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etrovirus慢病毒亚属: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HIV-1,2逆转录病毒属: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逆转录病毒——是一组含有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在复制时通过DNA中间节段,并可将病毒DNA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具有致细胞转化的作用,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AIDS等严重疾病。第二十三章逆转录病毒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逆转录病毒的特性有包膜,球形,80~120nm+ssRNA二聚体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复制通过DNA中间体,并与细胞染色体整合具有编码gag、pol和env基因细胞受体决定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HIV感染全球流行情况1959年,世界上第一例后来被确证HIV感染者刚果籍男子死亡。1981~1982年,美国CDC首次报道了同性恋人群中爆发卡氏肺囊虫病(PCP)和Kaposi’s肉瘤,这种综合征被命名为AIDS并开始受到关注。1981年底共152人感染.1983~1986年,首次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1986年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983年感染者13,500人.至2005年感染人数4030万,新增感染者500万人,31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57万是15岁以下儿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了64%,使这一地区感染者总数增加到大约2580万,240万人死于艾滋病。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我国第一例爱滋病发现于1985年,目前保守估计爱滋病感染者80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1985年至1988年为传入期1989年至1995年为增长期1996年至今为扩散期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云南80000四川60000广东40000河南25036广西10758江西10000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HlV主要有两型:HIV-I、HIV-2两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相差超过40%。世界上的艾滋病大多由HIV-l所致;HIV-2只在西非地区性流行。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一、生物学性状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包膜gp120:刺突,结合宿主细胞
CD4分子;高度易变gp41:跨膜蛋白,促病毒与细胞融合;核衣壳核心:RNA(两条单正链)逆转录酶、整和酶等衣壳:p24(高特异性)
病毒体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gag基因——p24、p17、p7pol基因——p66/p51、p32、p22env基因——gp120、gp416个调控基因——tat、rev、nef,vif、vpu、vprLTR——长末端重复序列,基因两端的重复序列9.2KB,+ssRNA,含3个结构基因,6个调控基因,具有逆转录酶
变异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
HIV可在多种细胞内复制
但以在Mφ、DC、T细胞内的复制明显,而且对免疫的影响明显,是联合免疫缺陷的基础。
胞内复制的电镜照片DC树突状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2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1.感染后体液内病毒的漂移接触病毒进入体内先感染Mφ、T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3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2.病毒以gp120与CD4结合感染T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4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3.病毒核心物质穿入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5
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4.在胞浆内,病毒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转录出前病毒DNA逆转录为DNA前病毒,后进入细胞核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6
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5整合6.前病毒转录:启动后,前病毒不断表达出子代RNA和病毒结构蛋白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7
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7.病毒子代分子在胞浆内装配新的病毒蛋白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8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8:病毒释放感染新的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9RNA(-)DNAdsDNA入核整合前病毒(潜伏)RNAmRNA蛋白质前病毒HIV复制潜伏感染(数月至数年)激活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0培养特性在体外,HIV只感染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病人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某些T细胞株。
感染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培养液中可测到逆转录酶活性,而培养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的抗原。动物接种:恒河猴、黑猩猩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1抵抗力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但病毒在室温下可保存活力达7d。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50%乙醚、0.3%H2O2,或0.5%来苏处理5min,对病毒均有灭活作用。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2致病性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脑脊液、骨髓、皮肤等)传播途径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31、性接触: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者精液、组织液中含病原,传播HIV。2、血液传播:①输血:ⅰ)HIV感染后1周-3个月才能测出相应抗体。ⅱ)接触HIV,但测不出Ab的新感染者,其血液有可能传播HIV感染。②血制品: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HIV污染。③注射:ⅰ.静脉注射吸毒者,交叉使用注射器。
ⅱ.医务人员被污染有HIV的针头扎破皮肤。3、垂直传播:经胎盘、产道、母乳。传播途径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4急性HIV感染期
HIV初次进入机体开始大量复制和扩散,约2-3个月时出现病毒血症。表现类似于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流感,表现为突发的非特异性病毒感染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肉痛、斑丘疹、腹痛、腹泻。症状持续2~3周,自行缓解。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长期潜伏下来。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5潜伏期(无症状期)持续6个月至10年或更长。当机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再次大量增殖引起免疫损伤时才出现临床症状,进入AIDS相关综合征期。血清中HIV抗原消失或处于极低水平,抗HIV阳性.此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持续增殖,免疫系统渐进性衰退。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6AIDS相关综合征随着HIV大量复制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机体出现低热、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及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逐渐加重。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7典型AlDS期
严重细胞免疫缺陷:CD4+Th<200/μl;血中检出高水平HIV.各种致死性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恶性肿瘤:kaposi肉瘤、淋巴瘤。AIDS5年死亡率约为90%,死亡多发生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年内。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8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29体能消耗综合征Kaposi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0
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临床表现机会性感染肿瘤深部真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原虫感染(卡氏肺孢子菌)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胞内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卡波济肉瘤、恶性淋巴瘤实验室检查CD4/CD8
比例淋巴细胞计数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1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播散性感染是少见的,左图为念珠菌性肺炎,其类似于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2卡氏肺囊虫在肺的外部产生隆起性钙化,形状象粗糙的肾脏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3艾滋病人常发生的卡波济肉瘤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4艾滋病患者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5致病性致病机理:HIV增殖潜伏大量增殖
CD4+细胞(Th为主)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理化生物因素激活功能受损或死亡机会感染、肿瘤整合
靶细胞受损机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HIV干扰细胞生物合成CTL杀伤作用、ADCC细胞融合为多核巨细胞自身免疫损伤细胞凋亡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6HIV慢性感染的主要因素
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1、HIV大量破坏CD4+细胞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细胞内病毒2、病毒基因组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病毒不增殖
(潜伏状态)3、病毒包膜糖蛋白有高度变异性
不断出现新抗原,逃避免疫识别。
4、单核巨噬细胞可以长期储存HIV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7
免疫性
抗gpl20是主要中和抗体,能降低急性感染期血液中病毒抗原量。CTL和NK细胞,在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阻止病毒经细胞接触而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感染早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一经感染便终生携带病毒,最终因致死性感染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8AIDS的微生物学检查抗体检测:最常用糖蛋白gp120抗体、衣壳蛋白P24抗体筛查:ELISA、快速检测确认:WesternBlot抗原检测:P24抗原,检出率低.核酸检测:
检查体内病毒RNA或cDNA,推测病毒载量病毒分离: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39AIDS的防治策略社会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和咨询使用安全套、洁净注射器毒品替代治疗(如美沙酮替代)生物学干预——疫苗疫苗是预防艾滋病的唯一出路。但HIV高度的变异性给疫苗的制备带来困难。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组合疗法),使用3种或者更多的ARVs。但不能治愈,病人在治疗期间仍具有感染性。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01995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先提出将两大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为一类,蛋白酶抑制剂为一类)中的2~3种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即为“鸡尾酒疗法”,又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HAART),因其与鸡尾酒配制形式相似而得名.何大一是美国《时代》周刊风云人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1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干扰HIVDNA合成)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胸苷(ddC)、双脱氧肌苷(ddI)、拉米夫定(3TC)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干扰HIVDNA合成)delavirdine\nevirapine3、蛋白酶抑制剂(抑制HIV蛋白水解酶)saquinavir\ritonavir\indinavir\nelfinvir
治疗AIDS的药物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2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3第二节人类嗜T细胞病毒是从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分离出的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NA肿瘤亚科。可分为:HTLV-Ⅰ型和HTLV-Ⅱ型。HumanTLymphotropicVirus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4能感染CD4+T细胞导致T细胞白血病
生物学特性100nm大小球型颗粒有包膜,表面含有gp46特异性蛋白与CD4+结合核心为+ssRNA,含逆转录酶HTLV-I和HTLV-II基因组的同源性几近50%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5致病性传播途径: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垂直感染致病机理:感染CD4+T细胞,激活IL-2基因异常表达IL-2,促使CD4+T细胞大量增生。
所致疾病:HTLV-IT细胞白血病HTLV-II慢性淋巴瘤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6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病毒分离与HIV基本相似。常用ELISA和IFA、westernblot(WB)等方法检查血清中HTLV抗体。目前尚无有效防治HTLV感染的有效疫苗或药物。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7复习题名词解释:逆转录病毒、HIV、AIDS、gp120逆转录病毒有何特点?AIDS的传播源与传染途径是什么?致病机理如何?如何进行AIDS的微生物学检查?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8虫媒病毒------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第二十四章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49虫媒病毒(Arbovirus)由节肢动物传播为RNA病毒,有包膜非分类学概念乙脑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登革病毒等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0AedesAegyti(伊蚊)AssortedTicks(虱、蜱)PhlebotmineSandfly(吸血白蛉)CulexMosquito(库蚊)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1乙脑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有包膜抗原性稳定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2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3致病机制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二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顿挫感染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4流行病学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
猪→蚊→猪的传播环节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伊蚊、按蚊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免疫性: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5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乙脑仅分布在亚洲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乙脑呈高度散发性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6临床特点轻型体温通常在38~39℃,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中型体温常在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病程约为10天重型体温在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可出现呼吸衰竭,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暴发型有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7免疫性感染后5~7天出现IgM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8乙脑的预防灭蚊防蚊
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59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与乙脑病毒相似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林区曾有流行林区工作者应接种疫苗病后免疫力持久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0出血热相关虫媒病毒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s
)
黄病毒科
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1登革病毒(denguevirus)登革病毒(Dengue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2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有包膜,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70℃可存活8年之久不耐热,不耐酸、不耐醚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3致病机制带毒蚊虫叮咬网状内皮系统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第二次病毒血症感染细胞释放激酶等大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病理变化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4发病原理的三种假说病毒株的毒力不同Ⅱ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热,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热病毒变异
认为病毒基因变异后导致毒力增强二次感染学说有人报告55例登革出血热患者,其中51例均为二次感染抗体依赖促病毒感染作用(ADE)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5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可感染登革病毒传播媒介
伊蚊病毒在蚊体内复制,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6流行特征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季节性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传播迅速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1980年3月海南省流行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7临床表现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登革热
发热骨、关节疼痛皮疹出血全身中毒样症状(轻型、典型、重型)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登革休克综合征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8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皮下出血胰腺组织切片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69预防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0汉坦病毒(hantavirus)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病原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并根据分离地点称为汉滩病毒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1生物学性状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单负链RNA,分为L、M、S三节段
大小不同,但3′末端相同四种病毒蛋白
RNA多聚酶糖蛋白G1、G2核衣壳蛋白(N)pH5.6~6.4时可凝集鹅红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2其它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可在人肺传代细胞(A549)等中增殖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在感染细胞细胞质内形成包涵体病毒型别据基因序列和抗原性可分为14个型别我国流行的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抵抗力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56~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3传播途径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可能的途径有3类5种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伤口)虫媒传播(厉螨)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4流行特点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分地区性和季节性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5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损伤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6免疫性G1和G2糖蛋白刺激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起主要作用)N蛋白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感染后抗体出现早1~2天即可检测出lgM抗体,第7~10天达高峰3~4天可检测出lgG抗体,第14~20天达高峰细胞免疫也有重要作用免疫力牢固lgG抗体在体内可持续存在30余年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多不能持久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7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汉坦病毒属的辛诺柏病毒为病原常引起双侧肺弥散性浸润、间质水肿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8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病人急性期血液、尸检组织或感染动物的肺、肾等组织均可用于病毒分离
Vero-E6细胞分离培养,培养7~14天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细胞内是否有病毒抗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颗粒荧光为阳性取检材接种易感动物来分离病毒,常用者为小白鼠乳鼠,通过腹腔或脑内接种细胞或动物分离培养阴性者继续盲传,连续三代阴性者方能肯定为阴性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79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lgM抗体抗体在发病后第1~2天即可检出急性期阳性率可达95%以上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检测特异性lgG抗体需检测双份血清(间隔至少一周)抗体效价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血凝抑制抗体血凝抑制试验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0预防与治疗灭鼠、防鼠注意个人防护三类HFRS疫苗纯化鼠脑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1新疆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病毒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抗原性、致病性及传播方式与汉坦病毒不同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2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野生啮齿动物(牛、羊、马、骆驼等)是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病毒也可经卵传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潜伏期7天左右,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出血及中毒症状病后免疫力牢固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3第二十五章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4疱疹病毒科(Herpesviruses)——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DNA病毒。分为三个亚科:(1)α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制周期短,增殖迅速,引起细胞病变,宿主范围广,潜伏在神经细胞;(2)β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可引起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能在唾液腺、肾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等多种组织中建立潜伏感染。(3)γ疱疹病毒(EB病毒):宿主范围最窄,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B细胞,病毒可在淋巴细胞细胞内长期潜伏。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5主要致病疱疹病毒及所致疾病(见表24-1):病毒亚科潜伏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α神经元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α神经元细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SV)α神经元细胞巨细胞病毒(CMV)β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人疱疹病毒6,7型β淋巴组织EB病毒(EBV)γB淋巴细胞人疱疹病毒8型γ淋巴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6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20面体立体对称的双股DNA包膜病毒。除EB病毒以外,容易产生明显的CPE(多核巨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感染类型多样---显性、潜伏、整合、先天感染。免疫性:可产生免疫力,但对已潜伏的病毒无效。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7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simplexvirus,HSV)具有α疱疹病毒的典型特点包膜表面有10~11种糖蛋白,与病毒的吸附、穿入、分型等有关。有两种血清型(1)HSV-I(人疱疹病毒1型):引起口腔疱疹、脑炎等;(2)HSV-II(人疱疹病毒2型):引起生殖器和新生儿疱疹。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8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多核巨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8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89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水平传播——直接密切接触/性接触垂直传播致病机理--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致病性HSV-1一般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HSV-2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人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较为普遍。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0感染类型1.原发感染--各种疱疹HSV-1:腰上部感染为主。幼儿隐性感染及各种口龈疱疹
唇疱疹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1单纯疱疹齿龈炎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2HSV-2:腰以下及生殖器感染为主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3感染类型2.潜伏感染(神经细胞--复发性疱疹):潜伏部位:HSV-1——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HSV-2——骶神经节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4感染类型3.先天或围生期感染——新生儿疱疹、流产、先天畸形。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5经产道感染的新生儿疱疹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6免疫性中和抗体能中和游离病毒、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但不能清除潜伏在细胞内的病毒和阻止再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可破坏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但不能破坏有病毒潜伏的神经节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7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培养;取材:疱疹液、唾液、结膜及角膜刮取物、阴道棉拭、脑脊液;快速诊断:寻找细胞核内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
测定特异性抗原和核酸。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8防治原则
目前无特异预防方法。因HSV与某些癌症关系密切,不主张用活病毒作疫苗,可采用纯化病毒包膜糖蛋白制成亚单位疫苗。HSV-2感染的孕妇,新生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作应急预防或作剖腹产。治疗: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用于治疗口唇疱疹,疱疹性脑炎、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等,能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不能防止潜伏感染再发。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9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99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virus,VZV具有α疱疹病毒的特性,基本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与HSV有交叉反应宿主范围窄,仅对人胚细胞敏感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0致病性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易感细胞:人的皮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传染源:患者(水疱内容物、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呼吸道、接触传播(2)垂直传播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1致病性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1)原发感染--幼儿水痘: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2)潜伏感染复发--成人带状疱疹:潜伏部位为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3)先天或围生期感染--胎儿畸形、流产。水痘水痘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2
水痘(ChickenPox)病毒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2~3周潜伏期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3
三、带状疱疹(Shingles)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4免疫性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但不能阻止潜伏病毒复发。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5
微生物检查及防治水痘一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VZV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治疗可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6EB病毒
Epstein-Barvirus,EBV典型γ疱疹病毒易感细胞范围最窄——B淋巴细胞。抗原性不同:(1)潜伏感染相关蛋白EBNA——核抗原LMP——潜伏感染蛋白(2)增殖感染相关抗原EA——早期抗原VCA——衣壳抗原MA——膜抗原(中和性抗原)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7致病性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唾液、输血感染类型:(1)隐性感染:我国3~5岁儿童感染率达90%以上(2)增殖性感染
幼儿感染——轻度的呼吸道症状青少年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潜伏感染
(4)整合感染——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致病机制:(1)直接损害(2)细胞恶变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8EBV感染有关的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可杀伤表面有EBV抗原表达的B细胞)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0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09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lymphoma)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多见于5~12岁儿童
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所有BL病人血清均含E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在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0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lymphoma)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1鼻咽癌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EBV与鼻咽癌:
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VCA和EA)的lgG和lgA抗体病情好转后,这些抗体的滴度也随之下降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2免疫性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能阻止外源病毒的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3微生物学检查法免疫酶染色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IgA抗体异嗜性抗体凝集试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防治方法EBV疫苗Gp340疫苗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4人巨细胞病毒
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具有β疱疹病毒的共性易感细胞:人的成纤维细胞或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受感染细胞肿大、变圆、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形成大型嗜酸性包涵体(“猫头鹰眼”状)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5包涵体与CPE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6致病性
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60~90%成人已有CMV抗体。初次感染大多在2岁以下,通常呈隐性感染。多数人长期携带病毒成为潜伏感染。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7致病性传染源——隐性感染的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接触、血源、性等途径(2)垂直传播感染类型:(1)原发感染——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2)潜伏感染——多系统感染(3)先天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4)整合感染——宫颈癌、前列腺癌、kaposi肉瘤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8感染类型
1)先天性感染:HCM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病毒之一,孕妇妊娠原发感染或复发感染,CMV经胎盘侵袭胎儿,引起宫内感染。临床表现:巨细胞包涵体病:肝脾肿大、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性贫血;
先天性畸形:小脑畸形、智力低下,运动障碍、耳聋、脉络膜视网膜炎;流产或死胎:
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1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19围产期感染:通过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而感染,多数临床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体内潜伏的CMV被激活,发生视网膜炎、肺炎、脑膜脑炎等。
输血感染:发生输血后的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肝炎细胞转化和可能致癌作用:近年来在宫颈癌、结肠癌及Kaposi肉瘤组织中查到CMV的DNA,提示CMV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具有潜在致癌的可能性。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2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20
微生物学检查巨大细胞及核内嗜碱性包涵体
ELISA检测lgM抗体和lgG抗体,适用于早期感染和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2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21
治疗与预防丙氧鸟苷(ganciclovirDHPG)有防止CMV扩散作用耐丙氧鸟苷的CMV感染可选用磷甲酸钠,但效果比前者差CMV病毒活疫苗致癌潜能的问题有待解决CMV包膜糖蛋白的亚单位疫苗是研究的方向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2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22病毒原发感染潜伏部位复发感染HSV-1幼儿隐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骶神经节唇疱疹、面部疱疹幼儿口龈疱疹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成人生殖器疱疹HSV-2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脊髓后根神经节、颅神经感觉神经节VZV幼儿水痘CMV幼儿隐性感染B细胞EBV先天性感染——新生儿巨细胞包涵体病整合感染——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2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23外形似弹状,75×180nm大小感染中枢神经细胞形成内基小体衣壳为螺旋对称,有包膜核心为ssRNA,编码5种结构蛋白狂犬病毒(RabiesVirus)生物学性状对神经组织有较强侵嗜性本文档共136页;当前第12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9分124第二十六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中学试卷及答案
- 启蒙运动课程内容
- 专利实施自用许可协议书7篇
- 肝病损射频消融术术后护理
- 房屋指标转让协议10篇
- 2024年秋新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1.3 0的认识和加减 教学课件
- 2024年秋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1章 有理数 1.11 有理数的乘方 习题1.11
- 2024年秋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3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3.6 角 3.6.2 角的比较和运算
- 银屑病患者延续性护理
- 饭馆改造装修方案范本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年级(下)期中英语试卷
- DB43T 2558-2023 城镇低效用地识别技术指南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航空业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09S304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竖式100道及答案
- 厦门象屿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第二批选聘特聘专干8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 2024年新课标高考真题河北生物试卷(原卷版)
- 2024年广州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题5个参考立意看“相处之道”(附范文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