽象物质表象构成;所指是该表象表示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社会的约定把它们联系起来。三、建筑的深层结构建筑的深层结构是支配建筑生成的核心,是建筑最根本的内在因素,从某种角度可将之视为建筑实质,它深潜于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之中。当然这里所指的深层结构与一般概念中建筑的结构不同,因为乔姆斯基重视的是人同外部世界的基本关系,即天赋的能力。弗莱彻的人类本能分析表勃罗德彭特将表中的人类本能在建筑方面的意义归纳为三点:1、

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其温度、湿度、照明和其他条件。2、

避免有害的外在环境的干扰及保护一些特殊活动。3、提供以激发人们情感、想象、宗教等方面的象征符号勃罗德彭特把建筑的深层结构归纳为下面四点:1、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2、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屏障或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3、建筑是文化的特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4、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四、符号学的发展及其对建筑学的影响近代西方符号学的发展是源自近代西方语言学的发展不过直接影响到建筑论述的是指语言学的第二次转向。(杨裕富,1997,《近代语言学与符号学发展对设计学科影响的初探》)语言学发展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是透过三个中介来达成:语意与语构a.理性语言之一与新理性主义-对建筑空间的组合术都是以“语言”的“理性“面来观之。乃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建筑设计的方法做精密而有趣的复杂的几何图形组合,并对西方传统建筑语汇拆解后重新组合与诠释。b.设计语言学:理性语言之二与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对空间的组合术与上述同,并发展出“形状文法”。认为设计方法乃是形状的组合术,也就是几何空间与实体的组合,且可以推算、运算的。《建筑原型的表现模拟与分析建筑学报200406P27》c.设计语言学:感性语言与蛮横主义新柯比意主义——柯比意1930年开始改变原先讲究模矩、尺寸,而以形体的质感、量感为优先性,形成蛮横主义与新柯比意主义,重拾了造型主义的感性语言风采。d.具象代表派(明喻派)——以60年代的文丘里为主。主张把建筑视为具象的、通俗的“招牌”与造型创作。e.语意派与隐喻派——受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影响,认为语言三项向度(语意、语法、语境)中「语意」最具设计上的发展潜力,所以借用「语意的理论」到设计理论上。其核心在于设计上“隐喻”手法的合“理”化。f.语法、转喻派——认为语言三项向度(语意、语法、语境)中「语法」(文法、句法)最具设计上的发展潜力,所以借用「语法的理论」到设计理论上。g.用典与讽喻派——用典派(建筑古典语言运用)语意派、语法派几乎是同时发展也互相影响,可以说后现代建筑使西方建筑一下子回复了“历史语言”。理论模式之二

建筑现象学现象学研究的广泛性:一是内容的广泛性:建筑现象学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建筑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既有单体建筑和单个环境元素,又有成组建筑和规模庞大的群体空间;既有结构简单且与自然环境更为密切的乡土建筑,又有构成复杂和人工味很浓的城市环境;既有风格正统的建筑,又有民间情调的空间;既有尚在蒙昧状态的原始部落,又有现代文明程度很高的大都市;既有文化属性较为单一的环境空间,又有多重文化特性的建筑结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不少学者还从动态角度,即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考察具体的人群与特定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使研究成果不仅有特殊的价值,而且又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二是众多学科的关注和介入:不少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目的都或多或少与人和环境关系有着内在而深刻的联系,因而对这种关系的全面和完整研究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特性。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中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和若干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人和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哲学:谈论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探讨人与世界和空间的基本关系,还有从释义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环境原初和本质的意义。地理学:注重地点的地理特征和人们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意义和经历的角度来探讨自然环境与人造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属性。文化人类学:关注具体的人群在具体的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揭示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和意义。社会学:研究人们个性与社会属性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空间环境形式的关系。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们认识理解空间环境的基本模式和影响人们分析评价环境质量的基本因素,探讨人们意识和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建筑现象学:在此所讨论的建筑现象学具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到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著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一、现象学基本概念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本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胡塞尔:为使现象学成为一种严格的科学哲学,进而帮助人类重新获得发端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最终从根本上摆脱欧洲科学和文明的危机,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在这门哲学中,提出了一种考察、描述和理解现象的独特方法。现象学的方法:就是凭借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现象:是指呈现在人们意识之中的一切东西,其中既有感觉经验,又有一般概念。现象的背后还是现象,并不存在着自在的实体,因为实体在现象学中也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现象是实体和构造实体意识组成的整体。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去掉了经验的成分,而且也不含有歪曲和虚假的成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需要凭借直觉,而不能以任何预先的假定为前提。直觉:就是“看”或“领会”,去看意味着观察者要“直接面对事物本生”,对所意识到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完整和准确的描述。因此,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活动的过程。海德格尔:从许多学者的研究来看,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似乎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海德格尔把对存在的研究奠定在现象学的基础之上,因为在他看来,正是现象学“让那些显示自身者以正是从自身显示自身的那种方式为人所明见”。这句话的意思是,现象学能够使现象以其原初和本真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沉浸于世界之中:在关于存在及其意义的研究中,人和世界是同时出现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没有独立的主体,也不存在着孤立的世界。世界:是由天地之间的事物组成的,“事物聚集了世界”,真正的事物是指那些能够具化或揭示人们在世界中生活状况和意义的东西。“横跨于水面之上的桥梁不只是将已经存在的两岸连接起来,因为只有当一桥飞架水面之时,两岸才能成其为两岸……桥的两岸相互衬托。沿水边延伸的岸边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边界、干地了。通过两岸,桥梁将其身后的大片环境带向水面。桥梁使水面、岸边和土地成为邻居并且将水面周围的大地聚集为有意义的环境。”舒尔茨的研究:1975年,舒尔茨发表了《西方建筑中的意义》一书。书中以西方主导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为基本线索,从建筑与人类存在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一种新的建筑史观,真正的建筑风格都以明确的建筑形式具化了人们的存在意义,其每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演讲都帮助人们获得了新的存在根基,通过这种动态研究,舒尔茨力图向人们表明,人们的存在及其意义就像海德格尔论述的那样,具有一种稳定不变的结构,而不同的建筑风格则是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性解释。二、方法和内容建筑现象学方法:建筑现象学所运用的方法就是现象学考察现象的方法,即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将意识与其所指向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对诸现象的完整和准确描述中,发现那些更为一般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本质。在建筑现象学中,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a.是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即通过这些术语所明示或隐含的具体环境结构形式和意义,将环境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b.就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群、事物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人们的环境经历中揭示出建筑环境结构和形式的具体意义和价值。从总体上看,这个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从总体上看,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意义;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4、场所和建筑同人们存在的关系。三、场所精神1.场所:从原初的意义上看,场所是人们生活的建筑空间,由特定地点与其上的特定形式的建筑组成。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场所因此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所以,从更为完整的意义上来看,场所概念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静态的实体设施——thestaticphysicalsetting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b)活动——the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c)含义——the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首先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 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2.本质意义:“场所”:活动的处所。公共~、娱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有人的活动发生,场所(place)就与人关联起来。发生(takeplace),其本意即占据场所。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性。诺伯格-舒尔茨(C.Norberg-Schulz)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而且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特征,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Trancik,1986)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海德格尔把建筑看作是万物所归属的领域,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是“提供了场所的物”。

在《诗·语言·思》一书中,他引用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这首诗成为对诗意的栖居的具有象征性的诠释:“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同在,人便会幸福地用神性度量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场所的本质意义在于能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和世界的意义。居住意味着人们的处所就是家,在家意味着身心的归属。场所就是人们在世界中的家,就是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地方。归属感的产生使人们存在于世的基本需要,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需要和愿望的产物。归属于某地意味着人们在经历和情感上对某一建筑环境的深度介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